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建 王煒倩 張平
摘要:本文考察了印尼Education 21 Kulim學校中學生漢語學習動機總體特點以及性別對動機的影響。研究結果表明:工具型動機為該校學生主要動機、自信心動機維度最低。不同性別在工具型動機、人文氛圍、主觀努力和正面學習態(tài)度上有顯著性差異,女生的學習動機強度大于男生。依據學生漢語學習動機特點,本文提出激發(fā)學習動機的教學策略。
關鍵詞:漢語學習 動機 性別 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8)13-0146-03
漢語是世界人民最流行的第二語言學習選擇,研究其學習者的學習動機和學習特點是海內外國際漢語教學的一項重要課題。學習動機,即促進學生學習的內驅力,是推動學生進行學習活動的內在原因。學生的學習動機并不是單一的結構組成,而是由各種心理動力因素,包括學習需要,學習興趣,對學習目的、意義的理解,學習態(tài)度和學習習慣等構成的完整的動力系統(tǒng)。[1]根據Gardner(1985~2001)的社會教育教育模式[2][3],并結合Csizér&Drnyei;(2005)對動機維度建立的研究[4],本文將學習動機劃分了六個維度:融入型動機、工具型動機、人文氛圍、正面學習態(tài)度、主觀努力、自信心。
一、前言
印度尼西亞近年華文教育開展勢頭良好。筆者有幸通過漢辦來到廖省北干巴魯市一所華校任教。Education 21 Kulim是一所以英語和漢語為特色的華人國際學校,漢語課程從幼兒園起即開展,貫穿該校所有年級。學校漢語教師9名。筆者在初高中部任教,初中部和高中學生總數為144人。為了加深對此地漢語教育的認識,也為了進一步了解學生們對漢語學習的態(tài)度,筆者以任教學校的初中8~9年級、高中10~11年級116名學生為研究對象,調查他們的學習動機。試圖解決三個問題:
1)該校中學生動機總體特點;
2)性別對動機的影響;
3)如何提高學生的學習動機。
本文依據溫曉虹量表[5],并根據學校情況對其中題目稍作變動,共制作調查問卷116份,收回有效問卷98份。問卷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為被調查者的基本信息,共11題;第二部分為動機情感態(tài)度調查,共30題。問卷采取五級量表法:1=非常不同意、2=不同意、3=沒意見、4=同意、5=非常同意。某項得分越高,表明強度越強。各動機題項為:融入型動機4、10、11、12、13;工具型動機1、2、3、5、9;人文氛圍6、7、8;正面的反饋14~18;主觀努力19~23;自信心24~30。
二、調查結果與分析
根據統(tǒng)計,受調查學生92.8%為華裔,7.2%為非華裔。其中女生51人,男生47人。使用漢語(包括福建話)作為多語之一的學生占比達79.8%。40%的學生都參加過中文補習。
(一)動機總體特點
問卷中關于動機問題有30題,為了更具體探究被調查學生動機情況,本文將每個題項均值做了對比。
問卷中關于動機問題有30題,為了更具體探究被調查學生動機情況,本文將每個題項均值做了統(tǒng)計。
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均值分數前三的為第2題(3.95)、第8題(3.77)、第9題(3.77),此三個問題分別為:
2. 為了將來找到一份好工作。
8.父母或學校讓我去學習漢語。
9.因為我未來工作可能用到中文。
這三項最為突出,這說明學生們更看重漢語漢語的實際功用價值。另外,受調查學生絕大多數為華裔,父母為他們選擇了華校Education 21 Kulim,該校漢語為必修課。
另外分數排名后兩位為第30題(2.43)、21題(2.57)。
30.下課后會跟同學朋友說中文。
21.我能明白課堂里難的閱讀材料。
這表明學生們課后主動使用中文的積極性不高,學習投入和動機強度不高。難度大的閱讀材料是學習的難點,學生學習的自信心不足。
從表1可得出:中學生工具型動機最為突出,這與當今的漢語熱和漢語在當地社會發(fā)揮的經濟價值有關。當今中國與印尼的商業(yè)往來頻繁,漢語人才成為市場“緊俏商品”。筆者與本地華文老師交談,了解到現(xiàn)在印尼學習漢語的熱度高漲,很多華裔畢業(yè)生也會選擇做中文老師、翻譯、導游。但第5題,通過HSK 考試這一項也屬于工具型動機,均值卻低于同維度的其他項。這可能由于受調查者為中學生,雖然漢語是他們的必修課,但學校并沒有硬性要求他們通過HSK考試,僅僅是鼓勵參加。剩下動機排序依次為融入型動機>人文氛圍>主觀努力>正面學習態(tài)度>自信心。
融入型動機包含:心理上把自己和漢語語言社區(qū)以及漢語本族語者融合起來;更好地體驗和了解中國文化產物。①受調查者絕大部分為華裔,這里華裔主要集中在北干城區(qū),華人之間經常使用福建話或其他地域性方言甚至少量普通話日常交流,形成了華語語言社區(qū)。另外學生們對中國文化也很感興趣,經常會聽中文歌曲或看中國電影,所以融入型動機也較強。
主觀努力和正面學習態(tài)度比較低,這與初高中生年齡尚小、自我管理能力較低有關系,他們主動學習漢語積極性不高;并且很多學生是由于父母要求和學校安排才學習漢語,因此缺乏正面的學習態(tài)度和體驗。但主觀努力的單項里“我會盡力完成作業(yè)”均值較高,為3.72,這源于學生對老師要求的服從。自信心動機均值最低,僅為2.8。這反映了學生們學習時的自我效能感,即對以往經驗的評估和自我能力的信任度還不夠強,學習漢語有焦慮感。
(二)性別對動機的影響
為驗證性別是否對動機有影響,本文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
由表2可知,男生和女生在工具型動機、人文氛圍、正面學習態(tài)度和主觀努力這幾項動機維度有顯著差異,p<0.05。其中正面學習態(tài)度和工具型動機差異非常顯著。但在融入型動機和自信心兩個維度上男女生無顯著差異。為了進一步比較不同性別在各維度的差異,本文將男女生各維度動機均值對比。
