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紅梅 王 潔 鐘映茹 孫宇航 胡永國 張大志 任 紅
1)重慶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yī)院《中華肝臟病雜志》編輯部,重慶市渝中區(qū)臨江路74號 4000102)重慶醫(yī)科大學外國語學院,重慶市渝中區(qū)醫(yī)學院路1號 4000163)西南大學醫(yī)院《保健醫(yī)學研究與實踐》編輯部,重慶市北碚區(qū)天生路2號 400715
參考文獻是學術論文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科學傳承與創(chuàng)新的重要紐帶,其引用質量可反映作者的科研素養(yǎng)、論文的學術水平和期刊的質量與影響力。參考文獻的引用質量包括引用格式(即文后參考文獻的著錄內容與格式)、引用內容(即直接或間接引用參考文獻內容的真實性與可靠性)和引證作用(即引用內容的合理性與時效性)3個基本要素[1]。關于參考文獻著錄內容與格式中存在的問題、著錄差錯分析及識別方法與防范措施的研究報道較多[2-6]。而引文內容的科學性和正確性(即后2個要素或引用準確性)是論文引證質量的基本保證,是評審論文學術價值的重要方面[7]。雖然引用準確性問題越來越受到重視,但多為定性的理論性分析[8-11];偶有初步分析,如張菊等[12]報道了2004年5種被引頻次較高的中華系列雜志的參考文獻引用準確率為62.4%,但她們可能受限于全文獲取條件,對部分文獻僅核查了摘要,而摘要不可能包含可以引用的所有內容;未對不準確引用情況做進一步細分,也未對結果做統(tǒng)計學分析。因此,筆者在前期研究[13]的基礎上,進一步選擇中華系列與學報系列高影響力醫(yī)學雜志論文,依據論文后文獻全文核對論文引用處內容,對比分析了96篇論文的1502條引用文獻及1821處引用文獻的準確引用率和不合理引用情況,以具體數據和實例展示兩系列雜志論文的文獻引用準確性現(xiàn)狀和我國主要的醫(yī)學科研群體對這兩系列雜志的態(tài)度,并對作者、編輯提出一些建議,以進一步提高參考文獻的引用準確性和論文質量,從而促進期刊影響力的提升。
期刊及論文的選擇原則與方法和筆者前期研究成果[3]相同。
對所選的每篇論文后的文獻按語種和類型分類統(tǒng)計,重點對文獻正文為中、英文期刊文獻進行核對。英文期刊文獻在PubMed、OVID、BMJ及EBSCO等數據庫購買并下載PDF全文、摘要或題錄;中文期刊文獻在萬方數據庫、中國知網和維普數據庫購買并下載PDF全文。閱讀文獻全文,將論文引用處內容(理論、觀點、結論、方法、結果描述、數據等)與文獻原文進行核對,判斷并記錄文獻引用正誤情況。
引用準確性判斷參照文獻[13]:當引處內容與文獻原文完全相符者為引用準確;不完全相符者為不合理引用,將其分為無關引用(引處內容與文獻內容無關)、多引(引處內容與文獻內容相關,但文獻原文中未見引處的觀點、方法、結果描述、數據、結論等)、漏引(所引處句子表達的內容僅一部分見于文獻原文,即文獻標引所在分句內容未見于文獻原文)與錯引4種類型,并進一步將錯引分為方法(技術路線、材料、公式等錯誤)、觀點(觀點、結論的全部或部分錯誤)、數據(單一數據或區(qū)間數據錯誤)與筆誤(名詞錯誤、數據少左側高位數等)4種情況。若某條文獻在論文中多處引用,只要有一處失誤則定為不合理引用。
詳細記錄文獻的類型、期刊文獻查閱數量、引用準確性與不合理引用情況?;谡撐钠獢怠⑵诳墨I條數和引用處數統(tǒng)計引用準確率和不合理引用率。另外,記錄論文第一作者單位的分布情況。
對兩系列醫(yī)學期刊論文的參考文獻引用準確率、多種不合理引用率等進行比較,用χ2檢驗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在中華系列雜志中選出《中華兒科雜志》《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中華流行病學雜志》《中華心血管病雜志》和《中華肝臟病雜志》5種期刊;在醫(yī)學學報系列雜志中選出《北京大學學報(醫(yī)學版)》《華中科技大學學報(醫(yī)學版)》《南方醫(yī)科大學學報》《中國醫(yī)學科學院學報》和《中南大學學報(醫(yī)學版)》5種期刊。所選10種期刊均為月刊,選擇2014年第6期論文作為樣本論文,其中中華系列的前兩種期刊分別選擇7篇和9篇論文,其他期刊均選擇10篇論文。
