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君/河南省鄭州市金水區(qū)實驗小學教師
宋君
作為一名一線教師,當立足課堂教學實踐,不斷提升自我的專業(yè)發(fā)展,對課堂進行深度思考時,就會發(fā)現:數學教學的價值在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如何才能有效地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呢?首先,要讀懂學生。
美籍匈牙利數學教育家G·波利亞認為:學生想什么比教師講什么重要千百倍。只有讀懂學生,才能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只有讀懂學生,才能促進學生的發(fā)展,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yǎng)。
讀懂學生是優(yōu)秀教師與卓越教師的分水嶺,讀懂學生是突破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瓶頸的有效途徑,讀懂學生是提升教學質量的有效手段,讀懂學生引領著教師智慧地教學和發(fā)展。讀懂學生,從新課程的價值體系看:新課程倡導以學生為本即讀懂學生;從學生的學習與認知發(fā)展看:原有的認知是發(fā)展的基礎;從教學實踐看: 成功的教學離不開讀懂學生。所以,作為教師,讀懂學生尤為重要。讀懂學生,了解真實的學生,從而靈活選擇教學策略,使得教學更貼近學生,把數學教學活動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fā)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實現教學的有效性。
那么,讀懂學生的途徑有哪些呢?
維果茨基的“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認為學生的發(fā)展水平有兩種: 一種是學生現有的水平;另一種是學生可能的發(fā)展水平,而兩者之間的差異就是最近發(fā)展區(qū)。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著眼于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讓數學活動走在發(fā)展區(qū)的前面。
作為教師,我們在教學活動中,利用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把握學生學習的起點。《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fā)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的基礎之上”,作為教學,只有找準了教學的起點,才會讓教學更加有效。
記得在參加鄭州市第三屆名師選拔時,我講課的課題是《圓的認識》,由于不能提前見學生,不了解學生的數學學習情況。在這種情況下,我不斷地思考如何才能找準教學的起點,如何才能找準學生數學學習的基礎。經過認真思考,上課時,我這樣進行新課導入:“這節(jié)課我們來學習圓的認識,關于圓,你都知道些什么?”針對學生的回答我及時板書。緊接著又問學生:“關于圓,你還想知道些什么?”針對學生提出的問題我快速進行了分類。然后,接著孩子的思路說:“這節(jié)課,我們就圍繞黑板上的問題進行研究,同學們提出的其他問題我們先存在‘數學銀行’中,在以后的數學學習中進一步研究,讓我們帶著這些問題一起走進圓的世界?!?/p>
在學習新課之始,教師引導學生說出已學的知識,提出進一步研究的問題,讀懂學生的學習起點,為學習新知識奠定了良好的認知基礎。讀懂學生,我們的課堂教學才能做到有效。
數學是思維的體操,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只有讀懂學生的思維,才能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因材施教,有效教學。作為數學教師,我們應該引領學生進行智慧地思考,只有讀懂學生的思維,才能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
在學習了商中間、末尾有零的整數除法后,教師出示了如下題目:
孫悟空:我3秒能飛960千米。
小悟空:我4秒能飛804千米。
數學猴:我3秒能飛609千米。
教師提出這樣的問題:“想一想,誰飛得最快?”一個學生立即站起來說:“老師,孫悟空飛得最快?!碑敃r,教師很不高興地說:“你計算了嗎?算一算再回答?!边@個學生還想繼續(xù)說,教師有些不耐煩了,說:“先坐下,等一會兒再補充?!?/p>
……
