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雪
摘 要: 與以往的作品相比,余華《第七天》中的女性形象發(fā)生了變化。女性漸漸地從男性陰影下走出來,這主要體現(xiàn)在三個方面:首先是母親形象的李月珍因為與“我”沒有血緣關(guān)系,不受制于父親,且指導著父親,體現(xiàn)出對父權(quán)鎖鏈的掙脫。其次是女性主體意識的覺醒。與余華以往小說中局限于妻子、母親這樣的附屬性角色相比,《第七天》中積極抗世的李月珍、力圖掌握自身命運的李青則體現(xiàn)出了女性意識的覺醒。最后是在小說中,與女性相比,男性開始變得無力、妥協(xié),不復以前小說中男性的完美、強大和野性。隨著時代的變化,女性地位逐漸發(fā)生變化,時代呼喚著作家塑造新的女性形象。
關(guān)鍵詞: 余華 《第七天》 女性形象 變化
余華的小說塑造了很多經(jīng)典的男性形象,如《活著》中的徐福貴、《許三觀賣血記》中的許三觀、《在細雨中呼喊》里的孫廣才、《兄弟》中的宋凡平。男性形象在他的小說中總處于主體地位,讀者常將著眼點投放于此,而忽略其小說中的女性形象。在余華的小說中,作為家庭中重要的一員,女性常被籠罩在男性的陰影下,以忍辱負重的姿態(tài)承受著家庭、社會所施加的苦難,不論是家珍,許玉蘭還是李蘭,都曾如此?!缎值堋钒l(fā)表后,時隔七年,余華再次發(fā)表了長篇小說《第七天》,其中的女性形象卻在時代的推動下,發(fā)生了變化。
一、掙脫父權(quán)鎖鏈的母親
《第七天》講述了楊飛在死后七天的所見所聞。在第三天集中講述了“我”的身世?!拔摇钡纳溉タ赐∥5耐馄?,在前行的火車廁所里生下了“我”。楊金彪,一個年輕的扳道工撿起了“我”,并把“我”當作兒子撫養(yǎng)起來。一次戀愛讓他不得不拋棄“我”,但最后卻又將“我”領(lǐng)回,撫養(yǎng)“我”至長大。直到我的生母通過媒體尋找到“我”,“我”才離開養(yǎng)父去和親生父母住在一起。但一次吵架,使“我”拿起行李,再次回到了養(yǎng)父身邊。在“我”的成長過程中,養(yǎng)父犧牲了愛情,含辛茹苦的撫育“我”長大,雖然養(yǎng)父未婚,然而“我”母親的角色卻從未缺席。父親的同事郝強生的妻子李月珍是“我”心里的母親。“我”生下來的第一天喝的就是李月珍的奶水,在她營養(yǎng)不良的情況下,也一直用她的奶水喂養(yǎng)著“我”,她指導“我”的父親如何換尿布、去哪里剪臍帶,在父親上夜班、有事的時候,“我”吃住在她家,我的童年很多時間都在她家度過。李月珍將“我”當成兒子看待,“我”亦視李月珍為“我”的母親?!拔摇钡纳笇ξ抑挥猩?,“我”與她生活在一起的時候就像一個失而復得的商品被她到處展覽,對于生父生母的家庭來說,我只是一個不速之客。李月珍在“我”的心中無疑才是真正的母親,她不同于余華以往小說中的母親形象。在余華的小說中,母親常常被父親的權(quán)力所禁錮,自己承受著父親給她的暴力和恥辱,但是在那個以父親為主導的社會里,家庭、經(jīng)濟都有賴于父親維系,母親在生理上、心理上都依賴著父親,這使得她們對父親形成一種本能的依附。最后,她們或者因為失去丈夫而死;或者得到解脫,尋到另一個丈夫作為依靠點;或者與父親相濡以沫。但總的來說,母親都離不開父權(quán)的束縛。而在《第七天》中“我”的母親李月珍不僅與“我”沒有任何的血緣關(guān)系,更與“我”的父親不存在任何父權(quán)的牽絆,李月珍作為一個母親,在楊飛的敘述視角下,她作為兒子的母親存在著,而不再是父親附屬品,她跟父親沒有了夫妻關(guān)系,不再躲在父親的陰影下,忍受著父親的暴力與恥辱。