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晨
如何發(fā)揮每個家庭的優(yōu)勢,揚長避短,是我們當下研究的方向之一,家長作為孩子的孕育者,從孩子出生伊始便肩負起培養(yǎng)其"學會學習、學會做事、學會與人相處、學會做人"的責任。為了更好促進孩子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fā)展,家長應加強家庭教育的作用,積極配合 。
家庭分類 家庭成員 職業(yè)類型 城鄉(xiāng)環(huán)境
【中圖分類號】G785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1005-8877(2018)26-0009-02
2018年江蘇省高考語文試卷現(xiàn)代文閱讀(1)選取的是凌叔華的《小哥兒倆》,問小哥兒倆是在什么樣的家庭環(huán)境中成長的?答案是:經濟狀況良好:家有廚子和花園等;文化氛圍濃厚:家有書房,經??磻?,注重教育等;人際關系和諧…這道題目很有意思,我們從中可以發(fā)現(xiàn):一是2018年的高考題目涉及到了家庭成長環(huán)境,應該也代表了目前社會關注的熱點之一;二是經濟狀況、文化氛圍、教育關注度、人際關系,已然成為孩子成長和發(fā)展的變量。
與此相應,我們就來談談不同類型的家庭和與之對應的家庭教育方式。
第一,從家庭成員構成來看,有兩代同堂,3-4口之家的。還有三代同堂,4-6口之家的。還有特殊構成的家庭,例如爺爺奶奶撫養(yǎng)第三代,以及單親和離異家庭等。
兩代同堂,父母撫養(yǎng)1-2個孩子,是目前常見的家庭結構類型。隨著二胎政策的放開,4口之家這種類型成為目前中小學家庭結構的標配。常見的是第一個孩子較為重視,第二個孩子在家庭教育方面有的家庭就較為隨意,甚至把小弟弟、小妹妹的教育,交給第一個孩子打理,直接導致二孩的教育和發(fā)展都沒有大孩好,這是我們4口之家要注意的一個方面。就我目前學校的樣本顯示,很多姐姐(哥哥)能考取本科或大專,但是到了弟弟、妹妹這一輩,小學和初中階段成績低下,不愿意做作業(yè),心理、行為出現(xiàn)偏差比比皆是。這就不得不引起家長和老師們的反思。將來家庭教育指導老師,在進行教育指導時,這種情況可以進行特別的分析和指導。
三代同堂的家庭,家庭教育因素略顯復雜。教育尺度的不一致,容易導致家庭矛盾。后物質主義價值觀的第二代和物質主義價值觀的老一代,在培養(yǎng)第三代時,價值取向不同,教育觀念不同,這就需要有一個略顯權威的家庭成員在其中起引領作用。其實三代同堂很多有利的因素,譬如孩子可以接受祖父母和父母同時的教育和經驗。但也存在老一輩對第三代溺愛的風險,所以長輩共同學習一些教養(yǎng)方面的知識就顯得尤為重要。
除了上面兩種常見的家庭成員構成外,還有喪偶、離異家庭的構成。隨著城市化進程的推進,目前中國已經進入了離婚率迅速攀升的亞洲國家。有不少單親家庭的父(母),把孩子作為自己的人生寄托,有的過度溺愛,也有的習慣于打罵,走向兩種極端。過度溺愛孩子,會讓孩子從小養(yǎng)成驕橫的習慣,變得自私、任性。前期不加管教,后期無法管教。這種家長,千萬不能把孩子當作自己唯一的精神支柱。特別是不能把自己的全部夢想都寄托在孩子的身上。還有一種是記恨原先的配偶,把這種心理因素帶到了小孩身上,對小孩的教育簡單粗暴,孩子稍有逾矩就拳腳相加或惡語相向。給孩子童年的心理造成嚴重的影響,甚至到了成年以后也留下心理陰影。正確的做法是,家長做好自身的心理調適,用愛心去撫養(yǎng)下一代。
第二,從家庭居住環(huán)境來看,有城市和農村的差異。城市中還分一線城市和二線城市。農村中還分偏遠鄉(xiāng)村和發(fā)達地區(qū)農村這類差異。
一線城市北上廣,對高考都有自己的地方保護主義,所以競爭壓力雖然也有,但這種壓力主要是來自高端家庭社會階層流動的壓力。中產階級是人群中最為焦慮群體,他們害怕自己的孩子向下流動,所以對孩子的學業(yè)要求非常嚴格。對于社會頂層的少數(shù)人群,他們或占有優(yōu)勢的社會地位,或擁有常人無法匹敵的財富資本。這樣,他們在家庭教育方面,更多的側重于教養(yǎng)而不是教育。
