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汪洋 莊典
摘要:隨著受教育對象的多樣化與復雜化,傳統教學模式下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的教學已不足以適應新形勢需求。因此,如何讓學生能夠在課堂上理解相關理論和知識,進行因材施教,是計算機公共課教學工作者面臨的巨大挑戰(zhàn)。結合我校實際情況,本文以目的導向為出發(fā)點,研究教與學的辯證關系,在教學模式上進行探索和討論。通過分析各個專業(yè)的實際業(yè)務需要,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從而增加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目的性,在課堂上提升教學質量,保證學習效果。
關鍵詞:目的導向;教學模式;計算機基礎課程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8)48-0107-02
一、引言
計算機基礎課程已成為每個高校必修的公共課程,也成為計算機教學的基礎和重點。計算機基礎教育被認為是提升大學生素質和能力、適應社會發(fā)展的基本技能。該類課程是知識性、實用性和操作性并存的基礎課程,不僅是大學通識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更是培養(yǎng)大學生潛移默化地養(yǎng)成用計算思維方式解決專業(yè)問題、成為復合型創(chuàng)新人才的基礎性教育[1]。在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方面,相關學者也做了諸多研究。文獻[2,3]研究了當前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的現狀,提出了分層、模塊教學的改革理念。谷巖等人針對大學畢業(yè)生的就業(yè)問題,提出了以能力為重點的大學計算機基礎實驗教學改革探索,以期實現大學計算機基礎教育與社會應用接軌。文獻闡述了計算思維對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重要性,強調了課程結構設計的重要性,給出了一種以“計算思維”為核心的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新模式。張國榮研究了基于翻轉課堂的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改革思路。
上述研究推動了大學計算機公共課教學的不斷前進。然而,在近幾年的教學實踐中,仍然存在很多問題。一般上該類計算機基礎課程的學生都是大一學生,在他們接觸計算機課程之后,很多計算機的概念和術語難以理解,很多架構不知其用途;很多同學期末考試難以通過;即使通過,對計算機和計算機的基本使用仍然有很多困難。很多同學感覺什么都學了,也什么都沒學到,對計算機還是一知半解。陜西師范大學又有其自身的教學特點,比如說,計算機公共課的學生有相當一部分是文科生;不論文理科,女生居多。這樣更加大了授課難度。另外,目前計算機公共課教學多為大班課,教師對教學效果難以把握。因此,如何在教學過程中提升教學質量,保證學生聽得懂、用得熟;確保非計算機專業(yè)的學生能夠在課堂上理解相關的理論和方法,滿足以后的就業(yè)需要,是當前我校計算機公共課面臨的一個重要挑戰(zhàn)。
對于該問題,借鑒現有相關研究,大范圍改變我校計算機公共課教學機制,成本過高,不切實際,也不符合我校實際情況。但是可以從課堂教學模式上進行探索和創(chuàng)新,在課堂上提升教學質量,保證學習效果。事實上,不同專業(yè)對計算機能力的要求不同,使用目的也不同。因此,可以從教學目的出發(fā),分析各個專業(yè)的實際業(yè)務需要,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從而增加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目的性。在授課過程中,對不同專業(yè)學生進行群體劃分,有相同業(yè)務需要的專業(yè)可以合為一個大班授課。通過專門的訓練提高學生應用計算機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進而更好地培養(yǎng)當代大學生的計算機應用能力,達到學以致用。本文以目的導向為出發(fā)點,研究教與學的辯證關系,研究相關教學模式,從而增加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目的性,在課堂上提升教學質量。
二、目的導向型教學模式探索
針對我校大學計算機基礎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需要從各個專業(yè)的學習目的和實際需要出發(fā),探索目的導向型的課堂教學模式,調研全校各個專業(yè)的計算機應用需求,對不同專業(yè)班級進行群體劃分,改進課堂教學模式。該模式是對傳統計算機公共課教學體系的改進和擴展,從而在不改變學校大的教學機制的前提下,以較低成本提高計算機公共課的教學質量和效果。內容體系框架如下頁圖1所示。
1.計算機公共課的目的導向型劃分。目前我校計算機公共課教學劃分過大,大一第一學期必修《大學計算機基礎》,第二學期文科生學習多媒體技術,理科生學習編程和數據庫。事實上,即便同屬文科或者理科,不同的專業(yè)對計算機能力的要求不同,使用目的不同,就業(yè)需求也不同。目前,社會各行業(yè)對求職者的計算機操作技能要求在不斷提高,因此,為了達到良好的授課效果,需要確定不同專業(yè)學習計算機應用知識的目的,建立計算機公共課的目的導向型劃分機制。
