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春華 田維 余德民
【摘要】大學數學課由于其自有的學科特點,有其抽象性,嚴謹性及系統(tǒng)性.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是以系統(tǒng)講授知識為主,教師以教為主,填鴨式滿堂灌,沒有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本文探討大學數學課堂教學的內容組織,以打造優(yōu)質高效課堂、促進學生數學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為大學一線數學教師提供有益借鑒.
【關鍵詞】高等數學;教學;內容組織;數學核心素養(yǎng)
一、課堂教學內容組織的原則
好的課堂教學應是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能使學生主動地被吸引,而不是被動地為了通過該課程而強迫自己去聽課;教師在課堂上激情四射,旁征博引;師生互動率高,積極參與討論;課后回味無窮,意猶未盡,既掌握了基本的知識點,了解來龍去脈,又開闊了視野,掌握了一些技能.
好的課堂教學關鍵是教學內容,它是吸引學生學習的主要引力,是提高學生興趣的主要源泉,是激發(fā)學生思考的主要載體,是維持良好課堂秩序的主要原因.
要想達到這些,課堂教學內容組織的原則是:源于教材,高于教材[1].
二、課堂內容組織的目標
2014年3月,教育部印發(fā)《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核心素養(yǎng)體系”這個概念首度提出.所謂核心素養(yǎng),指“人完成社會實踐活動所具備的關鍵能力和必備品格”.數學核心素養(yǎng)是指“具有數學基本特征的、適應個人終身發(fā)展和社會發(fā)展需要的人的關鍵能力與重要的思維品質”,包括以下六個要素:數學抽象、邏輯推理、數學建模、直觀想象、數學運算、數據分析.課堂內容組織的目標是打造優(yōu)質高效課堂、促進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適應個人與社會的發(fā)展.
三、課堂教學內容組織要與數學文化相結合
教師的任務是透過書本挖掘隱藏在知識背后的思想并展現給學生,這才是真正的教育.數學課堂主要涉及概念、定理、例題,大學數學教師不能簡單地講清概念的內涵和外延,那是教師的最低目標,教書匠.能否引起學生的數學思考才是關鍵.要講透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概念,就需要教師有一定的數學史的知識,要挖掘教材中的數學文化,促進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M·克萊因的《古今數學思想》是值得推薦的文獻,了解了數學發(fā)展史,在課程的講解時才不會太突兀.
四、課堂教學內容組織要與科研相結合
課堂教學要求教師有一定的科學研究經驗.眾所周知,教材受篇幅與嚴謹性及邏輯體系的局限,不能將知識的來龍去脈交代得非常清楚,通常是先給出概念,再得到定理,給出證明,例題檢驗.至于定理是如何得到的?有什么樣的實際背景?其目的與意義何在?如果教師沒有一定的研究經驗,要講清楚是很難的,極有可能出現的情況是照本宣科,當學生問到有什么用時,只能心虛地說非常有用,只是現在還沒用到或是沒意識到.數學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是非常多的,如有一定的做橫向項目與數學建模的經驗,在教學中就能做到有的放矢,游刃有余.例如,在講定積分與微分時可提及人口增長率,衛(wèi)星軌道長度,講常微分方程時可提及海上緝私和弱肉強食,講線性方程組時涉及投入產出和植物繁殖等等,這樣既開闊了學生的視野,又提升了學生的興趣,培養(yǎng)了學生數學建模的能力,達到學生核心數學素養(yǎng)的提高.
教研相長[3],這是個互相促進的過程,作為一名高校的教師,如沒有一定的科研沉淀,要出色地講好一門課程是很難的.
五、課堂教學內容組織要與現代教育技術相結合
目前,現代教育技術高速發(fā)展,網絡課堂、微課堂、翻轉課堂、Mooc、混合式教學層出不窮,線上線下學習、移動學習、碎片化學習常用于作為課堂教學的輔助,有的學者提出,這樣的新型的教學方式,課堂是熱鬧了,可是數學味下降了,給予學生的數學思考卻減少了,所以在課堂教學內容的組織時,要與時俱進,適當采用先進的教學方法與手段,合理安排內容與時間,但不能完全充斥課堂.
六、課堂教學內容組織的表現形式
一份包括所有學時的詳細的教學設計方案,一份完整的PPT.教學設計方案包括:教師、課程的基本信息,教學的基本內容,教學目標(知識目標、能力目標、素質目標),教學重點與難點,學情分析,教學方法與教學模式,教學過程設計(教學環(huán)節(jié)、教學內容、估計時間、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板書設計、作業(yè)與考核及其他說明.
課堂PPT一定要設計好,內容要簡明扼要,貴精不貴多,要針對教學內容,教學重點難點來設計,布局、組織要合理,要達到重點突破、難點分解的目的.忌板書內容繁雜、沒有重點、只是書上內容的搬運.大學數學課有個特點是公式的推導比較多,這部分內容最好配合黑板,利用粉筆一步一步去推,這就避免看電影似的一帶而過的感覺.
有了好的教學內容,加上好的教學藝術,這樣的課堂就會充滿魅力.
【參考文獻】
[1]陸國棟,張力躍,孫健.終結一本教科書統(tǒng)治下的教學[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1):17-24.
[2]賴紹聰.如何做好課程教學設計[J].中國大學教學,2016(10):14-18.
[3]陸國棟,譚建榮,張樹有,等.基礎課教學科研相互促進機制的探索與實踐[J].浙江工業(yè)大學學報,2000(S1):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