二、三線的城市居民在面對高考指揮棒時,表現(xiàn)出更多的無奈,大多數(shù)家庭是讓孩子去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參加高考。少數(shù)家庭會讓孩子出國讀大學,從而繞過高考這一狹窄的上升通道。從80年代末,高考招生40萬左右,到今天研究生招生40多萬,讀大學已經從發(fā)展的需要轉變成了生存的需求。所以,二、三線城市家庭普遍在家庭教育時,重視學業(yè)的發(fā)展,特別是在長三角和一些人口密集的城市,學業(yè)的競爭壓力已經讓孩子們以及孩子們的家庭喘不過氣來。
農村的孩子們,面對的生存環(huán)境和城市的孩子并不相同,他們在學業(yè)之余往往還要幫助家里做家務。閑暇時間照顧弟妹,農忙時節(jié)下地插秧、收割等等。而且農村孩子的爸媽往往受教育程度也低,上了初中以后,基本不能指望家長做什么功課輔導了。農村孩子的見識、修養(yǎng)、知識面和城市孩子都存在巨大差異。父母能鼓勵孩子的,就是希望孩子通過學習來改變命運。對成績不好的孩子,則會讓他們早早的參加工作,以減輕家里的經濟負擔。農村戶籍的孩子在讀完九年義務教育以后,選擇就讀中等職業(yè)學校的比例嚴重高于城市戶籍的孩子。
對于長三角和蘇南發(fā)達地區(qū)的農村來說,城鄉(xiāng)差別已經縮小,甚至部分農村的經濟收入超過了小城鎮(zhèn)。經濟發(fā)展之余,發(fā)達地區(qū)的農村家庭也開始注重孩子的教育,因為他們自覺的或不自覺地明白,代際之間的文化性資本必須通過學校文憑來實現(xiàn)。所以,這一類型的家庭有一部分也非常重視教育。
第三,從父母職業(yè)構成來看家庭的分類,不同的職業(yè)的確能對子女的家庭教育產生一定的影響。
關于父母職業(yè)對子女家庭教育的影響,我們的專家學者做過很多相關的調查和研究。譬如,研究者發(fā)現(xiàn),就讀重點和普通高中的學生中,父母一方或雙方為公務員或事業(yè)單位的家庭,比例近20%,一方或雙方為專業(yè)技術人員的比列約為17%。社會階層較高的父母,在進行家庭教育時,能利用這一優(yōu)勢,并通過自身的榜樣引領,使孩子在優(yōu)質教育資源的累積下凸顯出學業(yè)成績較高的這一特質。
低階層的家庭,對子女的家庭教育沒有那么多的要求。有的孩子,父母是在菜場賣魚或者賣水果的。初中畢業(yè)時,他們會去了解新入職的大學畢業(yè)生年薪是多少。結果發(fā)現(xiàn)拼完三年高中,再讀滿四年大學,畢業(yè)后只能拿到4000-7000元/月。這些孩子的決定是,不再讀職業(yè)高中了,干脆幫助父母一起去殺魚或者販水果。這些孩子的家長不想阻止也無力阻止孩子的棄學決定,反正九年義務教育已經讀完了,國家也不會再糾結后續(xù)是否接受教育了。這也是最近有識之士在提倡十二年義務教育口號的原因之一。
第四,從父母的受教育程度來看,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和受教育的內容都會對子女的家庭教育產生重大影響。
有人對2017年全國31個省份60余名省級高考狀元父母的學歷層次做了一個調查(詳見http://wemedia.ifeng.com/
25732724/wemedia.shtml)。數(shù)據顯示,父母為本科學歷的占比35%,碩士學歷10%,由此可見,父母學歷較高,使得其更加認識到學歷的重要性。高學歷的父母往往更愿意在教育上投資,1999年,國家統(tǒng)計局城市社會經濟調查總隊在全國30個省市進行了15萬戶城鎮(zhèn)居民家庭的抽樣調查。數(shù)據表明,家庭教育支出的高低和父母學歷的高低呈正關系。也就是說,文化程度越高的家庭,人均教育支出越多,子女的受教育程度就會相應越高。
同時,受教育程度高的父母懂得的知識多一些,對人、事的看法就會更客觀、理智,這會直接影響他們對孩子的教養(yǎng)方式和方法。另外,在最近幾年各省市高考狀元的調查中發(fā)現(xiàn),父母從事教育工作的比例也很高。從事教育工作的父母,一方面學歷較高,另一方面,他們接受的教育教學方面的知識,直接轉化為對自己子女的家庭教育,優(yōu)勢明顯。
家庭形態(tài)的分類是多種多樣的,這里只是選取了幾種常見的分類方式。家庭教育的類型和家庭教育方式是復雜而多維的,也正因為它的復雜和多維,才能顯示出迷人的魅力,讓每一位家庭教育工作者為之著迷。
參考文獻
[1]孫小會,沈亞強. 家庭背景對我國工農子女接受職業(yè)教育的影響分析. 河南科技學院學報 2014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