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興
摘 要: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發(fā)展史上,辯證唯物主義、實踐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都曾被用來稱呼馬克思主義哲學。在對馬克思主義哲學實質的理解上,三者存在著許多不同。以馬克思、恩格斯的文本為依據(jù),得出馬克思、恩格斯所創(chuàng)立的“新唯物主義”就是歷史唯物主義,“新唯物主義”的“新”就新在它立足于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則——社會性和歷史性原則來解釋世界和人與世界的全部關系問題,從而合理地解決了辯證唯物主義和實踐唯物主義得以建立的真實基礎。全部馬克思主義哲學在實質上就是歷史唯物主義。
關鍵詞:歷史唯物主義;辯證唯物主義;實踐唯物主義
中圖分類號:A8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8)04-0065-03
馬克思主義哲學實現(xiàn)了哲學的偉大變革,這是每個馬克思主義研究者都承認的事實。但是,在關于馬克思在哲學發(fā)展史上實現(xiàn)的哲學革命的實質的理解上,我國哲學界經歷了從辯證唯物主義到實踐唯物主義再到歷史唯物主義的轉變。那么,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實質到底是怎樣的呢?
一、關于馬克思主義哲學實質的幾種觀點
(一)辯證唯物主義
辯證唯物主義是我國傳統(tǒng)哲學教科書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體系的提法,這種提法照搬于蘇聯(lián),在我國產生了深遠影響,一度成為我國學術界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主流解釋。我國傳統(tǒng)教科書將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分為兩大部分。這兩大部分分別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兩者的關系是:辯證唯物主義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主要組成部分,歷史唯物主義只是辯證唯物主義在社會歷史領域的推廣應用,歷史唯物主義從屬于辯證唯物主義,因此得出全部馬克思主義哲學是辯證唯物主義的結論。
辯證唯物主義承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唯物主義性質,它的主要觀點是: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物質的反映,世界統(tǒng)一于物質;物質總是在時空中運動的,它運動有著自身的規(guī)律。這種觀點看上去堅持了唯物主義——因為它承認世界的物質性,又堅持了辯證法——因為它強調事物的運動這一存在方式,但實際上,上述觀點并沒有超越舊唯物主義的水平,都是舊唯物主義提出來的觀點。我國傳統(tǒng)教科書錯誤地將馬克思主義哲學簡單的歸結于唯物主義和辯證法的結合,這就完全磨滅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實現(xiàn)的革命性變革。因為機械唯物主義和黑格爾的唯心主義辯證法它們在本質上根本不同,是沒有辦法簡單的結合在一起的。舊唯物主義在本質上是機械的,對事物只是從直觀的形式去理解,它是反辯證法的。而黑格爾的辯證法在本質上是唯心主義的,它立足于“絕對精神”,用其來解釋一切,這種辯證法是反唯物主義的。因此,舊唯物主義是沒法通過簡單加入辯證法而改變其機械性的。只有當唯物主義辯證的解決哲學的基本問題——思維與存在、物質與意識關系問題時,這種唯物主義才是改變了形態(tài)的辯證唯物主義。
