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無問西東》又一次將羅家倫帶進青年人的視野,而他的《寫給青年》也成了比較熱門的讀物之一。在今日的交流會上有不少討論是圍繞羅家倫先生對于強與弱的標準判斷及態(tài)度展開的,我以為羅先生這些觀點略顯獨斷,且支持羅先生持這些觀點的力量,應(yīng)源于其尚武精神。
羅家倫先生乃國民黨激進派人士,其所奉行的尚武精神并不是懲兇斗狠、熱衷戰(zhàn)爭,而是絕不受壓迫、敢于反抗不公的精神。正因如此,他的思想是進取而富有熱情的,與當時的青年有極大的共鳴。譬如他所提出的“外爭主權(quán)內(nèi)除國賊”的口號、為國立中央大學定下的“誠樸雄偉”的校訓、他的辦公室被日軍轟炸至只剩一面墻時而絲毫不懼的表現(xiàn),對于清華大學極具魄力的制度改革,以及毫不猶豫地解聘騷擾學生的荷蘭籍教授等行為,均能體現(xiàn)他的尚武精神?!拔覀円獡]著巨劍,割去陳腐。我們要廓清因循、頹廢、軟弱、倚賴、卑怯,和一切時代錯誤的思想——生命的毒菌。不但是打掃地方為了培養(yǎng)新的肌肉,而且是期待長成新的骨干?!?/p>
這種精神從本演講集中也可見一斑。羅先生在提倡精神強健、思想完備的同時也同樣重視體魄的雄健,把擁有野蠻的身體當做成為強者的基本條件,這對于培養(yǎng)氣魄宏大、作風果敢,性格坦率的青年大有益處,是十分值得提倡的。
羅先生的尚武精神可稱得上一個民族進步的推力,但這種推力不是促使中華民族進步的唯一力量。物極必反,過分強調(diào)尚武精神,亦或?qū)⒚褡逋葡蚣みM和極端,其結(jié)果與期待也將大相徑庭。
不難發(fā)現(xiàn),羅家倫先生的演講稿中最常出現(xiàn)的詞語是“必須”、“切莫”、“一定”,語氣斬釘截鐵,不留回旋余地,這正是他崇尚的尚武精神對他個人的認知與行為帶來的弊端:較少變通、氣盛、鐵腕。羅先生在談?wù)摫^與樂觀的一章中提到過:“......他只看到人生的一部分,而沒有看到人生的全部,他只看到了影子的方面,而沒有看到燈光的方面。”這是對悲觀者而言的,對武斷者同樣適用:“他只希望人們看到他想要展示的事物的一面,而選擇性忽略了事物的其他方面?!北热缯f國術(shù)。
毫無疑問,太極拳相較于拳擊等運動的確顯得陰柔,但該武術(shù)的精神并不全然是陰柔,而是陰陽辯證、剛?cè)嵯酀?;其目的也不全是實?zhàn),而兼有頤情養(yǎng)性、強身健體之用。若為了實戰(zhàn)而習國術(shù),首推樸實簡潔、剛猛脆烈的八極拳,但羅先生跳過八極拳,單單拎出不怎么適合實戰(zhàn)的太極拳做文章,從而否定國術(shù)。之前在羅先生擔任清華大學校長期間,秉承著恩師蔡元培先生的軍國民教育思想,在校內(nèi)強推軍訓,導(dǎo)致張岱年轉(zhuǎn)學北大,沈有鼎被記過八次。他的想法做法,無論放在當時還是現(xiàn)在,都略顯武斷。
這種從一個群體中挑出不符合標準的個體而否定整個群體的思維方式同樣體現(xiàn)在《弱是罪惡,強而不暴是美》一章中。羅先生認為“弱的罪惡有三:第一就是賊天之性,對不起天賦的一切”,“弱者是衰頹,屈服,自欺,欺人”,“所以弱者的結(jié)果一定是自趨崩潰,自取滅亡?!边@便是以個體否定集體、以偏概全。因為并不是人人都有機會、有精力將天賦充分發(fā)展。比如一個人在學習化學方面有天賦,但他上不起學,并且在學習的間隙忙于勞作,最終他放棄了。他的確是屈服了,屈服于殘酷的現(xiàn)實,但他并不衰頹、并不自欺欺人,而是為他的后代努力創(chuàng)造充分發(fā)展天賦的機會。如此他還是弱者嗎,他還會自取滅亡嗎?
誠如羅先生所言,人生的各部分都應(yīng)和諧地發(fā)展到盡善盡美的境界,就如他的強者的哲學認為的那樣?!八^強,不是指比武角力,好勇斗狠的強,乃是指一個人全部的機能、品性,以及其他一切的天賦,在每一個自然的階段,都能盡善盡美地發(fā)展,而達到篤實光輝的地步,才算是強?!辈坏珡娬咦陨淼纳秦S富的,他還從豐富自己的生命出發(fā)去豐富民族的生命,但天賦可以說是多方面的、無窮盡的,很少有人能將自己各個方面的天賦探索盡。這并不是說我們可以放棄自身的多方面發(fā)展,而是說并非僅有強者才能豐富民族的生命。實際生活中,社會中的每一位公民都在豐富民族的生命,他的自身并不一定是完美的,但社會會替他完善,因為社會乃個人的集合體,社會最大的特點就是包容與多元,它包容不那么完美的生命,包容有不同想法、不同觀點的生命,它不是武斷、不是激進,而是和諧。只有和諧,才能盡善盡美。
羅先生的這些觀點,的確是經(jīng)過大量思考與探索而得出的,但我并不完全贊同它們,因其具有過度尚武精神而導(dǎo)致的激進與武斷,這種激進、武斷在當時而言有其不可忽視的歷史價值,是破開青年們心中陰云的利劍,是斬斷他們迷惘懦弱的鋒刃,但時過境遷,這并不適合多元化的當今社會。我們提倡尚武的精神與風氣,同樣包容它的副作用,但僅是包容,而不是盲目遵從。畢竟具有和諧精神的社會于個人而言,是帶動自身向盡善盡美發(fā)展的拉力,而不是將自己攔于強者的世界外的斥力。
作者簡介:
李嘉樂(2001年12月3日—),性別:女,籍貫:南京市鼓樓區(qū),學校:南京市第十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