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文文
摘 要:狄更斯作為英國現(xiàn)代主義文學的著名作家,在小說作品創(chuàng)作方面具有較高的造詣,其創(chuàng)作的《雙城記》是較為典型的代表作之一。小說作者運用了現(xiàn)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相融合的表現(xiàn)手法,以細膩的文字對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形象進行全面而深入的刻畫,向人們展現(xiàn)了鮮活而飽滿的不同人物和主題。以人物的命運為主線來進行故事的描述,在故事發(fā)展和變革的過程當中揭示了特殊時代下社會發(fā)生的各種重大變革。
關鍵詞:《雙城記》;人物;形象;文化氣質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8)-21--01
狄更斯將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時期作為《雙城記》的創(chuàng)作背景,在作品當中深入而全面的對資產階級革命者和封建貴族進行了細致的描寫,以此為切入點向人們展示不同人物在資產階級革命道路當中的跌宕起伏的命運和各不相同的遭遇。狄更斯還對不同人物的機遇和經(jīng)歷進行了深入的分析,通過多方面的描寫和刻畫揭示在資本主義人道光輝背景下迫害階級的瘋狂性和革命的合理性。同時也使人們了解只有以無私的寬恕和愛來淡化仇恨,才能使那些在黑暗當中徘徊的扭曲的游魂得到感化。
一、《雙城記》當中人物形象代表的主題
(一)崇高與卑下
作者在創(chuàng)作的過程當中分別向人們展示了不同的兩種審美狀態(tài),優(yōu)美與崇高的正面(積極)審美形態(tài),卑下與丑陋的負面(消極)審美形態(tài)??柕潜旧硐?、嗜酒、嚴重缺乏上進心,學生時期經(jīng)常給其他人做題,成年之后又在利益的驅使下將才華賣給史屈勒夫。一面抱怨命運的不公平,一面又心甘情愿地給史屈勒夫賣命,這將卡爾登的卑下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在德伐石太太和封建侯爵的副線故事當中,卡爾登只是一個為了突出主角人物而存在的微不足道的配角??柕切膼鄣穆段鲗_內爾愛的忠誠,卡爾登不僅為了選擇成全而退出。更是在達內爾因貴族家庭出生而被逮捕的過程當中,迷暈達內爾并借助外貌相似的借口甘心赴死,這是卡爾登崇高的表現(xiàn)。為了愛人的幸福而放棄生命的卡爾登代表了狄更斯筆下為了人道主義精神而奉獻的犧牲者。
(二)寬恕與仁愛
作者筆下寬恕與仁愛的人物形象代表是馬奈特醫(yī)生,在長達18年之久的牢獄之災的折磨之下,梅里特醫(yī)生變得麻木并停止了思想,但在女兒的關心和愛護之下重拾生活的溫暖,從而擺脫了麻木而冰冷的殘酷生活。盡管馬奈特醫(yī)生對侯爵家族深惡痛絕,但卻沒有選擇實際的報復這兇殘成性的家族,更是在達內爾與女兒相戀之后以包容的成全二人的幸福。當達內爾面臨牢獄之災時為其四處奔走,即使自己重新陷入了混沌和夢魘之中也在所不惜。作者用細膩的筆觸對馬奈特醫(yī)生進行了深入刻畫,以該人物形象來反襯和突出其他人物形象的兇殘和丑惡,在使人們更好地了解馬奈特醫(yī)生所代表的容性格和獨特氣質的同時,全面的升華和突出狄更斯所要表達的寬恕與仁愛主題。
二、《雙城記》當中的人物形象和文化氣質表現(xiàn)
(一)艾佛蒙德侯爵代表的封建貴族勢力
艾佛蒙德侯爵是較為典型的上層貴族特權統(tǒng)治階級人物形象代表,同時也是暴力政府和反面人物的體現(xiàn)。作者利用細致入微的語言對艾佛蒙德侯爵這一形象進行了詳細的描寫,通過對事件的描述塑造了侯爵泯滅人性的暴徒形象。坐馬車出行的艾佛蒙德侯爵撞死了貧民的孩子后并不覺得愧疚,只是很隨意的扔下金幣就揚長而去,為了強占良家婦女而造成四口被殺慘案,這將艾佛蒙德侯爵的貪婪好色和草菅人命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而在小說的最后艾佛蒙德侯爵終是被正義的力量制裁入獄,這也充分的體現(xiàn)和升華了邪不勝正的小說主旨精神。
(二)馬奈特代表作品主要核心地位人物
馬奈特醫(yī)生是代表了正能量的主要人物之一,自己身陷牢卻沒有因為各種因素而區(qū)別對待病人,甚至會給監(jiān)獄的看守人員看病。雖然艱苦的監(jiān)獄生活讓他的精神受到嚴重的壓抑,但被女兒救出監(jiān)獄之后仍然選擇親情和寬恕。露西在法國大革命時期為了救自己的父親不辭辛苦的奔波,最終在其他好心人的幫助下得以與父親團聚。露西與馬內特的故事流露出真摯而美好的親情,驅使他們在惡劣的環(huán)境下堅持不懈的反抗法國貴族勢力。從而更好地突出了文中所體現(xiàn)的強烈親情和不屈斗志的文化氣質。
(三)加斯帕德代表的與封建勢力作斗爭
加斯帕德作為故事當中死去的小男孩的父親,對于撞死自己孩子的艾佛蒙德侯爵十分痛恨,對貴族舊勢力和特權階級的仇恨不斷的增加。為了能夠伸張心中的正義,并為自己的孩子報仇,加斯帕德最后選擇殺死艾佛蒙德侯爵,這無疑激化了貴族舊勢力和農民之間的矛盾和斗爭。在結束艾佛蒙德侯爵的生命之后,加斯帕德雖然擔心自己受到貴族舊勢力階級的報復,同時也是慶幸自己能夠親手為慘死的孩子報仇,他的心中充滿了對革命的期望和對勝利的期盼。侯爵十分推崇封建貴族特權思想,而巴黎貧民區(qū)的農民起義則是對這種貴族封建思想的反對。
結束語:
狄更斯在進行《雙城記》的創(chuàng)作過程當中,不僅以細膩而豐富的語言為人們塑造了具有鮮明的特色的人物形象,同時也對特殊時期的階層斗爭和歷史事件的發(fā)展進行了全面的描寫。作者還向人們展示了錯綜復雜的人物矛盾和盤根交錯的人物關系,在使描寫的人物更加的豐滿和具有特色的同時,更好地向人們呈現(xiàn)的特殊革命時期法國各階層的生活畫面。讓人們能夠通過對革命事件的認識來了解特殊時期的社會常態(tài)和發(fā)展趨勢,從而能夠使人們更好的感受和體會《雙城記》所描寫的人物形象和獨特的文化氣質。
參考文獻:
[1]涂常青.由人物形象看《雙城記》的主題[J].語文建設,2017(20):20-21.
[2]魯永進.《雙城記》——社會轉型期的人性寫真[J].戲劇之家,2016(21):234-235.
[3]肖明齊.《雙城記》中人物形象蘊含的主題與塑造[J].語文建設,2016(29):57-58.
[4]曹隨隨.略論《雙城記》的人物形象[J].語文建設,2016(26):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