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瑤
摘 要:林庚,既是一位詩人,又是一位學者,他的學術研究是深刻而又簡單的。其文學研究始自弱冠,到了鮐背之年仍然悉心鉆研。楚辭、古典文學、唐詩、文學史等領域都能見其蹤影,充分體現了其文學造詣的“高姿態(tài)”和文藝思想的豐富性。林庚先生的文學史觀與其淵博的學識和其犀利獨到的見解緊密聯系。其中,詩與詩論的智性最能體現出先生的智解。
關鍵詞:林庚;文藝思想;詩論;當代價值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18)08-0130-03
林庚(1910-2006),字靜希。林志鈞之子。詩人,現代詩人、古代文學學者、文學史家。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中國古代文學專業(yè)博士生導師。林庚先生認為,文學發(fā)展歷程充斥著動力與生命力,對文學史進行研究就是要解剖文學發(fā)展的細枝末葉;{1}文學,是人類精神生活和感情體驗的載體,其發(fā)展歷史正所謂人類心靈演變的歷史。此外,文學還是語言的藝術,中國古代文學的創(chuàng)作特點與漢語本身的特點密切相關,而這些特點又制約著文學語言和藝術形式的發(fā)展。為此,先生對古代文學發(fā)展進行了廣泛深入的研究,以期解讀文學的本真。林庚先認為,文學發(fā)展是以詩歌抒情為中心的,因而形成了其獨到的詩藝觀,并形成了一套詩性邏輯的思維方法。
一、兩條線索:“寒士文學”和“市民文學”
中國文學內容豐富,歷史悠久,在世界文學史中獨樹一幟,其中不乏優(yōu)秀作品。對這些作品進行梳理,顯而易見,總是要按著一定的線索進行的。于林老而言,“寒士文學”與“市民文學”正是貫梳中國文學發(fā)展歷程的兩條重要線索。最初,寒士文學主導著整個文學發(fā)展,后來市民文學順應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從微不足道到成為引導的文學主流。寒士文學與市民文學先后出現,共同發(fā)展,并逐漸更替。
正統(tǒng)文學的說法一直流行于中國古代社會。所謂正統(tǒng)文學是指以士為代表、體現開明政治的和封建社會上升階段的文學,即寒士文學。封建社會的衰落也導致正統(tǒng)文學夕陽西下,市民文學漸成文學主流,成為推動文學發(fā)展的主要力量。這種交替是從宋元時期開始的,宋詞元曲漸成文學的主要樣式,市民文學逐漸取代寒士文學,成就了兩種文學之間的盛衰交替,也使中國文學發(fā)生了鮮明的變化。{2}
(一)寒士文學和市民文學概念解讀
寒士文學是指以寒士這一社會階層為主、創(chuàng)作的旨在解放文人思想的文學作品。這類文學作品大多以政治和人生抱負為創(chuàng)作線索,抒情言志,表達對朝廷和社會現狀的不滿。寒士階層是中國古代的一個重要階層,指的是出身寒微的讀書人,他們的聲音代表社會的進步力量,因此能夠產生深遠的影響,形成浩大的聲勢,主導著古代文壇。{3}
寒士階層是處在農民及統(tǒng)治階級之間的階層,他們生活雖貧窮但尚可溫飽;他們有文化但是無社會地位,希望政治上的開明,希望參與政治,實現建功立業(yè)的理想。寒士階層信奉“下馬飲君酒,問君何所之”,{4}把堅持不懈與權貴的斗爭當作自己的驕傲,推動整個封建社會向前發(fā)展。
商業(yè)的繁榮成就了市民文學。市民文學的受眾是有著更低社會地位的市井居民。{5}它的興起是為了滿足市民階層的文化需求——消遣。而消遣性本身的局限性不足以引領文學發(fā)展。市民文學有了包括文人階層在內的參與后,才蔚為壯觀。傳奇小說正是市民文學的具體表現形式。{6}
所以,林庚認為,嚴格說來,市民文學與自始至終就存在的民間文學有所區(qū)別,是專指有文人投入的、反映市民愛好的文學,{7}這在內容上就和寒士文學大相徑庭。
(二)寒士文學走向市民文學的動因
1.經濟基礎發(fā)生變化
兩種文學的更替的主要是因為封建統(tǒng)治的衰落和商品經濟興起。當腐敗的封建統(tǒng)治開始分崩離析,建立在封建統(tǒng)治土壤上的寒士文學也必然走向衰落。市民文學的基礎是商品經濟。在封建社會中,商品經濟迅速發(fā)展推動了城市的興起,為文學革命創(chuàng)造了現實條件。市民文學以小說、話本、戲劇為中心,借助愛情故事與英雄傳奇等生動的內容講述和反映復雜的世態(tài)人情,更符合市民的審美情趣,開辟了政治主題之外的文學發(fā)展的新路徑。{8}
2.現實因素:寒士階層的退化
隨著封建統(tǒng)治階級走向衰落,統(tǒng)治者急需招攬一批飽讀四書五經、八股文等喪失了自身品格或迂腐愚昧的知識分子鞏固其統(tǒng)治,而不被統(tǒng)治階級收買的文人則走上市民文學創(chuàng)作之路,市民文學逐漸壯大。而那些未投身封建統(tǒng)治階級門下的寒士也投身市民文學,更加速了市民文學的發(fā)展。
二、以詩歌抒情為核心的文學觀
兩種文學的更替的顯著標志之一就是詩詞歌賦的興起。
林庚認為,中國是詩的國度,詩歌抒情注定會是中國文學的核心?!霸姼枳阋源碇袊?,劇足以代表西方。中國也有劇,但戲劇發(fā)展遠不及西方,而話劇又沒有。中國的劇主要在唱功,因而成了歌劇。它的好全靠劇情支撐,而非詞和曲子……”{9}所以林庚寫的文學史,詩的核心地位隨處可見。
林庚對詩有著自己鮮明的見解:詩是詩人個人體驗中情感的提煉與升華,是對自身詩歌創(chuàng)作規(guī)律性的詮釋與解釋,是由內而外的結晶。詩的創(chuàng)作語言就是“語言的詩化”:基于一般語言,創(chuàng)作形成詩歌的特殊語言”。{10}詩的語言有哪些特殊性呢?換句話說,“詩化”的語言策略到底是如何形成的?
