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青
摘 要:“小練筆”就是圍繞某一個重點或中心進行的習作片段練習。身處一線的小學語文教師都知道,在閱讀教學中有計劃地指導學生進行小練筆訓練,不僅可以減緩作文的坡度,提高學生的習作能力,而且可以促使學生加深對文本內容的理解。
關鍵詞:小學語文 課堂 小練筆
一、在日常行課過程中,“小練筆”的指向如何
1.指向單元主題
在新課標的導航下,為了更全面、準確地落實語文教學目標,充分體現(xiàn)語文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tǒng)一,將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貫穿于語文教學的始終,編者首先嚴格篩選教材課文,進而將這些課文以單元整租的方式進行編排。在進入每個單元課文教學之前,教材首先呈現(xiàn)的是“單元整體導讀”,在這一模塊中,往往明確指出本組課文教學中的重點和學習方法,其中不乏對寫作的要求和指導。如人教版語文六年級下冊第一組的單元導讀中有這樣一句話 “在把握主要內容的基礎上,體會作者表達感悟的不同方法,并嘗試在習作中運用?!睙o疑,在本單元的行課過程中,我們在課堂上的小練筆應該注重“表達感悟的不同方法”。
2.指向課文的重、難點
在備課過程中,我們應當謹記,課堂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甚至每一句話都應該服務于本節(jié)課重點的理解和難點的突破。只要對文本進行細細咀嚼,不難發(fā)現(xiàn),可以進行練筆的地方數(shù)不勝數(shù),但我們應該根據(jù)文本的類別進行甄選。在《金色的草地》這一課中,重點是理解草地變化的原因和過程,難點是感受蒲公英給“我們”帶來的快樂,那么如何讓學生真切地感受課文中這種別樣的快樂?以“這片草地是我們的樂土,我們在這里……”開頭,讓學生發(fā)揮想象進行小練筆。當學生聯(lián)系自己的實際生活,將自身的經(jīng)歷和向往以文字的形式呈現(xiàn)出來時,這片會變色的草地帶來的趣味和快樂便生長在了每一個學生的心田。
3.指向作者的寫作手法
提高學生的寫做能力非一朝一夕之功,不可能一蹴而就?!八街梢怨ビ瘛?,我們不妨在文本中多研究作者的寫作技巧和表達手法,指導學生在課堂小練筆中運用,進而習得高超的表達技藝。在《十六年前的回憶》一文中,對話較多,而且提示語的位置卻不盡相同。有心之人會發(fā)現(xiàn),提示語的位置對其所在的整個句子、段落甚至整個文本都有至關重要的作用——提示語在前,突出說話人當時的心理;提示語在中間,則能夠巧妙地完成說話內容的轉折;提示語在最后,往往更強調這句話本身的重要性;而省略提示語卻是為了保證說話的連續(xù)性。如果在這一課中,執(zhí)教者能抓住“提示語位置不同,所起的作用就不同”這一關鍵點,為學生設計一個小練筆,那么學生的“說話句”寫作水平將有質的飛躍。
4.指向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域”
維果斯基的“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認為學生的發(fā)展有兩種水平:一種是學生的現(xiàn)有水平,指獨立活動時所能達到的解決問題的水平;另一種是學生可能的發(fā)展水平,也就是通過教學所獲得的潛力。兩者之間的差異就是最近發(fā)展區(qū)。課堂中的小練筆,應著眼于學生“最近發(fā)展區(qū)域”。尤其對于剛進入三年級的學生來說,他們在以往的寫作中習慣了“看圖寫話”中“圖”的導向性,突然讓其脫離圖畫獨立完成一篇完整文章的寫作,因而他們常常在心理上產(chǎn)生嚴重的畏難情緒。這時候課堂中的小練筆就能減緩習作的坡度,幫學生很好的適應從“看圖寫話”到習作的心理轉換。所以小練筆既要為學生提供帶有難度的內容,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fā)揮其潛能,超越其最近發(fā)展區(qū)而達到下一發(fā)展階段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礎上進行下一個發(fā)展區(qū)的發(fā)展,又要根據(jù)學生生理和心理年齡把握好難易程度,不可貪大圖多,急于求成,反而讓學生喪失了寫作興趣。
二、明確課堂小練筆的指向性之后,又如何保證每一次“小練筆”的有效性
1.指向明確,要求準確
為了確保學生能夠準確把握每次小練筆的“練習點”,教師在備課過程中應當有明晰的教學思路,即本堂課小練筆的側重點是什么,指向是什么,在練筆中可能出現(xiàn)的問題是什么,怎樣在每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中為本次小練筆打好基礎、埋下伏筆。在此基礎上,教師對小練筆的提示和要求也要準確,以便學生能在聽課過程中或者上完課后,結合教師所給出的提示和要求進行練筆。也就是說,每次小練筆應該建立在明確的目標和計劃之上,而后展開。
2.時間充足,展示充分
既然是課堂練筆,其發(fā)生的時間和地點大多肯定在語文課堂中,然而讓人頭疼的是一節(jié)語文課的時間實在有限,學生在三五分鐘內又無法順利完成小練筆,這二者之間確實存在客觀矛盾。所以,反觀各級各類的公開課、示范課,甚至平時的隨堂課,我們大多時候都在“為了練筆而練筆”,沒有給予學生充分的思考和寫作時間。學生的寫作往往在一堂課的尾聲時倉促而就,執(zhí)教者則常常選擇三兩份優(yōu)生的作品讀完了事。而我們的進行課堂練筆的目的是讓絕大多數(shù)孩子理解課文內容,習得寫作方法,提高閱讀和寫做能力,獲得樂趣和成就感。因而,要將課堂小練筆的練習效果落到實處,我們應該有計劃地進行,合理安排時間,給學生提供充分的寫作時間和展示平臺
3.批閱細致,修改有效
在隨堂課中,大多數(shù)執(zhí)教者可能沒有特別重視小練筆,要么是因為各類參考書目的建議而進行,要么是因為課后習題的要求不得不進行。這樣一來,為數(shù)不多的練筆多數(shù)是為了“按要求”而進行的。課上給予學生寫作的時間不充足,展示不充分,課后對學生作品的批閱不細致,甚至終止于課堂的“三兩篇朗讀展示”,更妄論進行二次修改和訂正。這樣的課堂練筆無非是流于形式,不僅沒有實際效果,還浪費了課堂的“黃金時間”。所以,教師如果要在某一課進行小練筆,除了在備課環(huán)節(jié)中有明確的目標和計劃,課堂上的巧妙的指導和引領之外,還必須認真對學生作品進行審閱和批改,提出針對性的整改措施和建議。同時,要求學生進行訂正,才能確保每個學生“寫有所得”。
在“小練筆”的過程中,應謹慎對待“續(xù)寫”這一方式。尤其是對于一些故事性文章,如《窮人》《橋》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jié)背后是作者高超的寫作技藝,倒敘式的開頭、懸念式的結尾都是筆者的匠心之作,其間典藏的余味悠長是妙不可言的。如果我們?yōu)榱司毠P而隨意去改變故事的結尾或后續(xù),那不僅破壞了文章整體性,更是對筆者創(chuàng)作意圖的曲解和不尊重。當然,不是所有故事性文章都不適合續(xù)寫,續(xù)寫是一個很好的創(chuàng)作空間,也是一種值得挖掘的再創(chuàng)造過程,只要準確把握,也能起到事半功倍的練習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