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基于金融一體化對經濟增長影響的理論基礎,實證分析了金融一體化對發(fā)達國家和發(fā)展中國家兩種不同經濟體經濟增長的影響。我們以外商直接投資和本國對外直接投資各自占GDP的比重作為金融一體化的測量標準。分別選取10個國家作為發(fā)達國家和發(fā)展中國家的代表,對其1980—2015年的數據進行分析。結果發(fā)現金融一體化總體上均有助于經濟增長,但具體而言,對外直接投資更有利于發(fā)達國家經濟增長,而外商直接投資更有利于發(fā)展中國家經濟的增長。
關鍵詞:金融一體化;外商直接投資;經濟增長
中圖分類號:F83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4428(2018)09-0122-03
一、 引言
國際金融一體化最初開始于二戰(zhàn)后的1950年,源于歐洲開始形成新的較為統(tǒng)一的貨幣市場,并在隨后數十年中伴隨著歐美發(fā)達經濟體的金融自由化改革及一些新興經濟體逐漸放開內部金融管制而不斷演進深化。這一過程主要包括:跨國金融交易投資總額猛增,資本的跨境流動更加通暢,資產配置方式結構愈發(fā)豐富,以及非美元貨幣標的債券數額迅速增長。事實上,金融一體化不僅意味著投資人可以相對自由地在國際股票市場間執(zhí)行交易,更重要的是在國際債券以及信貸市場上同樣可以看到此類國際投資者的行動。
基于有效的競爭市場理論模型,經濟理論認為金融開放應促進經濟增長和經濟發(fā)展。在理論層面上,金融一體化應促進國際資本配置,鼓勵各國對風險的分別管控。由此可見,由于資本相對匱乏,勞動力相對豐富,發(fā)展中國家的這些利益應該更大。在標準的新古典增長模型中,國際金融一體化傾向于把資本流向具有積極產出效應的資本稀缺國家。
國內外眾多學者參與了金融一體化與經濟增長關系之間的研究,新古典主義經濟增長理論告訴我們,資本是作為經濟增長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任何國家或地區(qū)的發(fā)展都離不開資本要素。金融一體化可以有效解決全球資金供求的地域差異,進一步促進國家或地區(qū)的經濟增長。拉津和羅斯(1994)分析了金融一體化對1950—1988年138個國家的產出,消費和投資波動的影響,得出金融一體化程度與經濟變量之間沒有顯著的相關性。而Quinn(1997)通過對58個國家1975—1989年間的研究發(fā)現,金融一體化對經濟增長具有顯著的正向作用。
國內學者劉生龍等(2009)對72個國家1980—2005年的研究發(fā)現,只有外商直接投資對經濟增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其他各項與經濟增長的關系并不顯著。根據實證結果可以得出結論:外商直接投資對經濟增長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對外直接投資有利于發(fā)達國家的經濟增長,而外商直接投資則更有利于發(fā)展中國家的經濟增長;金融一體化程度高的國家比金融一體化程度較低的國家受益多。喻旭蘭和劉舒(2012)的研究表明,外商直接投資可以促進東亞經濟體之間的貿易和投資,促進該地區(qū)的經濟和金融一體化,保持區(qū)域經濟的平穩(wěn)增長。
二、 金融一體化的測度與現狀分析
金融一體化的計量方法較多。具體而言,可以從微觀和宏觀兩個方面來衡量。金融一體化的微觀指標是指特定金融市場的整合程度。它反映了各國金融市場產品價格的收斂性,包括股票、債券、外匯和金融衍生品市場。衡量金融市場一體化的方法包括價格法、費爾德斯坦-霍洛卡法、歐拉方程法和動態(tài)測量法。金融一體化的宏觀調控主要是指跨境資本流動的制度安排,實質資本流動的現狀或一國資本賬戶的開放程度。本文的金融一體化是基于宏觀經濟層面的衡量。作為金融一體化的一種措施,我們把外商直接投資和國家對外直接投資(海外投資)的比例分別計算在GDP中。