要辯證地解決思維與存在關系問題,傳統(tǒng)教科書所提的辯證唯物主義是根本沒法實現(xiàn)的,必須要引進實踐的觀點。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一開始就指出了舊唯物主義的根本缺陷:“從前的一切唯物主義——包括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的主要缺點是:對對象、現(xiàn)實、感性,只是從客體的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們當作人的感性活動,當作實踐去理解,不是從主體方面去理解?!盵1]137在這里,馬克思深刻地批判了舊唯物主義對世界認識的客體直觀性,指出了舊唯物主義缺乏主體性,而堅持從主體方面認識對象、現(xiàn)實、感性正是馬克思主義新唯物主義區(qū)別于舊唯物主義的根本特征。正是舊唯物主義的這種缺陷決定了它不能辯證地解決思維與存在、物質與意識之間的關系。辯證唯物主義強調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物質的反映,但是它不能科學地說明物質是如何產生意識、意識是如何能動的反映物質的,因為思維與存在、物質與意識的相互作用只能在實踐中發(fā)生。
(二)實踐唯物主義
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中,“實踐”是具有基礎和核心地位的概念。20世紀80年代末,人們開始對傳統(tǒng)哲學教科書的物質本體論觀點進行深入批判,主張用實踐來解釋馬克思主義哲學,形成了“實踐唯物主義”觀點。實踐唯物主義是指“把感性理解為實踐活動的唯物主義”[1]140。這一提法在我國最早出現(xiàn)在1983年北京大學哲學教研室編寫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一書中。1988年在“全國實踐唯物主義討論會”的推動下,實踐唯物主義逐漸被學術界熟知并認可。
實踐是思維與存在的現(xiàn)實統(tǒng)一。舊唯物主義堅持物質第一性原則,一味地強調客體性而忽視了主體性。唯心主義“卻把能動的方面發(fā)展了,但只是抽象的發(fā)展了”[1]137,因為它不懂得現(xiàn)實的人的感性活動,只能將整個世界看成是抽象精神的自我生成、自我創(chuàng)造的過程。馬克思主義哲學從實踐出發(fā)堅持了主體性原則和客體性原則的內在統(tǒng)一,實現(xiàn)了哲學的偉大變革。實踐是人類能動的改造世界的客觀物質性活動,其中既包含主體對客體的能動作用,也包含了客體對主體的制約性,是主客體的統(tǒng)一。當我們從實踐中去把握物質和意識的關系時,我們就消除了物質或者意識何者為第一性的本體論問題。實踐強調的是物質與意識的相互作用,而相互作用就取消了絕對首要性,實踐從根本上排斥本體論。如果用本體論思維去解釋實踐,那么不是將實踐還原成物質,就是將實踐還原成精神,而這正是舊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基本觀點,但實際上,這兩種主義從根本上是反對實踐的。
把實踐作為觀察物質與意識、人與自然關系的出發(fā)點,哲學就獲得了新的生命力。實踐唯物主義強調實踐的核心地位,主張實踐決定意識。但實踐并不是一個純客觀的物質性活動,實踐的主體是有意識、有能動性的個人,實踐本身就包含了主體性,那么實踐唯物主義何以能稱為“唯物主義”?這就必須要歷史唯物主義作證明。我們不否認實踐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的地位,但馬克思所說的實踐是社會歷史中的實踐,離開了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則——社會性原則和歷史性原則,實踐的概念也就變成抽象的概念。
(三)歷史唯物主義
在馬克思的文本中找不到關于“歷史唯物主義”這一概念,最早使用這一概念的是列寧。中國傳統(tǒng)哲學教科書受蘇聯(lián)影響,也沿用了這一提法,將其作為表述馬克思主義哲學歷史觀的概念。1988年“哲學體系改革討論會以后”,大多數(shù)人將實踐唯物主義作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新世界觀,而將歷史唯物主義僅僅看成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歷史觀,將實踐唯物主義凌駕于歷史唯物主義之上,那么這種超越歷史性的實踐就不可能具有社會歷史的屬性,這樣的實踐也就只能是抽象的、不現(xiàn)實的實踐?!拔覀儾粦斢脤嵺`原則把社會歷史抽象化,而應當用歷史唯物主義的理論原則把實踐具體化。”[2]這樣的歷史唯物主義不再是作為歷史觀的功能,而是作為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的新世界觀。
