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主要探討初中生家庭功能、自尊、人際關系困擾三者的關系,并對前人的研究成果進行了簡要的概述,最后在前人的研究基礎上提出了一些問題與展望。
關鍵詞:人際關系困擾;家庭功能;自尊;綜述
中圖分類號:G6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4428(2018)09-0151-02
一、 引言
卡耐基是著名的人際關系學家,他曾經(jīng)說過:“一個人的成功,15%來自專業(yè)技術,85%來自人際關系?!背踔须A段是個人身心發(fā)展的過渡時期。青少年的人際交往和人際關系較之以前階段發(fā)生了顯著的變化,他們越來越依賴與同齡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
本人在實習期間發(fā)現(xiàn),來咨詢室做心理輔導的學生中,人際關系困擾居多。在團體咨詢中,最受學生歡迎的活動是確立人際關系的主題。這些都可以說明中學階段人際問題的普遍性,學生們渴望得到相關的指導。因此,對初中生人際關系問題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二、 研究進展
(一)人際關系困擾的相關研究
1. 人格與人際關系困擾的相關研究
一個人在社會化過程中形成的獨特而穩(wěn)定的行為模式和心理特征被稱為人格。人格是影響人際交往質量的重要因素之一。研究表明,性格越外向,人際關系困擾的發(fā)生率就越低。艾森克的研究表明,典型的外向者善于交際,樂觀進取。而典型的內向者不喜歡社交,安靜內向,保守深沉,喜歡獨處。
研究發(fā)現(xiàn),人際關系困擾與神經(jīng)質程度成正比。這與姜玉飛等人的研究結論基本一致:神經(jīng)質程度越高,他們越有可能緊張、焦慮、極度易怒,甚至抑郁。他們的情緒多變,對刺激的反應強烈,興奮難以緩解,適應能力相對缺乏,人際關系也受到很大困擾。相反,神經(jīng)質程度越低,越理智冷靜、有節(jié)制、自律性和控制力強、平易近人,人際關系困擾程度弱。
2. 人際歸因與人際關系困擾的相關研究
歸因理論的基本思想是任何人類行為都有其原因。人類行為的基本動機是人們通過行為的結果來探尋產(chǎn)生行為的原因。理性感知影響情感反應、期望和行為反應。這一理論為人際關系困擾的研究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姜玉飛等人研究發(fā)現(xiàn):在成功的情況下,人際關系問題群體大多將結果歸咎于自己,但很少歸咎于外界。在失敗的情況下,則將結果多歸因于他人或是外在,而很少歸因于自身。這表明,人際關系困擾組對事件的歸因不當,他們對待事物態(tài)度消極且責任感弱。同時也可發(fā)現(xiàn),存在人際關系困擾的人在交往歸因上存在“自我服務偏差”傾向。自我服務偏差傾向有助于減少個體焦慮和保護自尊。
3. 父母教養(yǎng)方式與人際關系困擾的相關研究
在青少年心理發(fā)展過程中,家庭是重要的影響因素之一,而在家庭因素中,最大的影響因素是家庭關系、父母的教育方式和態(tài)度等。趙志一、竇路明調查并比較了兩組中學生的父母養(yǎng)育方式,即有人際關系困擾問題的中學生的父母養(yǎng)育方式和沒有人際關系困擾問題的中學生的父母養(yǎng)育方式。研究發(fā)現(xiàn),這兩組中學生之間有顯著差異的六個因素是:嚴厲的父母懲罰、父親拒絕否認、父親過度保護、母親過度干涉和保護、母親拒絕否認和母親嚴厲懲罰。人際關系困擾組的得分高于對照組,而且在父親的和藹程度、母親理解子女的程度上,兩組間也存在顯著差異,人際關系困擾組低于對照組。Arrindell研究發(fā)現(xiàn),患有社交恐懼癥的人群,其父母教養(yǎng)子女的問題更突出。產(chǎn)生這個問題的原因有兩個:一是父母過度干涉子女的學習、生活,使他們缺乏主見,并使其行為表現(xiàn)出不自信。父母對孩子的過度保護導致了他們的依賴心理,這妨礙了他們發(fā)展自己的獨立人格并進一步阻礙了他們人際關系的能力發(fā)展。二是父母合理拒絕孩子的要求很容易讓孩子感到自卑、無助,并產(chǎn)生不安全感。在社交中,這種類型的孩子擔心他們的行為會被人否認或指責,從而過分苛求他們自己的行為表現(xiàn)。他們謹小慎微,難以做出決策,懼怕失敗,不敢表露請求,害怕被拒絕。由此可見,錯誤的父母教養(yǎng)方式是人際關系困擾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家庭功能、自尊、人際關系困擾的相關研究
1. 人際關系困擾與家庭功能的相關研究
