摘? ?要:小學閱讀教學中必須“以讀為本”,讓孩子愛上閱讀將使他們受益終身。興趣是學生最直接的動力,教師巧妙“引”出學生的閱讀興趣的關鍵是精心設計導語和情境,巧妙運用懸念、故事,進行適當比賽、表演。
關鍵詞:閱讀興趣;小學語文;實踐思考
作者簡介:陳麗芳,湖北省紅安縣馬崗小學教師、黃岡市骨干教師、紅安名師。(湖北? 紅安? 438400)
中圖分類號:G622?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671-0568(2019)25-0135-02
朗讀和默讀是閱讀教學中最重要的訓練,對領悟課文內容、增強語感、培養(yǎng)形象思維等有著其他任何活動所不能代替的作用。朗讀是對語言文字由內向外的吸收,是情感體驗的基礎,學生只有通過各種形式的讀,才能理解文章內容,體會作者滲透在字里行間的思想感情,潛移默化地受到情感思想教育??梢?,在小學閱讀教學中必須“以讀為本”。葉圣陶先生說過,令學生吟誦,要使他們看作是一種享受,而不是一種負擔。愛因斯坦也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梢?,興趣是學生最直接推動力。那么,如何巧妙地“引”出學生的閱讀興趣呢?
一、導語中“引”出來
“好的開頭就是成功的一半”。如同戲劇的開頭一般都要安排一個序曲一樣,朗讀作品之前應設計一個好的導語,以此激發(fā)學生對作品的好奇感、新鮮感。如教學“海底世界”伊始,筆者用飽含深情的語氣說:“同學們,蔚藍的大海真美,你想一睹它的芳容嗎?你想探索它在海底的寶藏嗎?你想用甜美的聲音表達你對它的心馳神往嗎?那么,請打開書,和老師一起去看一看大海,一起去讀一讀,好嗎?”課堂上,筆者的聲音剛落,教室里便爆發(fā)出一片飽含深情的讀書聲。學生專注的眼神告訴我,他們已深深愛上了這篇課文。
二、情感中“引”出來
教師要通過“情感”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學習新課文,要通過感情朗讀在作者情感、教師情感、學生情感之間架起一座橋梁。教師的感情朗讀是關鍵,所謂“親其師,信其道”,教師的感情朗讀不僅有示范作用,而且肩負著將作者情感傳遞給學生,讓學生沉浸在文本中,感同身受,調動和提高學生閱讀興趣。如《十里長街送總理》是一篇感情十分深厚的課文。在教學中筆者用深沉悲痛、哀婉緩抑的音調進行朗讀,將當時那種巨星隕落、天安門廣場群眾悼念總理的無限哀思、腸斷心碎、催人淚下、莊嚴肅穆的悲壯情景再現(xiàn)出來。接著,趁熱打鐵播放一組畫面,人民群眾跟隨總理靈柩緩緩而行,依依告別,這樣可以使學生身臨其境。學生對總理無限崇敬、愛戴、深切懷念之情油然而生。
三、情境中“引”出來
“情生于境,境能移情?!遍喿x教學中,教師要努力運用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使學生觸景生情。例如,教學唐代杜甫的《絕句》這首古詩。上課時,教師播放悠揚的輕音樂,幻燈屏幕上映出一幅優(yōu)美的風景畫;這時再將一幅兩只黃鸝鳴叫的投影片覆蓋在山水畫上;接著不時換片子,學生看到柳枝上突然出現(xiàn)兩只美麗的黃鸝鳥在不停地跳躍,樣子十分可愛;最后再在屏幕的右下方出現(xiàn)“一行白鷺飛向藍天”的圖畫。學生全神貫注地看著畫面的變化,陶醉在優(yōu)美的聲、畫、樂意境之中,體現(xiàn)了身臨其境的感覺。古詩的情境和學生的想象完全合拍,提高了學生的觀察能力,激發(fā)了他們的朗讀興趣。
四、故事中“引”出來
小學生都喜歡聽故事,教學中筆者常將課文變成一段段生動有趣的故事,繪聲繪色地講給他們聽,講的過程中還不時讓他們發(fā)表意見,激發(fā)他們對課文內容的感悟,對作品中人物的精神境界或作者思想情感的體會。這樣變課文的無聲語言為有聲有形的語言,抓住了學生偏重形象感知這一年齡特征。有了“聽故事”這一“悟”的先決,讀來自然投入。在教學《愛迪生》一文時,筆者向學生講述愛迪生小時候家境貧寒,十一二歲就在火車上一邊賣報,一邊用賣報得來的錢買東西做實驗的故事。并問學生:你認為“愛迪生”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學生從這一小段故事中感知到他是一個熱愛科學的人,產生了對他的喜愛之情。接著筆者講述愛迪生有一次在火車上因做實驗引起事故,被車長打聾了耳朵,還扔了他心愛的實驗用品,可是他省吃儉用,克服困難,重新買藥品、撿瓶瓶罐罐做買驗,后來在實驗中多次遇到危險,甚至燒毀衣服,差點弄瞎了眼。