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群體背景下的自我監(jiān)控:對個體地位獲取和群體任務(wù)績效的積極效應(yīng)*

    2018-10-16 03:18:56胡瓊晶張志學(xué)
    心理學(xué)報 2018年10期
    關(guān)鍵詞:凝聚力情感研究

    胡瓊晶 路 西 張志學(xué)

    (1浙江大學(xué)管理學(xué)院, 杭州 310058) (2中國農(nóng)業(yè)大學(xué)經(jīng)濟(jì)管理學(xué)院, 北京 100083)

    (3北京大學(xué)光華管理學(xué)院, 北京 100871)

    1 問題提出

    自我監(jiān)控(self-monitoring)作為一種人格特質(zhì),描述的是個體在不同情境中調(diào)整自己的行為以適應(yīng)特定情境需要的一種傾向(Synder, 1974)。高自我監(jiān)控者善于管理自身的情緒表達(dá), 在人際交往中會表現(xiàn)出更強(qiáng)的適應(yīng)能力(e.g., Diefendorff, Croyle, &Gosserand, 2005; Wang, Hu, & Dong, 2015)。在群體背景下, 自我監(jiān)控對于人際關(guān)系的建立尤為重要;特別是在群體形成和發(fā)展的階段, 自我監(jiān)控不僅影響個人在群體中人際關(guān)系構(gòu)建的有效性, 同時也可能影響到群體互動的質(zhì)量。

    以往研究發(fā)現(xiàn)了群體中的高自我監(jiān)控者的優(yōu)勢, 比如更具有成為領(lǐng)導(dǎo)者的潛質(zhì)(Zaccaro, Foti, &Kenny, 1991), 在人際網(wǎng)絡(luò)中會占據(jù)更有利的位置(Mehra, Kilduff, & Brass, 2001; Oh & Kilduff, 2008)。但是, 已有研究僅僅考察了自我監(jiān)控對于群體中的個體的作用, 卻忽略了自我監(jiān)控在群體層面的影響。群體研究表明, 群體的個性構(gòu)成(personality composition)會影響群體過程, 進(jìn)而影響群體的績效表現(xiàn)(Bell, 2007; Colbert, Barrick, & Bradley,2014; Lin & Rababah, 2014)。那么, 群體自我監(jiān)控的構(gòu)成——群體的平均自我監(jiān)控水平, 是否會通過影響群體內(nèi)成員互動的質(zhì)量, 從而間接影響他們在群體任務(wù)中的表現(xiàn)?探討群體的自我監(jiān)控構(gòu)成對群體互動及群體結(jié)果的影響將能深化對自我監(jiān)控本質(zhì)的認(rèn)識, 拓展自我監(jiān)控理論的解釋范疇。此外,在群體建立到發(fā)展的過程中, 自我監(jiān)控這一人格特質(zhì)對人際互動的作用可能會發(fā)生變化。然而, 已有研究基本假定自我監(jiān)控的作用是穩(wěn)定的, 忽略了在群體發(fā)展的不同階段自我監(jiān)控發(fā)揮的作用大小可能有所不同。

    為了彌補上述不足, 本研究將采用動態(tài)視角,在個體水平和群體水平探討自我監(jiān)控對人際互動質(zhì)量的作用。在個體水平, 我們關(guān)注自我監(jiān)控如何影響個體的人際表現(xiàn)——個體地位(status)和友誼網(wǎng)絡(luò)中心度(friendship network centrality), 兩者共同刻畫了個體在群體中的地位水平; 在群體水平,我們關(guān)注群體自我監(jiān)控的構(gòu)成如何影響群體的合作表現(xiàn)——群體合作中的任務(wù)績效(task performance)。個體在群體中的地位水平和群體在合作任務(wù)中的績效表現(xiàn)都是社會互動質(zhì)量在群體背景下的重要標(biāo)志, 并且與自我監(jiān)控這一人格特質(zhì)有著密切的關(guān)聯(lián)。

    1.1 群體內(nèi):自我監(jiān)控對個體人際表現(xiàn)的影響

    群體中的個體在個性特征、價值觀、行為習(xí)慣等方面存在差異。個體要在群體中獲得高質(zhì)量的人際關(guān)系, 首先需要去理解不同成員的特點, 從而采取適宜的溝通和行為方式。相比低自我監(jiān)控者, 高自我監(jiān)控者更善于觀察和理解與他人相關(guān)的信息。Synder和Cantor (1980)發(fā)現(xiàn)高自我監(jiān)控者更善于描繪他人形象, 而低自我監(jiān)控者更善于描繪自我形象。這表明高自我監(jiān)控者能夠準(zhǔn)確把握不同群體成員的特點, 并以此為行為線索表現(xiàn)出令對方喜歡的行為。其次, 已有研究也發(fā)現(xiàn)高自我監(jiān)控者更善于運用幽默來表達(dá)觀點(Turner, 1980), 恰當(dāng)?shù)乜刂平徽劰?jié)奏(Dabbs, Evans, Hopper, & Purvis, 1980), 進(jìn)而促進(jìn)群體其他成員在與高自我監(jiān)控者的社會交往中的愉悅程度。此外, 高自我監(jiān)控者在自我展示時會更多表現(xiàn)積極情緒, 更少展現(xiàn)消極情緒(Ickes,Holloway, Stinson, & Hoodenpyle, 2006)。由于寢室成員生活接觸頻繁, 很容易產(chǎn)生情緒傳染, 因此寢室中的其他成員在和高自我監(jiān)控者相處會更多感受到積極情緒。

    由此推測, 相比低自我監(jiān)控者, 高自我監(jiān)控者更有可能在群體內(nèi)讓他人對自己持有積極情感(positive sentiments)。情感是對特定個體或事物的效價評估, 反映了對該個體或事情的喜歡或不喜歡(Frijda, 1994; Kelly & Barsade, 2001)。遵循Scott,Colquitt和 Zapata-Phelan (2007)的做法, 本研究將積極情感定義為其他群體成員預(yù)期或?qū)嶋H與某一個體互動時所引發(fā)的積極情緒反應(yīng)——愉快(joviality)和自信(self-assurance)。愉快包含快樂(happiness)和激情(enthusiasm)的感受, 自信則包含驕傲(pride)和信心(confidence)的感受(Watson,2000)。高自我監(jiān)控者他人導(dǎo)向的人際互動方式會讓與之相處的群體成員感受到更多的積極情緒, 因而形成對該成員的積極情感。

    此外, 我們認(rèn)為自我監(jiān)控對他人積極情感的正向作用可能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增強(qiáng)。在群體形成的初期, 成員之間的交流有限, 彼此的交往也比較謹(jǐn)慎, 以維持表面的和諧關(guān)系。但是隨著群體的發(fā)展, 群體內(nèi)成員的個人特質(zhì)在互動中會不斷表露。此時, 高自我監(jiān)控者由于傾向于捕捉與他人有關(guān)的信息(Synder & Cantor, 1980), 因而可以更有效地理解他人的個人喜好、行為習(xí)慣、性格等, 并在與他人交往時更有針對性地使用人際溝通的技巧, 讓他人感到更多的積極情緒。相反, 對于低自我監(jiān)控者,由于他們更關(guān)注與自我有關(guān)的信息(Synder &Cantor, 1980), 他人的自我表露并不能有效地提高他們對群體內(nèi)其他成員的理解。與此同時, 由于低自我監(jiān)控者更傾向于以自我的感受、喜好來展現(xiàn)自己的行為(Gangestad & Snyder, 2000), 隨著群體的發(fā)展他們更有可能與他人發(fā)生沖突, 令他人感到不悅。綜上所述, 我們提出如下假設(shè):

    假設(shè)1:個體自我監(jiān)控水平正向預(yù)測他人積極情感; 并且其預(yù)測力隨時間推移而增強(qiáng)。

    在群體中, 人際關(guān)系成功的一個重要標(biāo)志就是地位獲取。地位反映了個體在群體中獲得的尊重和享有的威望(Magee & Galinsky, 2008)。高地位的個體會獲得更多的資源, 對群體決策產(chǎn)生更大的影響,更容易使他人順從, 因此獲得高地位是個體在群體中的一個重要目標(biāo)(Pettit, Yong, & Spataro, 2010)。人們是否賦予某一個體較高的地位可能受到情緒的影響。當(dāng)在與某一個體的相處中體驗到積極情緒時, 人們會更關(guān)注該個體, 也會更愿意與之相處、受其影響。人際互動中體驗到的積極情緒是一種重要的資源(Fredrickson, 1998)。人們希望獲取并保存自己的資源, 因此會更傾向于與那些讓自己體驗到積極情緒的人相處(Hobfoll, 1989), 并由于喜歡甚至依賴而賦予其更高的個體地位。

    除了群體成員因順從而賦予個體地位之外, 在網(wǎng)絡(luò)結(jié)構(gòu)中的地位——友誼網(wǎng)絡(luò)中心度(Baldwin,Bedell, & Johnson, 1997)也是一項衡量個體在群體中地位的重要指標(biāo)。正如上文所述, 當(dāng)人們在與某一個體相處時體驗到更多的積極情緒時, 會更愿意與該個體交往, 更可能與其發(fā)展出親密的朋友關(guān)系;該個體因此會獲得更高的友誼網(wǎng)絡(luò)中心度。在群體中, 個體的自我監(jiān)控水平越高, 人們越會對該個體持有積極情感。所以, 自我監(jiān)控水平會通過提高他人的積極情感從而對個體在群體內(nèi)的地位獲取(個體地位和友誼網(wǎng)絡(luò)中心度)起到正向的間接效應(yīng)。

