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豐儀
摘要:在群眾文化領域,聲樂演唱以其特有的靈活性、廣泛性,成為了最受廣大人民群眾歡迎的藝術形式之一,隨著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不斷推進,一定要用專業(yè)的、科學的方法施教,這就引出一個聲樂領域討論許久的話題,即聲樂演唱當中“土”和“洋”應該怎樣平衡的問題。
關鍵詞:群眾文化;聲樂藝術;土洋之爭;土洋結合
聲樂藝術,作為世界上最為普及以及最為古老的音樂藝術形式,在漫長的歷史形成過程中,逐漸形成了形式多樣的藝術體系和表現(xiàn)形式。在我國,多民族音樂文化的豐厚歷史也造就了眾多中華民族特有的聲樂藝術形式。近代以來,隨著西樂東漸中國音樂發(fā)生歷史性的轉型,聲樂藝術也產生了大量新的體裁樣式和表演形式。從清末民初的學堂樂歌到五四時期的藝術歌曲再到三四十年代的抗戰(zhàn)歌曲,近代中國新音樂史就是一部以聲樂藝術為代表的歷史。新中國建立初期,聲樂藝術不斷發(fā)展,無論是群眾歌曲、藝術歌曲、歌劇唱段等各種聲樂體裁的創(chuàng)作還是獨唱、合唱、大合唱等表演形式的演出,在數(shù)量和質量上都較以往取得了更大的進步并產生了極為廣泛的社會影響。
在群眾文化領域,聲樂演唱以其特有的靈活性、廣泛性,成為了最受廣大人民群眾歡迎的藝術形式之一,隨著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不斷推進,以及基層人民群眾對于文化的渴求和自身素質的不斷提高,聲樂藝術也與大眾產生著越來越密切的聯(lián)系,在群眾文化輔導中,聲樂自然成為了關注的重點。值得注意的是,群眾聲樂輔導雖然是利用業(yè)余、課余時間學習聲樂,但在學習聲樂的內容和方法上卻不能業(yè)余,一定要用專業(yè)的、科學的方法施教,這就引出一個聲樂領域討論許久的話題,即聲樂演唱當中“土”和“洋”應該怎樣平衡的問題。
筆者在自身教學過程中發(fā)現(xiàn),許多聲樂愛好者認為兩者是不能共融的,而早在 40至60 年代音樂界、戲曲界乃至一般音樂愛好者中引起普遍關注的一個問題是有關西洋美聲唱法和中國民間唱法的比較與討論,即幾度形成浩大聲勢的所謂音樂領域的“土洋之爭”。這場爭鳴其實是由聲樂演唱當中“西洋唱法”與“民族唱法”的比較,引出的關于中西方音樂藝術乃至文化性格的深入討論,其影響重要而深遠,由這場大討論所帶來的聲樂藝術的實踐經驗對當代中國聲樂藝術的發(fā)展依然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當時的討論基本分為兩種主張:一種觀點認為,土唱法來自民眾,發(fā)展新的唱法必須建立在土唱法的基礎上;另一種觀點認為,新的演唱方法應該建立在經過改進了的科學方法的基礎之上。
“土嗓子”和“洋嗓子”在科學與否的問題上掀起了此起彼伏的爭論,許多音樂家認為,中國的民間唱法沒有一套完整、系統(tǒng)的科學方法,而西洋唱法不但有統(tǒng)一、科學的方法,還有通用的聲樂訓練教材。
有人甚至認為中國民間唱法“不是唱歌而是喊歌,即便有好的歌手,“也是瞎碰成功的”。然而有人也認為中國民族唱法也是科學的,不可輕率地以“不科學”的簡單認識將中國傳統(tǒng)唱法一筆抹煞,而是應“批判地吸收西洋先進學理來加以闡述發(fā)揮,將民族唱法優(yōu)秀傳統(tǒng)繼承發(fā)揚起來,這才是當代聲樂工作者責無旁貸的事業(yè)”。也有人對中國民間唱法的科學性持具體問題區(qū)別對待的態(tài)度,認為有些曲種或角色的唱法是科學的,有的則是不科學的,強調學習西洋唱法一定要與民族風格相結合,其中所表現(xiàn)出的依然是對西洋美聲演唱方法的信賴。
當我們面對一首聲樂作品時,我們需要從文化中走向作品,在深入了解之后再進一步滲透作品,成功的聲樂表演需要建立在歌者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前提下。聲樂表演的文化內涵主要涉及四方面內容:一是審美意識決定聲樂表演文化內涵,藝術家不同的審美意識對聲樂表演的再創(chuàng)造影響深遠。二是想象、聯(lián)想與聲樂表演文化內涵聯(lián)系緊密,歌者在表演的過程中不但要把歌詞用聲音表達出來,還要將作品中多蘊含的文化內涵表現(xiàn)出來。三是聲樂表演具有文學性,音樂作品是文學的升華。四是聲樂表演文化內涵具有民族性,不同民族的聲樂作品被打上各自的文化烙印,民族性凸顯出重要的創(chuàng)造力,不同民族的精神風貌與生活習慣各不相同,其藝術風格迥異,從聲樂作品的表演風格實質來看,就是本民族的精神與文化歷史的體現(xiàn)。
個人認為,聲樂演唱方法本不存在孰優(yōu)孰劣,我們在演唱和學習和實踐過程中,應該兼收并蓄、與時俱進,對于基層聲樂干部來說,尤其應該注意這個問題,花腔女高音在音域和演唱方法相較于其他聲部上與中國民族唱法屬于比較相通的類型,所以接觸到了大量的“土洋結合”的聲樂作品,如聲樂隨想曲《春江花月夜》、《斷橋遺夢》等,這些歌曲即帶有濃郁的中國色彩和文化特征,又采用了西洋的音樂表現(xiàn)手法,這就要求在演唱過程中,既要“有味道”又要“有技巧”,以《春江花月夜》為例,本首作品旋律以中國傳統(tǒng)古曲改編,具有濃郁的中國古典音樂特有的韻味,時而大氣磅礴時而清麗動人,演唱時就應把握作品的“韻”,而歌詞“江上升明月,江花點美景……”則需保持民族唱法中咬字清晰的特點,從而使欣賞著產生更大的共鳴。歌曲中有很大篇幅的花腔部分,以華麗、富有變化和跳躍感的華彩表現(xiàn)月色明澈、波光粼粼的靈動氣氛,這就要用純西洋化的演唱方法來表現(xiàn),發(fā)音位置較深,橫膈膜靈活有力,咽喉部位較松弛,只有做到以上兩個方面有機結合,才能較為完整的表現(xiàn)作品
所以說,聲樂藝術無所謂“土”和“洋”,只有科學的發(fā)聲方法與民族特色的有機結合,融會貫通,讓西方發(fā)聲方法為我所用,才能使中國特色的聲樂藝術越走越遠,業(yè)余聲樂演唱的過程中,把握好“快樂歌唱”的原則即可,無論“土”唱法還是“洋”風格,用心贊頌美好生活、謳歌偉大時代就是最美的聲音。
參考文獻:
[1]張強.建國初期聲樂界“土洋之爭”研究[M].南京藝術學院,2009.
[2]周小燕.中國聲樂藝術的發(fā)展軌跡[J].音樂藝術,1992 (02).
[3]金鐵霖.只有中國的才是世界的[N].音樂周報,1992年分期刊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