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潘鋮 王雅群
虛擬游戲財產的刑罰問題
文/潘鋮 王雅群
江蘇大學法學院
中國的游戲產業(yè)自20世紀末興起以來,經過十多年的發(fā)展,越來越成為我國產業(y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系列的數(shù)據(jù)顯示我國游戲產業(yè)的發(fā)展前景十分光明。但是在光明的背景下,也出現(xiàn)了形形色色的問題,其中涉及到虛擬財產的糾紛更是數(shù)不勝數(shù)。
虛擬財產;網絡游戲;刑罰認定
虛擬游戲財產是指“網絡游戲玩家在網絡游戲中所擁有的、支配的,存在于網絡服務器的儲存空間之中的,可供游戲玩家用于運行游戲的各種數(shù)據(jù)資料或參數(shù),具體表現(xiàn)為游戲貨幣、游戲裝備等”。隨著網絡環(huán)境越來越成熟,虛擬游戲財產將會成為“財產載體的新發(fā)展,是對憲法財產范圍的突破和延伸?!?/p>
2017年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上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中,首次以明文形式規(guī)定了“法律對數(shù)據(jù)、網絡虛擬財產的保護有規(guī)定的,依照其規(guī)定?!毕噍^于民法總則中的規(guī)定,作為最后保障的刑法對此的保護性條款仍未正式頒布。侵害虛擬財產入刑,將給眾多游戲玩家吃下一顆定心丸,對于游戲行業(yè)的發(fā)展也具有長遠的好處。
究竟游戲中哪一些物品可以作為虛擬財產犯罪的客體,屬于虛擬財產的范疇,學界的看法也有不同。具體到本文所研究的游戲虛擬財產而言,我認為虛擬財產包括但不限于直接購買的游戲貨幣,使用真實貨幣購買的游戲道具,通過特定方式獲取的限定物品,以及玩家付出較多時間精力獲得的道具獎勵等。概括而言,這些需要玩家付出相應的代價,交換價值較高,或是具有較大的使用價值的物品,在虛擬財產犯罪中最容易遭到損壞或影響的,都屬于游戲虛擬財產犯罪的客體。
案例:“紅月”系一大型多人在線收費網絡游戲,玩家通過賬號注冊,購買游戲運營商發(fā)行的游戲時間卡并為賬號充值后獲得游戲時間進行游戲活動,在游戲中可獲得多種虛擬裝備。李宏晨兩年間在該游戲里積累和購買了各種道具幾十種。但某一天,當他再次進入游戲時,卻發(fā)現(xiàn)自己在紅月優(yōu)雅處女服務器內所有的虛擬裝備丟失。于是,李宏晨先與游戲運營商交涉,希望找到盜走其武器的玩家,結果游戲運營商拒絕。李宏晨又到公安機關報案,也沒有得到解決。他又將游戲運營商北京北極冰科技發(fā)展有限公司告上北京市朝陽區(qū)人民法院的法庭。北京市朝陽區(qū)人民法院2003 年12月18日對這起國內首例虛擬財產糾紛案一審判決,判令游戲運營商將游戲玩家李宏晨已經丟失的虛擬裝備進行恢復。法院在判決中寫道:“雖然虛擬裝備是無形的且存在于特殊的網絡游戲環(huán)境中,但并不影響虛擬物品作為無形財產的一種獲得法律上的適當評價和救濟?!?/p>
由以上案例可以得出,在司法實踐上,虛擬游戲財產已經被認定為個人合法財產的范疇,虛擬財產犯罪也是一種侵犯財產權的犯罪類型。但是,作為傳統(tǒng)犯罪的一種新型表現(xiàn)形式,對于此類犯罪的定性仍然是一個難點。典型的虛擬財產犯罪,按照不同的作案手段,可以分為虛擬財產搶劫、盜竊和詐騙行為,具體的罪名,以及量刑時考慮的因素,需要根據(jù)不同的案件事實確定。
(1)虛擬財產搶劫
搶劫虛擬財產,表現(xiàn)為非法占有虛擬財產的直接強制性和人身危害性。一般而言,搶劫虛擬財產侵犯的是復雜客體,既包括財產所有權又包括他人的人身權。只要行為人當場使用暴力脅迫等手段,就符合搶劫罪的構成要件,因此此類情況可以直接適用刑法關于搶劫罪的有關條文進行定罪量刑。
(2)虛擬財產詐騙
詐騙虛擬財產,此類案件在網絡世界發(fā)生也比較常見,而且詐騙的方法類型多種多樣,比較常見的有假冒他人名義在游戲中實施詐騙行為、游戲進行中通過某種手段迷惑被害人加以詐騙、組織詐騙類集團進行詐騙。只要在過程中進行了虛構事實以及隱瞞真相的行為,并最終使得被害人虛擬財產收到損失,就應當定性為詐騙罪。
(3)虛擬財產盜竊
盜竊虛擬財產,是生活中最常遇見的犯罪類型,也是最棘手的問題。原因在于難以確定所盜竊的虛擬財產的具體數(shù)額和實際價值。
一般而言,網絡游戲當中虛擬財產的交易價格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一是玩家之間根據(jù)該物品在游戲中的市場供需情況自行確定的價格;二是游戲運營商確定的貨幣兌換比率。然而,對于需要玩家在特定時間段付出相應的游戲時間或是完成某些特定任務才能獲得的限定道具,既不能通過游戲內市場定價,運營商也沒有確定兌換比率。此時確定這類物品的價格就需要采用另外的方法,比如根據(jù)投入成本計算價值、根據(jù)市場交易價格來確定虛擬財產的價值、由游戲運營商來進行定價等。
通過以上幾種確定玩家損失虛擬財產的價值大小的方法,可以大致估量涉案的金額,此時按照盜竊罪的有關量刑標準確定刑罰標準,可以較為合理地做到罪刑相適應。
針對日益增多的虛擬財產犯罪案件,明確侵犯公民合法虛擬財產屬于犯罪,是有效遏制此類行為的發(fā)生的關鍵。目前最有效也最快速的方法,就是通過新的刑法修正案,將虛擬財產納入侵犯財產犯罪一章的保護范圍,在相應的罪名下添加關于虛擬財產的條款,做到有法可依。其次,在編纂民法典的過程中,應當明確具體地表示虛擬財產屬于公民的合法財產范疇,在社會上營造保護虛擬財產的氛圍。
法律的修改和增訂是一個艱難而且慎重的工作,完善立法體系,任重而道遠。
[1]王志祥著. 刑法問題探索[M]. 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 2016:458.
[2]胥宗輝. 虛擬財產——憲法財產范圍的突破與延伸[J].法制與社會2008:89-90.
[3]浙江省金華市中級人民法院刑事裁定書(2011)浙金刑二終字第32號.
潘鋮(1998.7-),男,安徽黃山人,本科,江蘇大學法學院,主要研究方向:虛擬游戲財產的刑罰問題。
王雅群(1997.9-),女,山東濰坊人,本科,江蘇大學法學院,主要研究方向:虛擬游戲財產的刑罰問題。
本文系江蘇大學2017年大學生實踐創(chuàng)新訓練校級項目“虛擬游戲財產保護的相關法律”(項目編號:201710299267W)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