    假設(shè)2:個體自我監(jiān)控水平通過群體內(nèi)他人的積極情感對個體地位獲取(個體地位和友誼網(wǎng)絡(luò)中心度)產(chǎn)生間接的正向作用。

    1.2 群體間:自我監(jiān)控對群體合作表現(xiàn)的影響

    以往研究主要比較了不同自我監(jiān)控水平的個體在人際互動、工作表現(xiàn)上的差異(e.g., Scott, Barnes,& Wagner, 2012; Turnley & Bolino, 2001), 但對于自我監(jiān)控在群體層面的效應(yīng)卻探討甚少。群體的平均自我監(jiān)控水平越高, 表明群體中的個體整體上更善于根據(jù)情境的和人際的線索來指導(dǎo)自己的行為(Synder, 1974)。在這種情況下, 我們認(rèn)為群體更可能形成較強(qiáng)的凝聚力(cohesion)。一方面, 當(dāng)群體成員都能較好地調(diào)控自己的行為時, 不同成員之間會產(chǎn)生更加愉悅的互動、形成更好的人際吸引, 成員之間會更愿意一起開展合作。另一方面, 在面臨沖突的時候, 高自我監(jiān)控者也更有能力通過合作和妥協(xié)去解決問題(Zaccaro et al., 1991); 群體平均自我監(jiān)控水平越高, 意味著成員間更能有效解決沖突,避免沖突升級對團(tuán)隊凝聚力的傷害。綜合來看, 群體自我監(jiān)控水平會對群體凝聚力產(chǎn)生積極的影響。

    此外, 群體自我監(jiān)控對群體凝聚力的影響也將隨著時間推移而增強(qiáng)。在群體成立的初期, 由于成員們剛進(jìn)入一個新的社交環(huán)境, 他們會采取暫時性印象管理的策略; 但是在群體逐步發(fā)展和成熟的過程中, 群體會經(jīng)歷更多的事件(如集體活動、沖突等), 特質(zhì)自我監(jiān)控的作用就會逐漸顯現(xiàn)。成員們整體的自我監(jiān)控水平越高, 他們越能在長期的活動中保持適宜的行為和交流方式, 從而發(fā)展成有凝聚力的群體; 但當(dāng)成員們整體的自我監(jiān)控水平較低時,成員們無法繼續(xù)維持早期的表面和諧, 這將對群體凝聚力造成負(fù)面影響。也就是說, 自我監(jiān)控水平高的群體和自我監(jiān)控水平低的群體在群體凝聚力上的差異會隨群體發(fā)展而凸顯。綜上所述, 我們提出如下假設(shè):

    假設(shè)3:群體成員的平均自我監(jiān)控水平正向預(yù)測群體凝聚力; 并且其預(yù)測力隨時間推移而增強(qiáng)。

    群體的凝聚力越高, 群體成員間往往有更強(qiáng)的聯(lián)系, 有更高的集體概念, 有更大的向心力(Man &Lam, 2003)。群體凝聚力有利于促進(jìn)群體成員間的協(xié)調(diào), 使群體合作更加順暢(Mullen & Copper,1994)。在高凝聚力的群體中, 群體成員會有更強(qiáng)的目標(biāo)承諾, 會付出更大的個人努力以實現(xiàn)群體目標(biāo)(Klein & Mulvey, 1995)。凝聚力帶來的這些積極后果有利于群體成員更好地完成群體任務(wù), 特別是在需要成員之間較多溝通與協(xié)調(diào)的合作型的任務(wù)中,高凝聚力的群體往往會有更好的績效表現(xiàn)。以往的實證研究也較好地支持了凝聚力對群體績效的積極效應(yīng)(Beal, Cohen, Burke, & McLendon, 2003; Filho,Dobersek, Gershgoren, Becker, & Tenenbaum, 2014)。

    考慮到群體自我監(jiān)控水平對群體凝聚力的促進(jìn)作用, 我們提出群體自我監(jiān)控水平可能通過提高群體凝聚力從而對群體任務(wù)績效產(chǎn)生間接的積極影響。

    假設(shè)4:群體成員的平均自我監(jiān)控水平通過群體凝聚力對群體的任務(wù)績效產(chǎn)生間接的正向作用。

    圖1呈現(xiàn)了本研究的主要研究內(nèi)容。

    圖1 自我監(jiān)控作用的機(jī)理與影響圖示

    2 研究方法

    2.1 參與者和程序

    我們選取了北京大學(xué)的大一新生寢室為研究對象, 在2016年9~12月對他們進(jìn)行了跟蹤調(diào)查。選取大一新生寢室為調(diào)查對象主要基于以下幾方面的考慮。第一, 新生寢室可以盡可能控制不同群體之間在群體內(nèi)異質(zhì)性上的差異, 寢室內(nèi)成員性別相同、年齡相仿。第二, 新生寢室是一個沒有明確目標(biāo)和確定社會規(guī)范的群體, 是一個弱環(huán)境, 更有利于觀察特質(zhì)的影響。第三, 新生寢室屬于剛組建的群體, 對他們做跟蹤調(diào)查有利于觀測因果關(guān)系,跟蹤調(diào)查的方式也能夠探究自我監(jiān)控的動態(tài)效應(yīng)?;谝陨峡紤], 在新生入學(xué)第一周, 我們招募了40個新生寢室(18個男生寢室和 22個女生寢室)參與調(diào)查, 共 159人, 其中男生 71人(一個男生寢室為三人寢室)。我們分別在第3周(T1), 第9周(T2), 第15周(T3)進(jìn)行了三次問卷調(diào)查, 每次數(shù)據(jù)采集均在5天內(nèi)完成。最終一共有32個寢室(12個男生寢室)、122名新生(45名男生)參與了完整的三次調(diào)查。

    2.2 變量測量

    2.2.1 個體水平

    個體自我監(jiān)控(T1):個體自我監(jiān)控的測量采用了Lennox和Wolfe (1984) 13個條目的量表。條目如“在社交場合, 如果我感覺有必要, 我有能力改變我的行為”, “我能夠通過別人的眼睛準(zhǔn)確判斷他們的真實情緒” (1=非常不符, 7=非常符合)。量表的Cronbach’s α 系數(shù)為 0.87。

    他人積極情感(T2)

    :遵循Scott等人(2007)的做法, 我們從Positive and Negative Affect Schedule-Expanded (PANAS-X, Watson & Clark, 1994)表中抽取了4個條目來測量他人對特定個體的積極情感。在測量時, 我們讓參與者依次評價與其他各個寢室成員相處時的情緒感受——“當(dāng)我和他/她在一起時,我感到:高興的/充滿激情的/自豪的/自信的” (1=非常不符, 7=非常符合)。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數(shù)為0.80, 所以我們將 4個條目求均值。在計算時, 他人對特定個體的積極情感(T2)是取寢室其他成員針對該個體所做出的評價的平均。如圖2所示, A在他人積極情感上的得分是將B, C, D三人評價的在與 A一起時的情緒感受取平均分得到, 以此類推B, C, D在他人積極情感上的得分。我們計算了Rwg(within-group interrater reliability)和 ICC (1)(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這兩個衡量組內(nèi)不同評價者之間評價一致性的重要指標(biāo)(LeBreton &Senter, 2008)。結(jié)果顯示Rwg的中位值是0.97, ICC(1)值為 0.60, 表明在一個組(寢室)內(nèi), 其他成員針對某個特定成員所做出的評價有良好的組內(nèi)一致性, 可以把其他成員針對特定個體的評價聚合從而衡量該個體的他人積極情感(T2) (James, 1982)。

    圖2 他人積極情感測量示例1 感謝匿名評審專家建議我們采用示意圖的方式來更清晰地表現(xiàn)測量方式。

    他人積極情感(T3)

    :他人積極情感(T3)采用了和他人積極情感(T2)相同的測量方式。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數(shù)為 0.81。Rwg的中位值是 0.98,ICC (1)值為 0.62。

    個體地位(T3)

    :根據(jù) Anderson, John, Keltner和Kring (2001)以及 Bendersky和Shah (2012)的做法, 我們采用三個條目來測量個體在寢室中的地位。我們讓參與者依次對其他各個寢室成員做出評價。具體條目為“該室友在寢室很有威望”, “該室友在寢室很受尊敬”, “該室友在寢室很有影響力” (1=非常不符, 7=非常符合)。某一個體的地位等于寢室內(nèi)其他成員對該個體地位評價的平均。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數(shù)為 0.87。Rwg的中位值是 0.97,ICC (1)值為 0.58, 表明一個組(寢室)內(nèi), 其他成員對某個特定成員的地位評價具有良好的組內(nèi)一致性, 因此我們將其他成員對被評者的評價聚合來反映被評者的個體地位。

    友誼網(wǎng)絡(luò)中心度(T3)

    :讓每個參與者評價其他寢室成員, “該成員是不是你生活中的朋友(生活中一起娛樂、運動等) (1=是, 0=否)?”某個個體的友誼網(wǎng)絡(luò)中心度等于寢室內(nèi)將其當(dāng)作朋友的成員的總數(shù)(Klein, Lim, Saltz, & Mayer, 2004)。

    2.2.2 群體水平

    群體自我監(jiān)控(T1)