歷史唯物主義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包含著兩種不同的含義,行使著兩種不同的功能。一種是作為歷史觀意義上的歷史唯物主義,我們常常稱它為“唯物史觀”,它主要是揭示社會歷史發(fā)展的一般規(guī)律,為人類觀察和把握社會歷史提供理論根據(jù);另一種是作為世界觀意義而存在的歷史唯物主義,它的主要功能是為人們處理人與世界的關系問題提供哲學解釋原則。馬克思創(chuàng)立的歷史唯物主義不僅僅是具有歷史觀的意義,即將唯物主義的原則運用到歷史領域,實現(xiàn)了“歷史觀”的變革,將“半截”唯物主義變成“完整”的辯證唯物主義,它的更大意義在于實現(xiàn)了整個哲學世界觀的偉大革命,創(chuàng)立了一種全新的唯物主義學說。
我們常常低估歷史唯物主義的意義,將它僅僅視為一種歷史觀,視為彌補唯物主義在歷史觀上的空缺,而忽視了它作為新世界觀的功能。當它作為世界觀時,它是一種和舊唯物主義完全不同的新世界觀,它用它的解釋原則——社會性原則和歷史性原則來理解和詮釋人與世界的全部關系,即將自然、人、思維與存在的關系、人與自然的關系等都放到社會歷史中,將其作為一個特定的歷史過程來考察。
二、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實質是歷史唯物主義
(一)立足于歷史唯物主義來解釋自然界(存在)
舊唯物主義講的“存在”是與人無關的存在,而馬克思主義新唯物主義講的“存在”是與人息息相關的存在,是社會歷史領域中的存在。從人類產生以來,自然就成了人們不斷追問的奧秘。唯心主義者認為自然界是精神的產物,“把心理的東西作為最初的出發(fā)點;從心理的東西引出自然界,然后再從自然界引出普遍的人的意識。”[3]236他們將這種“意識”本體化,將其作為產生萬物的始基。費爾巴哈雖然對唯心主義自然觀進行了批判,但是“他沒有看到,他周圍的感性世界絕不是某種開天辟地以來就直接存在的、始終如一的東西,而是工業(yè)和社會狀況的產物,是歷史的產物,是世世代代活動的結果,其中每一代都立足于前一代所奠定的基礎上,繼續(xù)發(fā)展前一代的工業(yè)和交往,并隨著需要的改變而改變他們的社會制度”[1]155,正是因為費爾巴哈以直觀的形式去看待人與世界的關系,沒有把感性世界看成是現(xiàn)實的人的活生生的感性活動,所以他在歷史領域陷入了唯心主義的泥潭。馬克思指出:“先于人類歷史而存在的那個自然界,不是費爾巴哈生活于其中的自然界;這是除去在澳洲新出現(xiàn)的一些珊瑚島以外今天在任何地方都不再存在的、因而對于費爾巴哈來說也是不存在的自然界”[1]157。在這里,馬克思并不是否認那種未被人類發(fā)現(xiàn)、沒有進入人類視野的自在的自然界的真實存在,而是說,這種自然界對人類生活沒有價值,馬克思關注的“存在”是現(xiàn)實的存在,那種沒有現(xiàn)實意義的存在不構成存在本身。
(二)立足于歷史唯物主義理解人
人是哲學的主題,馬克思主義哲學實現(xiàn)的偉大變革歸根結底是實現(xiàn)了從抽象的人到現(xiàn)實的人的轉變。舊哲學也強調人在哲學中的地位和作用,但是它們談論的人是抽象的、理想性的人。舊唯物主義集大成者費爾巴哈以直觀的形式看到了人,他從自然主義出發(fā),高揚人,將人看成是感性、對象性的存在。他的“新哲學將人連同作為人的基礎的自然當作哲學唯一的、普遍的、最高的對象?!盵4]14但這種唯物主義只是將人看成是“感性對象”,沒有將人看成“感性活動”,沒有從人們生活的社會歷史條件來觀察人,這種人不過是憑空想象、從口頭說出來的人,而不是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
