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育的目的在于引導孩子本身所具有的自發(fā)性,讓孩子保持住本身的自發(fā)性去學會主動學習,主動建構,主動生成。這些都要求教師必須與孩子建立起良好的溝通、信任、認可的平臺。所以在日常教育教學工作中,教師一定要認真認識教育中的鼓勵和支持的內涵和外延,把它從教學方法和手段的簡單理解上提升到對一種教學藝術探求。
關鍵詞:教育教學 支持 鼓勵
每一個孩子都具有自動自發(fā)的本性,好奇是天性,是學習的動力。他們之所以會在后來的學習和成長中失去這股自動自發(fā)的動力,主要是來源于“障礙”。而這些“障礙”最有可能的就是源自于成人對他們的壓抑,對他們的好奇和不同的思考的譴責、批評或禁錮。這些看似對學生的保護和引導,恰恰成了阻礙他們與成人親近交流,成了他們積極成長的絆腳石。我們都知道孩子的成長更集中和有賴于學校中教師的教育技巧和藝術,而教育的主要目的和根本目的就在于引導孩子本身具有的自發(fā)性,讓學生學會主動學習,主動建構,主動生成。這些都要求教師必須與孩子建立起良好的溝通、信任、認可的平臺,要求老師能對孩子做出正確的啟發(fā),提供各種經驗學習、豐富的知識與歷練,只有這樣,教師才能更好地發(fā)揮教育對學生健康成長的促進作用。[1]
簡單而言,如果你新種一棵樹,千萬別忘了同時打上木樁。它需要外力的支持,才能經得起風雨的洗禮,獲得成長的機會。所以教師要想親近學生,與學生建立對話的平臺,謀求教育所要達到的終極本質和目標,就必須首先學會支持和鼓勵學生的技巧和方法。支持對于學生而言,會像及時雨一樣,適時獲得舒展和成長,帶來信心和主動學習的力量。有一則故事很具教學智慧。它是用象征式的語言寫的,其涵義就在表達教導者對被教導者的接納與支持,而使一個殘缺的人也能因而悟道。這個故事是這樣的:有一個得到高僧在山洞里坐禪,這時來了一個無頭鬼要問法,高僧還沒等它開口就說道:“你本來沒有頭,所以不會頭疼,真好!”無頭鬼聽了得悟走開了。過了一會兒,又來了一個只有手腳的無體鬼,高僧也對它開示道:“你本來沒有身體,所以不會為五臟六腑的疾病而感到痛苦,這是何等的幸福!”無體鬼聽了之后也得悟走開了。后來許多鬼都來問法。無口鬼來就對它說,沒有口最好,免得惡口兩舌,造業(yè)受罪。無眼鬼來求法就說,沒有眼睛最好,免得亂看心煩。無手鬼求法就說,無手最好,免得偷盜打人。他們都得悟而去。
其實,人也同故事中的鬼一樣,每一個人都有自身存在的缺陷,學習的能力也各不相同,興趣、性格、體能、愛好亦互不相同;將故事中的鬼或現(xiàn)實中眾多的人微觀到我們的學生身上,我們也就不難看出,其實每一位學生的資賦各有勝負優(yōu)劣,教育必須要先能支持學生,接納學生,肯定學生,然后才能引導他學習成長,實現(xiàn)其潛能的發(fā)生和創(chuàng)造。
有教育智慧的老師是能發(fā)現(xiàn)孩子的專長和優(yōu)點,并給孩子支持和鼓勵的教師。他能一眼看出學生的困惑、不安和脆弱,及時給予學生必要的幫助,在學生的心里建起支持和鼓勵的城墻。當然,有教育智慧的老師更能借著支持和鼓勵的力量,引發(fā)孩子自動自發(fā)的積極性,使孩子自覺地參與到學習建構之中去。
鼓勵和支持對于我們教師在日常教育教學工作中而言,與其說它是一種教學方法和手段,還不如說它是一種活生生的教學藝術。要想操作好這門藝術的實踐,教師就必須在掌握人性,了解學生和深知教育本質的前提下,對孩子發(fā)出有效的影響力。
一、支持和鼓勵的范圍性
支持和鼓勵必須有明確的行為目標。不可籠統(tǒng)地對部分或對全部學生加以贊美,要知道比較才能最好的激勵。對于個別的特例,我們應該把其單獨拿出來放到集體或公眾的面前進行肯定,既做好樹立榜樣的工作,又實現(xiàn)學生個體積極性的提升,使整體與個體,個體與個體之間形成良好的配合和競爭。值得注意的是千萬不要在教育孩子的方法上走極端的路線,做得要么一下子把孩子捧到天上,要么一下子又把孩子扔到地底,任何一種盲目的舉動和行為,都只會導致學生的發(fā)展朝著與教育不符的負向方向去發(fā)展。所以,對于學生,尤其是對于學生個體的支持和鼓勵,我們要保持好一個適中的度,不偏不倚,講求學生行為造成的實際效能。實在不宜盲目地在孩子面前給孩子大灌迷魂湯,這會讓孩子看不清自己,對自身作出不準確的定位,讓孩子的心智成長有害無益。[2]
