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碩
摘要 目的:探討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自我護理教育教學的可能性及效果。方法:收治慢性心力衰竭患者36例,采用綜合護理干預同時,行針對性自我護理教育教學,觀察干預效果。結果:36例患者均好轉出院,經隨訪,34例患者未因心功能惡化再住院,2例患者因肺部感染合并心力衰竭再住院。結論:教育教學使患者有自我管理心力衰竭的能力,是提高生活質量和延長壽命的較好護理措施。
關鍵詞 慢性心力衰竭;護理;教育教學;自我管理
隨著心血管技術的發(fā)展和進步,心血管理論和治療模式的更新,諸多器質性心臟病患者的病死率已明顯下降。隨著該人群壽命的延長,終末期心血管病一慢性心力衰竭(CHF)發(fā)病率顯著增加,而且CHF成為絕大多數心血管疾病的最終歸宿[1]。CHF有反復發(fā)作、多次住院和病死率高等特點,國內匯總資料發(fā)現(xiàn),早期CHF患者在3~6個月再住院率達到27%~ 47%[2]。多次反復住院對患者、患者家庭和社會都是一個沉重的負擔?;颊咦晕夜芾硎菧p少CHF住院和延長壽命的較好方法,但是有調查發(fā)現(xiàn)患者的自我管理并不理想[3]?,F(xiàn)在CHF的治療已經從強心利尿到改善患者的神經體液功能的治療模式轉變[4],為了緊跟新的治療模式,我科從2015年1月1日-2016年12月31日收治慢性心力衰竭患者36例實施綜合護理干預,并行自我護理教育教學,提高患者自我管理CHF的能力,取得了較為滿意的效果,現(xiàn)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2015年1月1日-2016年12月31日收治慢性心力衰竭患者36例,男27例,女9例;年齡60~ 91歲,平均(71.42±6.9)歲;合并基礎疾病為冠心病27例,高血壓病21例,糖尿病11例,心肌病3例,老年性心瓣膜病7例,其中合并≥2種疾病31例;入院NYHA心功能分級Ⅱ級17例,Ⅲ級12例,Ⅳ級7例。所有患者入院給予臥床休息、吸氧、利尿、擴張血管醫(yī)囑處理,根據病情需要給予抗感染、擴張冠狀動脈、強心治療。在患者病情穩(wěn)定后均給予ACEI或ARB、β受體阻滯劑,并針對原發(fā)病進行治療。
方法:對所有患者實施綜合護理干預的同時,行針對性自我護理教育教學。①密切觀察病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病情起伏大,情緒變化、心肌缺血發(fā)作、血壓波動、感染加重、飽餐、憋尿、大便于結等都可能成為加重心衰、誘發(fā)急性發(fā)作的導火索,所以密切觀察病情尤為重要。保持病區(qū)及病房的溫馨、安靜,入院宣教的和藹周到,介紹主治醫(yī)生的資歷,治療中注意事項預估準確都是緩解病情必須。限制鈉、水攝入,觀察體重變化,保持兩便通暢,保證心電監(jiān)護、吸氧流量和輸液滴速在醫(yī)囑范圍內。②藥物治療與護理:輸液速度決定患者回心血量的大小,也是內心壓力改變的決定因素之一,由此會影響心肌缺血發(fā)作以及肺循環(huán)淤血,短期過多的血容量可以引發(fā)急性左心衰;而快速利尿和血管擴張劑的同時使用會使血壓和心率驟然變化,引發(fā)低血壓發(fā)生;快速房顫中洋地黃使用以及β受體阻滯劑應用可能引發(fā)心率減慢或傳導阻滯;紊亂心律如房顫、頻發(fā)室性早搏等。以上都是CHF護理中需要重點關注的,出現(xiàn)以上問題應及時匯報醫(yī)師。③綜合護理干預:入院評估有鈉、水潴留者予以絕對臥床休息,加快水腫的消退,必要時給予半臥位來減低心肌耗氧量,對治療好轉、病情緩解、心功能I~Ⅱ級者給予床旁及走廊慢走,延長運動時間,需依據6分鐘步行試驗結果逐步加大運動量。對于臥床時間較長患者,給予壓瘡護理和預防下肢血栓護理。飲食護理和鈉、水攝入是CHF患者一直需要關注的內容,我們針對患者不同心功能階段予以不同的飲食結構和水、鈉攝入量,急性期限制水、鈉攝入,每天觀察體重變化,確保體重每日有所下降,體內潴留的水分逐步排出;對于合并嚴重稀釋性低鈉血癥和(或)低蛋白血癥合并肺水腫患者嚴格水、鈉攝入;在CHF穩(wěn)定期,教育患者依據體重變化攝入水和鈉,以低鹽飲食和軟食物為主,少食多餐,7~8分飽。④自我護理教育教學及延伸護理:自我護理教育教學是我們針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做的一項新的護理嘗試,以1名醫(yī)生、1名主管護師和1名床位護士形成一個小組,具體由床位護師負責全程護理教育教學,工具為圖片、視頻等。醫(yī)患一致是患者戰(zhàn)勝疾病的關鍵,CHF急性期患者要忍受喘憋、不能平臥、納差、頻發(fā)心絞痛發(fā)作等痛苦,也要忍受治療期間各種不適。為此我們在急性期護理教育主要是要求患者積極配合醫(yī)生治療,告知各種監(jiān)護設備的必須性,告知患者識別心絞痛發(fā)作的癥狀、吸氧重要性、每日體重和尿量變化重要性、輸液速度不可隨意調整的原因及臥床休息、半臥位(下肢下垂)和下床活動的指標。針對CHF穩(wěn)定期護理教育主要是告知患者提高運動耐量的重要性以及步驟、長期藥物治療的重要性,從而提高長期藥物治療的依從性,還有預防和減少心絞痛發(fā)作方法,低鹽飲食、少食多餐、每日觀察體重變化的重要性,以上都是為了減少患者的住院次數所必需的。延伸護理教育教學仍然由這個小組負責,主要是出院后的家庭延伸護理教育教學,包括電話指導2次/周、家訪1次/2周及評估患者的心律、心率、血壓、6 min步行試驗,每日口服藥物核對和體重的記錄等。教育患者按時服藥,適當活動,合理攝入低鹽、低脂飲食。
