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教育事業(yè)的不斷發(fā)展,對教師教學能力的要求也在不斷地提升。對于初中化學學科來說,就需要教師在教授學生的過程中將理論與實踐結合在一起,在教學中利用理論指導實踐,從而加強學生動手實踐的能力;而運用實踐檢驗學生對理論認知,提高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同時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興精神與對知識的探索力,讓學生在獲取新知識的同時掌握對問題能夠進行分析和解決的能力。
關鍵詞:初中化學;實驗教學;興趣學習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主的學科,初中化學是化學學習的基礎學科,是對基礎化學的理論知識和原理的學習,但在初中階段開始學習的時間較晚?;瘜W的抽象知識、元素符號、反應方程式對中學生來說,抽象并難以理解,使學生對化學的新鮮感轉變成厭煩心理。在初中化學教學中,不僅要讓學生掌握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更是培養(yǎng)學生對化學知識靈活運用的能力。在教學中利用實驗讓學生感受到化學的魅力,充分調動起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善于思考的能力與創(chuàng)新能力。
一、 初中化學課堂教學現(xiàn)狀
(一) 教學模式單一
在教學活動中由于教師受到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影響,在課堂教學中還是運用傳統(tǒng)實驗教學的方法,在實驗教學中知識按照課本當中的步驟,讓學生按部就班、照方抓藥,學生在教學實驗中缺乏創(chuàng)新能力與探索精神。或是在學生動手實驗前教師先詳細對實驗內容進行講解,占用了學生時間的同時,也阻礙了學生思考問題的余地,束縛了學生的自主性。
(二) 缺乏動手能力的培養(yǎng)
在教學模式不斷改革的同時,大多數教師的教學觀念仍未轉變,在教學中以講解知識為主,不重視學生的實踐。教師對教學的太多還處在應付考試層次,一味地追求學生的考試成績,只重視學生的理論教學與對習題的聯(lián)系,忽視了實驗教學。在一些實驗中,學生親自動手進行實驗的內容較少,大多是由教師進行實驗講解,忽略了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和創(chuàng)新能力。
(三) 教學資源的匱乏
除了主觀因素外,客觀條件的不允許,也成為教師進行實驗教學的阻礙。教學基礎設施較差、實驗材料與實驗儀器不齊全,令教師很難在對教學模式進行創(chuàng)新,在課堂教學活動中不能做到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二、 教學中理論與實踐的重要性
(一) 提升課堂效率
相對其他學科,化學知識相對抽象,教師需要運用一些實驗,讓學生能夠更生動、更直觀、具體的觀察實驗現(xiàn)象,不再是以往僅僅是學習抽象的理論知識。例如:如何證明氧氣的存在。教師可將帶火星的木條放入充滿氧氣的集氣瓶中,木條復燃,用這種方法證明氧氣的存在。
(二) 提高學生興趣
中學生正處在接受事物較快,對新事物充滿好奇的年齡,學生的學習出發(fā)點,都要以滿足學生自身的好奇心或是興趣愛好為主。教師可以利用化學實驗中千變萬化的實驗反應,引起學生的興趣,讓學生體會到化學實驗的魅力。例如:在人教版第二單元課題三“制取氧氣”中,教師就利用多種氧氣制取的方法,像高錳酸鉀(KMnO4)加熱制取氧氣、氯酸鉀(KClO3)加熱制取氧氣。運用對比實驗的方法,激發(fā)學生的興趣。
(三) 培養(yǎng)學生探究能力
化學的學習離不開實驗,學生通過對實驗的探究了解化學世界,同時也通過實驗幫助學生理解抽象的化學,掌握化學技能,引發(fā)學生對化學的興趣。對學生的觀察能力、實踐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和探究能力進行培養(yǎng),讓學生學會科學研究的方法。例如:在學習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的教學中,教師可先提出問題,再進行試驗。為什么二氧化碳(CO2)通入紫色石蕊溶液中,石蕊溶液會變色?使紫色石蕊溶液變色的物質是什么?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是什么?教師可對學生提出問題,讓學生在實驗學習中找到問題的答案,加強學生對化學知識的理解。
三、 創(chuàng)新式的教學方法
(一) 教師可將化學知識與現(xiàn)代化建設或生活實際相互聯(lián)系
例如:在學習“碳”的知識點前,教師先為學生做一個小實驗—紅糖變白糖。(1)稱取少量紅糖投入放有水的燒杯中,不斷用玻璃棒攪拌,直到紅糖全部溶于水。(2)往溶液中加入活性炭,并不斷用玻璃棒攪拌,大約15~20分鐘趁熱過濾懸濁液,得到淺色或無色液體。(3)將濾液轉移到小燒杯里,在水浴中蒸發(fā)濃縮。當濾液的總體積減少到原溶液體積的1/4左右時,停止加熱。(4)從水浴中取出燒杯,自然冷卻到室溫,這時就有少量的白糖析出。教師可利用這種趣味性強的家庭小實驗,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欲望,鍛煉學生的思考問題與創(chuàng)新能力。
(二) 多樣的拓展實驗
教師在完成大綱內教學的同時,可以對學生進行知識的拓展,鼓勵學生去觀察課外對化學知識的應用。例如,讓學生以“廚房中的化學”作為實驗課題。學生對家庭廚房現(xiàn)有的物品進行試驗、觀察并進行記錄。像是炒菜用的鐵鍋或是菜刀表面留下的銹斑;對食鹽與白糖進行溶解速度的比較;將雞蛋放進盛有食醋的杯中觀察蛋殼的表面;如何對家中熱水壺內沉積的水垢進行去除以及如何用家中現(xiàn)有的物品分別鑒別食鹽與堿面(Na2CO3)等等。
(三) 化學元素符號與化學反應方程式,是化學知識必須學習的元素
中學生剛接觸化學學科,無法理解抽象的元素,教師也可用趣味性實驗幫助學生了解。例如:在氧氣的學習中,運用高錳酸鉀(KMnO4)加熱制取氧氣的反應方程式:2KMnO4K2MnO4+MnO2+O2↑。教師運用實驗幫助學生記憶,將高錳酸鉀平鋪在試管底部,用帶導管的單孔橡皮塞塞緊試管口,將試管固定在鐵架臺上,點燃酒精燈,當導管口有連續(xù)均勻的氣泡冒出時開始收集氣體,收集完畢,先將導管移出水面,再熄滅酒精燈。
總而言之,初中化學的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在教學中需要摒棄傳統(tǒng)單一的教學模式,在教學中要運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參與到創(chuàng)新的教學活動中,可以扎實掌握課本當中的知識并且能夠靈活的運用。
參考文獻:
[1]孫玉娟.初中化學探究式教學的實踐探索[J].考試周刊,2016(59):123.
[2]盧能華.淺談初中化學實驗教學的有效性[J].新課程(中學),2013(03):152-153.
作者簡介:
冉學美,山東省東營市,山東省東營市利津縣汀羅鎮(zhèn)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