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奕云
摘要:語言與文化是一對不可分割的聯系。本文將從將從“課程思政”的視角,調查發(fā)現當前傳統(tǒng)文化滲透大學英語教材存在的不對稱問題,從新時代對課程改革的新要求出發(fā),并結合當前的“新工科”和“新文科”的鮮明特色,提出修訂或制訂新的課程標準,彰顯語言的人文性特點;滲透本土文化教育元素,實現跨文化交際和培養(yǎng)思辨能力,科學地接收異國文化與傳播本土文化等三大解決措施,以期對當前大學英語教材存在的問題提供參考與幫助。
關鍵詞:課程思政;大學英語;教材;改革;探索
前言
近年來,不管是黨中央,國務院(2017)[1],中宣部,教育部(教社科〔2015〕2號[2],教黨〔2017〕62號[3])印發(fā)的通知文件,還是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2016)[4],都頻繁地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要滲透教材,滲透全課程。讓廣大師生深刻領悟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深層領會黨中央治國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戰(zhàn)略,同時,要弘揚與傳播中國傳統(tǒng)文化,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梢?,思想政治教育不再由思政部負責的孤島,而是全方位(即線上線下與課內課外)、全過程(含專業(yè)課與通識教育課)、全員育人(即所有老師參與)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體系,思想政治教育由原來只有馬列、毛論等幾門核心的“思政課程”變?yōu)楝F在的全課程覆蓋思想政治教育的“課程思政”。
根據鐘啟泉(2008)的課程觀,課程改革就是要解決課程的目標、內容、實施與評價等四方面的問題[5]。教學內容便是教材,是課程改革四要素的核心。大學英語課程是一門公共基礎課,它具有知識性、交際性與人文性的功能,如何修訂或編寫適合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目標的大學英語教材,凸顯它的人文性功能,成為一個亟待探索的話題。
1.文獻綜述
通過關鍵詞“課程思政”在中國知網上檢索,發(fā)現有1400余篇相關文章,研讀與梳理這些文獻與報告,發(fā)現有研究宏觀的,如思想政治課程體系的頂層設計(圖1-1)(高德毅,2017[6];高錫文,2017[7])和“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的切入點(楊涵,2018[8]);也有研究微觀的, 如馬列主義、 毛澤東思想概論等核心課程的改革(梅榮政、李紅軍,2009[9];連崇潮、汪水英,2009[10];張士海,2012[11]);也有專業(yè)課程滲透傳統(tǒng)文化的探索與實踐,如服裝設計專業(yè)的繪畫(張祖明、張旗,2017[12])等專業(yè)課程的文化滲透改革;還有公共基礎課改革,如高職英語滲透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王成霞,2012[13];何芳,2018[14])。但是,大學英語教材滲透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文獻鮮少未見。 因而,本文將從“課程思政”的視角,結合當前的“新工科”和“新文科”的鮮明特色,把大國工匠精神、精益求精的匠心精神、技術創(chuàng)新精神、禮儀文化、職場文化和事業(yè)與家庭關系等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滲透進大學英語教材,從而提高學生對傳統(tǒng)文化的深入理解,提升學生的德育素養(yǎng),傳播好中國文化,增強文化自信。
2.發(fā)現問題
語言與文化是一對不可分割的聯系。Kramasch (1998 )指出:語言表述、承載也象征文化現實[15]。語言與文化這種關系,國外的語言學界已經有系統(tǒng)的論述( Samovar et al.,2000[16]),我國語言學界也有對語言、文化與社會三者之間關系的專著與文獻 ( 陳原,1980[17];鄧炎昌、劉潤清,1989[18])。但是,根據課題團隊調查與團隊教師們的親身教學實踐,發(fā)現現有大學英語教材存在以下三個比較明顯的問題,分述如下:
