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玉梅
摘 要:攻擊性幼兒由于自身的行為具有攻擊性,易與同伴之間產生摩擦,這種頻繁發(fā)生的攻擊性行為如不正確引導,將不利于幼兒健康成長。特別是攻擊性行為容易對他人和自己造成傷害、影響伙伴關系和班級的教學秩序。針對此現(xiàn)象,基于我對本班幼兒的觀察、記錄幼兒攻擊性行為的案例,采用觀察法、記錄法,個案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從多方面進行分析幼兒攻擊性行為,并以此為契機提高班級孩子整體的交往能力。
關鍵詞:攻擊性行為;行為分析;影響因素
一、緒論
獨生子女家庭是現(xiàn)在大部分家庭組成結構,這類家庭中的孩子從出生就生活在象牙塔中,受到父母長輩的嬌慣,沒有受過任何挫折。當這些“小皇帝”、“小公主”離開父母長輩,進入陌生的幼兒園環(huán)境時,內心會產生分離焦慮、害怕等情緒。當這些情緒得不到及時的宣泄,加上幼兒年齡小,語言表達能力弱,還處于直覺行動向具體形象思維過渡階段,攻擊性行為自然會表露出來。當出現(xiàn)攻擊性行為時,我們應及早發(fā)現(xiàn)加以干預,尊重幼兒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堅持正面教育為主,多給予幼兒關心、表揚與鼓勵,增強其自信心,使他們的身心得到健康和諧的發(fā)展。[]
二、幼兒攻擊性行為的現(xiàn)象
(一)攻擊性行為定義。兒童的攻擊性(或稱侵犯性)是兒童社會性發(fā)展中一項非常重要內容。是指幼兒更為頻繁或者嚴重的對他人或物體進行攻擊的行為。攻擊性行為是兒童在身心發(fā)展過程中,其人際關系還沒有形成良好的社會適應時表現(xiàn)出來的不良行為。
(二)攻擊性行為的表現(xiàn)。在幼兒園里,攻擊性行為是一種常見的行為。舉個簡單的例子,在晨間進行“壘杯子”游戲時,貝貝和凱文正在專心致志的壘杯子,貝貝缺一個杯子,發(fā)現(xiàn)凱文那有兩個個,直接伸手過去拿,嘴里還說:“這是我的?!眲P文不愿意把積木給貝貝,貝貝狠狠地把所有高塔都推到了,甚至用嘴巴去咬凱文的手。貝貝所表現(xiàn)出來的就是常見的幼兒攻擊性行為。當幼兒的需要尚未得到滿足時,他們的第一反應就是咬人、抓人、大哭。
三、幼兒攻擊性行為影響因素分析
作為一名合格的幼兒老師,要想正確對待和處理幼兒的攻擊性行為,我們必須要明確幼兒攻擊性行為形成的因素。通過對幼兒在幼兒園的一日生活的觀察,發(fā)現(xiàn)攻擊性行為在不同年齡段的幼兒之間皆有發(fā)生,幼兒的攻擊性行為形成因素有很多,經過分析歸納了以下幾點:
(一)個人及社會因素
1.幼兒年齡特點。認知行為理論認為這些具有攻擊行為的兒童可能缺乏社會信息的處理能力,或者是對社會信息的解釋出現(xiàn)了偏差。案列:午睡時間到了,小朋友在準備入廁。男孩子有序地站在小便池前排起隊,辰辰站在偉偉后面挨得很緊。偉偉轉過頭對偉偉說:“辰辰,你往后面站一點!”辰辰沒理他,仍然貼在辰辰身身上。偉偉上完廁所拎褲子的時候,胳膊肘不小心碰到了挨著他的辰辰,辰辰不由分說從背后緊緊勒住偉偉的脖子,偉偉大喊:“你干嘛?”我立刻走上前,一邊叫辰辰松開手,一邊觀察著偉偉的脖子。幸好及時,要不準得出事。我問辰辰:“你為什么要勒偉偉的脖子?”辰辰理直氣壯地說:“他用膀子打我?!毕癯匠竭@樣的帶有高攻擊性的兒童在社會交往中,常常用帶著敵意的眼光去看待伙伴的行為和意向,也就是說,辰辰將別人一個無意的動作看成是對自己的“威脅”,錯誤的判斷使他做出了錯誤的攻擊反應。
2.幼兒的需求得不到滿足。幼兒在不同的時間和不同的地點有不同的需求。當幼兒的需求得不到滿足,就會產生攻擊性行為。案列:在建構區(qū)里,孩子們正在用積木搭房子、橋、公園等各種建筑,小熠跑到洲洲面前,看了一下,迅速地從他們搭好的房子中拿走兩塊拱形的積木。洲洲他們幾個叫到:“快放下,是我們的?!笨尚§跊]理,往他搭的橋走去。這時,旁邊的壯壯一把抓住小熠的衣服,小熠一轉身拿起積木就向他的頭上砸去,幸虧只是砸到了旁邊的空地。小熠的攻擊性行為其攻擊的意圖主要不在于傷害他人,而是為了得到“積木”,他的想法非常簡單,就是“我打他他,我就能得到我想要的?!惫糁皇撬_到目的所采用的手段。