馬克思主義新唯物主義哲學的出發(fā)點是現(xiàn)實的人。在這里,馬克思不再追求那種抽象的人的類特征,他研究的人是在一定的社會歷史條件下從事實際活動的人。人是什么不決定于自身的生理特征,而是取決于他們生產什么、怎么生產,即他們進行生產的物質條件?!耙坏┤碎_始生產自己的生活資料,即邁出由他們的肉體組織所決定的這一步的時候,人本身就開始把自己和動物區(qū)別開來?!盵1]147個人是在特定具體條件下的個人,即在特定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制約下,從事生產活動和社會交往的具體的人。這樣,人的本質就必然是人在特定歷史條件下全部社會關系的總和,不同的歷史時期造就不同的人。在農耕文明時代,人們從事的活動主要是耕地、打魚、打獵,與之相對應形成的就是農民、漁夫、獵人。隨著生產力的發(fā)展,人類進入工業(yè)文明時代,大機器生產代替了作坊手工業(yè)生產,與之相適應生產出來的是適應工業(yè)化需要的工人。
“現(xiàn)實的人”是在特定的社會歷史中從事實際活動的人,并在這個歷史過程中不斷自我生成、自我創(chuàng)造、自我超越。動物與其生命活動是“直接同一”的,它們只能按照“物種的尺度”去適應自然。人的存在方式與動物的活動完全不同,人的活動是一種自我創(chuàng)造性活動。人之為人是他不斷自我生成、自我提升、自我超越的結果。人是在歷史中生成的,面向的是未來,其中充滿了各種未知性和可能性,人一旦將自己固定下來,那人的生命也就失去了該有的生機活力。人是在自然中生成的,卻要認識自然、適應自然、改造自然,使自然界滿足我們生活和生產的需要。為達到這一目的,人必須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將憧憬的理想轉變?yōu)楝F(xiàn)實,使“萬物皆備于我”。人類意識的這種超越性決定了人的生存方式,人必然是一種追求價值、尋求意義的存在。這使得人不斷超越生命的生物性本能,永遠不會停留在某一程度上,“而是永遠處于生成、完成自己的過程中:人始終‘在路上?!盵5]
(三)立足于歷史唯物主義考察思維與存在的關系
舊哲學所講的思維與存在的關系是抽象的、不現(xiàn)實的關系。青年黑格爾派更是把現(xiàn)實世界的一切都看成是意識的產物,主張意識決定存在,只要人的思想改變了,世界也會接著改變。與之相反,馬克思和恩格斯主張意識是社會存在的產物。前面我們已經論述了馬克思所說的“存在”是與人相關、社會歷史中的“存在”,而對于“意識”,馬克思認為意識、觀念的產生最開始都是與人們的生產實踐活動、物質交往以及人們日常所用的語言交織在一起的,“意識在任何時候都只能是被意識到了的存在”[1]152,得出“不是意識決定生活,而是生活決定意識”的命題。意識永遠都是被意識到的存在,也就是說意識從來就是“社會意識”。這表明,馬克思說的“存在”是人們的“實際生活過程”,“意識”是社會的、歷史的意識,存在與思維的關系不是那種不現(xiàn)實、抽象的關系,而是現(xiàn)實的、具體的關系。
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意識一開始就是社會的產物,而且只要人們存在著,它就仍然是這種產物”[1]161。從人類產生以來,人類為了生存就必須進行物質資料生產活動,在這一過程中,人們就必須與周圍的人進行交往,有了交往,語言也就形成了,意識也就產生了。反過來,社會意識是對社會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會存在,并隨著社會存在的發(fā)展而發(fā)展。社會意識來源于社會存在,與社會物質生活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人們的生產實踐總是在一定的社會意識的支配下進行,社會意識來自社會生活,又服務于生活,并在這一過程中隨著實踐的深入,人們不斷改變著自己的意識。
三、歷史唯物主義與辯證唯物主義、實踐唯物主義的關系
辯證唯物主義、實踐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都是學術界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稱呼。傳統(tǒng)哲學教科書將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實質定義為辯證唯物主義,立足于物質范疇解釋人與世界的關系,將歷史唯物主義看成是辯證唯物主義的推廣應用。實踐唯物主義以實踐為基礎,用實踐概念解釋世界的一般關系,將實踐概念高居于歷史唯物主義之上,把歷史唯物主義作為實踐唯物主義在歷史觀上的推廣。這兩種觀點顯然沒有看到離開了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則——社會性和歷史性原則,兩者所立足的“物質”和“實踐”也將只能是抽象的“物質”和“實踐”,沒有歷史唯物主義就沒有辯證唯物主義和實踐唯物主義,在其實質上,辯證唯物主義和實踐唯物主義就是歷史唯物主義。
