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潔,劉美芳,鮑永霞
(哈爾濱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yī)院呼吸一科,黑龍江哈爾濱,150001)
肺癌是全球發(fā)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惡性腫瘤之一,其5年生存率僅為16%[1],多數患者確診時已是晚期且合并多種不適癥狀。晚期肺癌患者在面對病痛、經濟、社會關系等問題時,會產生生命意義喪失、生活質量下降、自尊心受損等問題[2-3]。生命意義干預是對患者一生經歷回顧、評價及總結,喚起過往美好回憶,用以降低患者抑郁、焦慮、絕望感,促進癌癥患者心理和精神健康,改善心態(tài)、從而發(fā)現新的生命意義[4]。生命意義干預可以減少癌癥及其治療帶來的生活改變,減輕患者無目的感、無助感、無希望感等負面情緒,是一種積極有效的心理、精神干預方法[5],其終極目標就是幫助患者尋找生活目標和價值,建立起堅定、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6]。 研究表明[7],生命意義干預有利于提高癌癥患者的心理、精神健康水平。2016年10月至2017年6月對在本市某三級甲等綜合醫(yī)院接受治療的72例晚期肺癌患者實施生命意義干預,改善其自尊水平和幸福感,取得較好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采用方便抽樣的方法,選擇2016年10月至2017年6月在本市某三級甲等綜合醫(yī)院接受治療的晚期肺癌患者145例為研究對象,其中一病區(qū)收治患者72例設為干預組,二病區(qū)收治患者73例設為對照組。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見表1。納入標準:①經臨床、影像、病理學檢查確診為晚期肺癌患者(癌癥Ⅲ、Ⅳ期),住院時間超過2周且預計生存期大于3個月;②年齡≥18周歲且≤70周歲,具備小學及以上文化程度;③既往無精神疾病,無認知障礙、意識清楚且有一定的表達能力;④征得家屬和患者的同意,自愿參與本研究者;⑤無嚴重器官功能障礙,無營養(yǎng)不良且精神狀態(tài)良好者。排除標準:①意識模糊不能配合研究者;②完全不清楚病情及預后者;③合并其他系統嚴重疾病者;④不愿意參加本研究者。
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guī)護理方法,包括一般護理、病情觀察、疼痛護理、心理護理、健康宣教等內容。干預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采用生命意義干預。干預方法如下。
1.2.1 干預組成員 本組由4名成員組成,2名護理研究者為具有護理本科學歷且有5年以上護理工作經驗,另2名成員為護理本科實習生。所有人員經過培訓,培訓內容有生命意義介紹、目的、作用、國內外發(fā)展現狀、干預方式、干預方案的使用、與患者溝通的技巧等。應用統一指導語對患者實施干預。
1.2.2 干預時間與頻次 在患者入院后,病情穩(wěn)定的前提下,盡量選擇患者狀態(tài)最佳的時候進行,如患者在訪談過程中出現負面情緒,應立即終止話題或訪談,待患者情緒恢復或預約下一次訪談。共干預5次,每次大約30min左右,持續(xù)時間2周。由1名研究者帶領1名實習護生以提問的方式與患者溝通交流,由患者家屬或實習護生進行整理和記錄。
1.2.3 干預步驟 干預的具體實施步驟采用明星等[8]研制的“晚期癌癥患者生命意義干預方案”進行,患者在干預者結構式問題引導下,通過對自身不同階段的經歷進行生命意義探討來改善患者的心身健康而得到治療。根據本研究干預過程的階段性,將其劃分為認識現在、生命意義探究、整體總結共3個階段,分5次進行訪談,具體干預過程如下。(1)認識現在階段(第1次):向患者說明研究目的,介紹本次干預的方法、成效和意義。鼓勵患者講述癌癥診斷到現在的事情,解決患者的實際問題(例如緩解不適癥狀等),用共情心與受訪者建立信任關系,取得患者的配合。由實習生記錄首次干預的內容,寫下患者的感受,發(fā)放生命意義記錄手冊,便于下一階段的訪談。(2)生命意義探究階段(第 2~4次):本階段的主題是讓患者從以下4方面對患者進行生命意義干預。邀請家屬參與并做好生命意義手冊記錄。