2.群體劃分和選課機制。針對不同專業(yè)的計算機應用知識需求,需要對各學院各專業(yè)進行群體劃分和分類管理,建立多維度、多指標體系及系數。有必要的話,建立相關計算機分析系統,以輔助管理,從而改變原有的一刀切的文理科學習模式。同時,可根據需要,靈活調整各學院的選課機制,建立良性的、一定程度的自由選課模式。
3.目的導向型的課堂教學模式。目前我校計算機公共課傳統的教學模式是師生按照書本和教學大綱系統地傳授和學習書本知識,并根據實驗課教學大綱進行訓練。目的導向型的課堂教學模式需要對傳統方式進行革新,針對不同專業(yè)的學生,授課內容的側重點要有所不同。根據實際需要,從各個專業(yè)的實際需求案例出發(fā),增加實用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實踐能力。
4.目的導向型的實驗課教學模式。目的導向型的實驗課教學模式與傳統的實驗課模式不同,需要重新制定實驗教學大綱,并根據新大綱進行專業(yè)性、有針對性的訓練。從案例出發(fā),最大限度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改變傳統的教師講、學生按部就班按照實驗指導書做的實驗模式,提高學生獨立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5.評價體系。最后,設計多元綜合評價體系。教學評價是指各種教學模式所特有的完成教學任務,達到教學目標的評價方法和標準。為此,需要研究一整套標準的評價標準,包括課堂反饋、問卷調查以及成績考核等,最終形成“目的導向型的實驗課教學模式”。同時,本項目將會把信息化教學技術融入該模式,引入翻轉課堂和微課的形式,輔助該教學模式的建立,從而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三、總結
針對大學計算機基礎教育,經過多年的探索,各個高校都有了相應的教學體系和教學模式。隨著受教育對象的多樣化與復雜化,以及信息技術的飛速發(fā)展,各專業(yè)對計算機知識的需求不同,因而對計算機基礎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于非計算機專業(yè)的學生來說,在大一接觸計算機課程,尤其是涉及軟件開發(fā)的課程,很多內容難以理解,學習興趣不高,因此如何讓學生能夠在課堂上理解相關理論和知識,進行因材施教,是計算機公共課教學工作者面臨的巨大挑戰(zhàn)。本文探討了目的導向型的大學計算機公共課教學模式。通過分析各個專業(yè)的實際業(yè)務需要,建立相應的群體劃分和選課機制,設計目的導向型的教學模式,以期提高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的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何欽銘,陸漢權,馮博琴.計算機基礎教學的核心任務是計算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九校聯盟(C9)計算機基礎教學發(fā)展戰(zhàn)略聯合聲明》解讀[J].中國大學教學,2010,(9):5-9.
[2]付瑞平,靳偉國.大學計算機基礎分模塊教學的探討與實踐[J].計算機時代,2014,(1):49-51.
[3]向偉.大學計算機基礎分層教學模式的實踐研究[J].四川文理學院學報,2010,(2):119-121.
Abstract:With the diversification and complexity of education objects,the teaching of college computer common lessons in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 is not enough to meet the new situation. Therefore,how to enable students to understand relevant theories and knowledge in class,and to teach them in accordance with their aptitude,is a huge challenge faced by computer science teachers. Based on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our school,this paper studies the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ing and learning,and explores and discusses in teaching mode.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actual business needs of various professional and targeted teaching,thus increasing the enthusiasm of students to learn and purpose,and improve teaching quality in the classroom,guarantee the learning effect.
Key words:goal-oriented teaching;teaching mode;computer common less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