核查96篇樣本論文,除去未標引和重復標引的文獻,有效文獻為1663條,圖書、網絡、會議等其他文獻共68條, 期刊類文獻為1595條,仍占絕對優(yōu)勢(95.91%)。所核查的期刊文獻全文共1502條(94.17%),其中中文期刊文獻為302條(99.02%),英文期刊文獻為1200條(93.02%)。具體情況見表1。
表1 中、英文期刊文獻查找情況
注:《中華流行病學雜志》第3篇論文中有2條英文文獻分別被標引2次(分別視為多引1次);《南方醫(yī)科大學學報》第8篇論文有10條文獻未標引,故剔除。
96篇論文中參考文獻只有中、英文期刊文獻(含摘要)且引用全準確的共8篇(8/96,8.33%),兩系列雜志論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0.268,P>0.5);所查到期刊文獻全文證實引用均準確的論文為23篇(23/96,23.96%),兩系列雜志論文間的差異仍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0.0001,P>0.5;表2)。兩系列雜志的樣本論文中共核查期刊文獻全文1502條,引用不合理的文獻219條,占14.58%(即引用準確率為85.42%);中華與學報系列樣本論文不合理引用率分別為15.13%(108/714)和14.09%(111/788),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0.268,P>0.5)。文獻共引用1821處,不合理引用率為12.74%(232/1821);中華與學報系列論文的不合理引用率分別為13.28%(117/881)和12.23%(115/940),差異也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0.4478,P>0.5)。
中華與學報系列雜志論文的中文期刊文獻分別核查147條和155條,不合理引用率分別為6.80%和12.26%,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2.587,P>0.1);兩系列雜志論文的中文期刊文獻分別引用182處和206處,引用準確率分別為94.51%和89.81%,差異仍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2.903,P>0.05)。不合理引用中,均以多引和錯引常見,沒有無關引用;錯引以數據引用錯誤為主,其次是觀點引用錯誤和筆誤(表3)。
表2 基于論文篇數的文獻引用準確性分析
注:全準確文獻數是指參考文獻只有中、英文期刊文獻(含摘要)且引用全準確的論文數量。
表3 兩系列雜志論文的中文期刊文獻引用準確性與不合理引用分析
中華與學報系列論文的英文期刊文獻分別核查567條和633條,不合理引用率分別為17.28%和14.53%,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1.697,P>0.1);兩系列雜志論文的英文期刊文獻分別引用699處和734處,引用準確率分別為84.69%和87.19%,差異仍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1.857,P>0.1)。不合理引用中,同樣以多引和錯引為主,這兩種引用在中華與學報系列分別占33.64%、48.94%和31.78%、31.91%;無關引用在中華系列的比例(14.95%)高于學報系列(5.32%),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9.6882,P<0.025)。錯引以數據引用錯誤為主,其次是觀點引用錯誤和筆誤(表4)。
表4 兩系列論文的英文期刊文獻引用準確性與不合理引用分析