    :在本研究中, 群體自我監(jiān)控采用了群體內(nèi)個體自我監(jiān)控水平的平均分。以往關(guān)于群體層面?zhèn)€性構(gòu)成的研究主要有三種操作范式(LePine, 2003):(1)加成模型(additive model)——成員平均分; (2)聯(lián)合模型(conjunctive model)——最低分者的分?jǐn)?shù); (3)分離模型(disjunctive model)——最高分者的分?jǐn)?shù)。就本研究而言, 我們采用加成模型主要基于以下幾點理由:第一, 聯(lián)合模型適用于當(dāng)組與組的差異來自于最低分者時, 分離模型適用于當(dāng)組與組的差異來自最高分者時(LePine,2003)。群體凝聚力的形成是基于成員彼此之間的互動的, 因此個別的高自我監(jiān)控者或低自我監(jiān)控者可能并不足以決定群體凝聚力, 而成員總體的自我監(jiān)控水平會更具有影響力。第二, 我們發(fā)現(xiàn)平均分?jǐn)?shù)(加成模型)與最低分(聯(lián)合模型)和最高分(分離模型)高相關(guān)。總體上, 群體自我監(jiān)控的平均分與最高分(r = 0.68, p < 0.001)和最低分(r = 0.56, p < 0.001)都高相關(guān), 這表明平均分與另外兩種替代性計算方法存在很大的重疊。第三, 以往研究表明加成模型對結(jié)果的預(yù)測更具有代表性, 即能在不同的任務(wù)情境中預(yù)測結(jié)果(e.g., Tziner & Eden, 1985; Devine &Philips, 2000)。此外, 采用加成方式也符合已有文獻(xiàn)的做法(Roberson & Williamson, 2012)。綜合以上考慮, 在本研究中, 我們采用了所有成員自我監(jiān)控水平的平均值來衡量群體自我監(jiān)控。個性特征是每個個體固有的屬性, 一般而言不會在群體成員間收斂(converge), 因此對于這種加成方式不需要計算評價者的一致性(e.g., Bradley, Klotz, Postlethwaite,& Brown 2013; Lin & Rababah, 2014)。

    群體凝聚力(T2)

    :群體凝聚力(T2)由每個成員對寢室的凝聚力做出單獨的評價, 再對寢室內(nèi)所有成員的評價取平均得到。具體量表采用了兩個條目(Jehn & Mannix, 2001), 分別是“我們寢室有很強(qiáng)的凝聚力”、“我們寢室的成員具有團(tuán)隊精神” (1=非常不符, 7=非常符合)。Cronbach’s α 系數(shù)為 0.95。Rwg的中位值是0.88, ICC (1)值為0.25。

    群體凝聚力(T3)

    :群體凝聚力(T3)采用了和群體凝聚力(T2)相同的測量。Cronbach’s α系數(shù)為0.95。Rwg的中位值是0.89, ICC (1)值為0.24。群體凝聚力(T2)和群體凝聚力(T3)在 Rwg和 ICC (1)上的得分表明寢室成員對寢室的凝聚力感知具有較好的內(nèi)部一致性, 聚合到群體層面是合理的。

    群體任務(wù)績效(T3)

    :群體任務(wù)績效采用了客觀的行為測量。第三次數(shù)據(jù)收集在實驗室中進(jìn)行。寢室成員首先完成問卷調(diào)查, 然后進(jìn)行團(tuán)隊任務(wù)——拼圖游戲。該拼圖游戲改編自劉雪峰和張志學(xué)(2005)的管理生產(chǎn)練習(xí)。在這個游戲中, 所有寢室成員將分成兩種角色(D和W)來合作完成一個拼圖任務(wù)。D組(2人)能看到拼圖的設(shè)計圖紙, 需要在20分鐘的時間限制內(nèi)向 W組溝通, 但只能使用語言, 不可以讓W(xué)組直接看到圖紙, 不可以自己動手畫圖給 W 組, 也不可以用手勢比形狀。W 組(1~2人)看不到拼圖的設(shè)計圖紙, 可以用紙筆記錄從 D組獲取的信息。

    任務(wù)的具體實施流程可分解為四個階段:(1)寢室成員自由選擇不同角色, 然后根據(jù)角色被分到兩個不同的小房間; (2)主試將設(shè)計圖紙交給D組, D組單獨討論如何向W組講述圖紙; (3) D組進(jìn)入W組房間與W組進(jìn)行面對面溝通, 描述設(shè)計圖紙; (4)溝通結(jié)束, D組離場, 主試將打亂的小塊拼圖發(fā)放給W組, W組完成拼圖。這個拼圖任務(wù)需要寢室成員互相了解彼此的優(yōu)勢不足, 合理分配角色, 也需要D組和W組雙方有效傳達(dá)信息、給予反饋、針對反饋進(jìn)行澄清或調(diào)整自己的溝通方式。因此這個群體合作的任務(wù)在各個階段都要求群體內(nèi)部成員之間具有良好的了解、溝通和默契, 能夠考量群體內(nèi)是否具有長期的、良好的社會互動。

    我們用是否完成拼圖以及完成拼圖的時間來衡量任務(wù)績效。由于所有寢室都完成了拼圖, 最終的任務(wù)績效(T3)由任務(wù)花費總時長(單位分鐘)來衡量。時間越短, 績效越好; 為了方便結(jié)果的理解,我們在假設(shè)檢驗時將時間乘以–1 來表示群體任務(wù)績效。

    2.3 分析策略

    對于個體層面的研究假設(shè), 由于個體都嵌入在不同的群體中, 為了控制組間差異造成的影響, 采用跨層次線性模型(hierarchical linear modeling,HLM)進(jìn)行假設(shè)檢驗。對于群體層面的研究假設(shè),將采用一般線性回歸進(jìn)行假設(shè)檢驗。所有的間接效應(yīng)都利用RMediation (Tofighi & MacKinnon, 2011)進(jìn)行檢驗。RMediation能夠更準(zhǔn)確地估計第一類錯誤, 比傳統(tǒng)的檢驗方法(如 Sobel檢驗)更有效(MacKinnon, Fritz, Williams, & Lockwood, 2007;MacKinnon, Lockwood, & Williams, 2004)。

    3 研究結(jié)果

    3.1 描述性分析

    表1呈現(xiàn)了個體層面變量的相關(guān)關(guān)系。個體自我監(jiān)控(T1)與第 2個時點的他人積極情感(T2)和第3個時點的他人積極情感(T3)都正相關(guān), 并且與后者的相關(guān)性更強(qiáng), 這為假設(shè)1提供了初步的支持。他人積極情感(T2)/他人積極情感(T3)與個體地位(T3)和友誼網(wǎng)絡(luò)中心度(T3)分別顯著正相關(guān), 這也符合預(yù)期。個體自我監(jiān)控(T1)與個體地位(T3)和友誼網(wǎng)絡(luò)中心度(T3)都不存在顯著的相關(guān)關(guān)系, 表明自我監(jiān)控水平對兩種地位的影響不存在直接效應(yīng)。

    表1 個體層面變量均值、標(biāo)準(zhǔn)差和相關(guān)系數(shù)

    表2呈現(xiàn)了群體層面變量的相關(guān)關(guān)系。群體自我監(jiān)控(T1)與第 2個時點的群體凝聚力(T2)和第 3個時點的群體凝聚力(T3)都呈正相關(guān), 但與后者的相關(guān)性并沒有強(qiáng)于前者, 不符合預(yù)期。群體凝聚力(T2)/群體凝聚力(T3)與群體任務(wù)績效(T3)顯著正相關(guān), 符合預(yù)期。群體自我監(jiān)控(T1)與群體任務(wù)績效(T3)不存在顯著的相關(guān)關(guān)系, 表明群體自我監(jiān)控水平對群體任務(wù)績效的影響不存在直接效應(yīng)。

    3.2 排除無關(guān)變量

    在采用回歸分析檢驗假設(shè)之前, 我們首先對可能的干擾因素進(jìn)行了排除。首先, 我們排除了性別的影響。在我們的樣本中, 男生的自我監(jiān)控水平(M = 4.62, SD = 0.10)與女生的自我監(jiān)控水平(M =4.3, SD = 0.07)不存在顯著差異, t(120) = –0.91, p =0.362。這也符合Day, Schleicher, Unckless和Hiller(2002)在元分析中的發(fā)現(xiàn)——在使用 Lennox和Wolfe (1984) 13個條目的量表時, 性別與自我監(jiān)控水平無關(guān)。此外, 無論在個體還是群體層面, 性別與他人積極情感、個體地位、友誼網(wǎng)絡(luò)中心度、群體凝聚力、群體任務(wù)績效均無顯著相關(guān)(ps >0.455)。其次, 我們排除了認(rèn)知能力對于群體合作任務(wù)表現(xiàn)的影響。我們獲取了大一新生在各自省份的高考排名, 這種規(guī)范化考試成績被研究證明與一般認(rèn)知能力顯著相關(guān)(Frey & Detterman, 2004), 因此可以將高考排名作為一般認(rèn)知能力的代理變量。分析結(jié)果發(fā)現(xiàn), 高考排名與群體凝聚力和任務(wù)績效并無顯著相關(guān)(ps > 0.611)。最后, 我們考察了共同興趣愛好等對群體凝聚力的影響。對于大學(xué)生來說,飲食和娛樂活動的差異性是影響他們能否進(jìn)行密切的交流的重要影響因素, 可能會對群體凝聚力造成影響。在第二次調(diào)查中, 參與者回答了“你與室友在飲食習(xí)慣上是否存在差異”以及“你與室友在娛樂活動上是否存在差異” (1=完全不同, 7=完全吻合)。結(jié)果發(fā)現(xiàn), 群體飲食習(xí)慣相似性、群體娛樂活動相似性和群體凝聚力無顯著相關(guān)(ps > 0.148)。