實踐唯物主義立足于實踐來理解人與自然的關系,又用實踐解釋社會歷史的發(fā)展變化。這種實踐觀點宣稱實踐是在社會歷史中的實踐,但是這種觀點僅僅將歷史唯物主義當作一種歷史觀,將實踐唯物主義凌駕于歷史唯物主義之上,離開了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則,這種實踐只能是抽象的實踐,這種實踐只能在主客體關系中繞圈,而不能用歷史的尺度證明實踐的客觀性,即實踐唯物主義的“唯物主義性質”。只有引入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則才能解決這一問題。
第一,社會制約性原則。實踐活動從一開始就是在社會中進行的,實踐的主體總是具有主體思維能力,從事社會實踐和認識的具體的人。每個個體的活動都不能離開社會而進行,作為社會實踐的主體總是社會的人。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人來源于自然,具有自然屬性,但人更重要的是人具有社會屬性,是社會存在物。動物是孤立的,它們可以離群索居,但是人卻不同,人脫離了社會將不能稱其為人,至多成為“人形物”。人要成為一個現(xiàn)實的、具體的人,就必須在社會實踐中通過與人的社會交往才能實現(xiàn)。在這種社會交往中,人就會與他人發(fā)生相互作用,這種“相互作用”就會形成一種制約性。這就使得每個人的實踐活動都會受到他人活動的影響和制約。社會關系的客觀性決定了這種社會制約性的客觀性,進而決定了人的實際活動的客觀性。
第二,歷史制約性原則。每一時代的人,要生存、要獲得發(fā)展就必須首先以一定的物質生產資料和一定的技能為前提,歷史的每一階段都會遇到一定的物質結果,而這一“結果”就是前一代人的活動結果,每一代人的實踐活動都受到前一代人的活動成果的制約,人們只能以這種制約為前提才能開展自己的實踐活動。馬克思就曾指出:“人對自然以及個人之間歷史地形成的關系,都遇到前一代傳給后一代的大量生產力、資金和環(huán)境,盡管一方面這些生產力、資金和環(huán)境為新的一代所改變,但另一方面,它們也預先規(guī)定新的一代本身的生活條件,使它得到一定的發(fā)展和具有特殊的性質?!盵1]172人們不能選擇接不接受這個前提,只能在這個前提提供的多種可能性中進行選擇。這就是歷史對實踐活動造成的制約,它使人類實踐活動成為客觀的、現(xiàn)實的活動。
社會制約性原則和歷史制約性原則很好地說明了實踐的客觀規(guī)律性。只有將實踐唯物主義納入歷史唯物主義的范疇實踐唯物主義才能得到說明,從這個意義上講,實踐唯物主義就是歷史唯物主義。
我們將馬克思主義哲學稱為辯證唯物主義,就不能簡單將其視為是唯物論和辯證法的相加。馬克思對黑格爾唯心主義辯證法的超越,并不是簡單地將黑格爾的“絕對精神”顛倒成物質,而是將黑格爾抽象的精神活動轉變?yōu)槿说默F(xiàn)實感性活動。馬克思主義哲學之所以被稱為辯證唯物主義是因為它辯證地解決了哲學的基本問題:思維與存在關系問題。馬克思既承認世界的物質性,又承認精神的能動性,最主要的是他引用實踐的概念,將物質與意識辯證地統(tǒng)一起來。這種“辯證性”就體現(xiàn)在通過實踐實現(xiàn)了唯物論和辯證法的統(tǒng)一。因此,承認辯證唯物主義,就必須也要承認實踐唯物主義。而在實踐中實現(xiàn)的唯物論與辯證法的統(tǒng)一又是一個歷史的過程,因此我們可以說,辯證唯物主義和實踐唯物主義是歷史唯物主義的推廣和應用,全部馬克思主義哲學在其實質上就是歷史唯物主義。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劉福森.從實踐唯物主義到歷史唯物主義[J].理論探討,2001(6).
[3]列寧全集:第1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4]費爾巴哈哲學著作選集(下)[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
[5]劉福森.馬克思哲學研究中三個不可回避的重要問題[J].哲學研究,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