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鈺華
摘 要:自古以來,中國文人對文章的修改尤為重視。借鑒古代文章修改的觀念及做法,反觀目前的寫作教學,為改善寫作教學中學生不愿、不會修改文章的狀況提供參考。
關(guān)鍵詞:古代語文教育思想;作文教學;作文修改;啟示
一、古代對文章修改的重視
常言道,“玉越琢越美,文越琢越精”、“文章不厭百回改”,從某種意義上,僅僅是寫出來而未經(jīng)修改的文章像是璞玉,經(jīng)過修改的“精雕細琢”的文章才會逐漸顯露出美玉的光輝。何其芳先生在《談修改文章》中說道:“古今中外,凡是文章寫得好的人,大概都在修改上用過功夫。”在我國古代,古人就對文章的修改予以極高的重視。早在東漢時期已有修改文章的慣例,并形成了通行的做法。《后漢書·禰衡傳》記載道:“衡攬筆而做,文無加點。”在這里,“加”意為添加,是將文章應(yīng)增加的語句添上;“點”即是用筆將文章應(yīng)刪的語句刪除。唐朝詩人也十分注重修改。杜甫“新詩改罷自長吟”,賈島也有“二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之說。為了寫出一句合乎心意的詩句,反復吟誦、感悟、“加點”、打磨,才有后來打動人心、流傳千古的經(jīng)典詩篇。后人見白居易作詩的起草本,有若干張寫滿詩句的草稿,幾乎每首詩都有數(shù)次竄點涂抹的痕跡,到最終成篇的詩文,都與初稿是不一樣的。宋代文人何薳在《春渚紀聞》中這樣記錄道“自昔此人琢磨之苦,至有一字窮歲月,十年成一賦者?!辈苎┣蹖憽都t樓夢》,“批閱十載,增刪五次”。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許多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都是經(jīng)過作者的多次修改,才有那么多經(jīng)典流傳至今供我們品讀、欣賞。這些卓有成就的思想家、文學家都如此注重文章的修改,可見,學會修改、養(yǎng)成修改的習慣對于寫好文章使多么重要。
清代梁章鉅指出:“百工治其器,必幾經(jīng)轉(zhuǎn)換而后器成。我輩作文,亦必幾經(jīng)刪潤而后文成,其理一也。”各種手工業(yè)制造物品的時候都需要多次、多層的工序才能形成,我們的文章也需要多次修改才能逐步得到完善。反觀我們的現(xiàn)今的語文教育,由于課時緊張,加上對學生自主性和自改能力不放心,教師大多替學生一手操辦改作文,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對學生的習作字斟句酌,寫評語,準備評講作文的素材和資料;而作為學習主體的學生大多數(shù)只注意分數(shù)的高低,讀一下教師的評語便放下作文,好的評價則心花怒放,認為不必修改;“差”則心灰意冷,不知如何修改也不想修改。對于寫完的作文,一些學生寫完就認為自己要完成的任務(wù)結(jié)束了,之后是教師的任務(wù)。許多學生不會修改作文。教師經(jīng)常性全改學生作文,在一定程度上會弱化學生修改作文的自覺性和主動性,使學生逐漸產(chǎn)生修改作文的惰性和依賴性等不良習慣。這種高耗低效的作文修改模式,是無視學生主體性的表現(xiàn),亦不利于幫助學生深化對事物的認識和寫作水平的提高。再者,學生在中小學階段,知識經(jīng)驗較為淺薄,思維仍處于發(fā)展階段,對事物的認識較為片面。課堂練習或測試寫就的文章,往往容易出現(xiàn)以下問題:反映事物不明確,事物特點不凸顯,造成“三不像”;內(nèi)容表達不完全,中心思想模糊不清;或材料堆砌,缺乏對材料的合理運用、論證;語句不通、呆板。思維縝密、邏輯清楚、作風嚴謹?shù)淖髡?,是不會輕易放棄修改自己的文章的。而要學生對自身寫作問題又較深刻的認識,并嘗試解決進而逐漸提升表達能力,教師應(yīng)學會逐漸把修改作文的優(yōu)先權(quán)還給學生,讓學生在長期不斷的作文修改訓練實踐中養(yǎng)成自覺修改文章的習慣,以提高他們的寫作表達能力和思維的邏輯性、嚴密性、深刻性、批判性。此外,培養(yǎng)學生修改作文的能力和習慣,也是學生適應(yīng)將來是社會生活和工作的終身要求和終身學習的需要。生活和工作中處處離不開寫作。學生離開學校教育后,不可能再像讀書時讓老師批改文章。只有學生學會修改文章,具有一定修改文章的能力,才能更好地適應(yīng)未來社會生活。
二、古代文章修改觀對現(xiàn)今作文教學的啟示