二、支持和鼓勵的定位性
我們提倡支持和鼓勵的目的和意義在于必須能培養(yǎng)孩子的主動思考和積極認知的態(tài)度。因此,我們必須先設法使孩子有主動表現(xiàn)之后,才能對他的行為表示出支持和鼓勵的意向。支持和鼓勵學生不是為了讓學生在每一件事上去對教師產生依賴,而是為了讓學生在遭受挫折、失望、懼怕、退縮時,在經過自己嘗試和實踐的前提下,給予學生心理上的堅定、信心和安慰,給他紓解心情的機會,然后再引導孩子看出希望,重建信心。對于這一過程的定位、實施和貫穿,作為教師,我們一定要清醒地認識到這樣一個原則:幫而不讓其懶,扶而不讓其惰,最終解決問題的主體還是學生,而不是老師。我們能做的就僅僅只是看著他怎樣堅強地走出低谷,獲得成功。
三、支持和鼓勵的及時性
支持和鼓勵是要抓住時機的,時機不同取得的效果也會差很多。對于孩子在探索和認知過程中表現(xiàn)出來的各種情緒態(tài)度,我們教師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也要以“三心”的標準來要求自己去對于學生的關注。首先是“細心”,事無巨細,身體力行才能把小事都做好、做細,這樣的人又何愁大事不成,身為教師,我們一定要細心留意學生的行為動向,了解學生的情感心態(tài),這樣才能在學生需要支持和鼓勵的時候,少走彎路,直達主題。其次是“耐心”,教育引導學生,不是簡單一時的事,因為學生隨時都處在一個發(fā)展變化的環(huán)境中,而每一個學生本身更是一個隨時在發(fā)展變化的個體,這就使我們對學生的支持和鼓勵也同時處于一個反復變化的過程中。所以,我們必須做好面對各種變化和反復的心理準備,這樣我們才能使學生始終能夠在教師激勵的溫暖中勇敢堅定地走下去。最后是“平等心”,在很多的時候我們都會陷入教師中心的怪圈,而忽略忘記了學生本身的能動主題性,幫助學生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和學生成為以心交心的朋友,只有真正和學生成為朋友,進入學生的世界,探知他們的所想所要,教師才能收集到可靠真實的信息,在學生需要自己的同時作出合理科學的支持和鼓勵,幫學生走出困境。
四、支持和鼓勵的逆向性
通常我們所理解的支持和鼓勵,通常只針對學生正向積極主動的行為,而對學生負向消極被動的行為報以強制和批評。殊不知,正是教師面對獎懲這種不可逆的思維和態(tài)度,使一大批在關鍵時刻需要老師支持幫扶的學生陷入了萬劫不復的境遇,乃至影響了其一生的發(fā)展。在教師的教育手段中,強制和辱罵是違背支持和鼓勵的教導方式。我們應該清楚地認識道,孩子犯錯也需要支持才能改正,當然這不是要我們教師去支持學生犯下的錯誤行為,而是支持他們改進的積極性,給予他們改過自新的機會,而不是面對所有錯誤,都擺出教師的權威,一棒子打死,而不去關注甚至是去漠視學生正在發(fā)生的心靈的。面對學生,面對對錯,教師都應該擺正一個天平,那就是愛心為框架,以教育為磚,以支持鼓勵為瓦,充分利用一切諸如一個微笑、一句贊美、一次激勵、一個獎賞或肯定的態(tài)度等支持和鼓勵的媒介,共同搭建起造就人才的大廈。
在我們的教育中,慣常的教導方式是利誘和強制,把孩子變成自己的一部分,用自己的目的和欲望來教育孩子,結果,支持和鼓勵的目標變成了師長本身,而孩子反倒成為了大人為達到自己愿望的手段,這最多只能稱為是強制或引誘。而不是真正的支持和鼓勵。真正的支持和鼓勵的最終目的是孩子的自我實現(xiàn),是孩子獨立自主思考,是孩子健康的人格的養(yǎng)成,而不是一種溺愛的親昵。教育的結果如果不是造就了一個能獨立思考的個人,就不是好的教育,如果用支持和鼓勵的手段,來塑造聽話、依順和溫順的孩子,那么教育就成為扼殺“覺性”的劊子手了,這是值得我們教師引以為戒的。
參考文獻
[1]李鎮(zhèn)西.愛心與教育[M].四川少兒出版社,2015.
[2]鄭石巖.教師的大愛[M].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
作者簡介
田曼佳(1982—),女,云南建水縣人,中共玉溪市紅塔區(qū)委黨校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基層黨建、社會問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