在發(fā)達國家與發(fā)展中國家的選取上,我們的原則是盡量覆蓋世界主要大洲有代表性的國家。為此選擇OECD的主要十個國家:美國、日本、法國、英國、德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瑞典、挪威和丹麥組成發(fā)達國家;同時以中國、印度、馬來西亞、安哥拉、泰國、南非、埃及、墨西哥、巴西和阿根廷組成發(fā)展中國家。列出兩類經濟體(即發(fā)達國家與發(fā)展中國家)1980—2015年所有年份的外商直接投資FDI(in)與國家對外直接投資FDI(out)占GDP的比重的數據。由圖1我們可以看出,對于發(fā)達國家來說不論是外商直接投資還是國家對外直接投資占GDP的比重都有上漲趨勢,且總體來說兩者增長趨勢趨同,兩者有著近似同步的增減,如2008年金融危機期間兩者都同步減少了,這也論證了Sebnem Kalemli et.al(2012)文中提出的觀點:金融危機更能引發(fā)金融一體化國家的同步運動。同時,相比于外商直接投資,發(fā)達國家的直接對外投資從1980年開始一直高于外商直接投資。圖2顯示了發(fā)展中國家的外商直接投資和對外直接投資總體上也處于上漲的趨勢,其中外商直接投資在1987—1997十年間經歷了高速增長時期,而東亞金融危機期間卻處在了停滯時期,一直到現在似乎也沒有明顯的上漲趨勢。而對外直接投資卻是一直保持著上增的勁頭,但增長速度卻明顯低于外商直接投資。事實上,發(fā)達國家無論外商直接投資還是對外直接投資在2008年金融隨后年份的外商直接投資都是高于發(fā)展中國家的對外直接投資。這一差別體現了兩種不同經濟體的發(fā)展戰(zhàn)略,向發(fā)展中國家進行外商直接投資(FDI)是發(fā)達國家企業(yè)在保持自己技術優(yōu)勢的同時,與發(fā)展中國家企業(yè)分享成本優(yōu)勢的重要戰(zhàn)略之一。而發(fā)展中國家相對經濟實力與技術各方面的落后,促使其不得不極大地需求外商資金與技術上的引進。這也是中國等發(fā)展中國家近年來取得進步的重要原因。
數據來源:世界銀行WDI數據庫。
三、 金融一體化與經濟增長關系的實證研究
由上文我們提出的金融一體化測度方法,我們構建模型如下:
GDPi,t=c+α1Finopeni,t+α2rjgdpi,t+βiXi,t+ei,t
(1)
式(1)中被解釋變量GDP表示兩種不同經濟體總國內生產總值的加總,主要解釋變量Finopen表示金融一體化的上述測量,即外商直接投資FDI(in)和對外直接投資 FDI(out)與GDP的占比,rjgdp表示兩種經濟體的人均GDP,X是其他一些影響經濟增長的控制變量,包括進出口、總消費、總資本投入與總人口數據。
由(1)式給出的本文需要實證檢驗的一些變量,我們分別對發(fā)達國家和發(fā)展中國家做時間序列回歸。考慮到非平穩(wěn)的時間序列可能會導致自回歸系數的估計值向左偏向于0,使模型中的t檢驗失效,也可能會出現為回歸關系,造成模型結果的失真。故在對時間序列做回歸之前的平穩(wěn)性檢驗至關重要,經檢驗(1)式中的各變量均屬于一階單整I(1),即一階差分后序列達到平穩(wěn)要求,我們簡單進行時間序列回歸。
如表1所示,其中(1)(2)兩列分別代表了發(fā)達國家的外商直接投資和對外直接投資與經濟增長的關系,(3)(4)兩列分別代表了發(fā)展中國家外商直接投資和對外直接投資與經濟增長的關系。GDP與rjgdp為兩種不同經濟體1980—2015年的年度數據,金融一體化程度用fdiin和fdiout表示,其中fdiin表示外商直接投資除以GDP,fdiout表示對外直接投資除以GDP。
回歸結果顯示,對于這兩種發(fā)展程度不同的經濟體,金融一體化對經濟增長都起到了正向且顯著的作用,即不論是從外商直接投資還是對外直接投資都有利于國家經濟的增長。對比發(fā)達國家兩種金融一體化對經濟增長的影響,我們發(fā)現外商直接投資對經濟增長具有更加顯著的影響,即每增加1個百分點的對外投資,發(fā)達國家將獲得0.227個百分點的增長。而發(fā)展中國家(3)(4)的情況恰好相反,即外商直接投資對發(fā)展中國家的經濟增長更加具有促進作用。故發(fā)達國家更多依靠于對外投資取得經濟發(fā)展,而發(fā)展中國家更多通過吸引外資獲得發(fā)展所需的資金和技術。
其他幾個解釋變量,consume、import和export對GDP都保持著顯著的促進作用。人均GDP(rjgdp)項在發(fā)達國家兩列中系數顯示為負,且(1)列中在10%的水平上顯著,這點似乎這說明世界經濟展現出如新古典經濟學預測的那種條件收斂的情形。而關于人口變量(popula)我們也發(fā)現其在發(fā)達國家中與經濟增長正向相關,而在發(fā)展中國家則是顯著的負相關。這一點可以解釋為,中國、印度等發(fā)展中國家由于人口較多導致資本、資源等的人均占有量較少,這反過來又制約了其經濟的發(fā)展。