在上面的交流中,教師的設計意圖是引導學生通過計算來解決這個問題,而教師在學生的反饋中由于疏只有讀懂學生的思維,才能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忽,忘記了再讓這個孩子繼續(xù)補充。下課后,我走近這個孩子,問他怎樣想的,他說:“從題中可以知道,數學猴和孫悟空時間是一樣的,孫悟空飛得快,而小悟空4秒才飛804千米,孫悟空3秒就飛了960千米,所以孫悟空飛得快。”“老師,孫悟空每秒飛三百多千米,而其他兩只猴子每秒只能飛二百多千米,所以孫悟空飛得快。”旁邊的學生在他的啟發(fā)下補充道……我為學生精彩的發(fā)言喝彩,也為教師失去這么精彩的發(fā)言而遺憾,作為教師,我們要讀懂學生的思維,只有這樣,才能促進學生的發(fā)展。
總之,教師只有讀懂學生的思維,才能創(chuàng)造性地利用和開發(fā)教學資源,為學生營造一個廣闊的思維空間,為他們主動構建認知結構奠定基礎,才能在教學中有機滲透思想和方法,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yǎng)。
在我們的數學課堂中,我們會遇到學生的質疑,面對學生的質疑,作為教師要讀懂學生的質疑,智慧地處理。
宋君名師工作室研修團隊部分教師合影
圖1
圖2
圖3
在教學《三角形邊的關系》一課時,出現了如下的情境:課前,每個學生準備了2cm、3cm、4cm、5cm、6cm長的小棒。在課上學生可以任意選三根小棒,動手擺一擺,看能不能擺成三角形。大多數學生們通過匯報交流得出結論:當兩短邊的和大于第三條邊的時候,就能擺成三角形。學生A卻提出:“三根長2cm、3cm和5cm的小棒也能擺成三角形”后,教室里頓時炸了鍋。學生B站又說:“通過剛才的探索,我們已經發(fā)現了當兩短邊的和大于第三條長邊的時候,能擺成三角形,而2 + 3 = 5,并不大于第三條長邊,所以我認為不能擺成三角形?!薄皠偛盼覀兲剿靼l(fā)現的是‘當兩短邊的和大于第三條長邊的時候,能擺成三角形’,并沒有說等于的時候不能擺成呀!” 學生A反駁道。我正思考著如何來解答,“老師,我們可以動手擺一擺來證明我們的觀點”張理真的話提醒了我,“對,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我肯定道。同學們紛紛拿出小棒進行了拼擺。教室里靜悄悄的,學生們不甘示弱的思想在流動?!按蠹铱?,我用我的小棒就擺不成三角形?!?學生C邊說邊展示著(如圖1)?!胺磳Γ∥业男“艟涂梢詳[成三角形?!蔽艺堖@位學生也上臺進行了展示(如圖2)。在這兩種結果的爭辯中,許多學生贊同能擺成。于是,我組織了學生進行辯論。
“老師,我認為小棒在拼擺的時候有誤差,應該不能擺成三角形!”“但我們已經擺成三角形了??!”學生A得意地說。此時仍然有許多學生在支持學生A。當我想給學生說拼擺有誤差,學生是絕對不會信服的,我尋思著解決問題的突破口。
盡管學生已通過拼擺,但課堂仍然存在爭議。“你能不能想辦法繼續(xù)驗證自己的觀點?” 我啟發(fā)說。這時,學生又投入到了積極的思考之中,教室里又安靜了下來。大約過了五分鐘,一個學生舉起了手,我示意她回答,她說:“我們可以利用上學期我們學過的‘兩點之間線段最短 ’來說明我的觀點。我們知道最長的小棒是5cm,可以畫一條5cm長的線段?!彼呎f邊畫?!皠偛藕芏嗤瑢W都贊同能擺成三角形,如果能擺成三角形,就是這樣(如圖3),我們知道a、b兩點之間線段最短,在擺成的三角形中,5并不小于2 + 3,所以我認為不能擺成三角形?!?/p>
我?guī)ь^為她的精彩發(fā)言鼓掌,學生A也心服口服,我感動著,感動著學生探索的精神;我分享著,分享著學生探究的愉悅。
小小的課堂,是一個“捉摸不定的場所”。在教學中,針對課堂上的突發(fā)事件,如果教師順勢而為地誘導學生積極探索與思考,盡管學生當時處于“弱勢”,只要深入地進行思考,就會出現“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地。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給學生留出充裕的時間,給予學生充分思考的空間,為凸顯學生的個性提供了一個廣闊的天空,在獨立思考、相互啟發(fā)中集思廣益,學生的學習才會更具智慧,才更能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
讀懂學生的有效途徑遠不止以上三個維度,作為教師,需要我們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讀懂學生,使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在智慧成長中突破瓶頸,體驗教育教學帶給我們的智慧和思考;讀懂學生,讓我們真正用心關注,在深度反思中追求有智慧的教育;讀懂學生,讓課堂充滿智慧,讓教師充滿思想,讓教育充滿幸福。
讀懂學生的過程是一個發(fā)現學生的過程,是一個不斷擺正教育者位置的過程,是尋求與學生交往的更好方式的過程,是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性的過程。作為教師,我們在讀懂學生的過程中,不斷改善自己的教育教學方式,提高學生的能力,促進學生的發(fā)展,這樣的課堂才能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激發(fā)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提高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