2.1重知識性,弱交際性與人文性
我國歷來重視英語語言學習,據教育部《2017年全國教育事業(yè)發(fā)展統(tǒng)計公報》透露,我國目前擁有近3億英語學習者[19]。據課題團隊調查發(fā)現:不管是學校英語教育還是社會上的英語培訓,大多數教材仍然沿襲以英語語言知識為主的教學內容;也有一些教材設計聽說任務,但是由于課時限制、班級人數多、應試考級的要求等原因,說的技能即交際的技能往往被自學或被忽略,使得交際技能無法得到科學合理的演練;
同時人文性作為語言的三大性質之一,由于相同的原因,被或多或少弱化了,大部分教材鮮見人文內容;導致英語語言的知識性過度地被要求學習與考核,大學英語課程的目標變成為了英語考證而學英語,而不是為了會用英語交際和思辨本土與異邦的文化差異而學習,因而,“啞巴英語”隨處可見,圣誕節(jié)被認為是英語國家慶祝的節(jié)日,萬圣節(jié)被認為所有西方發(fā)達國家都慶祝的節(jié)日。
2.2 重語言輕文化,尤其輕本土文化
一直以來,我國英語學習者對英語國家文化、西方國家的文化和發(fā)達國家的文化,存在一個理解的誤區(qū),容易患以偏概全的毛病,往往把英語國家文化、西方國家的文化和發(fā)達國家的文化三者等同起來。同時,只關注英語國家的表層性的文化,不關注本族文化與英語國家文化的差異。譬如,跟風慶祝圣誕節(jié),感恩節(jié),而不關注這些節(jié)日的來源、節(jié)日的性質、慶祝方式和慶祝的地區(qū);趕潮流給孩子起英文名,只知道按照中國的本土文化的意義,把對應的中文翻譯成英文。譬如,猴子在我國象征聰明、活潑、機智、忠誠、吃苦耐勞與嫉惡如仇,所以就給男孩起名為Monkey,并不知曉Monkey在英語國家中的并無這些涵義,因此,在交際的過程中就會出現障礙。此外,只傳播淺表性的本土文化到海外。譬如,我國北方通過包餃子慶祝春節(jié),南方通過吃團圓飯慶祝春節(jié),但是這種習俗的由來,演變與發(fā)展,教材上并沒有深入的論述與分析。再譬如,龍的文化內涵,紅色、黃色的涵義等都只停留于淺表性的認識。由于重語言輕文化,很多教材基本上輕描淡寫,甚至不涉及,片面地凸顯英語的語言知識與技能培養(yǎng),大學英語教材儼然成了一本英語培訓的資料。本世紀初,我國已有學者指出:我國英語教學中 “中國文化失語” 的缺陷( 從叢,2000[20])。文秋芳(2016)認為:這一缺失至今仍未徹底得到解決。英語教師或多或少也存在側重英語國家文化而淺學中國文化的毛病,學生更是這樣,這方面急需“補課”,尤其在教材編寫與修訂上面。有了好教材,教學就有了抓手[21]。
3.3 重解題能力輕思辨能力
《禮記·中庸》云: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概括了古人對學習的五種態(tài)度。意思就是:學習要廣泛涉獵,有針對性地提問請教,學會周全地思考,形成清晰的判斷力以及用學習得來的知識和思想指導實踐。
縱觀我國小學到大學的英語教材,練習題的設計占據半壁江山,題海戰(zhàn)術成了應試的有效手段,師生們都習以為常,很多學習者成了被灌輸的對象和解題的機器。慎思與明辨被扼殺在搖籃里。實踐證明,過去的英語教材里,鮮少看到針對培養(yǎng)學生批判性思維的習題,學生只管解題,校對答案,聽老師評析題目,少有讓學生評析設計題型的意圖,考點,這些題目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哪一種能力。老師只知道教學生怎么解題,批改題目,鮮少教育學生質疑這些題目的答案,或者尋找更多的解題路徑。不管是教材設計思路還是練習題的設計目的,學生盡量不問“為什么”,只管按照老師的思路去完成任務便是好學生,思辨能力缺少培養(yǎng)的沃土。
3 分析與解決問題
Widdowson ( 1983 )指出,語言學習要確立學習目的,而大部分學習語言的目的都是為了交流,尤其是進行跨文化交流[22]。因此,本文提出以下三點解決措施,力求為當前我國傳統(tǒng)文化滲透大學英語教材的改革提供參考與幫助。
3.1 修訂或新的課程標準,彰顯語言的人文性特點