我們可以從古代語文教育經(jīng)驗中得到一些關(guān)于作文修改的啟發(fā)。古人寫文章一般以自己修改為主,同時得到老師、親友、鄰里的指點。顏之推在《顏氏家訓》中這樣教導他的子孫后代:“學為文章,先謀親友,得其評裁,知可施行,然后出手”。他認為,要想學習如何寫文章,應(yīng)該先請教他人,聽取他人意見再修改文章,這樣才能逐漸提高文章水平。《語文課程標準》倡導:“重視引導學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過程中提高寫作能力”,“能獨立修改自己的文章,結(jié)合所學語文知識,多寫多改,養(yǎng)成切磋交流的習慣,樂于相互展示和評價寫作成果”。這和顏之推所提倡的方法是相似的。習作后,可以先讓學生進行自我修改,然后采用學生互改、小組互評互改的方式進行。學生先疏通文句,然后結(jié)合教師的評價要求和自身的理解,大膽地對原作評論優(yōu)劣,指出不足并寫出評語。批改后,要求批改者簽上自己的姓名,這樣既能讓學生產(chǎn)生批改的“儀式感”,意識到批改他人作文的重要性,也方便教師檢查、督促。學生在評判別人的作文時,會調(diào)動自身已有的寫作知識和經(jīng)驗,經(jīng)過思考和比較,指出文章的優(yōu)點和不足,學會評價、鑒賞他人文章;為他人文章寫評語,不僅要求指出好在哪里,需要改進的地方有哪些部分,還應(yīng)指出改進的方法與建議,在批改和建議中學習寫作。作者則可以根據(jù)他人的修改意見和自己看法修改作文,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從別人的評價中得到更多的啟發(fā),提高自身的作文修改能力和寫作水平。通過這樣的方式,修改作文的受益者就不僅是文章的作者,也包括參與合作交流的所有成員。
清人唐彪在《讀書作文譜》中就如何修改文章提出了可借鑒的方法。他指出,“氣有不順處,須梳之使順;機有不圓處,須煉之使圓;血脈有不貫處,須融之使貫;音節(jié)有不葉處,須調(diào)之使葉。如此仔細推敲,自然疵病稀少?!碧票朐谶@里指出了修改文章可以從語言、結(jié)構(gòu)、線索、音節(jié)四方面著手,精思細琢,精心修飾,以求得較少問題的文章。這四方面也為語文教學組織學生修改作文提供了參考。首先,教師應(yīng)教給學生修改文章的知識和方法。在學生修改前,教師須為他們提供必要的寫作知識,明確修改作文的要求和標準。主要包括四個方面:一是語言,如修改錯別字、病句;二是結(jié)構(gòu),看謀篇布局是否完整合理、層次是否清晰等;三是中心,立意是否正確、新穎、深刻;四是材料,看材料取舍是否精當、合理。在指導學生自主修改習作的起始階段,應(yīng)反復引導學生回憶、復習有關(guān)的作文知識、規(guī)律,組織全體學生商定本次作文評改的標準,落實共性標準,嚴格把握與作文練習主題和要求相契合的要求和標準,靈活處理特殊文體與具有過人之處和感人至深的文章。標準的確立應(yīng)具有靈活性,同時是“由扶到放”的過程,給予學生充足的時間交換意見,確立標準,教師應(yīng)在確立標準過程中,應(yīng)及時糾正學生評價標準偏離的問題,并注意引導學生對確定的標準的落實。其次,在教學中,我們除了可以運用教師導改法、小組批改法、當堂口頭批改法、定點修改法、評比競賽法,還可以運用示范互改法。教師挑出一兩篇有代表性的作文,可以是比較優(yōu)秀的文章,也可以是問題較為集中的文章,教師邊改邊啟發(fā)學生,讓他們圍繞某一內(nèi)容,立意、選材、構(gòu)思、語言方面進行討論,在小組內(nèi)一人主持、一人記錄、一人代表小組發(fā)言,其他成員補充。示范批改后,則由學生先自改,后互改,再在小組內(nèi)互談體會并推選佳作,最后欣賞佳作,并與原作進行對比,體會修改習作獲得的進步感和喜悅感。
教師批改習作的任務(wù)應(yīng)是為學生的自改服務(wù)。無論采取何種方法提高學生修改文章的能力,都需要教師掌握學生的情況,還要為學生自改師范,從而使學生掌握自改的方法。另外,檢查學生的自改情況也是重要的一環(huán)。學生養(yǎng)成修改文章的習慣,學會修改文章,寫作的水平也會逐步得到提升。正如葉圣陶先生的“教是為了不教”一樣,教師教學生學會寫作、改學生的作文,就是為了讓學生學會自主寫作,學會自主改文章。
參考文獻:
[1]王松泉.中國語文教育史簡編[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
[2]王松泉.古代語文教育方法及其當代啟示[J].語文建設(shè),2014(13):13-18.
[3]周一貫.中國古代語文教育言論讀解[M].寧波:寧波出版社,2015.
[4]林暉,周小蓬.中國語文教育思想發(fā)展史[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