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溧陽市光華高級中學 王 彤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一個人到學校上學,不僅是為了取得一份知識的行囊,而主要是獲得聰明。因此我們主要的努力就不應該僅用在記憶上,而應該用在思考上。所以真正的學校應是一個積極思考的王國,必須讓學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
解題是數(shù)學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正如波利亞所說的:“中學數(shù)學教學的首要任務就是加強解題訓練?!薄吨袑W數(shù)學課程標準》中也明確提出:數(shù)學課程的目標之一是“提高數(shù)學地提出、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發(fā)展獨立獲取數(shù)學知識的能力?!?/p>
數(shù)學解題大致可以有這樣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弄清題意,尋找思路;第二部分是實施解題;第三部分是回顧、反思。但在我們的課堂上,我們都太急于求成了:第一部分輕松帶過,狠抓第二部分,沒有了第三部分。我們都太急于把結果呈現(xiàn)在學生面前,而忽視了重要的一點:沒有思考的過程和結果對于學生而言毫無意義,也就失去了解題本身的意義。學生上了考場,靠的是自己,要靠自己的思考去讀題、審題、解題,如果僅是一味地看老師解題,去簡單復制,即使有成效,那也是微乎其微的。所以,老師在平時的解題教學中,留給學生的不應該只是滿黑板的解題過程,更要教會學生如何去思考。
例如:已知圓 :過圓 上任意一點作圓的切線若直線與圓的另一交點為當弦度最大時,則直線的斜率為_____。有學生讀完題目后就跟我說:老師,我不懂。雖然我回問她哪兒不懂,但其實我心里知道她回答不上來,因為根本原因還在于她都沒有好好去體會題目的條件有什么。我們一般是按照“有什么,要什么,怎么做”的邏輯關系去做,第一步“有什么”都不知道,后面可能更模糊了。于是幫她分析,主要就是以提問的方式:能通過題目畫出圖形嗎?(重在提醒她要準確一些相對位置關系);切線與弦之間有什么關系?三點之間的聯(lián)動關系);什么時候最大?;能簡化題目意思嗎?(最終感受出就是求過斜率)這樣一來,在一個個問題解決之后,題目的解答思路也就浮現(xiàn)出來了,剩下的就要交給學生自己了。事實上,解題就是一個搭橋的過程:把條件和目標建立聯(lián)系,而從條件到目標的過程就是一個不斷思考的過程,這個過程很辛苦,不一定會一帆風順,往往是在不斷的矛盾、提問中循序漸進的,而學生需要的恰恰是這個過程。這其中老師的作用就是在學生不會的地方進行點撥,所以更多的還是要讓學生自己動起來,要給學生時間。之前讀到陶維林老師的《從“把時間還給學生”說起》很有感觸:教師要舍得給學生留時間,學生力所能及的事就讓學生自己去做,不要越俎代庖,教學的根本目的是發(fā)展學生,應該讓學習者親自動手做,親自動口說……
奧蘇伯爾認為,學生有意義地接受學習,并不是將現(xiàn)成知識簡單地“登記”到原有的認知結構中去,而是要經(jīng)過一系列積極的思維活動。這說明,即使是接受式學習,也離不開學生的主動參與,而不是被動接受。主動的學習是有效的學習,教師要促使學生養(yǎng)成主動學習的習慣,讓他們減少依賴性。
數(shù)學是思維的科學,數(shù)學教學是思維的教學。要把思維教學落到實處,就應該注意挖掘結果背后的思維過程。在教學中,我們不僅要暴露成功的思維過程,也要暴露失敗的思維過程,暴露由失敗到成功的思維過程。捫心自問,反觀課堂,我們是不是總是喜歡追求那些完美的過程和答案,而忽略了那些錯誤存在的合理性?而這些被我們忽略的錯誤背后又蘊含著學生怎樣的思維呢?
在《一元二次不等式》這一課的課前預習中,我們出了這樣一個小題:不等式的解集是_____。正確答案是但我卻得到很多的答案。把這個問題拿出來后,很多人說移項平方,于是帶著大家分析:移項沒有錯,那平方有錯嗎?(其實很多人受一些不好的解題習慣的影響,覺得這個好像理所應當)但也有人反應過來,應該是平方那兒出問題了。那么錯誤究竟在哪兒?的等價性!如果我們在這兒追究一下,可以幫學生理一理關于解方程、不等式的等價性問題,讓學生充分感受這些類似錯誤的錯誤點,有了這樣的錯誤轟炸,學生必然會形成自己的一些思考,也就可以盡量避免下次再出現(xiàn)這樣的錯誤了。
其實我們不用怕學生會犯錯,因為那些錯誤的產生往往是學生最初的思維體現(xiàn),我們不能靠一味地強行改變學生思維促進其發(fā)展,反之,我們應該利用好學生的錯誤,弄清學生的思維,找到問題的癥結點,讓學生自己有思維上的碰撞,反而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高中數(shù)學知識體系龐大,內容豐富,抽象性強,如果在學習過程中不能及時地對所學知識進行歸納整理,則會導致知識點混亂,思維受阻,從而覺得學習力不從心,有些明明熟悉的題目卻怎么也想不起來怎么解決。
例如《數(shù)列》整章內容比較繁雜,而等差、等比數(shù)列在考試說明中更是C級要求,這就要求學生除了要對基本知識熟練掌握外還要能靈活運用,所以對等差、等比數(shù)列進行相應的歸納整理就顯得尤為重要。在教學中,我們一方面讓學生在知識層面上,從定義、公式、性質方面把等差、等比數(shù)列放在一起進行整理,另一方面也幫著他們把一些題目進行歸納,然后讓他們整理到整理本上,從知識點到題目雙管齊下,只要學生有心認真去做,肯定可以達到一定效果,他們在自己整理的過程中也必然要動腦筋,這對促進他們思考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再比如在學習《不等式》這一章中,很多學生反映對不等式恒成立問題搞不清楚。不等式恒成立問題是一個很大的范疇,題目可以在不同的難易層次上都有體現(xiàn),不過它主要還是在一元二次不等式基礎上進行的變化,方法似乎有很多,但主要還是以參變量分離為主。所以在小結課上,我給出了這個題目:已知恒成立,求實數(shù) 的取值范圍;恒成立,求實數(shù) 的取值范圍;求實數(shù) 的取值范圍;求實數(shù) 的取值范圍。先讓學生自己做,之后大家討論總結,于是很多人的思路漸漸清晰,這個題目不難,但基本思想方法掌握了,碰到難題也不怕無從下手了。
在教與學的過程中,學生在學,老師也在學,我們都要學著“三思而后行”。學生要學著如何思考問題,找對方法,完善解題,而老師也要學著如何教會學生思考,如何教給學生方法,真正讓學生的思維能動起來。借用殷希群老師的一段話結尾:“把時間還給學生,把方法教給學生”是我們的教學理念,是我們的教育傳統(tǒng),需要我們不斷豐富其理論與實踐,需要我們堅持不懈地探究與追求。
[1]涂榮豹.數(shù)學解題的有意義學習[J].數(shù)學教育學報,2001(4).
[2]陶維林.從“把時間還給學生”說起——在華中師大一附中聽課有感[J].數(shù)學通訊,2011(7).
[3]殷希群.怎樣才能“把方法教給學生”——對課堂教學的一些認識與思考[J].數(shù)學通訊,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