課程標準是綱領性的指導文件,是大學英語教材編委編撰教材的依據。為了滿足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滲透大學英語課程這一新的目標,該課程的內容、實施、評價都要圍繞這一目標來改革。一方面, 本文呼吁有關部門積極組織教務處、高職研究所、馬克思主義學院、外語學院的領導、管理人員和一線教師共同研討,分工合作,制訂滲透我國傳統(tǒng)文化、我國的公民價值觀、大國治國方略、大國工匠精神、技術創(chuàng)新精神、大國禮儀、職場文化、愛國主義,集體主義,事業(yè)與家庭關系的大學英語課程標準,讓教材編撰的教師們有綱可循。另一方面,制訂多類型的大學英語課程標準。 由于文、理、工、商、藝等學科跨度較大,大學英語對接多樣化的專業(yè),因而,需要制訂多類型的課程標準,如新工科大學英語課程標準(含機電類、汽車類、化工類、食品類、環(huán)保類與信息類專業(yè)),新文科大學英語課程標準(含商貿類、管理類與教育類專業(yè)),藝術類大學英語的課程標準(含藝術類、設計類與傳媒類專業(yè)),中高貫通制大學英語課程標準(含中高貫通、中高銜接與中職3+X自招專業(yè)),現代學徒制大學英語課程標準(含學徒制各專業(yè)),不同專業(yè)對接不同的課程標準,滲透不同的文化,(見表3.1-1)。
3.2 滲透本土文化教育元素,實現跨文化交際
劉潤清(1999)指出,在外語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文化教育,應本族文化與西方文化并重[23]??缥幕浑H是雙向交流的,要求交流的過程不單是吸納異國文化,而且要傳播本土文化。因此,編委們在設計大學英語教材的時候,就必須充分考慮本土文化的滲透,彌補過去輕文化,特別是鮮少體現本土文化的缺失;同時,為了方便學習者把我國的文化傳播出去。根據多類型的課程標準,選取適合多樣性的文化素材,按照人文性、遞進性和實用性等原則,設計安排滲透進大學英語教材,具體編撰的內容列表(表3.2-1)。
3.3 培養(yǎng)思辨能力,科學地接收異國文化與傳播本土文化
Lado ( 1967) 在倡導語言結構對比的同時, 也提出了要對不同的文化進行對比, 以幫助學生克服外語學習中由于文化背景不同所引起的學習上的困難[24]。實現跨文化交際暢通,就必須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思維與思辨能力,切記崇洋媚外,全盤接收異國的文化習俗。本文以萬圣節(jié)與中元節(jié)為例進行論述,列表對比(表3.3-1)如下:
從上表對比可見,萬圣節(jié)并不是所有西方國家都盛行慶祝的節(jié)日,像英格蘭、愛爾蘭、法國、德國、瑞典、瑞士與意大利并不過萬圣節(jié)。中元節(jié)也并非全中國都在慶祝與祭拜。不管時間還是活動,乃至食物都大不一樣。因此,教材編撰的時候有必要拓展說明清楚兩個節(jié)日的異同,免得學習者混淆,造成交際的障礙。同樣,西方的圣誕節(jié)與中國的春節(jié);西方的情人節(jié)與中國的元宵節(jié)、七夕節(jié)與中秋節(jié),它們之間的異同,也需要在教材中體現。
結束語
“課程思政”是我國新時代教育教學改革的重點,大學英語作為一門公共選修課程,是各個專業(yè)傳播專業(yè)工匠精神的媒介,它承載著語言的知識性、交際性與人文性的重任,因而,大學英語教材的改革任重道遠。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從新時代“課程思政”的視角,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與課題團隊的研究探索,發(fā)現分析當前大學英語教材弱交際與人文、輕文化學習與缺思辨能力培養(yǎng)等三大問題,從新時代對課程改革的新要求出發(fā),提出修訂或制訂新的課程標準,彰顯語言的人文性特點;滲透本土文化教育元素,實現跨文化交際和培養(yǎng)思辨能力,科學地接收異國文化與傳播本土文化等三大解決措施,以期對當前大學英語教材存在的問題提供燃眉之需。希望對我校其他公共課的“課程思政”改革提供實踐指導與啟發(fā),對其他高職院校的公共課的課程“思政改革”提供參考,后續(xù)研究可在此基礎進一步拓展延伸。
[參考文獻]
[1]http://www.gov.cn/xinwen/2017-02/27/content_5182502.htm.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OL].中央人民政府,2017.