    表2 群體層面變量均值、標(biāo)準(zhǔn)差和相關(guān)系數(shù)

    表3 個體層面的跨層次回歸分析結(jié)果

    3.3 回歸分析

    在檢驗個體層面的假設(shè)之前, 我們首先用零模型估計了個體地位的組間差異, T= 0.20, p < 0.01,ICC (1) = 0.268, 表明26.8%的變異被組間解釋。所以有必要采用HLM來檢驗與地位相關(guān)的假設(shè)。對友誼網(wǎng)絡(luò)中心度的估計不存在顯著的組間差異,T= 0.12, p = 0.111, 但為了保持檢驗方法的一致性, 我們統(tǒng)一用HLM做檢驗。

    表3呈現(xiàn)了HLM的分析結(jié)果。模型1中, 個體自我監(jiān)控(T1)與他人積極情感(T2)有顯著的正向關(guān)系。為了檢驗自我監(jiān)控發(fā)生影響的時間效應(yīng), 在模型2中, 我們控制了第2個時點的他人積極情感(T2), 再用個體自我監(jiān)控(T1)來預(yù)測第 3個時點的他人積極情感(T3)。結(jié)果顯示, 他人積極情感(T2)與他人積極情感(T3)有顯著的正向關(guān)系, 并且個體自我監(jiān)控(T1)與他人積極情感(T3)也存在顯著的正向關(guān)系。我們進(jìn)一步用Z檢驗比較個體自我監(jiān)控(T1)對他人積極情感(T2)的回歸系數(shù)與個體自我監(jiān)控(T1)對他人積極情感(T3)的回歸系數(shù), 結(jié)果發(fā)現(xiàn)后者顯著大于前者, Z = 2.52, p < 0.05。這表明, 從第2時點到第 3時點, 個體自我監(jiān)控對他人積極情感的影響有所增強(qiáng)。因此, 假設(shè) 1得到了支持, 即個體自我監(jiān)控會促進(jìn)他人積極情感, 并且這一效應(yīng)隨著時間推移得到增強(qiáng)。

    模型3和模型4分別檢驗了他人積極情感(T2)對個體地位(T3)和友誼網(wǎng)絡(luò)中心度(T3)的作用。我們選擇第2個時點的他人積極情感(T2)而非第3個時點的他人積極情感(T3)是為了盡量減少同源偏差帶來的干擾。結(jié)果顯示, 他人積極情感(T2)分別與個體地位(T3)和友誼網(wǎng)絡(luò)中心度(T3)存在正向關(guān)系。進(jìn)一步用 RMediation檢驗個體自我監(jiān)控(T1)通過他人積極情感(T2)對個體地位(T3)/友誼網(wǎng)絡(luò)中心度(T3)產(chǎn)生的間接效應(yīng)。RMediation通過兩個路徑系數(shù)——個體自我監(jiān)控(T1)到他人積極情感(T2)的路徑系數(shù)和他人積極情感(T2)到個體地位(T3)/友誼網(wǎng)絡(luò)中心度(T3)的路徑系數(shù)——的乘積來檢驗間接效應(yīng)。如表5所示, 95%偏差校正的置信區(qū)間(bias-corrected confidence interval)不包括0,間接效應(yīng)顯著 。

    表4呈現(xiàn)了一般線性回歸的結(jié)果。模型1中, 群體自我監(jiān)控(T1)與群體凝聚力(T2)有顯著的正向關(guān)系。模型2控制了第2個時點的群體凝聚力(T2), 用群體自我監(jiān)控(T1)預(yù)測第 3個時點的群體凝聚力(T3)。結(jié)果顯示, 群體凝聚力(T2)與群體凝聚力(T3)有顯著的正向關(guān)系, 但群體自我監(jiān)控(T1)與群體凝聚力(T3)不存在顯著的正向關(guān)系。因此, 假設(shè) 3得到部分支持, 即群體自我監(jiān)控水平會促進(jìn)群體凝聚力, 但這一效應(yīng)并未隨時間推移發(fā)生變化。

    模型 3檢驗群體凝聚力(T2)對群體任務(wù)績效(T3)的影響。與個體層面的做法一致, 我們選擇第2個時點的群體凝聚力(T2)而非第3個時點的群體凝聚力(T3)是為了盡量減少同源偏差帶來的干擾。結(jié)果顯示群體凝聚力(T2)與群體任務(wù)績效(T3)有顯著的正向關(guān)系。進(jìn)一步用RMediation檢驗群體自我監(jiān)控(T1)通過群體凝聚力(T2)對群體任務(wù)績效(T3)的間接效應(yīng)。如表 5所示, 95%偏差校正的置信區(qū)間不包括0, 間接效應(yīng)顯著。

    表4 群體層面一般線性回歸分析結(jié)果

    表5 RMediation檢驗間接效應(yīng)的結(jié)果

    4 討論

    本研究關(guān)注自我監(jiān)控這一人格特質(zhì)在群體背景下的作用。通過對大學(xué)新生寢室的跟蹤調(diào)查, 我們發(fā)現(xiàn)在個體層面, 個體自我監(jiān)控能夠提高他人對該個體的積極情感, 并且這一效應(yīng)隨著時間推移得到增強(qiáng); 更進(jìn)一步, 個體自我監(jiān)控通過提高他人對該個體持有的積極情感間接提高其在群體中的個體地位和友誼網(wǎng)絡(luò)中心度。在群體層面, 群體自我監(jiān)控能夠提高群體內(nèi)的凝聚力; 更進(jìn)一步, 群體自我監(jiān)控通過提高群體凝聚力間接提高群體任務(wù)績效。

    研究假設(shè)3的后半部分——自我監(jiān)控對群體凝聚力的預(yù)測力隨時間推移而增強(qiáng)——并未得到數(shù)據(jù)支持。我們認(rèn)為存在兩種可能的解釋。第一, 從樣本的特征考慮, 隨著入學(xué)日久, 大學(xué)生參與的其他活動越來越多, 每個人的時間安排更加密集, 要湊齊寢室所有成員的時間進(jìn)行集體活動的難度相比于初期有所提高, 這使得寢室作為整體的集體活動頻率下降。也就說, 自我監(jiān)控對群體凝聚力的影響也許被群體活動頻率下降所抵消了。第二, 不同于個體層面的中介變量“他人對某一個體的積極情感”, 群體凝聚力不僅涉及了相處時的愉快感受,也涉及成員之間互相的承諾和投入; 然而高自我監(jiān)控者對工作、伴侶的承諾水平并不會更高(Jenkins,1993; Norris & Zweigenhaft, 1999)。因此, 群體自我監(jiān)控構(gòu)成對群體凝聚力的影響可能存在一個“天花板”。我們認(rèn)為, 上述解釋都有可能導(dǎo)致自我監(jiān)控對群體凝聚力的預(yù)測作用維持不變。

    4.1 理論貢獻(xiàn)

    本研究的發(fā)現(xiàn)為自我監(jiān)控以及地位等相關(guān)領(lǐng)域做出了以下幾點理論貢獻(xiàn)。

    首先, 通過研究層次的轉(zhuǎn)變, 我們不僅在個體層面探究了個體自我監(jiān)控對個體人際質(zhì)量(他人積極情感)和地位獲取(個體地位和友誼網(wǎng)絡(luò)中心度)的影響, 更重要的是在群體層面探究了群體自我監(jiān)控水平對于群體互動(群體凝聚力)以及群體結(jié)果(群體任務(wù)績效)的影響。以往對自我監(jiān)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個體層面, 著重探究高自我監(jiān)控者有哪些有別于他人的行為表現(xiàn)(e.g., Oh & Kilduff, 2008;Wang et al., 2015)。隨著人們越來越多地依賴于群體來開展工作, 我們需要更多地去關(guān)注群體的構(gòu)成,而不是單一地聚焦在群體中的個體上。然而, 我們對自我監(jiān)控在群體層面的效應(yīng)卻知之甚少。作為例外, Roberson和Williamson (2012)的研究也只是將群體自我監(jiān)控作為邊界條件, 檢驗了其是否調(diào)節(jié)表達(dá)性網(wǎng)絡(luò)強(qiáng)度與過程公平氛圍強(qiáng)度的正向關(guān)系, 但并沒有直接探究群體自我監(jiān)控構(gòu)成作為一種群體投入如何影響群體內(nèi)部的互動, 進(jìn)而影響群體的結(jié)果。通過探討自我監(jiān)控這一人格特質(zhì)在群體水平的構(gòu)成, 本研究揭示了以往忽略的自我監(jiān)控的一大積極作用, 即群體自我監(jiān)控水平越高, 越有利于群體形成較高的凝聚力, 從而對群體的任務(wù)表現(xiàn)產(chǎn)生間接的促進(jìn)作用。