進一步對兩系列雜志論文的中、英文期刊文獻按引用條數和引用處數進行分層分析,結果顯示:中華系列的中文期刊文獻引用準確率明顯高于英文期刊文獻(引用條數:93.20% vs 82.72%;引用處數:94.51% vs 84.69%),且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9.989,P<0.005;χ2=12.074,P<0.005);學報系列的中文期刊文獻引用準確率略高于英文期刊文獻(引用條數:87.74% vs 85.47%;引用處數:89.81% vs 87.19%),但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0.539,P>0.25;χ2=1.022,P>0.25)。詳細的統(tǒng)計結果見表5。
表5 中華系列與學報系列雜志論文的中、英文期刊文獻引用準確性與不合理引用比較
對僅獲得摘要的48條英文期刊文獻(引用53處)進行了分析,引用準確率為45.28%(24/53),遠低于全文查閱的準確率85.97%(1232/1433),而與全文中摘要可提供的判斷結果(39.42%,565/1433)相近;相關引用為29處(表6和表7)。
表6 英文摘要引用準確性分析
從表7可以看出,無論中文期刊文獻還是英文期刊文獻,單憑摘要只能確定少部分文獻引用的正誤(正:準確;誤:不合理),中文期刊文獻的引用準確率為30.41%(118/388),英文期刊文獻的引用準確率為39.42%(565/1433);其余大部分需查閱全文。
表7 所引處內容見于文獻全文位置的一覽
有些文獻在一篇論文中多處引用,增加了引用不合理的概率,尤其英文文獻的多處引用概率較高(表8)。中華、學報系列雜志論文的中文期刊文獻一處引用準確率(94.21%與88.03%)、多處引用準確率(88.46%與86.84%)及兩系列雜志論文整體的一處與多處引用準確率(91.18%與87.50%)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中華、學報系列雜志論文的英文期刊文獻一處引用準確率(84.18%與87.43%)、多處引用準確率(75.27%與72.62%)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而兩系列論文整體的一處與多處引用準確率(85.92%與74.01%)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16.068,P<0.005)。進一步做分層分析,結果顯示中華系列與學報系列雜志論文的英文期刊文獻一處引用正確率均高于多處引用正確率(分別為84.18% vs 75.27%,χ2=4.316,P<0.005;87.43% vs 72.62%,χ2=12.869,P<0.005),其統(tǒng)計結果見表9。
對多處引用的文獻分析顯示,中文文獻沒有完全不合理的引用,而英文文獻僅在中華系列雜志論文中發(fā)現(xiàn)有極少部分完全不合理引用,占0.71%(4/567)。
表8 文獻引用準確性與引用處數的關系
表9 兩系列雜志論文的英文期刊文獻一處與多處引用正誤比較
由表10可以看出,兩系列期刊論文第一作者單位分布明顯不同,中華系列雜志論文第一作者在非教學科研單位(省市級以上醫(yī)療單位)比例高于學報系列(23.9% vs 6.0%,χ2=18.758,P<0.005);兩系列期刊論文作者單位均沒有市級以下醫(yī)療單位。進一步分析第一作者單位對引用正誤的影響,結果顯示,第一作者單位性質與96篇論文的引用合理性和有無錯誤引用無明顯關系。但這可能與論文篇數少、每篇論文的文獻條數不相等有關。
表10 兩系列雜志論文第一作者單位分布比較
兩系列雜志論文參考文獻總體引用準確率較10年前大大提高(85.42% vs 62.40%)[12]。無論按論文篇數、參考文獻條數,還是按引用處數統(tǒng)計,兩系列的文獻引用準確率均較高,且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說明作者對這兩系列高影響力期刊同等重視,當然這與樣本期刊的作者主要集中于醫(yī)科大學、科研院所和大學附屬醫(yī)院有關,他們均有較強的科研實力和較高的科研素養(yǎng)。