[2]http://www.moe.gov.cn/srcsite/A13/moe_772/201508/t20150811_199379.html. 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體系創(chuàng)新計劃[OL].中宣部,教育部,2015.
[3]http://www.moe.edu.cn/srcsite/A12/s7060/201712/t20171206_320698.html.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OL].教育部,2017.
[4]http://dangjian.people.com.cn/n1/2016/1209/c117092-28936962.html.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 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chuàng)我國高等教育事業(yè)發(fā)展新局面[OL].中國共產黨新聞網,2016.
[5]鐘啟泉、汪霞、王文靜.課程與教學論[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4,13-14,49.
[6]高德毅,宗愛東.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從戰(zhàn)略高度構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體系.[J].中國高等教育.2017(1):43-47
[7]高錫文.基于協(xié)同育人的高校課程思政工作模式研究——以上海高校改革實踐為例[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 2017(12):16-18.
[8]楊涵.從“思政課程” 到“課程思政”——論上海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的切入點[J].揚州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18, 22(2):98-103.
[9]梅榮政、李紅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與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一脈相承和與時俱進的關系[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9, (7):11-15.
[10]連崇潮、汪水英, 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教學實效性的探討[J].教育探索,2009,(12):34-35.
[11]張士海.疑難問題解析為主軸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效性研究——以“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為例[J].思想教育研究,2012(9):68-71.
[12]張祖明,張旗.把握立德樹人工作目標 做好溯源紅色“課程思政”——北京聯合大學藝術學院“課程思政”的探索與實踐[J].北京教育(德育),2017(12):54-57.
[13]王成霞,袁俊娥.發(fā)掘英語教材中的德育主題,強化英語教學中的德育滲透[J].劍南文學,2012,(11):326-328.
[14]何芳,都寧.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城市型、應用型大學英語教學的有效路徑探析[J].北京聯合大學學報.2018, (32) 2: 6-10.
[15]Kramasch·C.Language and Culture [M].Oxford;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16]Samovar·L·A & Porter·R·.E.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 [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17]陳原.語言與社會生活[M].北京:三聯書店,1980 .
[18]鄧炎昌,劉潤清.語言與文化:英漢語言文化對比[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89.
[19]http://edu.163.com/17/0215/15/CDAUSVLI00297VV9.html.2017年在線英語培訓行業(yè)市場分析[OL]
[20]從叢.“中國文化失語癥: 我國英語教學的缺陷” [N].光明日報,2000.10.19 .
[21]文秋芳.在英語通用語背景下重新認識語言與文化的關系[J].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 FLLTP) 2016(02): 1-13.
[22]Widdowson, H.G.Learning Purpose and Language Use [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3 .
[23]劉潤清.跨文化交際—外國語言文學中的隱藏文化[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323.
[24]束定芳.語言與文化關系以及外語基礎階段教學中的文化導入間題[J].外語界,1996(01):11-17
[25]胡文仲,高一虹.外語教學與文化[ 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7 .
[26]胡文仲.文化差異與外語教學[J].外語教學與研究, 1982(04): 45-51.
[27]文秋芳,俞希.英語的國際化與本土化[J].國外外語教學,2003(03): 6-11.
[28]張為民,朱紅梅.大學英語教學中的中國文化[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2(S1) 34-40.
[29]劉潤清.外語教學與研究的發(fā)展趨勢[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9 (1):7-12.
基金項目:2018年度廣東輕工職業(yè)技術學院人文社科項目立項(編號:RW2018-006)階段成果之一.
(作者單位:廣東輕工職業(yè)技術學院,廣東 廣州 51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