    其次, 我們引入動態(tài)視角, 探究了自我監(jiān)控的作用如何隨群體發(fā)展而變化。在個體層面, 自我監(jiān)控對人際質(zhì)量的影響隨時間增強(qiáng)還是減弱有兩種不同的推理。一方面, 大家從群體成立之初的非常陌生到彼此了解, 性格、觀念的相似性等因素可能產(chǎn)生更大的影響, 自我監(jiān)控特質(zhì)的影響可能會下降;另一種可能則是, 群體成立之初, 大家都短暫性地提高了自我監(jiān)控水平, 但是, 隨著群體發(fā)展, 只有特質(zhì)自我監(jiān)控較高的個體仍然保持情境和社交敏感性, 自我監(jiān)控特質(zhì)的影響會增強(qiáng)。我們的研究結(jié)果支持了后一種可能性, 自我監(jiān)控正向促進(jìn)他人對個體的積極情感, 并且這種效應(yīng)隨著時間推移而增強(qiáng)。采用動態(tài)視角具有重要的意義, 因為在人際互動中, 尤其是在群體從建立到發(fā)展的過程中, 群體內(nèi)成員之間的互動的頻率和內(nèi)容是發(fā)生變化的(Tuckman, 1965)。比如在群體剛組建的時候, 人們還處于相互試探、建立信任的階段, 可能會采用印象管理的手段, 削弱了個性特征對于人際質(zhì)量的影響。但是隨著群體的逐步發(fā)展, 人們會進(jìn)行更多的協(xié)作, 也會經(jīng)歷一些沖突, 印象管理的程度減少,個性特征的作用就凸顯出來了。我們在個體層面發(fā)現(xiàn)的自我監(jiān)控對他人積極情感的作用隨時間而增強(qiáng)的結(jié)果, 也較好地印證了這一點。

    最后, 本研究的發(fā)現(xiàn)對于地位領(lǐng)域也有一定的貢獻(xiàn)。過往關(guān)于自我監(jiān)控的研究探討了高自我監(jiān)控者在工作領(lǐng)域的一些表現(xiàn), 例如他們更多展現(xiàn)出靈活性而被選為領(lǐng)導(dǎo)(Hall, Workman, & Marchioro,1998), 或者更多塑造慷慨的同伴形象(Flynn, Reagans,Amanatullah, & Ames, 2006)從而獲得更高的地位。本研究的結(jié)論和這些研究具有相似性, 都指向了自我監(jiān)控可以促進(jìn)個體地位的提升, 但是我們采取了不同的解釋視角。以往的地位研究(以期望狀態(tài)理論為代表)認(rèn)為群體中個體地位的形成主要基于人們對特定個體的貢獻(xiàn)的預(yù)期(Correl & Ridgeway,2003), 但我們認(rèn)為在一般的人際互動中, 他人的積極情感也是獲取地位的一種重要方式。探討地位獲取的其他途徑也是近期理論所關(guān)注的一個方向,例如有研究者認(rèn)為美德也是獲取地位的途徑(Bai,2017)。

    4.2 局限及未來研究方向

    雖然本研究有不少優(yōu)勢, 但在理論上和方法上也存在一些局限, 是未來研究需要更好地去關(guān)注和解決的。

    第一, 基于新生寢室的研究結(jié)論是否可以擴(kuò)展到工作團(tuán)隊和其他群體中, 需要未來研究的進(jìn)一步檢驗。為了檢驗自我監(jiān)控對人際互動的預(yù)測力是否有動態(tài)變化, 我們選取了大學(xué)新生寢室作為研究對象。但是寢室群體與工作團(tuán)隊有相似性也有區(qū)別性。盡管學(xué)生也會在寢室內(nèi)部交流學(xué)習(xí)求職等任務(wù)相關(guān)的信息, 但寢室整體沒有明確任務(wù)目標(biāo), 更多是人際導(dǎo)向的。因此, 在個體層面的結(jié)論——自我監(jiān)控通過他人的積極情感間接地促進(jìn)個體地位獲取——是否可以在工作團(tuán)隊中推廣需要謹(jǐn)慎考慮。在一些工作要求較低、更注重人際關(guān)系的工作團(tuán)隊中, 自我監(jiān)控可能仍然具有作用; 但是在一些任務(wù)導(dǎo)向很強(qiáng)的團(tuán)隊中, 自我監(jiān)控對地位的間接影響是否會被任務(wù)貢獻(xiàn)所遮蔽, 則需要在未來的研究中繼續(xù)探討。在群體層面, 自我監(jiān)控通過群體凝聚力間接影響了團(tuán)隊的合作績效, 雖然我們盡可能使用了客觀的績效指標(biāo), 但這一實驗任務(wù)是否能遷移到實際的工作任務(wù)中, 也需要謹(jǐn)慎的考慮。

    第二, 本研究并未探討群體中自我監(jiān)控的作用是否存在邊界條件。事實上, 一些群體特征可能會影響自我監(jiān)控的作用大小。比如, 群體的關(guān)系導(dǎo)向越強(qiáng), 人際交往中的規(guī)范越模糊, 成員的相似性越低(潛在沖突的可能性越高), 自我監(jiān)控的影響力可能會越強(qiáng), 因為這些情境需要人們在互動中監(jiān)控他人的行為和感受, 控制自己的情緒和行為反應(yīng), 做出更適宜的回應(yīng)。在本研究中, 寢室是一個關(guān)系導(dǎo)向較強(qiáng)的情境, 未來研究可以繼續(xù)考察規(guī)范的清晰度和成員的相似性(例如價值觀的差異、專業(yè)背景的多樣化等)是否會產(chǎn)生影響。更為有趣的是, 本研究主要揭示了自我監(jiān)控在群體背景下的積極意義,但自我監(jiān)控并不總是正面的, 未來研究可以嘗試探討自我監(jiān)控對于人際互動或者群體互動可能存在的負(fù)面影響以及這些負(fù)面影響何時會顯現(xiàn)等問題。

    第三, 本文雖然引入了動態(tài)視角, 但沒有測量群體互動的變化, 無法從數(shù)據(jù)上確定自我監(jiān)控和哪些因素發(fā)生了交互作用, 也未能揭示群體互動的具體過程。比如, 個體自我監(jiān)控對他人積極情感的正向作用隨時間增強(qiáng), 是否是因為隨著群體發(fā)展, 高自我監(jiān)控者比低自我監(jiān)控者更多了解和捕捉到了群體內(nèi)他人的性格、價值觀、行為習(xí)慣等信息, 還是由于低自我監(jiān)控者與群體內(nèi)其他成員產(chǎn)生了更多的人際沖突?又比如, 群體自我監(jiān)控對于群體凝聚力的預(yù)測作用未能隨時間增強(qiáng), 是由于高自我監(jiān)控者對寢室的承諾不夠強(qiáng)、更多進(jìn)行了寢室外社交,還是因為寢室集體活動頻率下降, 寢室整體的相處時間減少?這些內(nèi)部的過程需要未來研究進(jìn)一步探究。并且, 我們在時間跨度的選取上也有一定局限。本研究對新生寢室進(jìn)行了一個學(xué)期的追蹤調(diào)查,我們認(rèn)為從通常的社交頻率來看, 寢室成員朝夕相處, 一個學(xué)期的時間長度足夠室友之間較深入的了解, 在此時自我監(jiān)控仍然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是該時間跨度是否足夠長, 或者在什么時間范圍內(nèi),自我監(jiān)控對他人積極情感的作用是逐漸增強(qiáng)的, 仍然是難以明確回答的問題。因此, 對于自我監(jiān)控時間效應(yīng)的推論需要更加謹(jǐn)慎, 并且需要未來更多的實證證據(jù), 才能形成一個整合的判斷。

    第四, 我們在考慮群體互動的過程中, 忽略了群體內(nèi)部可能存在的層級劃分。具體來說, 有些寢室內(nèi)部可能有較為明顯的非正式領(lǐng)導(dǎo); 而有些寢室內(nèi)部的所有成員則處于平等的關(guān)系。對于那些存在非正式領(lǐng)導(dǎo)的寢室而言, 非正式領(lǐng)導(dǎo)可能在組織寢室活動、協(xié)調(diào)成員關(guān)系、分配群體任務(wù)等方面都會發(fā)揮積極的作用, 在這種情況下存在非正式領(lǐng)導(dǎo)的寢室可能會比沒有非正式領(lǐng)導(dǎo)的寢室表現(xiàn)出更強(qiáng)的群體凝聚力和更好的群體合作表現(xiàn)。此外, 當(dāng)群體中存在非正式的領(lǐng)導(dǎo)時, 單純采用平均分的方式來計算群體自我監(jiān)控水平可能也忽略了非正式領(lǐng)導(dǎo)和普通成員對群體凝聚力和群體任務(wù)績效的影響的差異, 未來研究可以采取更為精細(xì)的設(shè)計, 比如探究領(lǐng)導(dǎo)的個性特征和群體成員個性構(gòu)成各自的作用和交互的作用(Colbert et al., 2014; LePine,Hollenbeck, Ilgen, & Hedlund, 1997)。

    Anderson, C., John, O. P., Keltner, D., & Kring, A. M. (2001).Who attains social status? Effects of personality and physical attractiveness in social group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81(1), 116–132.

    Bai, F. (2017). Beyond dominance and competence: A moral virtue theory of status attainment.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Review, 21(3), 203–227.

    Baldwin, T. T., Bedell, M. D., & Johnson, J. L. (1997). The social fabric of a team-based M.B.A. program: Network effects on student satisfaction and performance.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40(6), 1369–1397.

    Beal, D. J., Cohen, R. R., Burke, M. J., & McLendon, C. L.(2003). Cohesion and performance in groups: A meta-analytic clarification of construct relations.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88(6), 989–1004.

    Bell, S. T. (2007). Deep-level composition variables as predictors of team performance: A meta-analysis.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92(3), 595–615.

    Bendersky, C., & Shah, N. P. (2012). The cost of status enhancement: Performance effects of individuals’ status mobility in task groups. Organization Science, 23(2),308–322.

    Bradley, B. H., Klotz, A. C., Postlethwaite, B. E., & Brown, K.G. (2013). Ready to rumble: How team personality composition and task conflict interact to improve performance.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98(2), 385–392.

