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迎春
摘要:古代詩歌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有效開展古代詩歌教學的前提是深入解讀文本內容?;诖?,本文從三個方面探討了開展古代詩歌教學的有效方法。
關鍵詞:古典詩歌 有效教學 文本解讀
古典詩歌歷來就是語文教學的重點,教材也在不斷增加古詩文的比例。理解古詩詞就是理解古詩詞所傳遞的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tǒng),這是語文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墩Z文新課程標準》對詩歌教學的要求是:學生對鑒賞詩歌和散文作品要有濃厚的興趣,樂于開闊文學欣賞的視野,豐富自己的內心情感世界,從而培養(yǎng)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提高文學素養(yǎng)。同時,學生在學習鑒賞詩歌、散文的有關知識和基本方法時,要注意從多個角度和層面發(fā)現(xiàn)作品意蘊,不斷獲得新的閱讀體驗。但是,當前的古詩詞教學不盡如人意,其原因之一在于,在課堂教學前,教師沒有深入地解讀作品,而文本的深入解讀是教學能否成功的關鍵因素。那么,如何提高古代詩歌教學的效率呢?筆者認為,教師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
一、整體把握
入選教材的古代詩詞都是傳頌千古的經典作品,很多詩里常常有一兩句婦孺皆知的句子。然而,在教學古代詩歌時,教師不能只抓住這些名句反復強調,卻忽略了對整篇內容的解讀。這樣一來,學生只見章句不見篇,會在理解上產生偏差,從而對作品的理解流于表面。
如提起岑參,學生都會想起《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而這首詩中最讓人津津樂道的一句是“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這句雖然描繪的是朔北苦寒之地,作者卻流露出春花綻放的欣喜之情。這時,教師若與學生說,這首詩表達的是作者雖處極寒之地,卻有戰(zhàn)天斗地的樂觀豪邁。這一解釋可以說是不對的,因為這與全詩所表達的內容不符,所以有人說這句表達的并不是欣喜之情,但是,是悲涼之意。而這種理解又是值得商榷的。因此,要想正確的理解這句詩,教師就要和整篇詩歌結合在一起進行教學。這首詩開始寫出塞北的苦寒,繼而表達初見邊塞奇異風光時的驚喜,然后轉入嚴寒難耐的愁緒,而“中軍置酒飲歸客”起至“風掣紅旗凍不翻”又變?yōu)闊崃蚁矐c的氛圍。由此可見,全詩始終由愁與喜兩種情感交織而成,兩種情感相互交織,最終在末尾兩聯(lián)“合”為一體。武判官歸京心切,雖然天色已晚且“雪滿天山路”,仍然匆匆而去,詩人則久久佇立,直到其身影消失,依然凝視著馬蹄印不愿歸去,其內心既有悲愴又充滿了期待。將“風掣紅旗凍不翻”與“忽如一夜春風來”進行對照,可以感覺到詩人的心是火熱的,寒風也無法將之吹動,所以我們從這一聯(lián)中可以讀到詩人內心的熾熱??梢?,唯有將“忽如一夜春風來”一聯(lián)放入全詩中品讀,才可以真實地感受到詩人的情感,從而理解這一聯(lián)的真正作用。
想要整體把握古代詩歌至少要做到兩點:第一,詩歌的情感基調和情感線索是什么;第二,各部分之間的關系是什么?情感是怎么推進的。
如《天凈沙·秋思》表達的是羈旅之苦與悲秋之恨,蒼涼是其感情基調,且情感的抒發(fā)很有特點。而今,有人稱馬致遠的這首詩為“并列式意象組合”,全詩共用了十個意象,前九個自然意象分為三組,第一組由下及上排列,第二組是由近及遠的排列,第三組是從遠到近的排列,中間的“西風”略有變化。最后一個意象“夕陽西下”,是全詩的大背景,它將前九個意象全部統(tǒng)攝起來,造成一時多空的場面,達到了感情的總爆發(fā)。又比如《錢塘湖春行》一詩,教師要讓學生明白:前三聯(lián)是寫景,后一聯(lián)是抒情;寫景是由遠至近,由大到小。同時,教師要讓學生明確前三聯(lián)和最后一聯(lián)有什么關系,又有什么作用?
