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雯雯
[摘 要] 通過創(chuàng)辦班級作文周報——《小彩虹兔班級作文周報》,構建線上、線下優(yōu)勢互補的混合式學習系統(tǒng),讓每一名學生都能在周報上發(fā)表自己的作文,激發(fā)學生的作文的主動性與積極性,使寫作氛圍在循環(huán)發(fā)表的過程中越辦越濃,形成一個魔力“寫作場”,讓孩子學會寫作,并愛上寫作。
[關鍵詞] 作文教學;班級作文周報;混合式學習系統(tǒng);寫作場
說到作文,大多數(shù)學生“談虎色變”。作文與快樂在學生的眼里似乎水火不相容。而真正想讓作文教學煥發(fā)出生命力,只有讓學生從心底接受作文并愛上作文。怎么才能做到不用老師督促,孩子們也能主動寫作呢?我們能不能找到那個煥發(fā)學生寫作激情的作文“魔法師”呢?
在不斷的作文教學實踐摸索中,我們班創(chuàng)辦了班級作文周報——《小彩虹兔班級作文周報》。在此,結合個人在教學中的實際,從以下幾方面進行探討。
一、為什么要辦《班級作文周報》
一般的作文教學在實踐的過程中逐漸顯現(xiàn)出了一些不足,比如:1.作業(yè)形式,“要我寫”。一直以來,作文在學生的印象中,它就是一項作業(yè),一項必須奉命完成的語文作業(yè),是老師或家長“要我寫”的。2.教師指導,“要我改”。寫作之前,有時教師會有一些“作前指導”,寫完后,對于作文中出現(xiàn)的問題,老師會指出來并“要我改”,不幸的話我可能會“被修改”好幾次。3.空話套話假話,“要我說”。學生作文中的“空話套話假話”盛行,原因很多:作文命題的問題,考試機制的問題,評分標準的問題。最重要的原因,我認為是學生的作文觀被扭曲了,在學生眼里,作文是個假東西,寫著“爸爸媽媽,我想對你說”之類的作文,學生知道最終看的人不是爸爸媽媽,而是老師。于是,寫出的是老師想聽的話。
基于傳統(tǒng)作文教學中顯現(xiàn)出來的這些問題,為了改變傳統(tǒng)作文教學的狀態(tài),我們創(chuàng)辦了《班級作文周報》,而創(chuàng)辦《班級作文周報》的目的就是:1.讓學生學會寫作,知道寫作的系統(tǒng)方法,讓學生在積累、選材、成文、修改、發(fā)表、交流等一系列過程中,學會用文字說話。2.讓學生愛上寫作,把學生的作品印刷出來,讓學生體驗作家的感覺,獲得寫作的成就感,愛上用文字表達思想。
因此,我們以《班級作文周報》為平臺,用一種類似于投稿和發(fā)表的形式,變“作業(yè)”為“投稿”。在“發(fā)表”的需要和刺激下,學生以投稿的方式主動進行寫作。在爭優(yōu)出版的競爭下,學生主動地修改著作文,這種“我要改”激情的煥發(fā),對作文能力的提高非常有價值。當學生的文字和名字經常出現(xiàn)在《班級作文周報》上,學生便真切地感受到了寫作的樂趣和成就感。定期出版班級作文周報,寫作氛圍在循環(huán)發(fā)表的過程中越辦越濃,形成一個驅之不散的“寫作場”。從而最終讓學生學會寫作,并愛上寫作。
二、《班級作文周報》的混合式學習系統(tǒng)
在一般的作文教學中,孩子和語文老師往往被束縛在一個固定的時間與空間內進行寫作、批改。對于教師來說,面批面改是精力和時間都不允許的,給個別孩子的作文寫批語也是一種點對點的低效的教學勞動。而現(xiàn)代信息技術的發(fā)展為我們的作文教學實現(xiàn)實現(xiàn)線上、線下優(yōu)勢互補的混合式學習提供了可能。為此,在作文教學實踐和摸索過程中,我們將“微信”“音樂圈”“問卷星”“zine”“初頁”“匯聲繪影”等線上學習資源融入傳統(tǒng)作文教學中,打破傳統(tǒng)作文教學過程中時間和空間的束縛。
(一)《班級作文周報》的骨架系統(tǒng)
《班級作文周報》的骨架系統(tǒng)主要是由四項內容組成,分別是成長日記、每周一稿、制印發(fā)報和讀改評報。
1.第1項——“成長日記”
每周一到周五,學生每天都要寫一篇“成長日記”,不要求具體地寫,用一到兩句話或一到兩幅圖來記錄當天最值得記錄的人、事、物即可。每天的人、事、物不會主動跑到本子上,這就要“發(fā)現(xiàn)”;那么多的人、事、物不能全記在本子上,這就要“選擇”。“成長日記”的目的就在于培養(yǎng)學生要有一雙善于發(fā)現(xiàn)和選擇的眼睛。學生紙質稿完成后,拍照發(fā)到班級“成長日記”微信群,互相評價和學習。我們的評價標準是:
