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寧擎
【摘 要】民族預科教育是針對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實施的一種特殊的過渡性高等教育形式。近年來,隨著高校不斷擴招,既為預科教育發(fā)展帶來了新的契機,同時也帶來了挑戰(zhàn)與壓力。預科教育面臨著許多急需解決的問題,本文結合調查統(tǒng)計數(shù)據(jù)和我院預科教育中存在的實際問題,從生源狀況、教材教輔、課程設置等進行了客觀分析,并此提出我們的思考及應對策略。
【關鍵詞】民族預科;漢語教學;研究對策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2457(2018)20-0078-002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8.20.033
【Abstract】Ethnic preparatory education is a special transitional form of higher education for ethnic minority areas.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continuous expansion of college enrollment, it not only brings new opportuniti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preparatory education, but also brings challenges and pressures. Preparatory education is faced with many problems needed to resolve,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statistics and practical problems that exist in the department of preparatory education, from the students, teaching material, teaching, curriculum and so on has carried on the objective analysis, and put forward our thinking and the coping strategies.
【Key words】Ethnic preparatory department;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Research strategy
1 民族預科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預科教育作為基礎教育與高等教育的銜接、過渡階段,主要任務就是加強基礎課學習,強化訓練,提高學生綜合素質,使他們適應漢語授課、學習,順利完成之后的學業(yè)走向工作崗位。我院從2005年開始設立民預班,招收的均是蒙古族學生,采用“1+3”學制,但近幾年,預科教育的銜接過渡作用發(fā)揮的并不盡如人意。
1.1 生源現(xiàn)狀——基礎差,起點低
從生源結構看,民預班的蒙族學生大多來自邊遠農(nóng)村、牧區(qū)、旗縣,據(jù)調查統(tǒng)計我院2017級民預班43名學生來自鄉(xiāng)鎮(zhèn)的占50%,來自農(nóng)牧區(qū)的占50%。由于受當?shù)亟?jīng)濟發(fā)展水平、教學質量、水平等所限制,這些學生文化基礎知識相對薄弱、漢語水平低、自主性差、學習積極性不高,進入大學后他們在學習生活上面臨著諸多不適應。這些高職少數(shù)民族學生的錄取分數(shù)線遠遠低于普通高校分數(shù)線,我院17級民預學生高考成績300分以上的占7.6%,200分以上的占92.4%,平均成績200分左右,水平參差不齊。
1.2 教材現(xiàn)狀——內容陳舊,形式枯燥
教材作為教學內容的載體,是教師進行課堂教學活動的主要依據(jù)。從調查情況來看,目前民族預科教育缺乏工作實踐過程中開發(fā)的校本教材,高職院校預科班使用的教材,大多是全國高校民族預科統(tǒng)編教材,如《漢語文》、《數(shù)學》等。這些教材缺乏針對性,部分教材就是參照本科院校教材的簡單壓縮,內容陳舊,形式枯燥,結構不合理,而且尚未考慮到民預學生特點和接受能力,不適合學生使用,導致教學效果欠佳。