結果
36例患者經過規(guī)范治療和護理,心功能均得到改善,達到好轉出院標準。其中5例患者因年齡偏大,溝通困難,由指定的長期陪護家屬參加護理教育教學。在出院時36例患者均通過護理教育教學考核,并留有實際地址和聯(lián)系方法。經過>6個月的隨訪,34例患者未因心功能惡化需要再住院治療,1例患者因吞咽困難、嗆咳、并發(fā)肺炎合并心力衰竭住院,1例患者因淋雨受涼后肺部感染合并心力衰竭住院。
討論
CHF是嚴重危害患者健康的疾病,老年CHF患者多合并多種疾病、心功能基礎差,細致護理和細心觀察在臨床護理中至關重要。因為護士與患者接觸最為密切,可以最早發(fā)現(xiàn)CHF的早期惡性癥狀和病情加重的前兆,為治療贏得最佳時間[5]。在抗心力衰竭急性期治療,藥物治療確實可以改善癥狀,延長壽命,但患者要忍受疾病的痛苦和治療的不適,而有效的護理可以改善患者的焦慮、憂愁和緊張情緒,增強患者對生命的渴望,從而增強患者配合治療的信心。健康教育能預防心力衰竭的復發(fā),同時還能改善醫(yī)患關系[6]。
運動與飲食是預防CHF患者復發(fā)再住院的基礎,限制運動對于CHF急性期尤為重要。CHF患者如果為了減少周圍血管阻力、減低血壓以及心肌氧耗量和利尿而采取臥床休息,不如用藥物來替代臥床的治療措施,讓患者從事適當的運動。因為運動可以改善患者胃腸蠕動,增加食欲,改善肌肉張力,預防下肢血栓和改善遠期運動耐量,也能夠強化肌肉力量,改善生活質量。肥胖患者增加運動可以減肥、降低血壓、改善過度激活的交感神經。飲食對于CHF主要是飽食增加胃腸道血液循環(huán)、增加心肌耗氧量,必定會增加心臟負荷。CHF的病理基礎之一是患者體內的鈉、水潴留和再分布,預防鈉、水潴留關鍵是控制鈉的攝入量,這是預防CHF加重的關鍵措施,急性期以無鹽飲食為主,改善后可以低鹽飲食,每日攝入鹽2~3 g/d,在沒有原發(fā)性水潴留和低蛋白血癥時,水分的攝入不須嚴格控制,以進出平衡、維持生理需要量即可。
藥物治療在延長心力衰竭患者壽命中起到決定性作用,尤其在以改善CHF患者神經體液作為治療CHF新機制的模式里,ACEI或ARB、β受體阻滯劑的應用是心力衰竭治療的新的里程碑,但是在患者早期使用過程中,心率減慢、無力、失眠、調整劑量中血壓顯著過低、CHF加重都是護理中會遇到的新問題,所以預見性護理是我們在增加藥物種類和調整藥物劑量時候和患者溝通、關注的重點。
護理教育教學,其實是健康教育的延伸,患者和患者家屬對心力衰竭的認知度、配合度以及積極接受治療的態(tài)度對CHF治療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護理教育就是讓患者以及患者家屬了解、掌握心力衰竭相關癥狀,誘發(fā)疾病加重的因素,治療中諸多暫時不適感,各種觀察指標,如體重、尿量、血壓、心律、心率、心絞痛發(fā)作等,6 min步行試驗檢測自身運動耐量,低鹽飲食重要性。教學目的是用一種老師教學生的方法,讓患者以及患者家屬確實掌握以上的知識,并督促其應用到患者治療中,有評估和考核。通過教學也能夠改善醫(yī)患關系,一同戰(zhàn)勝疾病。
總之,CHF的危害性和嚴重性不可忽視,在現(xiàn)代醫(yī)療技術飛速進步,CHF治療模式不斷變化的今天,CHF護理措施會有多種多樣,尤其更人性化,更舒適、安全、科學的護理有助于患者早日康復。
參考文獻
[1]張虹,于淑嬌,張萍,等非心臟疾患對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的影響[J]中國老年醫(yī)學雜志,2011,31(5):898-900.
[2]中華醫(yī)學會心血管病分會.中國部分地區(qū)1980,1999,2000年CHF住院率回顧性調查[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02,11(30):450。
[3]王麗萍,王麗姿,鐘克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自我護理行為的調查分析[J].解放軍護理雜志,2009,4(26):22-24.
[4] 中華醫(yī)學會心血管病分會,中華心血管病雜志編輯委員會.慢性收縮性心力衰竭治療指南[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07,12(35):1076-1094.
[5]邵志華.護理干預對慢性心力衰竭生活質量的影響[J].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12,9(20):1533-1534.
[6]高柏青,楊麗敏,石英健康教育方式對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急性發(fā)作的影響[J].現(xiàn)代護理,2007,13(21):2021-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