國外學者Richter的觀點表示:父母過于嚴格、過度的懲罰和拒絕對青少年的成長不利,容易造成其性格內向,產(chǎn)生不良情緒甚至是心理困擾。在關于非社交恐怖障礙患者與社交恐怖障礙患者的研究中,Arrindell發(fā)現(xiàn):父母的教養(yǎng)方式過于嚴厲或拒絕易導致子女產(chǎn)生自我否定感,從而加重其社交焦慮,最終使其成為社交恐怖障礙的易患人群。趙志一、竇路明等人對大學生的人際關系程度進行了調查研究,其調查結果顯示:部分長期生活在以拒絕否認、嚴厲懲罰、過度保護和過度干涉等不良家庭教養(yǎng)方式為主導的家庭中的學生,其人際困難的易發(fā)程度比那些生活在以溫暖、理解為主的家庭教養(yǎng)方式中的學生要高出很多。
2. 人際關系困擾與自尊的相關研究
許多研究發(fā)現(xiàn),在人際交往中,高自尊的人比低自尊的人更受歡迎,而低自尊的人對社會活動表現(xiàn)出更大的厭惡,生活壓力更大,他們感受到的社會支持更少。中國學者張玲(2007)將自尊分為個人自尊和集體自尊,并在此基礎上調查和研究了大學生的自尊和人際關系問題。研究結果表明,個人自尊、集體自尊和人際關系困擾呈負相關,負相關顯著。兩者之間的互動對人際關系困擾有預測作用,預測效果顯著。
此外,人際關系困擾對個體自尊、集體自尊及其交互作用有負預測作用,預測效果顯著。也就是說,自尊心越強,其人際關系困擾問題就越少。同樣,人際關系越少困擾,個人的自尊就越強。因此,自尊的高低可以影響并調節(jié)人際關系的好壞,而且自尊與人際關系之間可能存在互為因果的關系。
賴建維、鄭鋼、劉鋒對北京、上海、廣州、汕頭和昆明的5875名中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主要研究同伴關系對自尊的影響。數(shù)據(jù)處理的結果表明,良好的同伴關系對自尊的發(fā)展有積極影響,而不良的同伴關系對自尊的發(fā)展有消極影響。劉翠秀、韋耀波的實驗研究得出同樣的結論:自尊較低的中學生有較多的人際關系困擾問題。
3. 家庭功能、自尊、人際關系困擾的相關研究
目前對于家庭功能、自尊、人際關系困擾三者的研究較少,但相關研究較多。羅敏(2012)采用自我報告法和橫斷研究設計,使用人際關系能力問卷、大學生家庭教養(yǎng)方式問卷、社會期望量表和自尊量表進行施測,研究對象是從武漢市的七所高校隨機選取的多名大學生,以此分析大學生人際關系能力、家庭教養(yǎng)方式、自尊三者的關系。調查結果顯示:父母教養(yǎng)方式對大學生的人際關系能力有預測作用,且預測效果顯著。其中對大學生的人際關系能力具有正向預測作用的是父母情感溫暖理解因子,且預測效果顯著。母親的過度干涉和保護,父親的拒絕否認和過度保護對大學生人際關系能力具有負向預測作用,且預測效果顯著;其中,在父母教養(yǎng)方式和人際關系能力之間,自尊起部分中介作用。郭燕(2012)采用分層隨機抽樣法,研究對象為山西省忻州市某中學的初一至高三學生582名,通過對有效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處理,得出結論:青少年的家庭功能程度與人際信任水平成正比,青少年的自尊與人際信任存在正相關,且相關顯著;青少年家庭功能的角色、問題解決、情感介入、行為控制對其自尊預測作用,且預測效果顯著;家庭功能中的溝通、問題解決、角色對其人際信任有預測作用,且預測效果顯著;在青少年家庭功能對人際信任的影響中,自尊起部分中介作用。
三、 研究工具
(一)家庭功能評定量表
本研究采用劉培毅、何慕陶修訂的“家庭功能評定量表”(FAD)中文版。家庭功能評定量表共60個項目,包含7個維度:問題解決(Problem Sloving, PS)、溝通(Communication, CM)、角色(Roles, RL)、情感反應(Affective Responsiveness, AR)、情感介入(Affective Involvement, AI)、行為控制(Behavior Control, BC)、總的功能(General Functioning, GF)。最終統(tǒng)計每個分量表的各項目得分的平均分。該量表的內部一致性系數(shù)為0.862,各分量表間隔一周后的重測信度為0.66到0.76之間。家庭功能評定量表采用4點計分的方式,1分代表健康,4分代表不健康。如果一個分量表的題目有40%未作答,則該量表視為無效。
(二)自尊量表
本研究主要測量青少年關于自我價值和自我接納的總體感受,因此采用由Rosenberg于1965年編制的SES量表。該量表由10個項目組成,由被試選擇這些描述是否符合他們自身。采用4點計分方式,“非常符合”計1分,“符合”計2分,“不符合”計3分,“非常不符合”計4分,分數(shù)越高表示自尊越強。Dobson等(1979)報告Cronbach a系數(shù)分別為 0.77 和0.88,重測相關系數(shù)是0.85,信度良好。
(三)人際關系綜合診斷量表
