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黎麗
摘 要:教師在語文教學中可以引導學生觀察插圖,讓學生真切地進行審美,提高審美感悟能力;可以讓學生在誦讀過程中深入感受,提高審美鑒賞和創(chuàng)造能力;還可以引導學生從眾多的文本材料中得到啟發(fā),提高語言建構和運用能力。
關鍵詞:語文教學;核心素養(yǎng);對話;插圖;朗讀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8)28-0050-01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教師在語文教學中要組織學生進行多元對話,這樣才能促進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得到發(fā)展。語文教師要站在學生的視角展開對話,對話的內容要和學生的生活世界對接,對話的形式要符合學生的身心特點,對話的目的要利于促進學生的經驗積累。這樣的對話,才是更有效的對話,才能更好地發(fā)展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
一、借助插圖,對話思維特點
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利用插畫調動學生的具象思維,促使學生更深入地展開思考。教師可以讓學生觀察圖片,然后嘗試展開聯(lián)想,思考圖片展現(xiàn)的是什么內容,能使得觀看者觸發(fā)一種怎樣的情感。在此過程中,學生的思維能得到發(fā)展和提升,能學會如何用語言準確地表達眼前所見和心中所想。例如,在指導學生學習《三打白骨精》時,教師可以選擇相關連環(huán)畫中的圖片,并在對話時促使學生積極調動思維,通過觀察圖片細節(jié)的方式了解文章所寫的內容,體會文章中每個人物的性格特點。如可以提出下面的問題:“白骨精第一次變化時其面部表情是怎樣的?你覺得白骨精此時心中有什么想法?”“當唐僧責備孫悟空不應該傷害他人時,唐僧的動作是怎樣的,神態(tài)又是怎樣的?注意一下此時豬八戒和孫悟空的狀態(tài)分別是怎樣的,你覺得他們此時內心的想法是什么呢?”“大家將‘三打的過程放在一起對比一下,看看‘三打分別有什么不同之處?”這些問題,能促使學生深入思考,引導學生從觀察圖片入手,進而思考文章的內容,探究人物形象。
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認真觀察圖片中的顏色和形狀,并嘗試用語言將其準確地表現(xiàn)出來。這樣能促使學生提高表達能力,同時也能讓學生更真切地進行審美,提高審美感悟能力。
二、結合朗讀,對話情感體驗
學生的情感世界往往比較豐富,教師在教學中要利用其特點,組織學生進行誦讀。在誦讀的過程中,學生可以調動情感體驗,和文章中的人物進行深入對話。這樣不僅能增加學生的語感,提高其誦讀能力,更能讓學生在誦讀的過程中深入感受,提高自己的審美鑒賞和創(chuàng)造能力。例如,在教學《天游峰的掃路人》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嘗試展開深情的朗誦,并和學生討論誦讀的過程中要注意一些什么內容。如可以讓學生重點讀一下老人和“我”之間的對話,并思考要用怎樣的語氣表現(xiàn)兩者的性格特點。如提出下面的問題:“當‘我詢問老人的年齡時,你覺得應該懷著怎樣的情感?”“當老人回答已經七十多歲時,你覺得他應該懷有怎樣的情感?老人表示自己離不開這里,我們要如何讀出這種眷戀之情呢?”學生在互動討論中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我對老人有著美好的祝愿,希望老人能長壽,而老人欣然同意了‘我的說法,這可以看出老人實際上是一個十分樂觀開朗的人。他不在乎歲月的侵蝕,正如他不在乎每天爬山有多么辛苦?!蓖ㄟ^這樣一番對話,學生意識到誦讀時在哪些地方要注意自己的語音語調,同時也在誦讀時感受到“我”和老人之間的情懷,產生對老人的敬佩之心。
在學生誦讀的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注意長句的誦讀,注重句子和段落之間的停頓。同時,還要促使學生了解在什么地方應該加重語氣,什么地方應該拖長聲音。教師可以通過對話指導學生如何誦讀,詢問學生獲得怎樣的閱讀感受。這樣能讓學生積累誦讀經驗,帶著豐富的情感進行體驗。
三、類文延伸,對話拓展閱讀
溫儒敏教授提出,閱讀教學要倡導“1+X”的方法。也就是指導學生閱讀某篇課文時,要展開類文延伸活動,讓學生附加閱讀一些課外讀物。學生可以自主閱讀,而教師則可以根據學生閱讀的情況提出一些問題,了解學生在閱讀中有什么收獲,并指導學生掌握正確的閱讀方法。例如,學生學習《牛郎織女》之后,教師可以鼓勵學生閱讀其他民間傳說故事,并嘗試思考民間傳說故事往往傳遞出一種怎樣的信息。學生閱讀了大禹治水、愚公移山、魯班傳說、孟姜女的故事、白蛇傳、梁祝傳說等民間傳說故事,并就民間傳說故事所表達的主題進行了分析。不少學生發(fā)現(xiàn),民間傳說故事一般都展現(xiàn)了中華民族的美好品德,表達了對愛和美的執(zhí)著追求。如“白蛇傳的傳說”不僅展現(xiàn)了許仙和白素貞的美好愛情故事,還傳達了有恩必報的信息。又如“愚公移山的故事”說明做事情要有堅持不懈的精神,要堅定自己的信念。通過這番討論,學生對民間傳說故事有了更為深刻的了解,并從中獲得啟發(fā),自覺傳承民間優(yōu)秀文化。
在類文延伸的過程中,學生能從眾多的文本材料中得到啟發(fā),進而提高自己的語言建構和運用能力。同時,學生也能挖掘和文化相關的內容,提高文化傳承和理解能力。
綜上所述,教師在語文教學中要重視與學生對話,借助插圖,結合朗讀和類文延伸,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在組織師生多元對話時,要充分考慮學生的認知水平,引導學生積極進行自主學習。這樣,才能讓學生在多元對話交流的過程中提升語文核心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張亞,楊道宇.基于核心素養(yǎng)導向的小學語文教學[J].教育探索,2016(10).
[2]鄭新麗.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內涵、特征及培養(yǎng)策略[J].教學與管理,201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