她指導著“我”父親如何養(yǎng)育我,為“我”父親的戀愛出謀劃策。她死后,靈魂看著丈夫和女兒消失在眼前,在傷心的哭泣之后,看到那二十七個嬰兒,她知道自己已經(jīng)失去了現(xiàn)實世界的丈夫和女兒,卻得到了二十七個孩子,再次成為母親。即使失去了丈夫和女兒,她亦能帶著這些沒有任何血緣關(guān)系的嬰兒走向“死無葬身”之地。她在這二十七個嬰兒的簇擁下,從塌陷的天坑里走出來,穿越生與死的邊境線后,踏入了沒有貧賤富貴,沒有悲傷疼痛,沒有仇恨的永生之地。這一幕與西方的圣母升天圖很相似,圣母瑪麗亞也是在小天使的簇擁下,走向永生之所。
二、女性主體意識的覺醒
“女性主體意識”是女性作為主體對自己在客觀世界中的地位、作用和價值的自覺意識。具體地說,就是女性能夠自覺地意識并履行自己的歷史使命、社會責任、人生義務(wù),又清醒地知道自身的特點,并以獨特的方式參與社會生活的改造,肯定和實現(xiàn)自己的需要和價值?!痹谟嗳A先前的小說中,女性大多局限于妻子、母親這樣附屬性的角色,缺乏對自我的認識,順從隱忍是她們的本色。在現(xiàn)實社會中,默默地承受著社會、他人帶給自己的壓迫和傷害,沒有改變自身困境的主觀能動性。家珍在嫁給福貴后,面對福貴的毆打、敗家混賬,卻不離不棄,即使父親將她接走了,她還是帶著兒子回了家。許玉蘭的婚姻無法自己做主,在許三觀打了她、被何小勇侮辱、“文革”時被剃了陰陽頭、一樂患病時,只能以眼淚來表達自己的情感,這體現(xiàn)了女性面對現(xiàn)實軟弱性?!对诩氂曛泻艉啊防锏摹拔摇蹦赣H在父親爬進了寡婦的床后,仍然忍耐著恥辱,竭盡全力維持整個家。即便是李蘭,她的整個人生也都靠依賴著宋凡平而活,宋凡平死前,她是她的天,是所有幸福的來源;宋凡平死后則成了她活著的精神支柱。而在《第七天》中,我們不僅可以看到掙脫了父權(quán)鎖鏈的母親李月珍,還能看到主動擔當社會角色的李月珍。她在河水里發(fā)現(xiàn)死嬰后并沒有回家,而是挎著菜籃直接去了報社,在報社門口攔住了兩個記者,告訴他們死嬰的情況。她沒有選擇走開,不管不問,沒有去報警,而是巧妙地選擇了去報社,這種事情曝光后肯定有風險,但她并沒有退縮,她以她的正直去揭發(fā)這種黑暗,她不再是以往那種懦弱者,而是積極的抗世者。她在對待“我”父親的戀愛時,主動介入其中。她明白女人的想法,讓父親送姑娘回家;她覺得“我”會阻礙他們的戀情,而讓“我”一直缺席,她是一個有主見的女人。除了李月珍外,在李青的身上更是體現(xiàn)出女性主體意識的覺醒。李青不再是余華小說中塑造的傳統(tǒng)女性,她雖然漂亮、聰明,被很多男人渴慕,但她并沒有輕易陷入其中,而是在眾人的不解中選擇了楊飛,一個可靠踏實的人,而不是非富即貴者。她渴望著改變自己的命運,而非安逸平庸,與楊飛離婚,她走向了自己真正的道路,她后來的丈夫在她面前,似乎只是配角。即使在失敗之后,與楊飛在陰間相遇,她仍然堅持自己的選擇,走向盛大的葬禮,而不是與楊飛一起走向“死無葬身之地”。在男人眼中,只看到她的美麗,公司只利用她的美麗作為通行證,卻不知道她的才干和野心。她主動地反抗眾人對漂亮女人的定義,努力地在這個男人主導的商業(yè)領(lǐng)域內(nèi),開創(chuàng)一份自己的事業(yè),她無疑是一個女性主體意識的覺醒者。
三、強勢的女性與無力的男性