    Colbert, A. E., Barrick, M. R., & Bradley, B. H. (2014).Personality and leadership composition in top management teams: Implications for organizational effectiveness.Personnel Psychology, 67(2), 351–387.

    Correl, S. J., & Ridgeway, C. L. (2003). Expectation states theory. In Delamater, J. (Ed.), Handbook of Social Psychology (pp.29–51). New York: Kluwer Academic/Plenum Publishers.

    Dabbs, J. M., Evans, M. S., Hopper, C. H., & Purvis, J. A.(1980). Self-monitors in conversation: What do they monitor?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39(2), 278–284.

    Day, D. V., Schleicher, D. J., Unckless, A. L., & Hiller, N. J.(2002). Self-monitoring personality at work: A metaanalytic investigation of construct validity.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87(2), 390–401.

    Devine, D. J., & Philips, J. L. (2000). Do smarter teams do better? A meta-analysis of team level cognitive ability and team performance. Paper presented at the 15th 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Society for Industrial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New Orleans, LA.

    Diefendorff, J. M., Croyle, M. H., & Gosserand, R. H. (2005).The dimensionality and antecedents of emotional labor strategies.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66(2), 339–357.

    Filho, E., Dobersek, U., Gershgoren, L., Becker, B., &Tenenbaum, G. (2014). The cohesion-performance relationship in sport: A 10-year retrospective meta-analysis.Sport Science for Health, 10(3), 165–177.

    Flynn, F. J., Reagans, R. E., Amanatullah, E. T., & Ames, D. R.(2006). Helping one’s way to the top: Self-monitors achieve status by helping others and knowing who helps whom.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91(6),1123–1137.

    Fredrickson, B. L. (1998). What good are positive emotions?Review of General Psychology, 2(3), 300–319.

    Frey, M. C., & Detterman, D. K. (2004). Scholastic assessment or 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cholastic assessment test and general cognitive ability. Psychological Science,15(6), 373–378.

    Frijda, N. H. (1994). Varieties of affect: Emotions and episodes, moods, and sentiments. In Ekman, P., & Davidson,R. J. (Eds.), The nature of emotion: Fundamental questions(pp. 59–67).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Gangestad, S. W., & Snyder, M. (2000). Self-monitoring:Appraisal and reappraisal.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26(4),530–555.

    Hall, R. J., Workman, J. W., & Marchioro, C. A. (1998). Sex,task, and behavioral flexibility effects on leadership perceptions.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74(1), 1–32.

    Hobfoll, S. E. (1989). Conservation of resources: A new attempt at conceptualizing stress. American Psychologist,44(3), 513–524.

    Ickes, W., Holloway, R., Stinson, L. L., & Hoodenpyle, T. G.(2006). Self-monitoring in social interaction: The centrality of self-Affect. Journal of Personality, 74(3), 659–684.

    James, L. R. (1982). Aggregation bias in estimates of perceptual agreement.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67(2), 219–229.

    Jehn, K. A., & Mannix, E. A. (2001). The dynamic nature of conflict: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intragroup conflict and group performance.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44(2), 238–251.

    Jenkins, J. M. (1993). Self-monitoring and turnover - the impact of personality on intent to leave.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14(1), 83–91.

    Kelly, J. R., & Barsade, S. G. (2001). Mood and emotions in small groups and work teams.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86(1), 99–130.

    Klein, H. J., & Mulvey, P. W. (1995). Two investigations of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group goals, goal commitment,cohesion, and performance.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61(1), 44–53.

    Klein, K. J., Lim, B.-C., Saltz, J. L., & Mayer, D. M. (2004).How do they get there? An examination of the antecedents of centrality in team networks.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47(6), 952–963.

    LeBreton, J. M., & Senter, J. L. (2008). Answers to 20 Questions about interrater reliability and interrater agreement.Organizational Research Methods, 11(4), 815–852.

    Lennox, R. D., & Wolfe, R. N. (1984). Revision of the self-monitoring scal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46(6), 1349–1364.

    LePine, J. A. (2003). Team adaptation and postchange performance: Effects of team composition in terms of members’ cognitive ability and personality.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88(1), 27–39.

    LePine, J. A., Hollenbeck, J. R., Ilgen, D. R., & Hedlund, J.(1997). Effects of individual differences on the performance of hierarchical decision-making teams: Much more than g.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82(5), 803–811.

    Lin, H.-C., & Rababah, N. (2014). CEO-TMT exchange, TMT personality composition, and decision quality: The mediating role of TMT psychological empowerment.Leadership Quarterly, 25(5), 943–957.

    Liu, X., & Zhang, Z. (2005). Process of interaction among members in simulated work teams. Acta Psychological Sinica, 37(2), 253–259.

    [劉雪峰, 張志學(xué). (2005). 模擬情境中工作團(tuán)隊成員互動過程的初步研究及其測量. 心理學(xué)報, 37(2), 253–259.]

    MacKinnon, D. P., Fritz, M. S., Williams, J., & Lockwood, C.M. (2007). Distribution of the product confidence limits for the indirect effect: Program PRODCLIN. Behavior Research Methods, 39(3), 384–389.

    MacKinnon, D. P., Lockwood, C. M., & Williams, J. (2004).Confidence limits for the indirect effect: Distribution of the product and resampling methods. Multivariate Behavioral Research, 39(1), 99–128.

    Magee, J. C., & Galinsky, A. D. (2008). Social hierarchy: The self-reinforcing nature of power and status.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Annals, 2(1), 351–398.

    Man, D. C., & Lam, S. S. K. (2003). The effects of job complexity and autonomy on cohesiveness in collectivistic and individualistic work groups: A cross-cultural analysis.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24(8), 979–1001.

    Mehra, A., Kilduff, M., & Brass, D. J. (2001). The social networks of high and low self-monitors: Implications for workplace performance.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46(1), 121–146.

    Mullen, B., & Copper, C. (1994). The relation between group cohesiveness and performance: An integration.Psychological Bulletin, 115(2), 210–227.

    Norris, S. L., & Zweigenhaft, R. L. (1999). Self-monitoring,trust, and commitment in romantic relationships. The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139(2), 215–220.

    Oh, H., & Kilduff, M. (2008). The ripple effect of personality on social structure: Self-monitoring origins of network brokerage.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93(5), 1155–1164.

    Pettit, N. C., Yong, K., & Spataro, S. E. (2010). Holding your place: Reactions to the prospect of status gains and losses.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46(2), 396–401.

    Roberson, Q. M., & Williamson, I. O. (2012). Justice in self-monitoring teams: The role of social networks in the emergence of procedural justice climates.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55(3), 685–701.

    Scott, B. A., Barnes, C. M., & Wagner, D. T. (2012).Chameleonic or consistent? A multilevel investigation of emotional labor variability and self-monitoring.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55(4), 905–1050.

    Scott, B. A., Colquitt, J. A., & Zapata-Phelan, C. P. (2007).Justice as a dependent variable: subordinate charisma as a predictor of interpersonal and informational justice perceptions.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92(6), 1597–1609.

    Synder, M. (1974). Self-monitoring of expressive behavior.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30(4), 526–537.

    Synder, M., & Cantor, N. (1980). Thinking about ourselves and others: Self-monitoring and social knowledg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39(2), 222–234.

    Tofighi, D., & MacKinnon, D. P. (2011). RMediation: An R package for mediation analysis confidence intervals.Behavior Research Methods, 43(3), 692–700.

    Tuckman, B. W. (1965). Developmental sequence in small group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63(6), 384–399.

    Turner, R. G. (1980). Self-monitoring and humor production.Journal of Personality, 48(2), 163–167.

    Turnley, W. H., & Bolino, M. C. (2001). Achieving desired images while avoiding undesired image: Exploring the role of self-monitoring in impression management.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86(2), 351–360.

    Tziner, A., & Eden, D. (1985). Effects of crew composition on crew performance: Does the whole equal the sum of its parts?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70(1), 85–93.

    Wang, S., Hu, Q., & Dong, B. (2015). Managing personal networks: An examination of how high self-monitors achieve better job performance.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91, 180–188.

    Watson, D. (2000). Mood and temperament. New York:Guilford Press.

    Watson, D., & Clark, L. A. (1994). The PANAS-X: Manual for 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Affect Schedule, expanded form.Iowa City: University of Iowa Press

    Zaccaro, S. J., Foti, R. J., & Kenny, D. A. (1991).Self-monitoring and trait-based variance in leadership: An investigation of leader flexibility across multiple group situations.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76(2), 308–315.