從表3可以看出,男生和女生的動機維度均值是有差別的。雖然在融入型動機和自信心兩項沒有顯著差異,但女生各維度學習動機的強度都高于男生。說明女生更能認識到漢語的重要性,注重漢語的實際功用。本文將性別和工具型動機進行交叉分析,約有78%的女生傾向于漢語對未來找工作有幫助,因此她們工具型動機更突出。在整體學習漢語的氛圍里,女生由于性格特質影響,更容易受到來自朋友和家人的影響。她們比較敏感也更加看重成績。女生學習漢語時比男生持有更積極正面的態(tài)度,為了取更佳成績,她們主觀能動性更強烈,而男生相對散漫,不太注重成績。這與每次漢語測試成績相符合,女生的漢語考試成績一般高于男生。因此女生在正面學習態(tài)度和主觀努力兩個動機維度的均值更高。
三、調查結論與提升學生漢語學習動機的策略
(一)調查結論
本文研究了北干巴魯一所華校中學生的漢語學習動機的總體特點以及性別對動機的影響。通過描寫性統(tǒng)計分析,得出學生從工具型動機、融入型動機、人文氛圍、主觀努力、正面學習態(tài)度到自信心,動機強度依次遞減。工具型動機占有重要地位,這與劉霜[6]對泰國中學生的研究結果是近似的。但主觀努力和自信心為最低,說明學生主觀能動性還不夠強烈,漢語學習帶來的積極體驗還不足,說漢語還會有焦慮感。這一方面由于漢語難度過大,該校使用新加坡教材《小學華文》,經過教學實踐發(fā)現(xiàn),課文難度較大,課文中的教學重點不突出,課本更接近于中國本土小學生語文教材,與國內近年出版的對外漢語類教材相差較大。心理學研究顯示,當學習難度太大的或者太小,動機水平偏低,只有中等難度才最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當漢語學習難度大時,也就不容易建立學習的自信心。另一方面工具型動機和融入型動機很高,但主觀努力程度不足,這是學生年齡導致的,雖然他們有學習漢語的原因,但行動力卻不足,比起相對困難的主動學習,他們更喜歡欣賞中國電影和中文歌曲。課堂上學生多次請筆者播放電影。但如果筆者布置其他任務,他們也會完成,程度佳的學生自己完成,程度較差或者一般的學生則選擇求助同學。這種學習方式比較被動。性別不同對動機影響有差異??傮w來說,女生比男生的動機強度更高。在工具型動機、人文氛圍、主觀努力、正面學習態(tài)度這四個維度兩者的動機有顯著差異。
(二)提升學習動機的教學策略
根據該校學生學習動機特點,本文從以下幾個方面提出教學策略:
1.充足的語言環(huán)境
這里的學生的父母絕大部分會講福建話和部分普通話。教師可給學生布置漢語的課后交流任務,如讓學生對家長訪談。教師與家長溝通,建議父母多以漢語和孩子日常交流,創(chuàng)造足夠的語言環(huán)境。
2.教師充分了解學生的學習需求
傳統(tǒng)課堂老師注重怎樣教,卻忽略學生學什么。老師在教學之外,也要深入學生,了解學生的家庭情況、個人愛好等。學生的需要是多種多樣的,有的學生想和中國人更多地交流,有的喜歡中國的電影和音樂,有的學生想以后從事和中文相關的工作。教師在編選教材時,可以適當增添文化元素和影視作品欣賞等,也增加類似于問路、天氣、愛好等話題性口語練習。
3.教材
該?!缎W華文》教材程度較難,脫離生活實際。那教師可以有側重地對教材內容進行選擇和改編,將課文改編成對話或者情景劇。這一方面可以增加課堂趣味性,另一方面也降低了課本難度。
4.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和豐富的課堂活動
憑借多媒體教學手段,提供更多教學資料。準備各種各樣的游戲、流行音樂還有影視資料來吸引學生,提升學習者學習漢語的興趣。
四、結語
由于國情與地區(qū)文化的特殊性,北干巴魯華人學生的動機具有獨特性。本文探究了Education 21 Kulim學校中學生的漢語學習動機特點以及性別對學習動機的影響,并提出相應教學策略。但條件限制,本文調查對象僅為一所華校的中學生,樣本有局限性。時間有限,也未對學生的動態(tài)學習動機跟蹤研究。希望本篇能拋磚引玉,對北干巴魯地區(qū)華校學生的漢語學習動機研究有所幫助,為漢語教師有效地激發(fā)印尼中學生學習興趣提供方法。
注釋:
①溫曉虹.漢語為外語的學習情感態(tài)度、動機研究[J].世界漢語教學,2013(1):73-74.
參考文獻:
[1](美)H.C.林格倫.課堂教育心理學[M].章志光譯.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42.
[2]Gardner,R.C. Social psychology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M].Baltimore,Maryland: Edward Arnold,1985.
[3]Gardner,R.C. Language learning motivation.The student,the teacher,and the researcher[J].Texas Papersin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2001(6):1-18.
[4]Csizér,K.&Z.Drnyei; The internal structure of language learning motivation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language choice and learning effort[J].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2005(89):19-36.
[5]溫曉虹.漢語為外語的學習情感態(tài)度、動機研究[J].世界漢語教學,2013(1):73-74.
[6]劉霜.2012 泰國學生漢語學習動機調查研究[D].重慶大學,2012:21
責任編輯:劉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