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靖
(三亞理工職業(yè)學院圖書館,海南 三亞 572000)
教育是社會的基石,閱讀是教育的基石。2018年1月1日《公共圖書館法》的頒布實施,為圖書館的發(fā)展提供了新的契機,閱讀推廣作為全民閱讀的重要舉措和圖書館服務的核心工作之一,已經被列入《公共圖書館法》[1]。
閱讀需要有一定的方法、技巧、策略、藝術性等,而閱讀推廣就是為了推動人人閱讀,以提高人類文化素質、提升各民族軟實力、加快國家富強和民族振興的進程為戰(zhàn)略目標,而由各種機構和個人開展的旨在培養(yǎng)民眾的閱讀興趣、閱讀習慣,提高民眾的閱讀質量、閱讀能力、閱讀效果的活動[2]。由此可見,閱讀推廣首先是一種服務,活動是它的主要展現(xiàn)形式,而作為閱讀推廣主陣地之一的全國各高校圖書館更應與時俱進,結合時代要求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創(chuàng)造閱讀氛圍,引導讀者重視閱讀,培養(yǎng)讀者的閱讀素養(yǎng),提供更高品質的服務。
多媒體時代,由于電子信息技術的發(fā)展,文字、圖像、視頻等多種表現(xiàn)形式被有機結合起來[3],通俗讀物、時尚報刊、網絡文學、微博微信大行其道,讀者無時無刻不在享受快餐式閱讀,雖然有效增強了閱讀的便利性,但同時也影響了閱讀的連續(xù)性,讀者閱讀如走馬觀花、不求甚解,導致閱讀越來越趨向于碎片化、淺顯化,讀者很難做到長時間、有效和深入的閱讀。
層出不窮的閱讀平臺,與時俱進的智能化發(fā)展,讀者接受閱讀的方式呈多樣化發(fā)展,手機APP、微信公眾號等各種平臺推送接踵而至,多途徑、高效率的電子讀物已經“飛入尋常百姓家”,使讀者足不出戶就能進行閱讀瀏覽。同時,繁冗雜亂的無用信息也占據(jù)了讀者大量的時間,降低了閱讀效率。
聚焦2017年閱讀推廣,關鍵年度熱詞包括文化政策(公共文化服務、文化自信、《公共圖書館法》、全民閱讀促進條例);閱讀內容(經典閱讀、少兒閱讀、親子閱讀);閱讀方式(數(shù)字閱讀、聽書、知識付費);閱讀推廣形式(共讀、掃碼看書、讀書會、閱讀季、“書香中國”系列);文化綜藝(朗讀者、中國詩詞大會、見字如面);技術因素(大數(shù)據(jù)、人工智能、智慧閱讀、智能革命)[4]。
結合以上閱讀推廣關鍵詞進行分析,顯示我國對閱讀推廣活動的政策支持度有所上升,活動形式趨于多樣性,活動平臺有線上、線下、線上與線下同步三種;從閱讀推廣活動內容特征進行分析,有品牌活動、特別活動、個體活動、聯(lián)盟活動等。綜合來講,活動平臺與活動形式和內容多有交叉,互相補充、互相改進,通過不斷完善服務模式,積極引導讀者的閱讀和學習。
線下活動以重在參與為目的,通過打造儀式感及閱讀氛圍增強讀者的閱讀興趣。如:“聊書”主題,面對面開展閱讀討論交流;“教師導讀”主題,通過書籍簡介、作者簡介引發(fā)讀者對某本書的興趣;簡報、廣告書、文學社活動;視頻閱讀(電影院模式);舉辦沙龍、講座、演講征文比賽;“一站到底”百科知識大賽、各種感恩及愛心活動、“書與玫瑰”默契度配對聯(lián)誼活動等。線下活動的規(guī)模大小不一,活動形式逐漸從面對面的小講座向競賽形式發(fā)展,活動趣味性及多樣性越來越豐富,讀者參與熱情不斷提高。
近年來,隨著移動網絡應用平臺的多元化發(fā)展,不少圖書館把數(shù)字圖書服務體系延伸至移動門戶、微信、微博等閱讀平臺。各高校通過學習新媒體技術,搭建交互開放的全媒體平臺,組建互生共榮的閱讀推廣聯(lián)盟。
常見的活動模式有以下幾種:結合移動圖書館有效開展閱讀推廣;利用短信的主動推送功能推薦相關書目,發(fā)送彩信報、電子期刊等;采用WAP應用模式能夠實現(xiàn)書目查詢,通過其整合的電子資源,方便學生進行檢索、下載;通過APP的閱讀推廣服務模式為學生提供書籍導航,便于學生進行在線訂閱、下載,且能夠在讀完書后進行評論;以互聯(lián)網為主的推廣模式便于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書籍,并進行重點推薦,引導學生閱讀有價值的書籍[5]。公共圖書館也開展了形式多樣的可供借鑒的活動:湖南圖書館、佛山市圖書館借助網絡和電視推出具有當?shù)靥厣奈幕Y源;遼寧圖書館以網絡、電視、手機為手段推動圖書館全媒體服務建設;國家圖書館借鑒“慕課”理念打造“國圖公開課”,為讀者提供專題性的多用途短視頻,使讀者能夠利用碎片時間進行學習等[1]。