這項研究使用了鄭日昌在2011年編制的《人際關系綜合診斷量表》。該量表從四個維度測量人際關系行為困擾的程度,即談話行為、交流和交友、與他人交往和異性交往。這個量表有28個問題。受試者回答“是”或“否”,其中“是”得分1分,“否”得分0分。最終得分與他們人際行為問題的嚴重程度成正比。四個維度中,每個維度設置7道題目。最終的總分在0到8分之間(每個維度在0到2分之間),這表明人際關系沒有那么麻煩??偡衷?到14分之間(每個維度在3到5分之間),表明存在一定程度的人際關系困擾??偡衷?5到28分之間(每個維度在6到7分之間),表明人際困擾程度相對嚴重。大量研究顯示該量表有較好的信效度。
四、 以往研究的不足與展望
首先,綜合看來,前人的研究主要聚焦在高中生和大學生的人際關系困擾狀況,而關于初中生這一群體的人際關系困擾的研究較為不足。初中校園里關于人際關系困擾的情況也十分普遍。青春期的學生心智尚未成熟,自尊心很強,他們行為處事十分莽撞,缺乏理性思考,常常由于一時沖動做出一些錯誤的行為,因此更需要成人對其進行正確引導和教育。其次,在目前已有的研究中,大多數(shù)對人際關系困擾相關影響因素的研究往往只關注個體內在的因素,如情緒調節(jié)、人格特征、性格因素、自我控制等,而忽略了人際關系困擾的根源所在——家庭。家庭是個體社會化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和第一場所,個體首先受父母言傳身教、耳濡目染,在成人之初便懂得了一些人際交往的規(guī)則、技巧、風格等,并將其運用在與社會互動的過程之中。因此,以自尊為中介,初中生家庭功能對人際關系困擾的影響值得我們進行深入的研究與探討。
參考文獻:
[1]王力.實用醫(yī)學心理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3:190.
[2]姜玉飛,黃恩.大學生人際關系敏感與歸因風格及相關因素的研究[J].中國行為醫(yī)學科學,2005,14(2):148-149.
[3]岳文浩,潘芳,張紅靜.醫(yī)學心理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1:181,79-80,81.
[4]潘佳雁.將歸因理論應用于同伴關系的研究[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2001,15(6):445-448.
[5]艾森克.心理學:一條整合途徑[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559-560.
[6]陶國泰.兒童青少年精神醫(yī)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80-82.
[7]趙志一,竇路明.父母教養(yǎng)方式對中學生人際關系的影響[J].中國學校衛(wèi)生,2005,26(5):399-400.
[8]Arrindell, Kwee, Methorst, et all. Perceived parental rearing styles of agoraphobic and socially phobic inpatients. Br J Psychiatry,1989(155):526-535.
[9]Richter J, Richter G, Erisemann M. Parental rearing, depression and coping behavior. A pilot study in psychiatric patients[J]. Social Psychiatric Epidemiology,1991,26(2):75.
[10]賴建維,鄭鋼,劉鋒.中學生同伴關系對自尊影響的研究[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8.
[11]劉翠秀,韋耀波.中學生自尊與人際關系發(fā)展研究,繼續(xù)教育研究[J].2008(9):103-105.
[12]羅敏.大學生人際關系能力、自尊和家庭教養(yǎng)方式的關系[D].武漢:湖北大學,2012.
[13]郭燕.青少年家庭功能、自尊與人際信任關系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12.
[14]汪向東,王希望,馬宏.心理衛(wèi)生評定量表手冊[M].北京: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社,1999:161,180.
[15]鄭日昌.大學生心理診斷[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9:339-345.
作者簡介:
陳路遙,女,江蘇南京人,廣西師范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