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慧英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實施后,初中數學教學改革取得明顯成效.但由于學生知識基礎、學習興趣、學習方法、思維方式等因素的差異,使得初中生的數學學習存在較大差異,有時甚至出現嚴重的兩極分化現象.“好的更好,差的更差”,部分學困生成為數學學習的“旁觀者”,成為錯題的“積壓者”,成為學習內容的“不消化者”,等等.作為初中數學教師,我們有必要從教學源頭找尋對策,縮小教學落差,破解兩極分化難題,不斷提升初中數學教學質量.
一、研讀數學,把握教學邏輯起點
初中生學習的起點是教學的原點.學生具體學情的差異使得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之間存在著天然“落差”,這就是“教學落差”.本體性知識作為數學教學的邏輯起點,研讀數學本體性知識有著非同尋常的重要性.不被全面研讀的本體性知識將成為不能高效轉換教材信息資源,無法有效灌輸教材信息資源,難以深層次挖掘課程資源的本源問題.
一位教師教學《一元一次方程》時,給出的例題是:客車和貨車同時從A地出發(fā),同向而行.客車的速度是80km/h,貨車的速度是60km/h,客車比貨車提前1小時到達B地.A、B兩地的路程是多少千米?
教師要求學生分別用算式和方程來解決問題,通過比對讓學生體驗方程的簡單、快捷,彰顯出方程的優(yōu)越性.但給出的例題,超出了學生的認知水平,極個別學生正確列出算式,大部分學生則用方程解決了問題.教師由此武斷地得出結論:這就說明了從算式到方程是數學的進步,也說明了方程的優(yōu)越性.這樣的教學方法是有一定缺憾的,它無法完全展現數學教學中本體性知識.此例題只能體現方程在能否解決問題上的優(yōu)勢,卻無法展現這節(jié)課對于方程優(yōu)勢講解的核心是“便捷”.而另一位教師,則將教材資源分解分層,引導學生拾級而上.
問題1:一輛客車和一輛貨車同時從A地出發(fā),同向行駛.客車比貨車每小時多行駛20km,多少小時后兩車相距80km?
問題2:一輛客車和一輛貨車同時從A地出發(fā)駛向B地,同向而行.客車的速度是80km/h,貨車的速度是60km/h,客車比貨車提前1h到到達B地.貨車用了多少小時?
問題3:一輛客車和一輛貨車同時從A地出發(fā)駛向B地,同向而行.客車的速度是80km/h,貨車的速度是60km/h,客車比貨車提前1h到達B地.A、B兩地相距多少千米?
這樣的教學設計兼顧了學生的知識儲備能力、認知水平,引導學生腳踏實地,努力將教學建基于“最近發(fā)展區(qū)”.同時,既給予了學生充分的探索空間,又調動了學生進一步深層次挖掘的興趣.
二、研究學情,把握教學現實起點
差異是數學教學最根本的課程資源,而具體學情大部分受到學生認知水平的影響.為此,教師要研究學生,尤其是把握每一個學生的具體學情.這樣才能有效縮小兩極分化,將學生的數學認知水平由“可能發(fā)展區(qū)”經“最近發(fā)展區(qū)”邁向“現實發(fā)展區(qū)”.教學中,教師要加強指導,對學生的合作、探究給予引導和積極評價.
研究學情就是要細心分析學生的現有情況,傾聽學生的真實想法,了解學生的現實起點.比如教學《二次根式的加減》,教師可以類比合并同類項,將新知拋于學生舊知的錨樁上.首先讓學生回憶合并同類項的方法,喚醒學生的舊知.通過引導學生進行二次根式加減運算,讓學生比較二次根式加減和整式加減內容的異同,探究二次根式加減方法,形成對二次根式加減的理性認知.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總結出“一化,二找,三合并”的運算步驟.學生既復習了舊知,又鞏固了新知,更從學習的過程中體驗到學習的快樂.
三、研究課堂,跟進教學生成起點
課堂是學生數學學習的演練場.數學教學不僅要研究數學本體知識和學生具體學情,更要研究課堂.只有扎根于課堂基礎,根據每一個學生的具體學情動態(tài)調整教學預設.所以教師要設計富有彈性的、動態(tài)的教學預案,讓學生的數學學習即時生效.
比如在“等邊三角形”教學中,筆者用任務驅動的方式,助推學生展開自主性學習、小組合作性學習等.任務1:用兩個全等的含有30°角的三角尺,自主拼接三角形,你能拼出等邊三角形嗎?任務2:用你喜歡的方法驗證這是一個等邊三角形.任務3:利用拼出的等邊三角形,探究含有30°角的三角尺中的直角邊和斜邊的關系.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積極猜想,小心驗證,基于自身的認知,從不同的角度證明自己的三角形是等邊三角形,自然便可以推出“在直角三角形中,30°角所對直角邊是斜邊的一半”的數學結論.整個自主探究、小組合作學習相互交融的過程忙而不亂,學習小組形成了一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學研共同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