孩子們寫“成長日記”有三大步驟:
2.第2項——“每周一稿”
每周一稿的內容從周一到周五的“成長日記”中選擇,可以選一個,也可以選有關聯(lián)的兩個或三個事例,在周六周日寫成稿子,下周一向班級周報編輯部投稿。下周一到下周三,學生至少還有三次修改“每周一稿”的機會,好的文章就是這樣改出來的?!懊恐芤桓濉奔堎|稿完成后,拍照發(fā)到班級“成長日記”微信群,互相評價和學習。
學生寫“每周一稿”有三大步驟:
我們的評選標準是:真實、具體、生動、有想法。班里一名學生寫了一篇作文,題目叫《爸爸出差了》,內容卻出人意料,因為害怕爸爸打“我”,所以我希望他出差能晚點回來?!独蠋煱l(fā)火了》,原來老師發(fā)火的樣子像霸王龍一樣恐怖呢!學生用投稿的方式在說著真話、實話、心里話。有的文章寫得很有趣,比如“多肉植物的肉好多,甚至比我的肉還多呢!”外婆要幫我背書包,我的回答是“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書包就是大雪,我就是青松,書包雖重,我卻能越挺越直!”……可以看到,孩子的文章中充滿了童真童趣。有的還很有想法,比如有的孩子產生了科學思考:“毛絨娃娃的毛往不同的方向梳理為什么會變色?”有的孩子看到別人把輪胎當作花盆,覺得很有創(chuàng)意,于是記錄了下來……孩子們在《班級周報》這樣一個平臺上天馬行空地想象,輕松自由地寫作。這不正是我們的初衷嗎?
錄用文章時,我們堅持做到兩個“絕不錄用”:內容、認識、感受不是真實的,絕不錄用;不是學生獨立寫的,絕不錄用。我們堅持家長不能替代,但是可以提供適當?shù)亍皫椭?,比如在方法上可以適當?shù)刂笇?,學生不會寫的字詞,可以提醒他用字典或iPad查。再如,修改時可以提醒學生使用“多讀多問法”。
3.第3項——制印發(fā)報
每周四,老師會將學生在zine中自己編輯排版好的文章發(fā)給廣告公司,廣告公司制作印刷紙質報。教師用初頁、匯聲繪影等APP軟件制作數(shù)字報,發(fā)送到學生和家長微信群交流學習。每周五放學前,老師頒發(fā)編輯部的投稿錄用獎狀和紙質報,“小作家”拍照留念。
4.第4項——讀改評報
《班級周報》怎么才能用好呢?我們周六、周日主要的語文作業(yè)就是“讀好周報,評好佳作,寫好稿件”,把“多讀多寫,讀寫結合”這一語文學習的本質落到實處。具體做法是:學生和家長用“音樂圈”APP讀報,發(fā)微信“毅力悅讀群”。學生在紙質報上修改、拍照,發(fā)班級“成長日記”群。周日,老師用“問卷星”制作一份調查問卷,發(fā)到“微信朋友圈”老師和學生在本期作文周報中各自選出心中的五篇最佳作文,如果和老師選出的作文有三篇相同,可以獲得1元“作文幣”(在校內和人民幣等值)
(二)《班級作文周報》的動力系統(tǒng)(第1年)
如何在作文教學中進行個性化學習?怎樣才能讓不同孩子的寫作熱情源源不斷地迸發(fā)呢?為此,我們制訂了一套坡度式的激勵方案——“班級作文周報第1年的動力系統(tǒng)”。第1步:獲得3封“錄用表揚信”,獲得“作文新苗”稱號。第2步:獲得“作文新苗”稱號,再發(fā)表5篇文章,獲得“作文小能手”稱號。第3步:獲得“作文小能手”稱號,再發(fā)表7篇文章,獲得“班級小作家”稱號。第4步:“班級小作家”稱號后,出兩個專版,獲得最高獎“班級諾貝爾文學獎”。
目前,在一個多學期的時間里,我們二(2)班已經辦了十多期的《班級作文周報》,發(fā)表學生文章兩百余篇。作為老師,最讓我感到欣慰的不是學生發(fā)表了文章,而是每周一都能收到每一位學生主動交來的投稿。我想,我們已經找到了煥發(fā)學生寫作激情的“魔法師”了,它就是《班級作文周報》。后期,我們將在實踐和摸索的過程中不斷完善《班級作文周報》混合式學習系統(tǒng),使寫作氛圍在循環(huán)發(fā)表的過程中越來越濃,形成一個魔力“寫作場”,讓孩子學會寫作,并愛上寫作。
參考文獻:
[1]管建剛.我的作文教學革命[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
[2]王麗瓊.班級作文周報的管理功效[J].教育研究與評論(課堂觀察),20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