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娜
摘要:當前,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已經在許多學科中得到了運用,并在提升教學效率與教學質量方面展現(xiàn)出了自身的優(yōu)勢與價值。本文在對翻轉課堂內涵做出分析與論述的基礎上,對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在高職院校英語口語教學中的運用進行了研究與探討。
關鍵詞:翻轉課堂;教學模式;英語口語;運用策略
一、翻轉課堂
相對于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而言,翻轉課堂強調使用視頻教學推動學生對知識進行內化,重視創(chuàng)設情境、強化師生互動來提升教學效率,與此同時,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在翻轉課堂中進行了顛倒,教師所具有的主體地位也需要讓位于學生,教師所開展的教學活動也被學生在課前所開展的視頻學習所替代。由此可見,學生學習知識的陣地遷移到了課堂之外,課堂教學則更為重視學生對知識的內化與鞏固,而教師則需要針對學生在課堂之外的學習情況明確課堂教學重點,重視與學生開展交流與互動來引導學生突破學習瓶頸。
二、翻轉課堂在高職院校英語口語教學中的運用
在將翻轉課堂教學模式運用到英語口語教學的過程中,高職院校教師主要需要做好三個方面的工作,即教材與學情分析、教學內容設計以及教學流程設計。
從教材與學情分析來看,教師對教材做出分析,是明確教學目標、教學難點的重要基礎,而在做好這項工作的基礎上,教師能夠有針對性設計教學方法與教學流程,并通過引導學生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促使學生能夠在課前對教學難點進行有效突破,從而確保教學目標得以實現(xiàn),為此,教師需要做好備課工作,在吃透教材的基礎上,確保翻轉課堂教學模式能夠充分發(fā)揮出提升高職院校英語口語教學成效的作用;教師對學情做出分析,不僅能夠了解學生英語口語基礎與學習能力,而且也能夠了解學生對英語口語教學所具有的學習需求,從而為教學內容的確定、教學課件的制作等提供依據(jù)。為此,教師需要重視與學生構建良好的關系,與學生開展廣泛的互動,并在日常評價過程中對學情做出分析與總結,進而確保翻轉課堂教學能夠與學情實現(xiàn)良好對接。由此可見,教師對教材與學情的分析,是確保翻轉課堂在英語口語教學中取得良好效果的前提。
從教學內容設計來看,教師不僅需要明確翻轉課堂教學內容、制作翻轉課堂教學課件,而且需要圍繞教學目標、教學需求,對教學活動進行設計。在教學內容的確定中,教師需要確保教學內容呈現(xiàn)出生活化的特點,從而有效激發(fā)學生在課前開展學習的興趣、深化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與此同時,教學內容需要體現(xiàn)出系統(tǒng)性與銜接性,促使學生能夠利用自身已經掌握的知識,對新的教學內容做出認知;在教學課件的制作中,教師不僅需要確保教學課件具有清晰易懂的內容,而且需要確保教學課件呈現(xiàn)出短小精悍、直觀多樣的特點,與此同時,雖然教師可以通過互聯(lián)網平臺找到現(xiàn)成課件,但是依據(jù)學生特點與學習需求對這些課件進行優(yōu)化設計也是十分必要的;從教學活動的設計來看,教師需要重視在口語教學中設計貼近真實的教學情景,并重視將游戲化教學方法滲透到翻轉課堂當中,從而在營造良好教學氛圍的基礎上提升翻轉課堂教學效率??傊?,教學內容的設計決定著學生能夠通過翻轉課堂基礎到哪些英語口語知識,也影響著教學效率與教學質量,因此,提升教學內容設計水平,是英語口語教師需要關注的重要內容。
從教學流程設計來看,在英語口語教學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當中,高職院校教師備課階段要早于學生課前學習階段,而課堂鞏固階段則處于翻轉課堂整個流程的末端。教師備課階段的主要任務如前文所述,即教材與學情分析以及教學內容設計等;學生課前學習階段則是依托教師所提供的視頻資料完成對新知識的建構,在此過程中,學生需要將自身不懂的內容反饋給教師,而教師則需要圍繞這些內容對課堂鞏固階段的教學過程做出設計;課堂鞏固階段的課堂設計包括對教學重點的講解、對教學難點的突破以及總結評價工作。為了能夠體現(xiàn)出教師與學生角色的反轉,無論是在教學過程當中還是在總結評價工作當中,教師都需要尊重學生主體性,重視學生參與,為學生提供更大的話語權表達空間,從而促使學生能夠獲得被尊重感與獲得感,進而為英語口語教學成效的提升提供保障。
三、結語
綜上所述,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在高職院校英語口語教學中的應用,促使傳統(tǒng)的英語口語教學理念、教學流程都發(fā)生了明顯的改變,為了充分發(fā)揮出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在提升英語口語教學成效中的作用,教師需要重視做好教學與學情分析、教學內容設計與教學流程設計等工作,從而充分發(fā)揮出自身主導作用,體現(xiàn)出對學生主體性的尊重。
參考文獻:
[1]潘月明,王昌米.“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從理念到實踐——以《最新流行英語口語》為例[J].浙江理工大學學報,2014,32 (10):436-440.
[2]蔡寧.英語口語教學中翻轉課堂模式的探索[J].淮陰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13 (02):167-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