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君華
【摘 要】目的:分析老年缺血性腦卒中患者運用超早期康復護理干預的影響。方法:本研究所選100例老年缺血性腦卒中患者均為我院2016年5月至2017年8月所收治,根據數字隨機原則將全部患者分成對照組和實驗組,每組均為50例,對照組患者選擇常規(guī)護理,實驗組患者則在常規(guī)護理的同時,應用超早期康復護理干預,觀察分析護理效果。結果:在神經功能康復總有效率方面,實驗組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護理干預后實驗組患者的 BI 評分、FMA 評分均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P<0.05)。結論:為老年缺血性腦卒中患者提供超早期康復護理干預,能對促進其神經功能恢復,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具有臨床應用和推廣價值。
【關鍵詞】老年;缺血性腦卒中;超早期;康復護理干預
腦卒中是臨床中的多發(fā)病和常見病,中老年人群則是主要發(fā)病人群?,F(xiàn)代醫(yī)學技術快速發(fā)展,腦卒中的臨床療效也有顯著提高,患者的預后也越來越理想,然而部分患者依然可能遺留后遺癥,進而讓社會負擔和家庭負擔加重[1]。臨床研究發(fā)現(xiàn),血管再通、神經功能恢復和時間之間的關系非常緊密,早期康復護理干預能讓致殘率顯著降低,對患者預后進行顯著改善。具體情況現(xiàn)做如下匯報。
1 一般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研究所選100例老年缺血性腦卒中患者均為我院2016年5月至2017年8月所收治。納入標準:滿足缺血性腦卒中的相關診斷標準,并經影像學檢查證實。排除惡性腫瘤患者、全身
系統(tǒng)性疾病患者等。根據數字隨機原則將全部患者分成對照組和實驗組,每組均50例。對照組中,男女患者人數為28例、22例;患者年齡為62-83歲,平均年齡為(64.5±2.5)歲。實驗組中,男女患者人數分別為29例、21例;患者年齡63-81歲,平均年齡為(67.1±3.6)歲。對照組和實驗組的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對照組選擇常規(guī)護理;實驗組則在常規(guī)護理的同時,應用超早期康復護理干預,具體內容如下:①入院12小時內:對患者病情進行全面和準確的評估,結合評估結果為其制定有針對性的康復護理對策,并認真落實;加強患者及其家屬的心理疏導工作,讓患者能更好配合臨床治療和護理工作。②入院12-24小時內:護理人員應對患者的生命體征變化情況進行嚴密監(jiān)測,對患者及其家屬進行指導,讓患者的患肢保持良好功能位,在患者選擇仰臥位時應適當抬高患肢,讓患者的上肢臂處于外旋外展狀態(tài),伸直腕、肘,讓其保持統(tǒng)一平面,掌指關節(jié)分開,手心朝上,在患者的患側臀下放置軟枕,避免出現(xiàn)壓瘡,下肢保持中立位,腳背和床面應保持垂直,適當抬高雙下肢,促進靜脈回流;選擇患側臥位時,患臂應向前伸位,合理外旋手部,讓其處于功能位,手指處于拉開狀態(tài),掌心向上,患側腿應保持微曲,健側腿則應屈曲超前;選擇健側臥位時,應將軟枕放置在胸前,腕關節(jié)、肘關節(jié)、肩關節(jié)應充分外展,避免出現(xiàn)垂腕,膝關節(jié)和髖關節(jié)則應自然放置。③入院24-72小時內:結合患者的具體情況加強功能康復鍛煉,在患者生命體征保持平穩(wěn)后,應開展四肢被動活動,床上大小便、翻身、床上橋式移動或者運動等,對患者進行指導,讓其掌握內收健側上臂、內旋肩關節(jié)等動作。在患者肢體功能有效恢復后,則可以逐漸進行床下主動功能鍛煉,結合患者的具體情況來對活動時間和活動量進行確定[2]。
1.3臨床觀察指標
①選擇美國國立衛(wèi)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來判斷患者的神經功能康復狀況:基本痊愈: NIHSS 評分降低幅度為91%-100%;顯著進步:NIHSS 評分降低幅度為46%-90%;進步:NIHSS 評分降低幅度為18%-45%;無變化:NIHSS 評分降低幅度不足18%或者增加。②選擇日常生活能力評估量表(BI)和簡易運動功能評價量表(FMA)來評估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
1.4統(tǒng)計學分析
本次實驗數據采用SPSS17.0 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其中組間數據資料對比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對比采用卡方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神經功能康復情況觀察在神經功能康復總有效率方面,實驗組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如表1。
2.2護理干預后的BI評分、FMA評分觀察
護理干預后實驗組患者的BI評分、FMA評分均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P<0.05)如表2。
3 討論
在缺血性腦卒中發(fā)病初期,腦細胞并未全部死亡,缺血性的腦組織常常會經歷從可逆性缺血到不可逆性梗死的發(fā)展過程,所以在幾小時或者幾天內腦細胞才會慢慢被破壞[3]。所以在缺血性腦卒中發(fā)病后,及時給予康復護理干預,能有效挽救瀕死腦細胞,讓梗死范圍有效縮小,進而來對患者預后進行改善。提供超早期康復護理,在超早期不同時間,為患者制定有針對性的康復護理對策,能讓中樞神經可塑性顯著提高,充分挖掘器官和組織的修復潛能,促進腦組織的代償和重組,進而來重塑中樞神經系統(tǒng)功能,最終讓患者的生活能力和運動功能得以有效恢復。
總之,為老年缺血性腦卒中患者提供超早期康復護理干預,能對促進其神經功能恢復,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具有臨床應用和推廣價值。
參考文獻
[1]賀運姣,肖美鳳,譚秋菊等.早期康復護理在腦卒中患者臨床康復中的效果觀察[J].內蒙古中醫(yī)藥,2013,32(10):151.
[2]李付云,侯佳嫻.時間管理對腦卒中偏癱患者肢體運動功能的影響[J].當代護士(上旬刊),2016,(7):35-37.
[3]劉玲,敖莉,張丹等.動機性訪談式延伸護理對腦卒中患者康復效果的影響[J].護士進修雜志,2016,31(1):7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