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巧玲 王靜
【摘要】傳統(tǒng)的病理學教學方法多為教師主導的多媒體課堂講授法,理論知識抽象,教學資源不足,缺乏老師、學生進一步加工與思考的空間,學生動手能力與自主學習能力較差,影響其學習興趣和積極性。筆者在結合翻轉課堂模式和傳統(tǒng)教學現狀的基礎上,剖析存在的問題,利用知識可視化工具創(chuàng)新導學案設計,實現教師主導性與學生主體性的融合,有效鍛煉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動手能力以及形成開放性知識,比較符合中職學生的學習需求[1]。
【關鍵詞】知識可視化 翻轉課堂 導學案設計 病理學教學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27-0218-02
1.問題的提出
病理學是研究疾病發(fā)生、發(fā)展與轉歸規(guī)律的學科,起銜接基礎醫(yī)學與臨床醫(yī)學的橋梁作用,主要培養(yǎng)學生的臨床辯證思維能力。中職《病理學基礎》教學包括病理學和病理生理學兩部分內容,傳統(tǒng)教學多為教師主導的多媒體課堂講授法,理論知識抽象,教學資源不足,多限于病理標本觀察與講解,學生缺乏進一步加工與思考的空間,動手能力與自主學習能力較差,無法構筑完整的知識體系,很難調動學習興趣和積極性,中職學生學習難度大。
2.知識可視化融入翻轉課堂導學案的理論研究
知識可視化是以圖形、圖像設計和認知科學為基礎的,利用視覺表征手段來構建和傳播復雜的信息和自己的觀點,將內隱知識外顯化,將外顯知識生動化,幫助他人正確的重構、記憶和應用這些知識,有效地達到了抽象知識具體化的目的[2]。知識可視化作為學習工具,改變認知方式,促進有意義學習。知識可視化作為教育理念,促進教師進行反思,輔助教學設計。近年來,我國的翻轉課堂探索吸收了導學案的有效成果,為知識可視化融入翻轉課堂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導學案以學為中心,以學案為載體,以導學為方法,有效融合老師、學生的交互、學習空間。筆者基于知識可視化工具創(chuàng)新導學案設計,是改變傳統(tǒng)課堂上教師課堂先講,學生課后作業(yè)的“先教后學”模式,而是課前完成預學,將導學案的教材內容、病例討論、標本和切片觀察及網絡教學資源通過可視化工具,制作成概念圖、思維導圖、醫(yī)學美圖、微視頻或微課等,學生通過導學案和掃描二維碼或登錄手機APP(對分易教學平臺、UMU互動平臺)提前完成基礎知識的自主學習,降低課堂教學強度,課堂時間則更多的是師生、生生之間協(xié)作互動完成知識內化,增加實踐動手能力,也就是所謂的“先學后教”。知識可視化融入導學案設計是采用“以學為中心”的教學策略,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效率,教學過程既簡短又相對完整,能有效支持差異化教學或個性化學習,內容呈現體現信息技術在降低認知成本與學習負擔中的優(yōu)勢。
3.知識可視化融入導學案設計在病理學教學的應用
研究顯示,在學校教學中存在著大量運用可視化工具的案例,如課堂中的危險性實驗用模擬動畫來展示和解釋實驗過程,觀察我們肉眼看不到的細菌和病毒的形態(tài),可以利用動畫圖片來呈現等[3]。病理教學中把一些教材內容、臨床情景、標本和切片觀察及網絡教學資源可視化,融入導學案設計可作為一種有效的學習工具和手段,形象化地呈現教學內容,有助于學生對病理學基礎知識的掌握和實踐操作技能的提高。
3.1 概念圖表現知識體系的層次結構,培養(yǎng)學生的臨床辯證思維能力。