各館緊跟央視潮流推出的“朗讀者”“詩詞大會”等推廣傳統(tǒng)文化的活動,如南京金陵圖書館在微信平臺上創(chuàng)辦了“朗讀者”微電臺。品牌活動包括各高校開展的讀書文化節(jié)、真人圖書館系列活動和個性化閱讀推廣活動,如:閱讀馬拉松活動;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圖書館組織協(xié)調多個學生社團開展圖書漂流、知識競賽、讀書分享會、茶藝展、書法展等系列活動;打造云舟閱讀活動平臺,豐富微信內容。上述活動內容豐富,讀者的主動參與度高,創(chuàng)新性活動趨于豐富但連續(xù)性不夠。
各高校圖書館應結合本館閱讀推廣活動現(xiàn)狀,學習其他圖書館的活動經驗,有的放矢地在已有學生社團的基礎上籌建具有自身特色的閱讀推廣團隊,實現(xiàn)學生自主管理,著重培養(yǎng)閱讀推廣人,負責全館閱讀推廣活動的實施,吸引讀者積極參與活動。在人力物力匱乏的情況下,各高校圖書館可以開展資金眾籌,從學生自身需求出發(fā),提高參與度;開展創(chuàng)意眾籌,對全校發(fā)出“閱讀推廣項目申請書”,征集好的思路和想法;增加閱讀推廣人的福利,最大限度地調動閱讀推廣人的工作積極性。
公眾號在圖書館的作用日趨顯著,是宣傳閱讀推廣,進行品牌推廣的有力保障。圖書館要開展“微信+個人服務”的合作共贏模式,拓展微信平臺功能,如根據(jù)個人借閱數(shù)據(jù)分析,為不同讀者定制書目推薦表;增設“為你讀書”欄目,提高讀者對經典閱讀的興趣;推廣個性化服務,鼓勵讀者積極投稿,養(yǎng)成良好的寫作習慣,給讀者一個展示自我的平臺。
新媒體技術的發(fā)展,使人工智能在圖書館得到廣泛應用。深圳鹽田區(qū)圖書館是新媒體應用的典型代表,該館通過結合大數(shù)據(jù),實現(xiàn)了機器人咨詢;開放了4D放映廳(進行虛擬現(xiàn)實技術之入館培訓,并提供VR眼鏡),讀者反響良好。圖書館應不斷挖掘新媒體技術并逐步應用到閱讀推廣活動中,如:新媒體感知識別技術(一維碼、二維碼、語音識別、指紋識別、無線傳感網)、RFID射頻技術、人臉識別技術、近距離傳輸技術(NFC的應用)、數(shù)字出版技術等;新媒體平臺APP的開發(fā),包括移動圖書館、館藏資源APP,人工咨詢館員、阿爾法狗等;擴展二維碼在圖書館的應用:結合掃碼打卡完成讀者身份驗證;利用開放平臺進行問卷調查,實現(xiàn)大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和分析,為閱讀推廣服務提供決策依據(jù)。
所謂“服務活動化”,就是立足圖書館的陣地、服務與資源,重新定位、包裝圖書館的服務,讓其與時俱進,形成具有互動感、體驗感、獲得感的文化活動?!盎顒悠放苹本褪峭ㄟ^加強組織、統(tǒng)籌規(guī)劃及社會合作,有機整合圖書館資源,形成有積累、有影響、有內涵的閱讀推廣活動,提高服務與活動的績效[1]。圖書館深化“服務活動化,活動品牌化”建設,使閱讀推廣的服務參與度更高,活動深度更廣,能長期吸引老讀者,并不斷吸納新成員。
高校圖書館應通過搭建閱讀推廣平臺,聯(lián)合公共圖書館,把更多的社會閱讀力量連接在一起,突破技術、資源、經費、人才的限制,為讀者提供更多有品質的文化服務與產品,形成常規(guī)活動(定期開展的)、品牌活動、系列活動等,不斷滿足人們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助力文化推廣,實現(xiàn)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