筆者問學生:“如果是你,面臨如此多的困難,你會怎樣?”有學生說:“我再也不冒險了,生命最可貴!”然后,筆者告訴學生,他沒有這樣,仍然頑強地做實驗。學生聽到這些,對愛迪生產生了佩服之情。筆者繼續(xù)講下去:他困了就在實驗室里躺一會兒,餓了就吃一點干糧。長年累月,他終于發(fā)明了電燈、發(fā)報機、電話等共1000項發(fā)明,被稱為“世界發(fā)明大家”。學生此時對主人公形象的感悟已到了極點。此刻,筆者告訴學生:現(xiàn)在請同學們讀讀課文是怎樣介紹這位偉大的“發(fā)明家”的。話音剛落,教室便響起一片讀書聲,學生讀得興趣盎然。
五、比賽中“引”出來
小學生都爭強好勝,有強烈的競爭意識。教師可以通過“比賽”來吸引學生,激發(fā)學生閱讀興趣。如,開展朗讀評比;開展小組合作學習競賽,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哪組能高質量地完成老師提出的問題;開展質疑競賽,看誰能善于提問題,以此來滿足學生好勝心,調動學生閱讀的積極性。在教“這片土地是神圣的”一文時,描寫人類與大地上河水、空氣、動植物等的血肉關系時,體會印第安人對土地無比眷戀的真摯情感。筆者先引導學生體會大自然與人類母親不僅形似而且神似,接著引導學生體會這段末尾的省略號省略了大自然和母親在形似方面的其他相似點,然后讓學生進行補充。學生沒有反應,面露難色。于是,筆者決定進行小組合作學習競賽。筆者讓學生分組閱讀,開展競賽。學生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好勝心得到了滿足。這下班級可熱鬧了,有的討論,有的輕聲朗讀,有的凝神思考。在發(fā)言時,學生的話語像拉開閘門的江水宣泄而出:告訴人類腳下的土地是祖先的遺灰,土地存留著我們親人的生命。像教導自己的孩子那樣,告訴人類的孩子們,大地是我們的母親。任何降臨在大地上的事,終究會降臨在大地的孩子身上。
六、懸念中“引"出來
懸念能激起學生探究的欲望,能充分調動學生的興趣。如教學“軍神”,筆者講了一個與課文內容聯(lián)系緊密的故事:1916年護國戰(zhàn)爭打響了,一個軍官正端著機槍瞄準敵人射擊,突然他發(fā)現(xiàn)身邊的一位士兵臥姿不對,容易被敵人發(fā)現(xiàn),于是他起身糾正,突然,“嗖嗖”兩顆子彈向他飛來,一顆從頭頂飛逝而過,另一顆穿太陽穴透右眼而出,他昏倒了,當他醒來時,發(fā)現(xiàn)滿臉黏糊糊的,一個肉球吊在右眼簾上,原來是他的右眼被子彈打出來了,滿臉是血塊。于是他操起刺刀,把右眼球從筋肉上割下來,緊緊揣在手中,試圖繼續(xù)戰(zhàn)斗,可是他再一次暈倒了。這時筆者問學生:“你認為這是一樣什么樣的軍人?”學生回答:“他是一位勇敢、頑強的軍人?!惫P者又說:“正因為他有超常人的鋼鐵般的意志,而被人們稱為‘軍神?!睂W生迫不及待地問:“他叫什么名字呀?”筆者告訴他們答案在課文最后一段。還沒有等筆者叫他們去讀,他們已經翻開課本了。等他們知道是劉伯承后,筆者告訴他們,就在這次受傷后他住了院,在醫(yī)院里發(fā)生了一個更感人的故事,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的課文。學生們迫不及待地打開了課本。
七、表演中“引”出來
小學生表現(xiàn)欲強,在語文教學中適當?shù)丶尤氡硌荩葷M足了學生的表現(xiàn)欲,又有利于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發(fā)展,還能全面地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如教學《去年的樹》一文,筆者先讓學生把鳥兒與樹根、大門、小姑娘的對話讀好,再請學生扮演這些角色演一演,在表演中體會鳥兒尋找好朋友的急切心情。實踐證明,這種方法在低年級朗讀教學中尤其有效,它改變了以往“靜坐式”的課堂組織模式。另外,在指導背誦時,筆者也經常借助動作提示學生有感情地背誦,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參考文獻:
[1] 陳秀玉.小學語文單元整合的教學研究[J].新課程研究(下旬),2018,(4).
責任編輯:胡江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