“有人說余華的語言沒有力量,其實不僅僅是語言沒有力量,主人公整個人沒有力量……余華是很形象地把一個正常人在當代社會里的那種無力感、那種無可奈何感,表達出來了?!痹谟嗳A的《第七天》里,與女性相比,男性開始變得無力,他們喪失了對女人的主導權(quán)。在男女關(guān)系中,他們因無法滿足女性的欲望,而充滿了無力與妥協(xié)。他們不再像宋凡平那么完美高大,承載著單純的反對惡與暴力的力量;也不再向李光頭有著強大的生存和適應(yīng)能力;也沒有《在細雨中呼喊》里那些男人野性的力量。首先從敘述者“我”來看,李青一出場就迅速占據(jù)了應(yīng)該屬于“我”的座位,主動而強勢,她的美麗讓“我”自卑,盡管愛慕她,卻沒有野心追她。在李青要離婚改變自己命運時,“我”滿足不了她的欲望,只能沒有任何挽留的妥協(xié),承認自己是一個在自己命運里隨波逐流的人。在跟李青的對比中,“我”一直是被動者,充滿了無力感。再看“我”的父親楊金彪,在“我”與他的愛情之間,他先選擇拋棄了“我”,后來又因為無法滿足姑娘的要求,而選擇放棄那位姑娘。在生活中,他不是主動的選擇者,而是在逼迫下做出抉擇。在“我”要離開他去親生父母那里時,他盡管特別不想讓兒子離開,但也只能爽快地答應(yīng)。在快死的時候,仍然滿懷當初拋棄“我”的罪惡感去尋求救贖。在與余華其他長篇小說相比,“我”的父親楊金彪雖然將沒有血緣的父愛發(fā)揮到了極致,但是卻更被動,更無力。最后是伍超,鼠妹的男朋友。他跟鼠妹的故事與“我”和李青相似,同樣是愛慕的自卑,無法滿足女性欲望的卑微。在快要餓死,需要靠乞討過活時,卻軟弱無比,只能讓鼠妹去乞討一些面包。養(yǎng)不活鼠妹,只好勸她分手,但鼠妹卻表現(xiàn)出了對他堅定的愛心與勇氣。因為沒有錢,只好用假的蘋果手機騙鼠妹,導致鼠妹自殺。最后,他想到鼠妹生前有過很多愿望,他幾乎沒有讓她滿足一個,決定賣腎為鼠妹買個墓地。在他與鼠妹的現(xiàn)實生活中,他卑微至極;在他死后,大病初愈、身體彎曲、頭發(fā)亂蓬蓬的形象與光彩照人、穿著婚紗一樣的長裙去往安息之地的鼠妹再次形成對比。在《第七天》中,男性在無法滿足女性的社會里,在無法掌控女性的情況下,處處充滿無力之感,顯得萎縮而沒有活力。
結(jié)語
在余華文學世界中,很多讀者和研究者批評余華以男性視角為中心,塑造的女性形象往往都被壓制在男權(quán)的霸橫之下,缺少自主鏗鏘的個人話語,缺乏自身的獨立,依附于家庭、男性、父權(quán)制的安排。不可否認,在余華的小說中,確實存在這種對女性形象的遮蔽。這與作家對女性的認識有關(guān),同時也與時代有關(guān)。社會發(fā)展至今,在中國,男女平等已經(jīng)基本實現(xiàn),很多女性走出困居已久的家庭,踏入社會創(chuàng)立事業(yè),她們的經(jīng)濟得到了獨立,對家庭和男性的依賴減弱。她們自尊、自信、自強,追求自身的解放與自由,要求打破男性標準,重塑新時代的女性。余華的《第七天》距離他上世紀發(fā)表小說已經(jīng)過去了二十多年了,時代在變化,中國在變化,女性也在發(fā)生改變?!兜谄咛臁访鑼懙亩际侨粘R姽植还值男侣勈录?,他在改寫這些新聞的時候必定要受到變化的時代的影響,雖然《第七天》還是以他一貫的男性敘述視角為中心,但其中的女性形象已經(jīng)隨著時代的改變,有了新的變化。
參考文獻:
[1]祖嘉合.女性主體意識及其發(fā)展中的矛盾[J].社會科學論壇,1999(5).
[2]張清華,張新穎,曹衛(wèi)東,陳曉明,程光偉,等.余華長篇小說《第七天》學術(shù)研討會紀要[J].當代作家評論,2013(6).
[3]林華瑜.暗夜里的蹈冰者——余華小說的女性形象解讀[J].中國文學研究,2001(4).
老師評語:
角度很好,從變化的視角審視余華女性塑造的新質(zh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