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永紅
摘 要:學生的成長不僅需要諸多知識的灌溉,同時還離不開愛的呵護,教師給予學生豐滿的愛可以促進學生身心的共同健康發(fā)展。在教學中教師應該怎么做才算是愛學生這一問題經久不衰,堅持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構建師生友誼、利用家校合作促進學生進步這些環(huán)節(jié)缺一不可。
關鍵詞:愛生教育;以人為本;家校合作
教師作為育人者擔負著重要的責任,應該得到學生的尊重,同時教師也應該給予學生不間斷的愛護與關懷,來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與愉快學習。基于時代發(fā)展下對素質人才的需求,教師在教學時堅持并落實愛生教育理念顯得尤為重要,但是如何才能夠在教師秉持愛生教育理念下又讓學生接受教師的一番好意成了問題。本文針對這樣的問題,結合筆者自身的教學實踐經驗,對在教學中踐行愛生教育理念的策略進行了簡略分析與闡述。
一、堅持以人為本,尊重并接受學生的特殊性與差異性
學生作為接受教育的主體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教育的成效,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對學生有一個正確的認知,以保證教學活動可以在獲得學生認可與支持的基礎上順利進行。首先,教師應該意識到學生是鮮活的個體,并且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獨特之處,而學生之間也存在一定的差異。其次,教師需要做到認可學生、接受學生差異,在堅持以人為本的教學方針下尊重學生的特殊性與差異性。最后,教師可以通過自己的職責便利來幫助學生揚長避短、共同發(fā)展。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做到一視同仁,看到每個學生的優(yōu)點與不足,并有針對性地幫助學生進行自我完善。
例如,我在日常教學中經常會就教學內容去尋求學生的意見,并根據(jù)其中有用的內容來完善教學策略,以古詩詞的背誦為例,在之前我采用的是當堂記憶和背誦的形式,并且會在第二天抽查學生的背誦情況,但是這一方面可以督促學生抓緊古詩詞的背誦,另一方面也會令一小部分人有僥幸心理。為了督促大家更認真完成背誦任務。我在班內和學生就這一問題進行了分析,在總結解決辦法時我讓學生之間就解決方法進行了討論,最終在我的引導下學生經過討論制定出了一個更為有效的方法:每天上課前的五分鐘都用來讓學生默寫已經學習過的古詩詞,這樣既可以督促學生記憶,也可以提高學生背誦的準確度。這樣既尊重學生又發(fā)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學生也更樂在其中。另外,平時在教學生時我還會讓學習成績不同層次的同學進行互幫互助,在鞏固學生記憶的同時還可以增加學生之間的情感,有利于營造有愛的班級氛圍。
二、拉近師生關系,通過溝通增進師生友誼
和諧友好的師生關系有利于促進教師展開教學活動,與之相反緊張的師生關系則會成為教師進行教學任務的一大阻礙因素,所以構建一個和諧友好的師生關系極有必要。教師對于小學生而言應該是良師益友般的存在,為了在教學中與學生之間達成這樣的一種關系,教師需要放低自身的姿態(tài),利用有效的溝通來和學生之間建立一種默契,讓學生感受到教師對學生的關愛和教師的付出。而這就需要教師在日常教學活動中對學生給予更多的關注和關愛,用濃濃愛意感化學生。
我在平時的教學活動中除了在課上給學生講課之外,同時還會利用課下時間和學生進行溝通,例如像學生最近的生活、學習情況如何,有沒有什么不順利的事情希望別人給出一定的解決辦法,等等。為了避免學生在與我談話時產生尷尬或者是不敢說的情況,我在班內放了一個“分享箱”,鼓勵學生在不敢或者覺得不適合與我進行面談的時候通過寫信的方式來進行溝通,我會每天查看是否有新的內容并在收到信的第二天給出回復。另外,學生也可以通過班級QQ群里面的匿名功能來和我在群內進行溝通,我同樣也會給出回復。經過我的鼓勵和仔細認真的回復,學生與我之間的溝通更加頻繁,這就拉近了學生與我之間的關系,我與學生之間構建起了堅實的友誼,學生也感受到我對他們真誠的愛護與關懷。
三、維持家校合作,結合家長信息促進學生更好成長
秉持著愛生教育的理念,教師在平時教學中應該注重家校合作的重要性,因為在家校合作模式下教師可以從家長處了解到更多有關學生的信息,這有利于教師及時根據(jù)學生的情況進行自身關愛學生的策略的調整,因此在教學時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家校合作模式來對學生進行關愛。
我平時會定期與學生家長展開有關學生生活和學習情況的交流,在交流中我可以通過家長的反應尋找到學生最近的進步和存在的問題,這有利于我在和學生溝通時采取更有針對性的言語和在教學時采取更具體的策略。而且在與學生家長進行溝通時,我會盡量匯報學生近期取得的進步,讓家長在看到學生不斷進步的前提下共同制定出有關教育學生的策略。為了降低學生對家長和教師談話時的猜疑和不安,有時我會邀請學生共同參與到我和家長交流的環(huán)節(jié)中,這樣還可以讓學生更客觀地對自己作出評價,也有利于讓學生感受到我對學生隨時隨地的愛護之心,如此定制出來的計劃會征求學生的意向,更有利于計劃的開展。
總而言之,在教學中教師應該給予學生十足的關愛,用充滿關愛的行為和語言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發(fā)展。
參考文獻:
[1]許瑞芬.愛生如子 潤物無聲[J].讀寫算:教育導刊,2013.
[2]李潤洲,楊光海.“愛生”新說[J].天津市教科院學報,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