①自我認識(第2次):通過交流讓患者重新找回自我,并對自我有充分的認識,例如患者特長、習慣、性格、自己喜愛的季節(jié)、顏色、地方、飲品、食物、嗜好、動物、花朵、歌曲、電影、電視節(jié)目、運動項目等,還有患者喜歡但還未做過的事情;回顧患者自身從出生、受教育、工作、結婚生子、定居等整個生命旅程,通過這些內容讓患者認識自我,回憶自己一生的足跡,探討自我價值。②回顧以往 (第3次):就上一次的內容,陪伴患者和家屬回顧一生中最想見的人及不喜歡的人,想對那些人說“我愛你”、“謝謝你”、“我已原諒你”、“對不起,請原諒我”。鼓勵患者吐露自己的心聲,喚起患者愛與被愛的能力,重新審視生命中出現的重要關系,觀察患者面對生命無常和疾病痛苦的能力與態(tài)度。與患者探討對宗教信仰的看法、生命的意義、對于下一代有什么忠告和建議;讓患者珍惜眼前、活在當下,讓患者思考接下來的時間(天、周、月、年......)里想做那些事。③展望未來(第4次):讓患者表達自己的心愿、希望、不留遺憾,完成未完成的心愿。例如患者最想給那些人贈送禮物,最想對親人說些什么;如果有些話說不出口可以建議患者通過寫信、錄音、錄像等方式,把想要說的話記錄下來;還可以制作各種藝術品、手工制品等送給親人、朋友。(3)整體總結階段(第5次):回顧整理干預過程和完善生命意義手冊??偨Y整個干預的內容,請患者談談自己的收獲和影響。將患者回憶的經歷進行總結,讓患者珍惜眼前,學會愛、學會感恩,展望未來,鼓勵患者表達對未來的期待、愿望和希望等。將整個干預內容記錄于生命意義手冊上,囑家屬將每次訪談的照片、與訪談內容相關的圖片和音頻整理保存,提醒患者可以經常翻閱生命意義手冊來緩解壓力,讓患者生命最后階段在美好的時光中度過。
1.3.1 一般資料調查問卷 由研究者自行設計,包括患者的性別、年齡、學歷、婚姻狀況、職業(yè)、醫(yī)療費用支付方式、吸煙史、病理類型、腫瘤分期、化療方案、體力狀況(performance status,PS)評分[9]等內容。
1.3.2 自尊量表(rosenberg self esteem scale,SES)采用 ROSENBERG[10]編制,季益富等[11]翻譯并修訂的SES,其廣泛應用于自尊的測量。量表共10個條目,采用Likert 4級計分法,“完全符合”計4分、“符合”計 3分、“不符合”計 2分、“完全不符合”計 1分,總分 10~40分,分值越高表示自尊程度越高。本研究該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數為0.84。
1.3.3 總體幸福感量表(general well-being schedule,GWS) 采用段建華[12]修訂的 GWS,其用于評定患者的主觀幸福感程度。量表包括6個因子:對生活的滿足和興趣(2個條目)、對健康的擔心(2個條目)、精力(3個條目)、憂郁或愉快的心境(4個條目)、對情感和行為的控制(3個條目)、松弛和緊張(4個條目)6項,共18個條目。前14項采用1~6級評分法,賦分范圍1~6分,后4項采用為0~10分賦分法,總分為所有條目得分累積相加,總分范圍14~124分,量表得分越高表示主觀幸福感越強烈。本研究該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數為0.916,重測系數為0.855。
由專人負責調查,調查前統一指導語,向患者說明調查的目的及意義,由患者獨立完成,對于不能獨立完成者,由研究者協助完成調查問卷的填寫。共發(fā)放調查問卷145份,回收145份,有效問卷145份,有效回收率為100.00%。
數據錄入Epiadata3.2數據庫,采用SPSS22.0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采用頻數和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 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檢驗水準α=0.05。
兩組晚期肺癌患者一般資料比較見表1。由表1可見,兩組晚期肺癌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具有可比性。
表1 兩組晚期肺癌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n,x±s)
