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洋
摘要:新一輪課程改革以來,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已成為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學科載體,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在之前的實踐中已經(jīng)努力踐行課改新要求,積極運用新教材,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中對學生進行了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的滲透,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一些問題,心理健康教育的滲透仍顯不足。因此,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滲透的時效性勢在必行。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心理健康教育;教學應用
中圖分類號:G63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8)07-0033
近年來,隨著越來越多的心理健康問題導致的惡性事件愈來愈多,心理教育為人們對內(nèi)在心理進行研究并進行推廣教育,幫助社會群眾能夠盡早發(fā)現(xiàn)心理問題及時疏導。從人類發(fā)展的教育體系可以發(fā)現(xiàn),現(xiàn)代社會對道德教育與心理教育兩者的研究更多注重綜合運用,注重全面發(fā)展成長。所以,心理教育與道德教育都是對人們成長與學生教育環(huán)節(jié)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相輔相成,彼此共存。
一、學科整合,形成正確理念
我國的道德教育一直以來都有開設思想品德課、政治課的傳統(tǒng),通過灌輸教育的形式來提高一個人的道德品質。但是灌輸教育也存在一些弊端,但知識傳授是必要的,只是要注重傳授的方法和模式。通過學科教學模式進行傳授性教育要注意以下幾點:首先,德育教育應該從教學生如何做人出發(fā),不能將德育課變成知識課和語文課,應采用合理的教學方法讓學生接受和形成正確的道德理念。其次,要從課程目標出發(fā),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的整合課程應做到與實際生活貼近,讓學生在與實際生活相似的課程內(nèi)容中學會做人,形成良好的品德。最后,通過了解學生的心理特點、性格特征等設計有針對性的教學方法在無形中接受德育教育。
二、體驗教學,開展道德與法治教育
學校在落實心理教育時,最重要、最有效的方式與手段便是開設心理教育課。但是從目前實際情況來看,這項課程的普及率非常低,很多學校在思想道德課與法治課上融合了一些心理學方面的內(nèi)容,就算完成了教學目標。從教學模式上看,教師講、學生聽這種傳統(tǒng)模式存在著一定的弊端與局限,這種認知教育發(fā)揮的作用愈來愈小。個體心理層面出現(xiàn)問題,必須要展開有針對性的研究,進行有針對性的措施,但是傳統(tǒng)模式顯然已經(jīng)非常落后,它不能夠順利達成目標。而從學科教學本質上看,思想道德教育有其獨特特征,它不僅僅是吸收知識就能夠獲得成長,而是需要將學到的內(nèi)容內(nèi)化。
三、典型案例,培養(yǎng)學生健康心理
典型案例往往深入人心,或發(fā)人深省,能夠起到讓人印象深刻、震撼心靈的作用。道德與法治教師若能夠巧妙、恰到好處地運用好典型案例,則將使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工作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去年在山東省聊城市舉行的初中道德與法治優(yōu)秀課例展評中,在講授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6課有關揚起自信的風帆,走自立自強之路的內(nèi)容時,有教師利用合適的榜樣人物故事來進行講授,如山東德州斷臂小伙劉元甲流落滄州拒絕施舍只想找工作的感人事跡,國家運動員桑蘭的感人事跡等這些自立自強的事跡會使學生被他們的勇敢堅強、樂觀積極、不向命運低頭的生活態(tài)度所打動,從而有助于學生從心底向這些榜樣人物學習,內(nèi)化于心。
四、課堂設計,提高學生自我認知
有些學生由于對自己的認識不全導致自卑、自負等較為消極的情緒,不利于學生的心理健康以及學生的個人成長。教師可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組織一些實踐活動,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學生的自我認知能力,讓學生能夠更加客觀和全面地認識自己,從而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性格。
例如,設計“你眼中的我和我眼中的自己”這一實踐活動,并讓學生4人為一組,筆者給每個學生發(fā)4張小紙片,讓學生分別寫出自己的優(yōu)、缺點以及其他3個組員的優(yōu)、缺點,寫完之后相互交換卡片,對比他人眼中的“我”與自己眼中的“我”有何差異,最后交流心得?;顒诱归_之后,那些自卑的學生發(fā)現(xiàn),其實在他人眼中,自己也有很多的優(yōu)點,并不像自己想象的那么糟糕,因此變得越來越自信;那些自負的學生也會發(fā)現(xiàn),自己其實也是有缺點的,并沒有那么完美。同時,由于自我心理暗示作用,學生也逐漸偏向那些“優(yōu)點”發(fā)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滲透不但使學生更加客觀地認識自己,而且能培養(yǎng)學生健康的心理。
五、創(chuàng)新作業(yè),延展教學實效
在進行“直面挫折”的教學時,筆者設計了挫折訪談活動。訪談的對象就是學生自己的父母、師長或其他長輩。訪談的形式要求學生錄成音頻或視頻以便于課上交流。這個教學活動的效果,大大出乎筆者的意料。面對孩子的訪談,很多父母敞開心扉,第一次以平等的視角,跟孩子進行對話和溝通,講述了他們曾經(jīng)的挫折經(jīng)歷和人生感悟。這樣的作業(yè),將教師和家長的經(jīng)驗和智慧拓展為課程資源,這樣鮮活的師長的挫折經(jīng)歷和戰(zhàn)勝挫折的人生經(jīng)驗,更豐富了學生面對挫折的認知和經(jīng)驗,訪談內(nèi)容的交流展示,更彌補了課堂教學的不足,使思想品德課堂教學充滿盎然生機,延展了教學的實效。
六、由表及里,強化道德情感
學生在教育體系中具有主體地位,教師只有讓其自身能夠意識到道德情感的重要,方可真正意義上地實現(xiàn)由表及里地意識到道德品質的意義所在,從而使學生在不斷的學習中對自身的行為進行規(guī)范,最終養(yǎng)成良好的道德品質。所以,在整個道德品質形成過程中,教師與家長都需要承擔起相應的責任,為學生樹立良好的榜樣,盡可能在生活中不出現(xiàn)錯誤行為,對學生的道德品質的形成產(chǎn)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新時期環(huán)境下,國家與教師從以往只注重學生的知識文化水平逐漸轉變?yōu)榕囵B(yǎng)學生的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要想使學生能夠更好的發(fā)展下去,教師必須要把德育教育和心理教育有效的進行整合,要做到揚長避短。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巧妙地將心理教育滲透到課堂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品德,維護學生的心理健康。
(作者單位:安徽省太和縣民族中學 236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