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麗
摘 要:詩詞中的意象就是用來寄托主觀情思的客觀物象。在詩詞創(chuàng)作不斷發(fā)展的過程中,某些事物、形象所包含的主觀感情逐漸與其本物相融合,形成具有特定寓意的意象,其意義豐富、蘊藉深遠。在學習中了解一些意象的內涵,不僅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鑒賞詩詞并提高寫作能力,還可以提高我們的語文素養(yǎng)和人生品味。
關鍵詞:詩詞;意象;常用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8)34-0185-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8.34.117
意象,是客觀物象經過創(chuàng)作主體獨特的情感活動而創(chuàng)造出的以哲理觀念為目的,達到人類理想審美境界的表意之象。簡而言之,意象即寓“意”之“象”,以寄托主觀情思的客觀物象。在詩詞創(chuàng)作不斷發(fā)展的過程中,某些事物、形象所包含的主觀感情逐漸與其本物相融合,形成具有特定寓意的意象,有了獨特的象征意義,其意義豐富、蘊藉深遠。如“望月思鄉(xiāng)”“折柳送別”“杜鵑啼血”等,詞約而意豐,含蓄而富詩意。下面,筆者就詩詞中的一些常用意象做一淺析。
一、托物言志喻高潔
松梅竹菊蓮是文人雅士抒寫其品行高潔、堅貞淡泊形象的依托,古代詩人常用這幾種形象來表現(xiàn)自己超拔脫俗的崇高品質。如孔子的“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是用松柏寓堅貞;陶潛的名句“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寫盡菊之淡泊隱逸,人之悠然閑適;陸游的“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表現(xiàn)出了梅不畏嚴寒、氣若幽蘭的高潔品格。
又如蘇軾的“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將竹之清雅高潔寓人之超凡脫俗。王維的“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其中竹、蓮,正是詩人高尚情操的寫照。周敦頤在《愛蓮說》中寫道:“菊,花之隱逸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庇纱?,竹、蓮也就有了其長久的隱逸高潔的象征意義。
二、留戀處滿是離情
在古詩詞中,楊柳常與離情別緒相交融,因為“柳”與“留”諧音,詩人往往借此來表達離別的留戀感傷?!对娊洝分械摹恫赊薄穼懙溃骸拔粑彝?,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初春之楊柳嬌柔搖曳的姿態(tài),最能觸動人們離別時依依不舍的情愫。柳永詞“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也以柳、殘月來表達詞人與友人離別后無比傷感的綿綿愁緒。
古人離別常于長亭餞別相送,因此,長亭成為送別詩中經常出現(xiàn)的意象,“長亭送別”這一說法更是流傳久矣。柳永的《雨霖鈴》中國“寒蟬凄切,對長亭晚”一句,李白的《菩薩蠻》中“何處是歸程?長亭更短亭”一句,都用到了這一意象。
三、落花絲雨惹愁緒
“花”落讓人愛憐、傷感。如李清照的《一剪梅》:“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其以落花流水寓物是人非,人情凋零的感傷。綿延不絕的流水、漫天的絲雨最能勾起多愁善感的詩人的情思,因此,在古詩詞中常用落花流水雨絲來表達憂愁。如李煜《虞美人》:“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痹娙艘詿o盡的春水來表達無邊的愁緒。
又如,孔子曾說:“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以流水寓時間流逝,滄海桑田,物換星移。劉禹錫的《石頭城》(山圍故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就是述說一個關于歷史時間與時代地點,世事滄桑和時代盛衰的故事,一個具有宇宙意識的關于永恒與驟變的故事。
四、月掛梧桐思歸雁
皎月常引起客居游子的思鄉(xiāng)之情,如李白的《靜夜思》“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張九齡的《望月懷古》(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杜甫的《月夜憶舍弟》(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都是詩人借明月抒思鄉(xiāng)懷人之情,濃濃深情,吾心如月。
在古詩中,詩人又常用大雁南飛的景象來表達漂泊在外之人的思鄉(xiāng)之情。王灣的《次北固山下》“鄉(xiāng)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一句中歸雁這一意象寫出了作者的思歸之情、念家之切。又如,辛棄疾的《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落日樓頭,斷鴻聲里,江南游子”一句中,“斷鴻”是指失群的孤雁,詩人都是抓住孤雁的鳴叫聲,與落日、西風、寒夜、哀笳、寂靜的秋空等凄清索落的意象以及書信傳達相組合,極寫游子客居在外、漂泊無依的悲切和孤傷。
五、浮云飄蓬羈旅情
李白詩云:“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天空中一抹白云,隨風飄浮,象征著友人行蹤不定,任意東西?!案≡啤币蚱撇欢?,故常喻在外漂泊的游子。
“飛蓬”一詞有飄零郊野、身不由己的象征意蘊,蘊含著無奈、哀愁和悲嘆。李白在《送友人》中寫道“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寫在送別友人時的慨嘆,同時也暗含了羈旅之人對家鄉(xiāng)的思念傷懷之情。
六、悲鳥悲啼潛悲情
杜鵑,又被稱為子規(guī)等,傳說蜀王杜宇禪位后隱居山林,死后靈魂化為杜鵑,叫聲似“不如歸去”,所以古詩詞中的杜鵑就成為凄涼、哀傷、愁苦、悲戚的代名詞。晏幾道的《鷓鴣天·十里樓臺倚翠微》詞中寫杜鵑的啼叫“聲聲只道不如歸”,表達的就是作者漂泊在外的無限感傷和思歸而不得的愁情。
“鷓鴣”這一意象在古詩詞中也經常傳達悲涼凄楚之意。比如辛棄疾《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中的“江晚正愁余,山深聞鷓鴣”這句。江晚山深,此一蒼茫暮色和鷓鴣的啼叫實為詞人沉郁苦悶之孤懷寫照。
七、夕陽西風寄憂懷
“夕陽”意象最早可追溯至《詩經》中的《君子于役》:“雞棲于塒。日之夕矣,羊牛下來。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雞棲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君子于役,茍無饑渴?”此詩奠定了“夕陽”寓相思懷人這一主題。溫庭筠的《夢江南·梳洗罷》(過盡千帆皆不是,斜暉脈脈水悠悠。腸斷白蘋洲)就繼承了這一傳統(tǒng),詩歌由“斜暉”以至“腸斷”把女子的思念之情表達得含蓄細膩而又深厚綿長。
古代詩歌中的“西風”即秋風。西風這一意象多表達悲涼、感傷、凄冷、蕭索等意蘊。如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李白的《憶秦娥·簫聲咽》(音塵絕,西風殘照,漢家陵闕)。
總之,在古詩詞中有很多這樣意義豐富、蘊藉深遠的意象,了解一些意象的內涵不僅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鑒賞詩詞并提高寫作能力,而且還可以提高我們的語文素養(yǎng)和人生品味。歲歲年年,日出日落,亙古不息,而人事無常,在多情的詩人筆下,它以豐富的內蘊,惹人慨嘆。讓我們步入詩詞的叢林,細細品味其中意象的豐富深沉的意蘊。
參考文獻:
[1] 許舒婷.淺談古詩教學中“意象”[J].教育科學(全文版),2016(12).
[2] 李云俠.淺談古詩鑒賞中的意象和意境[J].中學語文,20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