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哲
摘 要:孝文化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處于核心地位,具有悠久的歷史,極具現代意義。然而現在處于社會轉型時期,受到西方外來文化的影響,人們常常忽略對傳統文化的認識,尤其是處于價值觀形成時期的中學生。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是學習孝文化的重要渠道,將孝文化融入課堂教學十分必要,路徑和方法也值得探討。
關鍵詞:孝文化;初中;道德與法治;必要性;路徑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8)30-0048-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8.30.027
孝文化作為一種主流意識,在我國影響深遠。錢穆曾指出中國文化是“孝的文化”,中國傳統文化是以孝倫理為中心的。將孝文化融入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有助于在學生中進行倫理道德教育,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yǎng)及文化底蘊,有助于引導中學生正確價值觀的形成。
一、 傳統孝文化與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目標的契合點
殷商時期說起孝,只是一種具有宗教意義的祭祀活動;發(fā)展到西周,孝具有了家庭意識,以善事父母為主;進而到了現代,賦予了傳宗接代,社會責任等意味。
從善事父母、家庭意識、社會責任等方面論述傳統孝文化與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目標的契合點。
二、 孝文化融入初中《道德與法治》的價值
中國傳統孝文化在華夏數千年里不斷孕育和發(fā)展,并隨著時代的變遷而演變,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F在處于社會轉型時期,人們往往忽略對傳統文化的重視,尤其是處于價值觀形成時期的青少年,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融入孝文化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
(一)孝文化是提升學生道德修養(yǎng)的基礎
孔子說:“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是德之根本,道德修養(yǎng)對于學生道德品質和社會風氣的形成有重要作用。我國的人才選拔制度主要是通過考試,學校過分追求考試成績成績和升學率,重視智育而忽略學生的道德教育,沒有發(fā)揮學校德育的主渠道作用,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孝文化和道德教育又是緊密相連的,運用孝文化對中學生進行道德教育,是一種必要且有效的手段,可以培養(yǎng)中學生的道德品質和理想信念,是提高學生道德修養(yǎng)的迫切需要,彌補學生德育上的缺失。
(二)孝文化是教會學生感恩父母的渠道
現在的中學生群體中,有些家長過于溺愛自己的孩子,導致許多學生以自我為中心,親情意識淡薄,只知索取,不懂得體諒父母的辛苦?!墩撜Z·為政》中孔子將孝解釋為:“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我國傳統孝文化的基本內涵是指在父母活著的時候殷勤侍奉,在他們去世后按照禮俗進行埋葬和祭祀??梢娦⒕春透卸鞲改甘切⑽幕幕驹亍3踔械摹兜赖屡c法治》課堂正是對學生進行感恩教育的最佳場所,通過孝文化的學習,能夠使學生對感恩有實質的認識,認清對父母及家庭的使命感,強化感恩教育,塑造感恩行為。
三、孝文化融入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的途徑
(一)豐富課堂講授的孝文化內容
初中《道德與法治》的課堂教學是傳授孝文化的主要陣地,是學生接受知識最為直觀的方式。首先作為教師要認識到孝文化對于初中生價值觀形成的重要性,有目的有計劃地在課堂教學中貫穿孝文化知識。比如七年級《道德與法治》中,第十六課是有關孝親敬長的內容,在講述課堂內容的基礎上,將教學內容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學會如何孝敬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用實際行動表達對父母的孝心,引發(fā)對百善孝為先的思考。其次,在初中的《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可以適當地做些課外拓展,將有關孝文化的經典著作,如《孝經》《論語》等,豐富學生的學習素材,巧妙地灌輸給學生有關孝文化的知識,培養(yǎng)有仁愛、責任意識的人,實現素質教育的目標。
(二)開發(fā)有關孝文化的校本課程
校本課程是新課程改革中新興的一門課程,根據學生的需要和學校的自身特點而開設,教材多由本校老師自行編排,具有靈活性和實用性。近年來,在應試教育的背景下,課程的開設多以學科課程為主,并以學習成績作為衡量學生的標準。校本課程的出現,恰好能彌補學生孝德意識缺失,推動學校德育的實效性。2018年初,溫州市文成縣的珊溪中學校長趙漢彬主編的校本教材《微孝》投入使用。在校本課程的實施中,以本冊教材為依據,做到“有計劃、有課時、有活動、有記載”,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在活動中潛移默化地接受孝文化,使德孝教育不止拘泥在《道德與法治》的課本中,而是落到了實處?!段⑿ⅰ分袑τ嘘P古代孝道故事進行講解,讓中學生學有榜樣,見賢思賢,推動了整個學校孝文化教育的不斷深化。
(三)重視孝文化教育的實踐活動
除了課堂教學和校本課程之外,將孝文化教育與實踐活動結合也是大勢所趨。初中生學習到的理論知識要在實踐教學活動中加以鞏固,以此來強化對孝文化的認同感。有關孝文化的實踐活動形式多樣,如在學校中舉辦“孝之星”評選活動,以是否經常為父母做家務、關心父母和主動與父母溝通為標準,檢驗中學生在家中盡孝的積極性,在學生群體中營造出學習孝文化的環(huán)境;再如,定期安排中學生到敬老院慰問老人,從另外一個角度來感受尊老敬老的重要性,培養(yǎng)學生行孝的自覺性。除此之外,社區(qū)應與學校緊密配合,設立慈善愛心組織,免費播放有關孝行的電影,開展社區(qū)征文活動,激發(fā)中學生學習孝文化的積極性。教師在實踐活動結束后,要對活動認真進行反饋,并利用《道德與法治》的課堂教學展示學生的實踐成果,匯報學生的心得體會,將孝文化的學習落到實處。
四、結語
孝文化不僅是傳統文化的核心組成部分,也是促進社會和諧的重要保證。初中生道德意識處于懵懂階段,應當將孝文化與道德教育聯系,深入挖掘孝文化思想的價值,樹立孝文化的思想精華,將孝文化融入初中《道德與法治》的教學中,可以幫助初中生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培養(yǎng)中學生自覺追求崇高道德的境界。
參考文獻:
[1] 陳圓,景云.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滲透孝文化[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15(24).
[2] 姚文倩.試論孝文化在青少年道德教育中的作用[J].生活教育,2014(S1).
[3] 肖波.中國孝文化概論[M].人民出版社,2012.
[4] 孫小桐.思想政治教育孝文化資源整合與利用路徑研究[D].大連醫(yī)科大學,2015.
[責任編輯 萬淑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