(二)家庭環(huán)境因素。家長對孩子的態(tài)度和撫養(yǎng)方式對兒童攻擊性行為的形成起重要作用。案列:離園時間活動室里還有五六個孩子坐在一起玩雪花片。亮亮剛用雪花片插了一把“寶劍”,他的爸爸來了。我跟亮亮說:“亮亮你爸爸來接你了。”亮亮抬起頭,亮亮對爸爸說:“我還要玩一會兒?!绷亮涟职终驹陂T口說:“不行,我有事趕快走!”亮亮大喊:“我要玩?!?亮亮爸爸生氣地說:“你再不走,我走了?!薄安唬疫€要玩一會兒?!薄亮恋陌职挚匆娏?,站起身來,“啪啪”給了亮亮兩個耳光,氣憤地說;“你走不走?!绷亮磷彀鸵贿郑罂奁饋怼亮恋陌职稚鷼獾乇鹆亮?,一邊朝門口走去,一邊說:“看我回家怎么治你?!备改甘呛⒆拥牡谝蝗谓處煟⒆拥男袨榇蠖鄶?shù)都來自于與父母的模仿父母錯誤的管教方式和對兒童錯誤的指導方式及活動監(jiān)督都會使幼兒產生攻擊性行為。
(三)學校教育的因素。對于兒童來說,一天中大部分時間都在幼兒園和老師一起度過,因此,教師的教育方式、對幼兒行為的評價都會使幼兒產生攻擊性行為。
第一,教師的消極評價會使幼兒產生攻擊性行為。案例:一天,辰辰不小心碰倒了一位小朋友,小朋友向老師告了狀。辰辰平常比較頑皮,老師便不問青紅皂白地呵斥辰辰:“你好討厭,老是打人!待會兒不準玩游戲!真不討人喜歡!”或許辰辰已經習慣了老師的這種態(tài)度,他并沒有為自己辯解,只是后來更愛打人了。問他為什么,他腦袋一歪說:“我就要打!反正老師也不喜歡我?!闭缑绹睦韺W家詹姆士曾說過那樣:“人最本質的需要是渴望被肯定?!比绻麅和洺=邮軐ψ约旱姆e極、正面的評價信息,就會形成積極的自我概念,會
有利于兒童身心健康發(fā)展;反之如果兒童經常接受對自己的否定性的評價信息,就會形成消極的自我概念,將會給他們的一生帶來不良的影響。所以,教師對幼兒采取怎樣的評價,對孩子的健康成長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
第二,教師的教養(yǎng)方式也會使兒童產生攻擊性行為。案例:考慮到安全、人數(shù)限制問題,毛毛蟲已經很長時間不玩了,在老師剛宣布要玩這個項目的時候班級幼兒都很興奮。到了戶外個個都迫不及待的都要爬上去。老師宣布分兩部分上去,女生先上去。就看到貝貝和萱萱迫不及待的都往毛毛蟲的觸角上爬,兩個人你推我擠,互不相讓,貝貝最后被萱萱給推下。幼兒的游戲空間被死死的限制在某一個地方玩,活動的范圍受到了班級界限的約束,因此當孩子終于盼到可以玩自己最喜歡玩的活動時,便會瘋狂的搶占心愛的游戲項目,時間長了就會在班級中形成一種緊張的競爭氛圍,這種建立在合作基礎上的競爭行為會轉化成具有攻擊性行為的競爭行為,導致班集體中出現(xiàn)具有攻擊性行為的兒童。
(四)大眾傳媒中的暴力傳播。隨著科技的進步,大眾傳媒越來越普遍,其對人們的影響也越來越大。尤其是對善于模仿但還不能正確分辨是非的兒童來說,其負面影響是無比巨大的。案例:辰辰特別迷戀奧特曼,自控能力弱的辰辰常常模仿其暴力行為手舞足蹈,嘴里還不斷發(fā)出“嗬,哈”的聲音,一次晨間游戲時間,辰辰拿著他插的寶劍在壯壯身邊走來走去,說:“我是奧特曼,打死你這個怪獸?!闭f完,他用“寶劍”刺向壯壯的胸口?!皩殑Α睌嗔?,于是辰辰用手在陳少身上亂打,壯壯哭著喊:“老師,他打我?!庇^察學習是兒童行為獲得的最主要來源,孩子辨別是非的能力差,但模仿性強,辰辰對于動畫片中暴力行為的模仿,使他攻擊性行為得到發(fā)展。
幼兒個體的差異是不可避免的,作為一名幼兒教師,要學會用多角度探究個體產生攻擊性行為的原因,采取正確的教養(yǎng)方式對待兒童。尤其是具有攻擊性行為的兒童,根據(jù)其心理特點,尊重其發(fā)展規(guī)律,發(fā)現(xiàn)其閃光點,挖掘其潛力,正面教育為主,多給予兒童關心,幫助幼兒建立良好的社會行為。良好的社會行為需要幼兒園與家庭的密切配合。只有雙方意見、行動達成一致,才能抓住教育契機,促進幼兒社會性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