兩系列的論文篇數引用準確率(23.96%)略高于6年前高影響力中華系列的引用準確率(21.28%),參考文獻條數與引用處數的不合理引用率(14.58%、12.74%)與6年前相近(16.37%、13.00%)[13]。而本研究中,中華系列雜志論文的參考文獻條數與引用處數的不合理引用率分別為15.13%和13.28%,與2012年相比(16.37%和13.00%),無明顯改善[13],這可能與中華系列雜志論文非教學科研單位作者占比較高有關,論文的質量與作者的科研素養(yǎng)和嚴謹作風密切相關,同時也提示優(yōu)秀作者的科研成果外流現(xiàn)象已威脅到國內某些頂級刊物的質量。
中華系列論文中文期刊文獻的條引用不合理率為6.80%,低于學報系列的12.26%,引用處數的準確率為94.51%,高于學報系列的89.81%;而英文期刊文獻在兩系列的引用準確率相反。這說明部分高科研素養(yǎng)的作者不夠重視中文文獻引用,是態(tài)度問題;也與中華系列的作者在非教學科研單位的占比較高有關,非教學科研單位作者的科研實力和科研素養(yǎng)相對較低,這是環(huán)境氛圍和水平問題。Davids等[14]從4種小兒整形外科雜志的20篇論文中選擇200條文獻進行核對,結果發(fā)現(xiàn),這200條文獻的398處引用中引用錯誤率為38%(152/398);忽略他們的樣本數較少這一缺陷,該結果說明,只要作者認真對待,中文期刊的引文質量完全可以優(yōu)于英文期刊。
在不合理引用中,兩系列雜志論文的中文刊均沒有無關引用,無論中文刊還是英文刊,均為相關多引占比最高,其次是錯引和漏引。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多引并非屬于閱讀型引用[15]。在學報系列中文文獻的12處多引中,有3處為同一篇論文連續(xù)引用該刊的3條文獻(《南方醫(yī)科大學學報》),這不排除期刊自引或作者的非學術性引用可能[8];而劉雪立等[16]研究表明過度自引對期刊的文獻計量學指標的提升并沒有優(yōu)勢。中華系列多引數量為7處,無明顯類似引用趨勢。漏引可能與作者為顯示該研究的先進性故意引而不著有關[9];也可能與編輯有關,如在實際工作中為節(jié)約版面刪減文獻,或據雜志標引要求需將文獻標在句末。在英文期刊文獻不合理引用中存在無關引用,這可能與作者未查閱原文獻直接轉引相關[9],也可能與作者英文水平有關[13]。無關引用在中華系列雜志論文中占比為14.95%,高于學報系列的所占比例5.32%,這也印證了作者單位分布和作者水平與文獻引用準確性有一定關系。
在不合理引用中,中華與學報系列的錯引分別占30.77%(36/117)和30.43%(35/115),均略低于筆者前期的研究結果38.62%[13]。錯引應引起大家的高度重視,這不僅會以訛傳訛誤導讀者,也是論文本身的重大缺陷[10]。在錯引中,以數據引用錯誤居多,其次是觀點引用錯誤和作者筆誤。
數據錯誤分單一數據與區(qū)間數據錯誤,對區(qū)間數據錯誤,如《中華肝臟病雜志》第1篇的第3條文獻,引處為“75%~80%”,而原文相應數據為“76%~80%”。觀點錯誤分全錯與部分錯誤。(1)若觀點相反或張冠李戴,則定為全錯。此類錯誤可以細分為:①觀點相反,如《中華肝臟病雜志》第10篇論文15條文獻引處“高果糖飲食不足以引起肝臟炎癥”,而文獻原文為“高果糖飲食能引起明顯肝臟炎癥”;②張冠李戴,如《中國醫(yī)學科學院學報》第9篇論文第6條文獻的引2處為“引發(fā)宮頸癌的HPV主要毒株在遼寧省依次為HPV-16……”,原文并未提及遼寧省和HPV毒株等,該內容見于第7條文獻,這需要作者在閱讀文獻時做好記錄,寫文章過程中嚴謹細心才能避免。(2)觀點部分錯誤。如《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第3篇論文的第1條文獻,引處為“肺癌居全球癌癥死亡首位”,而原文為“40歲以上男性因肺癌死亡在癌癥死亡居首位(40歲以前男性第一死亡癌癥為白血病)”,注意原文有年齡與性別限制。這些與作者的英語水平有關[13]。此外,常見的筆誤有名詞概念性錯誤或數據少左側高位數,如《華中科技大學學報(醫(yī)學版)》第14篇論文第9條文獻引處為“……可減少中年人患肥胖癥的風險……”,而原文為“……可減少兒童患肥胖癥的風險……”; 《中南大學學報(醫(yī)學版)》 第7篇的15條文獻第1處引用為“正常人群CKD患病率為3.4%”,而原文相應數據為“13.4%”,這可能是作者錄入失誤,或編輯在編排時敲掉了數字“1”,只要作者記錄準確并注意核實引文內容、編輯細心,就可以避免這種低級錯誤。