1.3 集中漢語教學——一時難以適應
漢語水平一直是制約預科教育教學質量的一個“瓶頸”,民預學生從小學到中學一直用蒙語授課,教師和學生之間,學生相互之間,家庭成員之間都用蒙語進行交流,由于從小在這種語言環(huán)境中長大,表達和思維都以蒙語為載體,大多數(shù)學生漢語基礎較差,而進入預科后,全部改用漢語教材,教師用漢語講課,使他們一時難以適應這種授課模式的轉變,個別學生會出現(xiàn)語言障礙,僅靠之前所掌握的漢語知識,要想聽懂和理解老師的講課內容,大部分學生感到吃力,他們對漢語接受反應能力慢,理解能力差,往往會把一些知識從漢語轉換為蒙語來理解,而有些內容通過這一轉換原有意思就變了,有的又無法轉換,久而久之致使學生既聽不懂教師的講課內容,更談不上自學,從而導致學習興趣下降,產(chǎn)生焦慮感不適感,自信心倍受打擊,開始厭學,課上聊天、玩手機、打游戲、看網(wǎng)絡電影等,甚至逃課,必然形成教師教學難,學生學習難的局面,教學效果不盡人意,同時也加大了學生的管理難度。
1.4 課程設置——結構不合理、單一
預科教育是針對少數(shù)民族學生進入高校后,在學習專業(yè)課之前進行的為期一年的集中漢語教學,這些少數(shù)民族學生在語言和基礎知識方面同漢族學生相比有一定差距,這必將影響到他們將來專業(yè)課的學習,所以這一年對他們來說非常重要。因此課程設置直接影響到他們聽、說、讀、寫能力的提高,以我院民預班一年兩學期的課程設置為例,探討一下課程設置及課時安排方面所存在的不足之處。
兩學期共計開設9門課程,首先課程設置不合理,內容單一,缺乏彈性,導致學生學習沒有積極性。這一年的課程除了每周一次的體育課和計算機課,給人的感覺就是學習漢語,除了上課這一形式外,別無他樣。其次個別課程課時安排不夠科學、合理。如在第一學期《中文寫作》只有周二課時,《數(shù)學》周四課時,本學期教學周數(shù)相對來說較短,沒有足夠課時講解相關內容。
1.5 教學方式——條件簡陋、單一
預科教學是我院整體教學中的一部分,目前我院在預科教育這塊上整體落后缺乏針對性的教學研究。教學模式落后,教學方法、手段、考試制度等都單一。我院每年招收30-50名民預學生,設置一個班級,統(tǒng)一編到基礎部進行管理。從基礎設施和教學條件看,條件簡陋,教學設備落后,目前還僅停留在“一塊黑板、一支粉筆、一本教材、一張嘴”的多少年來我們最熟悉不過的教學方式?;旧鲜恰敖處熤v,學生聽”的教學模式,課堂氣氛沉悶、壓抑,學生沒有參與感,學習積極性不高。
教學活動中重要的因素就是教師,據(jù)統(tǒng)計數(shù)據(jù),我院民預班教師學歷結構以本科為主,職稱以中高級為主,從表面來看職稱學歷年齡結構較為合理,但教師科研意識不強,培訓進修機會幾乎沒有,導致教師在教學理念、創(chuàng)新能力等方面都難以適應當前教育發(fā)展需求。此外民預班作為一個特殊群體,在考試形式制度上我們也應區(qū)別對待,不能一味采取降低難度,加分來考核評價他們,這樣致使有些學生對這種特殊照顧產(chǎn)生依賴心理,處處都想享受這種特殊優(yōu)惠。目前我們采取的是平時成績加卷面成績的考試制度,導致學生在考前死記硬背突擊復習,不注重平時知識的積累學習。這些都成為目前困擾我院預科教育發(fā)展的因素,因此必須加大對預科教育的投入。
2 預科教育中漢語教學的幾點對策
預科教育是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不僅具有普通教育特點也有自己的特性,因此在教學中一定要注意這些特性,來進行教育教學。
2.1 根據(jù)預科學生特點來安排教學內容
預科教育作為一個特殊層次,必須要起到承前啟后作用,處理好學生知識的過渡銜接。我們應針對民族學生心理、風俗習慣等方面的特點來設置課程、制定教學計劃。所以在課程設置方面要突出基礎性、知識銜接性,與學生實際情況相適應。在國家規(guī)定的課程之外,突出主要課程,加強基礎課,同時還應開設一些文化藝術類、風俗倫理、民族傳統(tǒng)體育、聽說閱讀課等多媒體課程。在入學初,對學生進行漢語水平摸底調查或考試,全面了解學生漢語水平,這樣教師才會心中有數(shù),有的放矢,在充分了解的基礎上,根據(jù)學生實際水平來制定教學計劃選用合適教材。由于目前市場上民預教材較少,教師可以自主編寫一些輔助教材如練習冊,來彌補統(tǒng)編教材中的不足之處,使學生得到相應練習,從練習中獲得反饋信息,提高漢語水平。
2.2 創(chuàng)設語言環(huán)境——開展第二課堂
