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嫩寒
(福建省泉州市第三實驗小學,福建泉州 362000)
識字教學是小學低年段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但課堂教學現狀令人擔憂,“四化”——機械化、簡單化、過度化、異化的傾向尤為突出。很多教師不懂而教,隨意曲解漢字本義,違背漢字科學。學生對某些字詞出現片面理解甚至是錯誤理解,將直接影響學生語言的積累和運用。
上課伊始,學生與文本初謀面,集中呈現生字凸顯其共性,加深印象,事半功倍。
在《大禹治水》一課中,學生自由讀文,教師按多音字、四字詞、帶有土字旁的字,將字詞分成三組出示:
處死、堵塞;
四處逃荒、欣欣向榮;
息壤、倒塌、壘起、堤壩、堵塞。
學習“四處逃荒”“欣欣向榮”時,著重學習“荒”字和“榮”字。“荒”上面是“草”,下面的“荒”也讀作“huang”?!盎摹弊钟质切温曌?,形旁(意符)是“川”,聲旁(音符)是“亡”,表示“雜草掩蓋田地”。
“榮”字,從木,上面的部分表示篝火,字義“樹上的花像篝火那么鮮明”,引申表示草木茂盛、興旺、繁榮等。
“荒”和“榮”,天差地別的兩個字,指的卻是同一個地方,激發(fā)學生進一步閱讀的興趣。
通過對兩個字的析義比較,讓學生感受漢字獨特的表意功能,體驗漢字所表現的形象美和情感美。這樣的識字教學從音形義入手,環(huán)環(huán)相扣,步步深入,立體推進,將語感獲得和審美鑒賞融為一體。
在品讀課文時隨機識字,融識字于閱讀中。例如,《守株待兔》中的“竄”就是很好的課中識字案例。
當學生把“竄”理解為“跑”“跳”時,教師追問:“這里把‘竄’改為‘跑’或‘跳’,行嗎? ”通過溯源,學生明白:“竄”是個會意字 ,上面是穴,下面是鼠。老鼠在洞穴里,表示“隱匿”,后來引申為“逃跑、逃亡”。這里的“竄”,指的是老鼠受驚,在地上亂跑,想鉆進洞里藏起來,這是一種慌不擇路、速度很快地亂跑。正是這個“竄”,才使得事件發(fā)生得如此突然,又如此偶然。因此,“竄”不能簡單理解為“跑”“跳”。
如此,在特定語境中讓學生咬文嚼字,音、形、義結合,字與詞、句、文融為一體,訓練語感,建構語言。
為防止學生“認得快,記不牢”,須在課末通過文本再現、編成新材料閱讀等方式,幫助學生復習、鞏固生字,以加深印象,強化記憶。
例如,歸類識字課《蟲字家族》臨結束時,教師把本學課所學的“蟲”字家族成員都編成一首兒歌:
蟬兒樹上叫不停,蝙蝠倒掛吃蚊蠅。
蝌蚪池中游得歡,蜈蚣草叢比爬行。
蜻蜓半空展翅膀,蝴蝶花間捉迷藏。
螃蟹水中斗小蝦,蚯蚓土里造新房。
蜘蛛房前勤結網,青蛙田間捉蟲忙。
“蟲”字家族真熱鬧,歡天喜地把歌唱。
通過趣編兒歌,及時復現新學的字詞,鞏固所學,積累較為豐富的語言材料和言語活動經驗。
課文中有生字時,教師應不失時機地在激趣導課時進行識字教學。例如,《鷸蚌相爭》一課,著名特級教師薛法根老師這樣教學“鷸”字:
先讓學生反復讀“鷸”的字音——“yù”。接著告訴學生:“鷸”是形聲字,根據形聲字特點猜字義。當學生猜出是“鳥”時,教師就順勢擦除右邊的“鳥”,問:“左邊該讀什么?”學生正確讀音后,教師繼續(xù)追問:“怎么知道讀yù? ”再次復習形聲字“聲旁表音”的特點。老師繼續(xù)引導:“矞”擦去上面的“矛”,下面讀什么?在明確讀音后解析“冏”,“冏”是象形字,如房間里開扇窗,投進亮光,意思是“光明”。最后,老師連“冏”也擦去,引導學生回憶拆字過程,跟著學生的提示再次板書“鷸”。
這樣的教學匠心獨運,引導學生運用拆字法,學一字(鷸)帶多字(矛、矞、冏),學生不僅讀準了字音,理解了字義,還牢牢地記住了字形,激發(fā)主動探究漢字的自主意識。
閱讀教學離不開讀文悟情。教師要善于抓住帶有生字的關鍵語句,在識字的同時讓學生理解內容,體悟情感,進行語言文字訓練。例如,上《兩只小獅子》一課時,抓住體現獅子勤快的重點句,進而聚焦關鍵詞——“整天、滾、撲、撕、咬”進行字詞教學。
首先,老師引導學生從課文中找出體現獅子非常勤快的句子。接著,相機出示詞語卡片:滾、撲、撕、咬,指名帶讀,進行識字教學,通過做動作理解字義。之后教師讓學生想象:“小獅子什么時候非常勤快,會滾撲撕咬呢?”在學生暢所欲言后,教師要創(chuàng)設多個情境反復引讀,鞏固生字“滾、撲、撕、咬”,并巧妙理解“整天”的意思——像這樣從早到晚,就叫作“整天”。
該教學片斷遵循“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原則,學習漢字,運用語言,達到認字、學詞、讀文、悟情的巧妙融合。
識字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進行知識內化,實現自我表達,提高運用能力[1]。教師可根據字詞特點安排操作性練習,鞏固學習成果,發(fā)展思維。
例如,上《蟲子家族》一課,最后環(huán)節(jié)安排了歸類游戲——“蟲”字家族大聚會,請學生幫助小動物們找到合適的位置,按“天上飛的、地上爬的、水中游的”將詞卡歸類,并加動作讀詞語。這既讓學生在游戲中復習了新字,鞏固了所學,又促進了學生思維的發(fā)展,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在教學實踐中,除了要保持教學內容的豐富外,還應該注意學習形式的新穎。
一是直觀展示活現漢字本義,增強趣味性,讓學生的學習變被動為主動,具體的方法有借圖像(實物)助識字、做動作巧識字、喚表象樂識字等。二是感悟體驗強化漢字內化,提高運用性,常用的方法有捕生成順識字、創(chuàng)情境妙識字、猜字謎趣識字、拆字義促識字。三是追本溯源滲透漢字文化,注重科學性。教學時可視漢字特點適度追溯本義,探究其文化內涵,指導學生有效讀文、有效識字。通過溯源,不僅可以記住字形,明白字義,也能感受漢字形體美,體會祖先造字的智慧,獲得文化熏陶。
漢字是音、形、義的結合體。只有讓識字教學回歸本色,音、形、義相結合,全面立體科學識字,讓孩子學好每個字,了解文字背后的文化,吃透文字背后的內涵,才能促進學生的閱讀理解與表達,提高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