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嵐
摘 要:課程改革是以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質、提高學生的各方面能力為宗旨。它倡導一種新型的教學理念,在教學過程中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并在學習過程中享受快樂,逐步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因此,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教師要努力探究新的教學策略,運用多樣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課堂教學效率得到有效提高,增強生物課的備考針對性。
關鍵詞:新課程改革;高中生物;教學效率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8)34-0076-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8.34.046
生物課程是高中理科學生所需掌握的一門基礎性課程。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課本內容重新拆分,必修內容也做了相應的刪減,使得學生學業(yè)水平測試內容變少、變簡單,選修內容卻相應增加,更加注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并加大對學生知識理解程度的關注。這種情況下,如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打造高效課堂是每位生物學教師必須認真探索的問題。筆者結合多年的教學實踐,認為關鍵要做到以下幾點。
一、認真研讀教材,整合內容,突出教學重點
新課改下高中生物新教材內容作了相應的調整,必修內容減少一本,時間減少一年。這一變化,在實際教學中造成了授課課時緊張,教學任務繁重,授課節(jié)奏加快,學生沒有足夠的時間接受和消化新知識,收不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因此,為了幫助學生有選擇并高效地學習生物知識,教師需要在有限的時間內深入細致地研究教材,正確把握教材的編寫意圖,明確各部分內容在教學中地位和作用,把握各部分知識的聯(lián)系與過渡,最后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恰當?shù)娜∩幔怀鼋虒W的重點和難點,打造高效課堂。只有這樣才能靈活選擇授課內容,從容運用教材進行教學。
二、創(chuàng)設課堂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情境教學法是通過教師有目的地引入或創(chuàng)設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情境,讓學生更直觀地理解相應的知識內容。生物教材中很多知識都與我們的實際生活息息相關,課堂教學中教師灌輸式的照本宣科講授,很難保證教學的有效性。教師如果能夠根據(jù)具體的教學內容設置合理的教學情境,讓學生隨情境進入教學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就能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讓學生更直觀地理解和掌握相關的知識內容。在教學實踐中,情境創(chuàng)設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做起。
(一)創(chuàng)設問題性情境
教師不僅要合理利用好教材中的“問題探討”,還要根據(jù)教學目的創(chuàng)新有吸引力的問題情境,引發(fā)學生的參與心理。例如,教師在對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第5章第一節(jié)“基因突變和基因重組”進行教學時,可以提出“基因突變的類型有幾種”的問題,讓學生通過閱讀分析,找到答案。在學生了解基因突變包括堿基置換、移碼、缺失和插入四種類型之后,教師可將現(xiàn)代環(huán)境的發(fā)展與此相聯(lián)系,讓學生思考基因突變的發(fā)生與環(huán)境是否相關等問題。這既能夠達到拓展知識的目的,又能夠緊扣學生學習的知識點,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欲望,提升學生的整體生物水平。當然,問題情境的創(chuàng)設要難易適中,過于簡單的問題不能為學生提供足夠的思考空間,而問題太難,則學生難以直接回答。教師要盡可能根據(jù)學生已有的知識、生活經(jīng)驗、心理特點來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以達到好的教學效果。
(二)創(chuàng)設實驗性情境
實驗能力是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具體體現(xiàn)。通過實驗操作創(chuàng)設情境,既能讓學生增強生物學習的積極性,又可讓生物課堂變得生動直觀,指導學生進行更加深入地探究學習。例如,在教學“酶在代謝中的作用”一節(jié)時,課本上的“探究酶的高效性、專一性實驗”,可以通過教師引導,讓學生做演示實驗,并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設計新的實驗,探究酶活性受溫度和pH影響的實驗并進行操作。這樣更能激發(fā)起學生的興趣,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好所學的知識。
(三)演示直觀的教具
教師可以利用一些生物標本、模型,或運用多媒體教學設施,展示一些照片、動畫和視頻材料將學生帶入一定的情境,讓學生視覺、聽覺并用,可以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例如,在教學“遺傳因子的發(fā)現(xiàn)”相關內容時,如何判斷隱性遺傳以及顯性遺傳,教師可以事先通過多媒體,將關于遺傳因子關系結構進行整理,并尋找一些比較典型的動畫或者圖片,在課堂上展現(xiàn)出來,讓學生進行判斷,進而加深學生的印象。
三、采用探究式教學,激發(fā)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探究式學習是新課程標準倡導的一種學習方法,它打破了傳統(tǒng)理論重于實踐的教學觀念,強調把學生的主體性放在第一位,讓學生通過探索與研究的方式解決問題,提高學生自主思考與學習的能力。因此,任課教師首先要樹立以學生發(fā)展為中心的教學理念,把學習主動權教給學生,發(fā)揮好組織者和引導者的角色。
教師要充分挖掘材料因素,以激發(fā)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例如,必修課本中穿插大量的圖表,能使學生較直觀地感受知識、理解知識的內涵。同時,在這些圖的下面并沒有配有大量的解釋說明性文字,這就給學生留下了思考的空間。教師可以創(chuàng)設出若干問題,用新穎的方式,生動的語言提出來,激發(fā)學生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其主動思考、探索未知的領域。此外,在實驗操作課上可以通過小組合作方式,做到知識與實踐的有機結合,進而提升學生的的探究欲。例如,在講授“植物生命活動的調節(jié)”一課時,教師可以把學生分成若干小組,讓學生根據(jù)導學案的內容弄懂植物生長素的發(fā)現(xiàn)、生長素的特性等問題,達到培養(yǎng)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總之,隨著我國新課程改革的深入推進,教師要不斷提高自身教學素質,準確理解和把握新課改的教學思路,結合新教材的特點,整合并優(yōu)化生物教學資源,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思路,大膽嘗試和探索各種新的教學方法,以此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fā)學生學習探索生物知識的熱情,讓學生在學習生物知識的過程中得到全面長足的發(fā)展,充分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 吳圖力古拉.新課程理念下怎樣提高高中生物課堂教學效率[J].課程教育研究(新教師教學),2016(7).
[2] 蔣秀麗.淺談新課改下如何提高高中生物的教學效率[J].南北橋,20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