    猜你喜歡
    凝聚力情感研究
    FMS與YBT相關(guān)性的實證研究
    遼代千人邑研究述論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長,保持獨立
    “如此凝聚力”
    論當(dāng)代高校青年教師團(tuán)隊凝聚力的提升
    河北畫報(2020年10期)2020-11-26 07:21:42
    失落的情感
    北極光(2019年12期)2020-01-18 06:22:10
    視錯覺在平面設(shè)計中的應(yīng)用與研究
    科技傳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6:54
    情感
    對增強(qiáng)兵團(tuán)凝聚力吸引力的研究
    活力(2019年15期)2019-09-25 07:21:18
    EMA伺服控制系統(tǒng)研究
    少妇人妻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欧美xxxx性猛交bbbb| 欧美激情在线99| 夜夜爽天天搞| 99riav亚洲国产免费| 国模一区二区三区四区视频| 午夜福利在线观看吧| 国产成人影院久久av| 国产精品久久视频播放| 一区二区三区免费毛片| 好男人在线观看高清免费视频| 一个人观看的视频www高清免费观看| 亚洲黑人精品在线| 一本久久中文字幕| 亚洲国产色片| 在现免费观看毛片| 亚洲国产精品sss在线观看| 在线观看免费视频日本深夜| 欧美精品啪啪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午夜理论影院| 啦啦啦观看免费观看视频高清| 欧美国产日韩亚洲一区| 丰满人妻熟妇乱又伦精品不卡| 久久伊人香网站| 国产色爽女视频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免费欧美|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精免费| 国产av麻豆久久久久久久| 中文字幕高清在线视频| 国产精品不卡视频一区二区 | 91午夜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 草草在线视频免费看| 久久久久久久久大av| 岛国在线免费视频观看| 久久久久久久久大av| 成人午夜高清在线视频| 欧美极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少妇高潮的动态图| 身体一侧抽搐| 色哟哟哟哟哟哟| 日韩欧美精品免费久久 | 日本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蜜桃| 亚洲国产高清在线一区二区三| 国语自产精品视频在线第100页| 国产精品亚洲一级av第二区| 简卡轻食公司| 特大巨黑吊av在线直播| 精品福利观看| 久久婷婷人人爽人人干人人爱| 51午夜福利影视在线观看| 亚洲欧美激情综合另类| 亚洲,欧美,日韩| 精品人妻1区二区| 久久精品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狂野欧美白嫩少妇大欣赏| 真人做人爱边吃奶动态| 亚洲真实伦在线观看| 欧美性猛交黑人性爽| 国产欧美日韩一区二区精品| 精品国内亚洲2022精品成人| 国产精品综合久久久久久久免费| 亚洲av电影在线进入| 可以在线观看的亚洲视频| 啦啦啦观看免费观看视频高清| 三级国产精品欧美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爽爽va在线观看网站| 国产成人aa在线观看| 成人一区二区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亚洲一区二区| 免费观看人在逋| 成年免费大片在线观看| 婷婷亚洲欧美| 国产成年人精品一区二区| 美女cb高潮喷水在线观看| 国产大屁股一区二区在线视频| 在线观看免费视频日本深夜| 88av欧美| 美女 人体艺术 gogo| 天堂av国产一区二区熟女人妻| 一进一出抽搐gif免费好疼| 国产成人福利小说| 精品无人区乱码1区二区| 国产精品不卡视频一区二区 | 99热这里只有是精品在线观看 | 亚洲精品久久国产高清桃花| 成人美女网站在线观看视频| 日韩免费av在线播放| 久久久久久久午夜电影| 久久久国产成人精品二区| 国产精品亚洲美女久久久| 午夜福利18| 免费观看人在逋| 人妻久久中文字幕网| 欧美日韩瑟瑟在线播放| 久久99热这里只有精品18| 成人特级av手机在线观看| 99久久无色码亚洲精品果冻| 久久久国产成人免费| 亚洲一区高清亚洲精品| 日本三级黄在线观看| 99热这里只有是精品50| 麻豆一二三区av精品| 波野结衣二区三区在线| 91午夜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 日韩欧美三级三区| 一个人免费在线观看电影| 日本一二三区视频观看| 亚洲欧美激情综合另类| 中文字幕人妻熟人妻熟丝袜美| 国产成+人综合+亚洲专区| 久久国产精品影院| 久久国产精品人妻蜜桃| 性插视频无遮挡在线免费观看| 中国美女看黄片| 国产成人av教育| 在线播放国产精品三级| 午夜视频国产福利| 精品不卡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五十路高清| 我要搜黄色片| 国产aⅴ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波| 日本黄色视频三级网站网址| 欧美性感艳星| 观看免费一级毛片| 欧美+亚洲+日韩+国产| 日韩欧美免费精品| 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麻豆 | 日本黄色片子视频| 婷婷精品国产亚洲av| 欧美bdsm另类| 毛片女人毛片| 色5月婷婷丁香| 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 | 在线播放国产精品三级| 欧美又色又爽又黄视频| 中亚洲国语对白在线视频| 乱码一卡2卡4卡精品| 12—13女人毛片做爰片一| 国产精品日韩av在线免费观看| 日本撒尿小便嘘嘘汇集6| 一个人看视频在线观看www免费| 热99在线观看视频| 毛片女人毛片| 国产精品乱码一区二三区的特点| 日韩欧美三级三区| 国产单亲对白刺激| .国产精品久久| 88av欧美| 成人鲁丝片一二三区免费| 白带黄色成豆腐渣| 亚洲av日韩精品久久久久久密| 两人在一起打扑克的视频| 啦啦啦韩国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老妇女一区| 3wmmmm亚洲av在线观看| 国产在视频线在精品| a级一级毛片免费在线观看| av天堂中文字幕网| 国产精品影院久久| 99久久精品热视频| 国产伦人伦偷精品视频| 亚洲成人久久爱视频| 又黄又爽又刺激的免费视频.| 一本久久中文字幕| 久久九九热精品免费| 两人在一起打扑克的视频| 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那| 熟女电影av网| 久久国产乱子伦精品免费另类| 九九热线精品视视频播放| 能在线免费观看的黄片| 少妇熟女aⅴ在线视频| 2021天堂中文幕一二区在线观| 深夜精品福利| 夜夜爽天天搞| 成人av在线播放网站| 欧美xxxx黑人xx丫x性爽| 日本三级黄在线观看| 在线观看66精品国产| 亚洲精品一区av在线观看| 乱人视频在线观看| 简卡轻食公司| 精品国内亚洲2022精品成人| 国产一级毛片七仙女欲春2| 精品一区二区免费观看| 91久久精品国产一区二区成人| 中出人妻视频一区二区| 国产免费男女视频| 最好的美女福利视频网| 久久精品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日韩福利视频一区二区| 久久久久久久亚洲中文字幕 | 精品久久国产蜜桃| 在现免费观看毛片| 久久久精品大字幕| 日本黄色视频三级网站网址| 美女黄网站色视频| 性色avwww在线观看| 色尼玛亚洲综合影院| .国产精品久久| 国内揄拍国产精品人妻在线| 日韩av在线大香蕉| 色综合欧美亚洲国产小说| 熟妇人妻久久中文字幕3abv| 最好的美女福利视频网| 99国产综合亚洲精品| x7x7x7水蜜桃| 看黄色毛片网站| 在线观看av片永久免费下载| 色综合站精品国产| 国产成人av教育| 久久久久久久久中文| 日韩欧美国产一区二区入口| 淫秽高清视频在线观看| 午夜激情欧美在线| 免费av观看视频| 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秒播| 噜噜噜噜噜久久久久久91| 在线免费观看不下载黄p国产 | 两性午夜刺激爽爽歪歪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自拍偷在线| 精品免费久久久久久久清纯| 欧美成人免费av一区二区三区| 伊人久久精品亚洲午夜| 少妇丰满av| 夜夜爽天天搞| 日韩欧美国产在线观看| 一级黄色大片毛片| 丰满人妻一区二区三区视频av| 亚洲欧美清纯卡通| 亚洲在线自拍视频| 999久久久精品免费观看国产| 97超视频在线观看视频| 桃红色精品国产亚洲av| 亚洲欧美日韩高清在线视频| 国产一级毛片七仙女欲春2| 亚洲熟妇熟女久久|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在线| 免费在线观看日本一区| 欧美一区二区精品小视频在线| 色综合站精品国产| 久久99热6这里只有精品| 91狼人影院| 五月伊人婷婷丁香| 最近最新免费中文字幕在线| 又爽又黄a免费视频|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亚洲av.av天堂| 男人和女人高潮做爰伦理| 中文字幕久久专区| 日本黄大片高清| 亚洲自偷自拍三级| 欧美色视频一区免费| 成人一区二区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影院久久| 亚洲av第一区精品v没综合| 极品教师在线视频| 国产黄片美女视频|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精品电影| 99riav亚洲国产免费| 人妻丰满熟妇av一区二区三区| 悠悠久久av| 国产亚洲欧美在线一区二区| x7x7x7水蜜桃| 免费看光身美女| 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区| 高清毛片免费观看视频网站| 男女那种视频在线观看| 日韩欧美 国产精品| or卡值多少钱| 国产单亲对白刺激| 亚洲精品一卡2卡三卡4卡5卡| 国产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 亚洲欧美清纯卡通| 日日摸夜夜添夜夜添小说| 嫩草影视91久久| 免费看美女性在线毛片视频| 欧美成人免费av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不卡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长腿黑丝高跟| 成年免费大片在线观看| 国产白丝娇喘喷水9色精品| 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99久播| 1024手机看黄色片| 99久久99久久久精品蜜桃| 一夜夜www| 国产69精品久久久久777片| 中文资源天堂在线| 