中文期刊文獻一處引用正確率(91.18%)略高于多處引用正確率(87.50%),而英文期刊文獻一處引用正確率明顯高于多處引用正確率(85.92% vs 74.01%),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分層分析顯示,中華系列與學報系列雜志論文的英文期刊文獻一處引用正確率均高于多處引用正確率(84.18% vs 75.27%;87.43% vs 72.62%)。這說明多處引用增加不合理引用率,作者在多次引用同一條文獻時尤其需注意[13]。與前期結果比較,中文期刊文獻的多處引用準確率有所提高(前期研究結果為74.51%),而一處引用準確率、英文期刊文獻的一處與多處引用準確率基本保持不變[13],這表明文獻引用準確率還未引起足夠的重視。需要值得注意的是,本研究的樣本中出現(xiàn)4條英文期刊文獻的多處引用全錯(其中一條文獻4處引用均錯在同一個數據)的情況,這可能與作者的英文閱讀水平、記錄不準確或直接轉引有關。國內一流醫(yī)學期刊的引用尚存在這類問題,也提醒廣大作者、編輯應高度重視文獻引用準確性問題。
對僅獲得摘要的48條文獻進行分析,引用準確率為45.28%,遠低于全文查閱的準確率85.97% ,而與全文中摘要可提供的判斷結果(39.42%)相近。說明摘要只可起到初篩的作用,要做到準確引用或核查文獻,有必要閱讀全文[11]。
在文獻查閱中,筆者還發(fā)現(xiàn)其他一些嚴重影響引用質量的問題,如重復標引、未標引、翻譯失誤等現(xiàn)象,前兩種現(xiàn)象編輯在編校過程中應盡量發(fā)現(xiàn)、修正,至于翻譯失誤,如《中南大學學報(醫(yī)學版)》第2篇論文第12條文獻,原文為“缺失率(loss 或lack)為38.6%”,而非引處的“突變率為38.6%”,這與作者英語水平或寫作時不夠細致有關。
高影響力中華、學報系列雜志的作者主要集中于教學科研單位,他們對這兩系列刊物發(fā)表論文同等重視,文獻引用正確率較高,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中華系列中文文獻引用準確率高于英文,而學報系列中、英文文獻引用正確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這可能與作者單位分布不同導致作者英文水平參差不齊和部分教學科研單位的作者不夠重視中文文獻的閱讀與準確引用等因素有關。無論中文還是英文文獻,多處引用的不合理引用率均增加,這應該引起學界和業(yè)界的高度重視。
針對本研究的統(tǒng)計結果,筆者提出以下建議:(1)作者應查閱擬引用文獻的全文并編碼,在閱讀過程中記錄好要引用的內容,杜絕直接轉引,以避免無關引用、多引和錯引;在寫作過程中保留引用內容的文獻編碼,直到終稿,避免漏引或在調整內容位置時造成文獻張冠李戴。在形成終稿前認真核查,最后將文獻編碼轉換為論文的文獻序號。(2)編輯應引導、督促作者合理、正確地引用參考文獻[17]。編輯在編校過程中注意核查,避免文獻漏標或重復標引等低級錯誤;如遇調版刪減文獻,可與作者協(xié)商,避免漏引;活用或修改一些不合理的編輯規(guī)范,如“文獻必須標引在句末”,筆者認為這一規(guī)定并不合理,例如,疾病名為對等關系用頓號分隔,而作者的文獻可能只標在某一疾病右上角(遵循引用最新文獻原則),此時若編輯簡單地將文獻序號改在句末,明顯導致漏引。編輯在工作中應扮演好作者良師益友的角色,從文獻題目、摘要,甚至全文去核查、把控文獻引用的準確性[11,13,18]。
越來越多的研究數據,包括本研究的準確引用率、各種不合理引用與錯誤引用數據及實例,將更能激發(fā)作者、編輯們的嚴謹作風和責任心,端正部分作者查閱參考文獻的態(tài)度,從源頭上提升參考文獻的引用準確性,提升論文學術質量和期刊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