概念圖是一種用節(jié)點代表概念,連線表示概念間關系的圖示法,將內隱知識轉換為有組織的知識資源,是思維可視化的表征。一幅概念圖一般由節(jié)點、鏈接和文字標注組成,某一領域的知識還可考慮超級鏈接,提供相關的百科資料和網絡教學資源。概念圖理論基礎是Ausubel的學習理論,能迅速幫助學習者整理思路和歸納相關概念,不斷豐富知識網絡。病理教學注重知識的邏輯和推理,注重知識間橫向和縱向關聯(lián),應用在病理概念、疾病發(fā)生機制、病理臨床聯(lián)系的知識點高度濃縮在概念圖里,通過層級結構形式的表現,培養(yǎng)和鍛煉學生觀察、邏輯思維和臨床實踐能力。概念圖,作為一種教的策略,能有效改變學生的認知方式,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切實提高教師的教學效果;概念圖作為一種學的策略,能促進學生的意義學習,合作學習和創(chuàng)造性學習,最終使學生學會學習。對學生來說,概念圖能促使他們整合新舊知識,構建知識網絡,濃縮知識結構,從而使學生從整體上把握知識,如圖1所示概念圖(發(fā)熱機制)。
圖1概念圖(發(fā)熱機制)
3.2 思維導圖構建系統(tǒng)的知識體系,培養(yǎng)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思維導圖作為一種有效的圖示工具,能綜合運用文字符號,圖形色彩,將放射性思維具體化,將零散知識一體化。在病理學基礎的教學中,運用學科思維導圖的教學模式,實質上是以問題為中心的教學,聚焦中心問題與樹狀結構,把病例討論的病因、機制和發(fā)生發(fā)展過程通過各級主題關系用相互隸屬與相關的層級圖表現出來,通過簡練的文字,圖形線條,與已知的信息知識相關聯(lián),直至撥開問題的迷霧。將思維導圖和概念圖嵌套在一起,不但能夠深入知識細節(jié),建立知識間的聯(lián)系,梳理知識框架,構建系統(tǒng)的知識體系,形成認知結構,而且能夠培養(yǎng)學生運用知識和網絡資源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如圖2-思維導圖(發(fā)熱過程)。
圖2思維導圖(發(fā)熱過程)
3.3微視頻促進教學重難點的突破,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借助現代教育技術,微視頻或微課運用圖、文、聲、像等要素,更直觀地演示“如何做”的步驟。在國外,微課是翻轉課堂的主要載體,它往往以微視頻形式作為翻轉課堂課前學生自學的重要資源[4]。在翻轉課堂模式中,課前老師要制作導學案與微視頻,用于引導學生自主完成課前預學。微視頻導學既具有微視頻短小精悍的優(yōu)點,又具有導學案的整體性、系統(tǒng)性和引導性的特點,協(xié)同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如病理教學中病理過程、病理臨床聯(lián)系及病理標本和切片觀察的描述語言是非常抽象的,然而,運用微視頻或微課則可以將病理過程、病理標本觀察和講解更直觀地表現出來。通過人體血栓動畫演示白色血栓、混合血栓及紅色血栓形成過程將其特征全部清晰地呈現出來,微視頻導學讓自主學習過程更加形象和生動,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利于學生有效地學習。如圖3-血栓形成過程。
圖3-血栓形成過程
4.結束語
知識可視化作為一種有效的學習工具和手段,形象化地呈現教學內容,有助于學生對病理學基礎知識的掌握和實踐操作技能的提高。可視化導學案設計能有效支持差異化教學和個性化學習,實現教師主導性與學生主體性的融合,有效鍛煉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比較符合中職學生的學習需求。
參考文獻:
[1]趙俊芳.翻轉課堂的研究熱點及未來趨勢——基于CNKI期刊2503篇文獻統(tǒng)計分析[J].大學教育科學,2016,(5);43-51
[2]趙國慶.概念圖、思維導圖教學應用若干重要問題的探討[J].電化教育研究,2012,(5);78-84
[3]王靜.基于知識可視化工具的信息技術教學策略研究[J].軟件導刊·教育技術,2008,(10);15-17
[4]李蘭蘭.“微視頻導學”的設計與應用研究[J].教育信息技術,2015,(11);31-35
作者簡介:
劉巧玲(1970年-),女(漢族),湖北赤壁市人,講師,大學本科(學士),從事職業(yè)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