蒙族學生能歌善舞,性格豪放,相互團結,我們應根據(jù)他們的特點積極開設第二課堂活動對教學進行補充。我院針對預科學生開展的活動極少,舉辦較好的就是每年一次的“蒙漢一家親”活動和校園蒙語廣播,我們期望多為預科學生舉辦一些活動,讓他們感受到學校對他們的重視,在住宿安排方面,基本上是民預學生安排在一個宿舍,這不利于學生課后的漢語練習,所以更需要適當舉辦一些活動,如講座、演講比賽、讀書報告會等,鼓勵學生積極參與,以上參與和獲獎情況可以在期末成績中占有一定分值。給他們多搭建一些展現(xiàn)自我的平臺,設置語言環(huán)境,提高民族學生的漢語交際能力。
2.3 改變教學方式,激發(fā)學習興趣
興趣對學習起推動作用,民預學生入學成績低,基礎知識薄弱,漢語理解交流表達能力差,存在自卑心理,總怕自己說錯或發(fā)音不準,課堂上不愿意回答問題,課下也不愿用漢語交流,針對學生這些特點,教師應利用激勵策略,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中,多給學生創(chuàng)造練習和實踐機會。每節(jié)課安排一定時間讓學生發(fā)言,鍛煉他們的口語表達能力,在課堂上針對不同層次學生設計難易不同的問題,成績好的,設計難度大的問題,對成績不好的,設計簡單問題讓他們回答,讓每一位學生都有鍛煉的機會。老師在上課時不能只顧自己講而不顧學生反應,應察言觀色,從他們的表情、神態(tài)中體會學生對所講內容的接受、理解程度,以便在之后教學中做出適當調整,對于課堂練習中發(fā)現(xiàn)的問題,應及時糾正,有針對性指導,使教與學相一致才能取得好的效果。教師還應充分利用網(wǎng)絡、多媒體等教學手段,圖、文、聲并茂、音頻視頻相結合,可使教學內容直觀生動形象,學生耳聞其聲,目睹其形,利于民預學生學習理解。
2.4 改變考試制度
目前我們采用的是平時成績加期末成績的考試制度,這樣的考試方式雖顧及到了學生的平時表現(xiàn),但缺乏對學生綜合能力考察,所以我們要重視對民預教學過程的考核,擴大過程性評價所占的比例和范圍,適當增加課堂表現(xiàn)、口語表達、積極參與性等的評價。讓學生重視平時學習積累,不是一味的靠考前突擊和加分來過關。由單純知識考核向全面考核轉變,增加能力素質方面考核。由單純閉卷考試向多樣化考試轉變,以考促學。在去同類院校調研中,我們發(fā)現(xiàn)其他學校鼓勵學生考取以下兩證,中國少數(shù)民族漢語水平等級考試合格證書(MHK)和普通話水平等級證。我院也可以參照引入MHK考試和普通話考試制度,MHK是為滿足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漢語教學的需要,建立的適合少數(shù)民族學習漢語的科學評價體系,從低到高設有四個等級,從聽力、閱讀、書面表達、口語表達等方面考查學生的聽、說、讀、寫等語言技能,通過考證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
2.5 加強預科班教師建設
教師決定著教學活動成敗與否,也是教學中的決定因素。首先要加大預科班教師的培訓力度,我院對教師專業(yè)培訓不夠重視,教師很難有交流進步平臺,一切都要摸索著前進,在民預班上課的教師有個共同體會就是上課時有壓力,就怕哪句話說不對影響民族團結。只有讓教師更好的掌握了解民預學生的特點,如風俗習慣、宗教信仰等,才能做到上課之前備教材,備學生。其次,預科教學最好能夠引進一些蒙漢兼通的民族老師擔任,易于老師和學生溝通,老師對課堂上的名詞術語難點可以用民族語言來解釋,使學生易于接受,適應漢語教學。
3 結語
綜上所述,預科教育是培養(yǎng)少數(shù)民族人才的重要手段,是促進社會和諧發(fā)展的重要舉措。同時也是一項長期工作,這就要求學校必須要有一套適合預科教育發(fā)展的教學體系,堅持創(chuàng)新,開拓思路、優(yōu)化教學策略,才能不斷提高預科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張蕾.民族預科學生語文教學模式變革的思考[J].民族高等教育研究,2013(03).
[2]黃順.內蒙古民族預科教育發(fā)展研究[D].內蒙古師范大學,2011.
[3]王君強.民族預科教育需要解決好的幾個特殊問題[J]. 中國商界,2010(06).
[4]梁黎.少數(shù)民族預科生[J].中國民族,2011(07).
[5]李蓉.提高少數(shù)民族預科教育教學質量思考與實踐[J].巴音2011年郭楞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