干預前后兩組晚期肺癌患者自尊評分比較見表2。由表2可見,干預前兩組晚期肺癌患者自尊評分比較,P>0.05,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干預后兩組晚期肺癌患者自尊評分比較,P<0.00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干預組患者自尊評分高于對照組。
表2 干預前后兩組晚期肺癌患者自尊評分比較(分,x±s)
干預前后兩組晚期肺癌患者幸福感總分及各維度評分比較見表3。由表3可見,干預前兩組晚期肺癌患者幸福感總分及各維度評分比較,均P>0.05,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干預后兩組晚期肺癌患者幸福感總分及各維度評分比較,均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干預組患者幸福感總分及各維度得分均高于對照組。
自尊又稱自尊心或自尊感,是人類具有的最基本的情感,是個體在社會化過程中所形成的對自我情感的體驗與評價,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標志[13]。研究表明[14],大約34%~44%的癌癥患者有明顯的心理障礙與負性情緒。生命意義干預可以協助癌癥患者發(fā)現生命的意義,提升姑息照護期癌癥患者的精神健康水平和生活質量。本研究結果顯示,接受生命意義干預的晚期肺癌患者自尊評分高于對照組,說明生命意義干預可以減輕患者的負性心理情緒,提高患者的自尊水平。分析原因:第一,生命意義干預在一定程度上維護了患者的自尊心。OECHSLE等[15]研究發(fā)現,晚期癌癥患者由于增加照顧者負擔,自尊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本研究在干預過程中,讓患者談論他們一生中引以為傲的事跡,強調生命的價值和意義,讓患者表達自己的心愿、希望、不留遺憾,完成未完成的心愿,尊重他們的愿望,完全體現對患者的尊重。第二,生命意義干預可以使患者知道生命存在的價值。本研究通過對患者一生不同階段的回顧,轉移患者的注意力,使患者沉浸在往事的回憶中,減少了對疾病本身的關注。晚期肺癌患者通過生命意義干預找到生命的價值,有助于減輕絕望和痛苦,并可使晚期癌癥患者得到善終[6]。第三,生命意義干預促使患者交流。多數癌癥患者都會有孤獨感,本次干預增加了陪伴患者的時間,加強患者與家人的交流,鼓勵患者說出自己內心的真實感受,在回顧階段中找到自我存在的價值,釋放心中的壓力,從而改善晚期肺癌患者的自尊水平。
表3 干預前后兩組晚期肺癌患者幸福感總分及各維度評分比較(分,x±s)
幸福感是人們以社會經濟、文化背景和價值取向為基礎,對自己的身體狀況、心理功能、社會能力以及個人綜合狀態(tài)的一種感覺體驗[16],是衡量個體生活質量的重要參考因素[17]。本研究結果顯示,接受生命意義干預的晚期肺癌患者幸福感總分及各維度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均P<0.05),說明生命意義干預可以提高晚期肺癌患者的主觀幸福感。HENRY等[18]研究發(fā)現,生命意義干預可以降低卵巢癌患者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并能提高患者的自我效能感。很多晚期癌癥患者在確診后,面對各種壓力會產生無目的性、無希望感、無助感、孤獨感等常見負性情感,缺乏主觀幸福感。本研究生命意義干預過程就是尋求生命存在的過程,以精神層面的照護方式,協助患者發(fā)現生命的價值。通過生命意義干預可以使患者回憶許多過去經歷的事情,珍惜眼前,學會愛、表達愛、學會感恩,表達對未來的期待、愿望和希望等。這些都能喚起患者的正面情緒和積極的應對方式。同時,在生命意義干預過程中,需要家屬參與和互動,患者在回憶家人、親屬、朋友時,重溫以前的美好時光,吐露自己的心聲,喚起患者愛與被愛的能力,重新審視生命中出現的重要關系,將說不出口的話通過寫信、錄音、錄像等方式記錄下來,患者獲得情感支持與情感寄托。在干預結束后,患者會得到一本生命意義手冊,提醒患者經常翻閱,以此獲得情感支持與情感寄托。
綜上所述,生命意義干預可以幫助肺癌晚期患者體會及發(fā)現自身在疾病不同情景下的生命意義,從而提高患者的自尊水平,改善患者的主觀幸福感。生命意義干預是一種新的、積極的、有效的心理、精神干預方法,其作為臨床護理領域中新的干預方法可以應用到癌癥患者的護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