国产高清激情床上av| 日本一二三区视频观看| 波多野结衣巨乳人妻| 国产av在哪里看| 免费观看人在逋| 亚洲男人的天堂狠狠| 久久香蕉精品热| 亚洲av成人av| 中出人妻视频一区二区| 亚洲美女黄片视频| 精品无人区乱码1区二区| 人妻夜夜爽99麻豆av| 欧美黑人巨大hd| 好看av亚洲va欧美ⅴa在| 麻豆国产97在线/欧美| 国内久久婷婷六月综合欲色啪| 国产野战对白在线观看| 夜夜夜夜夜久久久久| 精品人妻偷拍中文字幕| 亚洲成av人片免费观看| 国产视频一区二区在线看| 久久久久久久精品吃奶| 91九色精品人成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色激情综合| 色综合欧美亚洲国产小说| 成人av一区二区三区在线看| 青草久久国产| 黄色一级大片看看| 69av精品久久久久久| 国产成+人综合+亚洲专区| 亚洲无线在线观看| 窝窝影院91人妻| 久久精品国产自在天天线| 麻豆av噜噜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综合久久久久久久免费| 亚洲欧美日韩高清专用| 三级国产精品欧美在线观看| 欧美色视频一区免费| 日本黄色视频三级网站网址| 久久性视频一级片| 中文亚洲av片在线观看爽| 中亚洲国语对白在线视频| 99久久九九国产精品国产免费| 欧美性感艳星| 国产免费男女视频| 亚洲av第一区精品v没综合| 欧美日本视频| 长腿黑丝高跟| 窝窝影院91人妻| 亚洲熟妇中文字幕五十中出| 中文字幕久久专区| 麻豆国产97在线/欧美| 欧美一级a爱片免费观看看| 精品一区二区免费观看| 亚洲天堂国产精品一区在线| 免费av毛片视频| 特大巨黑吊av在线直播| avwww免费| 日本一二三区视频观看| 国产一级毛片七仙女欲春2| 男人的好看免费观看在线视频| 日韩欧美在线乱码| 99国产综合亚洲精品| 亚洲午夜理论影院| 超碰av人人做人人爽久久| 窝窝影院91人妻| www.999成人在线观看| 天堂影院成人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一区av在线观看| 亚洲人与动物交配视频| 久久久久亚洲av毛片大全| 久久久色成人| 日本免费一区二区三区高清不卡| 久久久国产成人免费| av在线蜜桃| 一本久久中文字幕| 日本黄大片高清| 久久午夜亚洲精品久久| 欧美一区二区精品小视频在线| 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毛片777| 亚洲电影在线观看av| 亚洲五月婷婷丁香| 日本黄色视频三级网站网址| 麻豆国产av国片精品| 成年女人看的毛片在线观看| av女优亚洲男人天堂| 一区二区三区高清视频在线| 午夜福利在线观看吧| 在线a可以看的网站| 国产黄色小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午夜精品论理片| 国产高清视频在线观看网站| 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那| 国产亚洲欧美在线一区二区| netflix在线观看网站| 天堂动漫精品| 99久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少妇的逼好多水| 看免费av毛片| 亚洲av电影在线进入| 中文资源天堂在线| 岛国在线免费视频观看| 看十八女毛片水多多多| 午夜福利在线观看吧| 女同久久另类99精品国产91| 久久午夜亚洲精品久久| 91午夜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 99精品在免费线老司机午夜| 久久久久久国产a免费观看| 一卡2卡三卡四卡精品乱码亚洲| 看片在线看免费视频| 高潮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不卡| 在线天堂最新版资源|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久久| 精品熟女少妇八av免费久了| 国产白丝娇喘喷水9色精品| 综合色av麻豆| 真实男女啪啪啪动态图| 久久国产乱子免费精品| 狂野欧美白嫩少妇大欣赏| 全区人妻精品视频| 51午夜福利影视在线观看| 天堂av国产一区二区熟女人妻| 午夜福利免费观看在线| 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看| 亚洲内射少妇av| 国产色爽女视频免费观看| 精华霜和精华液先用哪个| 成人午夜高清在线视频| а√天堂www在线а√下载| 国产综合懂色| 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 日韩高清综合在线| 中文字幕人妻熟人妻熟丝袜美| 午夜福利在线在线| 日日干狠狠操夜夜爽| 国产精品亚洲美女久久久| 国产亚洲欧美在线一区二区| 桃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91久久精品电影网| 国产精华一区二区三区| netflix在线观看网站| 免费电影在线观看免费观看| 性欧美人与动物交配| 国内少妇人妻偷人精品xxx网站| 精品熟女少妇八av免费久了| 精品人妻1区二区| 成年女人毛片免费观看观看9| 久久精品夜夜夜夜夜久久蜜豆| 色尼玛亚洲综合影院| 在线免费观看的www视频| 国产精品电影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欧美免费精品| 免费无遮挡裸体视频| 一区二区三区免费毛片|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色噜噜| 午夜激情欧美在线| 中文字幕人成人乱码亚洲影| 国产高清三级在线| or卡值多少钱| 成年版毛片免费区| 亚洲欧美日韩高清专用| 午夜影院日韩av| 亚洲男人的天堂狠狠| 国产精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欧美精品啪啪一区二区三区| 九九热线精品视视频播放| 国产伦一二天堂av在线观看| 欧美成人a在线观看| 午夜福利在线观看免费完整高清在 | 亚洲黑人精品在线| 欧美日韩黄片免| 可以在线观看的亚洲视频| 村上凉子中文字幕在线| 成人亚洲精品av一区二区| 色吧在线观看| 色综合婷婷激情| 午夜亚洲福利在线播放| 女同久久另类99精品国产91| 国产精品久久视频播放| 不卡一级毛片| 日本撒尿小便嘘嘘汇集6| 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区| 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看| 中文字幕熟女人妻在线| 亚洲av二区三区四区| 免费观看的影片在线观看| 又粗又爽又猛毛片免费看| 如何舔出高潮| 深夜精品福利| 欧美日韩国产亚洲二区| 嫩草影院入口| 身体一侧抽搐| 非洲黑人性xxxx精品又粗又长| 精品人妻视频免费看| 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麻豆 | 在线观看免费视频日本深夜| 欧美xxxx性猛交bbbb| 久久国产乱子伦精品免费另类| 丰满人妻熟妇乱又伦精品不卡| 九色成人免费人妻av| 久久久久免费精品人妻一区二区| 欧美成人一区二区免费高清观看| 1000部很黄的大片| 老司机午夜福利在线观看视频| 精品国产三级普通话版| 日日夜夜操网爽| 国内毛片毛片毛片毛片毛片| 黄色日韩在线| 久久午夜亚洲精品久久| 日韩欧美精品v在线| 免费黄网站久久成人精品 | 亚洲国产日韩欧美精品在线观看| 欧美性猛交╳xxx乱大交人| 国产精品98久久久久久宅男小说| 亚洲成人久久爱视频| 欧美bdsm另类| 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看| 欧美一区二区亚洲| 全区人妻精品视频| 97超级碰碰碰精品色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9| 成人一区二区视频在线观看| 两个人视频免费观看高清| 不卡一级毛片| 中出人妻视频一区二区| 亚洲18禁久久av| 日日摸夜夜添夜夜添av毛片 | 日本在线视频免费播放| 99在线人妻在线中文字幕| 成人永久免费在线观看视频| 日本一二三区视频观看| 国产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 99热只有精品国产| а√天堂www在线а√下载| 美女被艹到高潮喷水动态| ponron亚洲| 免费搜索国产男女视频| 久久久久免费精品人妻一区二区| 亚洲精品粉嫩美女一区| 十八禁国产超污无遮挡网站| 一区福利在线观看| 男人狂女人下面高潮的视频| 神马国产精品三级电影在线观看| 好男人在线观看高清免费视频| 亚洲人成网站在线播放欧美日韩| 岛国在线免费视频观看| 赤兔流量卡办理| 欧美一区二区亚洲|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电影| 美女高潮的动态| 色吧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综合+亚洲专区| 桃红色精品国产亚洲av| 久久国产乱子伦精品免费另类| 观看免费一级毛片| 观看美女的网站| 熟女电影av网| 性欧美人与动物交配| 亚洲自偷自拍三级| 天天一区二区日本电影三级| 午夜两性在线视频| 国产高清视频在线观看网站| 久久久国产成人精品二区| 嫩草影视91久久| 99精品久久久久人妻精品| 日本黄色视频三级网站网址| 中国美女看黄片| 亚洲av五月六月丁香网| 日本免费a在线| 18+在线观看网站| 国产精品日韩av在线免费观看| 啦啦啦韩国在线观看视频| 亚州av有码| 亚洲第一电影网av| 精品久久久久久,| 非洲黑人性xxxx精品又粗又长| 日韩欧美国产一区二区入口| 国产亚洲精品久久久com| 精品人妻熟女av久视频| 一区福利在线观看| 人人妻人人看人人澡| 天天躁日日操中文字幕| 又粗又爽又猛毛片免费看| 在线播放国产精品三级| 国产精品爽爽va在线观看网站| 九九在线视频观看精品| 亚洲精品456在线播放app | 最近视频中文字幕2019在线8| 午夜两性在线视频| 成年女人毛片免费观看观看9| 天堂√8在线中文| 亚洲国产精品合色在线| 亚洲人与动物交配视频| 91麻豆精品激情在线观看国产| 国产精品亚洲美女久久久| 麻豆国产av国片精品| 精品国产三级普通话版| 9191精品国产免费久久| 桃红色精品国产亚洲av| 五月伊人婷婷丁香| 少妇的逼水好多| 嫁个100分男人电影在线观看| 一级a爱片免费观看的视频| 脱女人内裤的视频| 色精品久久人妻99蜜桃| av天堂在线播放| 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看|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综合色| 国产精品影院久久| 淫妇啪啪啪对白视频| 久久亚洲真实| 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精免费| 啪啪无遮挡十八禁网站| av在线观看视频网站免费| 亚洲欧美日韩高清在线视频| 99久久无色码亚洲精品果冻| 亚洲真实伦在线观看| 日本一本二区三区精品| 免费人成视频x8x8入口观看| 99国产极品粉嫩在线观看| 最近最新中文字幕大全电影3| av视频在线观看入口| 99国产极品粉嫩在线观看| 国产色婷婷99| 欧美xxxx黑人xx丫x性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