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社平
摘 要:文學作品中浸透了美,才能激發(fā)讀者為之廢寢忘食,嘔心瀝血。語文課本是走進文學的基點。聲情并茂,理趣層生的美文是提高學生審美情趣,培養(yǎng)熱愛生命,感恩生活的關鍵。因此,語文教學中貫穿審美教育,也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
關鍵詞:語文教學;審美情趣;培養(yǎng)興趣
在我們生活中,美無時不有,無處不在。羅丹說過:“生活中不是沒有美,而是缺少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必S富多彩的生活場景,悲喜交織的塵世瑣事,以及瑰麗多姿的自然景象,都是我們身邊的美,都會撥動文人墨客的心弦,都會寓情于文,浸透紙背,這就是語文。新課改“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著眼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發(fā)展,重視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把語文與審美教育放在一起,是課程改革的新理念,新課題。因此,我認為,在語文教學中,從美學的角度分析課文,引導學生去發(fā)現(xiàn)美、感知美,不僅能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提升審美情趣,還能增強熱愛生活的信心。下面本人從六個方面總結了語文作品中的“美”,希望能對語文教學有點啟發(fā)。
第一,主題美。積極向上、催人奮進的文學作品,能使人豪情滿懷,志向遠大,心胸開闊。如張曉風的《敬畏生命》,蒙田的《熱愛生活》,冰心的《談生命》等文章揭示生命的本質及意義,把抽象的生命通過哲理的語言形象地比喻詮釋出來,讀之如品芝蘭,越品越濃。毛澤東的《沁園春·雪》中,描繪了雄渾壯美的北國雪景,抒發(fā)了偉人對祖國壯麗河山的熱愛和必勝的信心。這些蘊含人生哲理、歌頌壯美河山的文章能陶冶學生的心靈,增強生活的信心,喚醒愛國激情,需要引導學生反復誦讀,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感知文章的主旨即可,不必咬文嚼字。
第二,語言美。古人云:“言之無文,行而不遠。”其中的“文”就是文采,是從審美角度來評價文學作品中的語言。我們知道優(yōu)美的文章千古傳誦,是因為文中優(yōu)美的詞語含有深刻的內涵,讀之似有身臨其境,與文中的主人公同悲歡,共命運,真是妙不可言。如《小石潭記》中,“日光下澈,影布石上?!薄皞m而遠逝,往來翕忽。”作者在寫潭水和游魚時,運用對偶句式,把游魚自由自在,若即若離和潭水清澈“如空游無所依”的情形寫得形象逼真,好像眼前真有一潭小溪游魚之感。《醉翁亭記》中,“野花發(fā)而幽香,佳木秀而繁蔭,風霜高潔,水落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彼募局暗拿枥L,清新流暢,讀之賞心悅目,韻味無窮。這些寫景抒情的佳句都是語言的魅力所在。學習這些美文,不僅能培養(yǎng)學生的生活情趣,也能提高學生的審美想象和審美創(chuàng)新能力,在教學中應讓學生多讀并能出口成誦為佳。
第三,意境美。所謂意境,就是藝術境界。優(yōu)美的文章能創(chuàng)設出奇妙的藝術境界。如詩歌“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爸薄薄皥A”兩個字把大漠凄美的風光展示在讀者眼前?!安删諙|籬下,悠然見南山?!卑盐镂覂赏司澈弦坏挠迫恢坝橙胙酆?。除了意境深遠的詩歌之外,好的寫景散文,也是講究創(chuàng)設意境,流露深情的。如:“請閉上眼睛想:一個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曬著陽光,暖和安適地睡著,只等春風來把它們喚醒。這是不是個理想的境界?”文中“曬”“睡”“醒”烘托出一種舒適溫暖的優(yōu)美意境,表達出老舍對濟南冬天的喜愛之情。因此,我們要潛心研讀教材,激發(fā)學生想象,開拓最美的意境,使學生達到了解文章主旨,領會作者的寫作意圖的目的。
第四,音樂美。古代詩詞入樂,說明文學作品與音樂息息相關。在教學中,通過音樂,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課文,讓學生在充滿藝術氛圍的環(huán)境中體會作品的思想感情,了解主人公的情感變化,加深對作品的理解,將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如學習《安塞腰鼓》時聽歌曲《我熱戀的故鄉(xiāng)》《黃土高坡》及陜北民歌信天游,并與歌曲《小城故事》《煙花三月》等富含江南水鄉(xiāng)韻味的曲調比較,體會兩種不同的美——陽剛美與陰柔美,進而準確地把握文章主旨。在學習《云南的歌會》時,播放陜北民歌《蘭花花》和臨夏花兒,體會“觸景生情,即物起興”的創(chuàng)作手法,同時,也能感受淳樸自然的民風民俗。
第五,繪畫美。古詩有“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說法。學習詩詞時,可通過想象繪畫,便于理解,強化記憶,既能提高學習興趣,又能培養(yǎng)繪畫能力。如辛棄疾《村居》,可畫一幅田園生活圖;王維《使至塞上》,勾畫大漠風光圖。不過除了詩詞入畫之外,還有許多課文,也能通過畫圖講解。如李大釗的《艱難的國運與雄健的國民》一文,簡單勾畫黃河流經(jīng)示意圖,通過黃河流經(jīng)時所遇到的不同地域,形象比喻了在艱難國運面前需要雄健的國民這一抽象的道理,進而體會作者高尚的情懷和偉大精神。
第六,結構美。一篇精美的文章,不僅語言優(yōu)美,而且結構也要協(xié)調。只有形神兼?zhèn)?,才能?jīng)久不衰。如《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構思精巧,懸念迭出,結尾又出人意料,言已盡而意無窮,足見匠心。又如《紫藤蘿瀑布》《安塞腰鼓》語句整散結合,結構錯落有致,層次清晰,讀之鏗鏘有力。這些變化多端、趣味橫生的文章結構,是巧妙運用排比、對偶、反復、夸張等修辭手法的效果。學習這些文章,既便于誦讀,又能培養(yǎng)學生仿寫詩文的能力。
總之,美是語文教學的靈性,語文教材是美的載體,每一篇優(yōu)美的文章都寄寓了作者豐富的審美情感,而審美情感又是學生學習語文的驅動力,也是貫徹“教者輕松,學者愉快”的宗旨。這就要求教師去啟發(fā)、引導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發(fā)現(xiàn)美,欣賞美,感受美,創(chuàng)造美,增強語文學習的興趣。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