二、細節(jié)分析
整體把握是對作品的一個整體印象和感知,學生除了要深入了解作品外,還要分析和領會作品的細節(jié)。
在教學古代詩歌時,教師不能總是向學生提問:“這首詩表達了什么情懷?”然后就結束了對作品情感的分析。教師應該帶領學生解讀“詩中是怎么表達情感的?是通過哪些意象傳達出來的?這些意象組成了什么樣的畫面,這些畫面為什么能夠傳達出這樣的情感?”等問題。如“薄霧濃云愁永晝,瑞腦銷金獸”這兩句詞是借助室內外秋天的景物描寫,表現(xiàn)了詞人白日孤獨寂寞的愁懷。除了理解句義之外,教師還需要解讀在這兩句詞中,作者寫了什么景物?借這些景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懷?為什么要借助這些景物來表現(xiàn)自己的情懷? 又如本詞最后一句“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這三句詞直抒胸臆,寫出了抒情主人公憔悴的面容和愁苦的神情。教師需要帶領學生解讀:“銷魂”與“西風”有何內在聯(lián)系?“西風”這個意象在文學作品中又有什么意義?作者把思婦與菊花相比有何用意?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深入的解讀作品。
又如在教學《天凈沙·秋思》時,教師除了要理解這首詩表達的整體情感之外,還要對每個意象、每個畫面進行分析?!翱萏倮蠘浠桫f”烘托出怎樣的意境?能從“昏”字讀出什么意味?“小橋流水人家”描繪了一個怎樣的畫面?這樣的畫面能帶來怎樣的感受?“古道西風瘦馬”何為瘦馬?馬為何而瘦?“夕陽西下”和前三幅畫面是什么關系?有什么深意?“斷腸人在天涯”在畫面中處于什么樣的地位?教師只有解讀了細節(jié),對作品的情感理解才有了依托。
三、讀出“言外之意”
“留白”,雅稱“余玉”,就是在整幅畫面中刻意留出必要的空白,借以表達一種空靈之美,給欣賞者留下無限的想象和思索的余地。這種技巧同樣也可以運用到詩歌中,就形成了中國古典詩歌重表現(xiàn)和比較含蓄的基調,以及擅長以有限表現(xiàn)無限、以局部表現(xiàn)整體、以虛表現(xiàn)實,追求“言近旨遠”“意在言外”的藝術特征。
中國古典詩歌講究含蓄蘊藉,所以具有言有盡而意無窮的美學特征。因此,解讀作品時,教師要帶領學生體會詩歌的言外之意。
《尋隱者不遇》全詩共有二十個字:“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只有此山中,云深不知處?!敝宦勓哉Z之聲,而不見回答之人,這首詩留下來大片的空白,為讀者的想象留下了空間。教師要以此挖掘詩歌的內涵,深入詩境,啟發(fā)學生體會詩歌的意境。首先,這首詩沒有提及隱者是誰?來訪者又是誰?為什么來拜訪隱者。但是,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想象,這個隱者是一個怎樣的人?為什么你認為他是這樣的人?這里就有一個寫人的手法問題:環(huán)境烘托。隱者居住在一個什么樣的環(huán)境?高石巍峨、氣勢磅礴、森林蔥郁、松柏挺拔,象征了隱者的高風亮節(jié)、氣度不凡的神韻,就像是一幅情景交融的藝術畫卷。古典詩詞語言含蓄,講究留白,所以教師要匠心獨運,啟發(fā)學生發(fā)揮想象,并進行藝術的再創(chuàng)造,以體會詩歌的言外之意。
參考文獻:
[1]韓寶江.送別詩的“留白”藝術[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5).
(作者單位:商丘師范學院人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