四、 結論與展望
本文通過圖表和實證檢驗的方式展現了我們的研究,總體而言,發(fā)達國家的對外直接投資高于外商直接投資,而發(fā)展中國家恰好相反,外商直接投資顯著高于對外直接投資。這一點很大原因在于發(fā)達國家由于勞動力等資源的昂貴,使得其發(fā)展戰(zhàn)略不得不向那些更具有價格優(yōu)勢的發(fā)展中國家轉移。而本文的實證部分也恰好驗證了這一特征,告訴我們對于發(fā)達國家而言,對外直接投資能更加顯著地促進其經濟的增長,而發(fā)展中國家的外商直接投資更有利于其經濟的增長。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fā)展中國家,雖然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在各個方面取得了巨大的進步,但其仍處于發(fā)展中國家的事實并沒有改變,同時與發(fā)達國家也仍舊存在著很大的差距。因此在發(fā)展戰(zhàn)略上,我們仍應站在發(fā)展中國家的角度,積極地創(chuàng)造有利于吸引外商投資的政策環(huán)境,虛心地學習外國先進的技術水平及管理經驗。同時在此基礎上,我們還應著眼于未來,更多地開發(fā)屬于自己的品牌,而不能僅僅成為發(fā)達國家的制造工廠,我們還應加大自己的R&D及創(chuàng)新資產投資,要更多地在自己的產品設計和產品銷售上引領世界。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金融一體化和經濟全球化的格局中找準定位,不斷提升金融競爭力與國際話語權,進一步促進我國經濟穩(wěn)定高質量的發(fā)展,最終實現富強之夢。
參考文獻:
[1]張穎熙.區(qū)域金融發(fā)展與金融一體化問題研究——基于中國的實證與分析[J].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07(5):33-37.
[2]陳先勇.中國區(qū)域金融發(fā)展與區(qū)域經濟增長[D].武漢:武漢大學,2003.
[3]楊國中,李木祥.我國信貸資金的非均衡流動與差異性金融政策實施的研究[J].金融研究,2004(9):119-133.
[4]支大林,于尚艷.區(qū)域金融理論與實證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25-42.
[5]陸岷峰,張玉潔.新形勢下關于海峽兩岸金融實現一體化的戰(zhàn)略思考[J].金融理論與教學,2012(1):5-8.
[6]喻旭蘭,劉舒. FDI對東亞區(qū)域經濟一體化的影響研究[J].國際經貿探索,2012,28(1).
[7]劉生龍,張捷.金融一體化對經濟增長的影響[J].南開經濟研究,2009(3):73-68.
[8]米運生.中國FDI配置效率的區(qū)域差異及影響因素[J].財貿經濟,2006(11):84-89.
[9]朱東平.外商直接投資、知識產權保護與發(fā)展中國家的社會福利[J].經濟研究,2004.
[10]A. Razin and A. Rose. Business cycle volatility and openness[R]. NBER Working Papers,1992.
[11]Frederic S. Mishkin. Is Financial Globalization Beneficial?[R]. NBER Working Paper,2005.
[12]Imbs, J. Stages of Diversification[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3,93(1):63-86.
[13]Kraay. On the Axiology of Theism:Reply to Klaas J. Kraay[J]. Toronto Journal of Theology,2013,29(2):271-275.
作者簡介:
史一帆,男,江蘇常州人,南京財經大學國際經貿學院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