(一)詩的語言必須突破一些觀念
林庚認為,人類思維在語言的載體作用下得以展開。如果沒有語言,人類不可能獲得任何發(fā)展的可能性。詩作為感性語言藝術之一,其語言媒介是抽象的。詩的語言美、形式美需要詩的受眾實現一種語言的觀念轉化來間接地認識和感受?!巴ㄟ^充分發(fā)揮創(chuàng)造性來突破一些觀念,獲得最生動、最豐富的感受來形成詩歌的藝術性?!币簿褪钦f,詩歌是最單純的語言藝術,而語言又是詩歌唯一能憑借和突破的藝術形式。這正是藝術上面臨的特殊矛盾。因此,一方面,詩要憑借語言達到普遍性的傳達;另一方面,詩又要以最單純的語言藝術突破語言。
詩的語言作為一種藝術語言,承載著一種提高人類情操的對生命的呼喚。林庚所強調的突破概念是指“語言的自我超越”——超越詩的語言的多義性、不確定性和悖理性等多性能特征。
(二)詩的語言組構可以犧牲部分邏輯
林庚認為,由于在一定條件下,詩的語言能忽視甚至超越語法邏輯,而形成區(qū)別于目的的自由手段。瓦雷里曾言,當手段涵蓋于目的之下,手段便要服務于目的,也就是說,語言必須遵守常規(guī)語法邏輯;當手段超越目的,手段就與目的合二為一,這時手段便是自由的,語言便可按自然的美學需求超越語法邏輯。
三、林庚的詩及其關于詩性的評價
(一)林庚關于詩性的時代價值
我們每一位讀者都處在一個屬于自己的時代,對于林庚來說,他的時代跨越了整個20世紀。從他的一生中我們會發(fā)現他詩歌的魅力,會發(fā)現其詩論的價值,會發(fā)現他靈魂中的自由和空間,并從中獲得自我的創(chuàng)造力和價值。
林庚的詩歌是對藝術的感受,是一種生命的活力和生命的覺醒,這種覺醒讓我們在他的詩歌中找到了一種原始的精神力量,這樣的力量在我們這個以追求物質為目的的時代有漸行漸遠的趨勢。而在這樣的趨勢之下,林庚的“詩心”和“詩性”就彌足珍貴了。它們賦予了詩歌、賦予了時代以真正的新的本質,讓人銘記于心,努力擁抱生活、解放人性。
(二)林庚詩論探索的不足之處
林庚對格律詩的探索有著極其重要的價值和意義,這是毫無疑問的。但是他的研究也有一些不足之處,對于典型詩行、九言詩的民族形式等還需要在實踐中更深入地研究和探索。林庚的“詩論”為新詩鋪了一條小道,但要使道路暢通無阻,仍需更多努力和付出。
作為詩人和學者的林庚,窮其一生對文學的研究,這種精神是值得眾多學子學習的。他的學術研究是深刻而又簡單的,他的文學思想及研究成果必將對中國古代文學研究產生一定的積極影響,也必將有助于我們對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與發(fā)揚。
注 釋:
{1}{2}{5}{6}{7}{8}林庚.中國文學簡史[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8,350,244,351,263.
{3}林庚.詩化與賦化[J].煙臺大學學報,1988,(08).
{4}王琦.李太白全集[M].北京:中華書局,2011.68.
{9}張銘.林庚先生談文學史研究[J].文學知識,2000,(02).
{10}林庚.新詩的格律與語言的詩化[M].北京:北京經濟日報出版社,2000.131.
參考文獻:
〔1〕林庚.林庚詩文集(卷一)[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
〔2〕林庚.林庚詩文集(卷三)[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
〔3〕林庚.林庚詩文集(卷四)[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
〔4〕林庚.林庚詩文集(卷八)[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
〔5〕林庚.林庚詩文集(卷九)[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
〔6〕林庚.林庚楚辭研究兩種[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
〔7〕林庚.空間的馳想[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0.
〔8〕葛曉音.林庚文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9〕吳曉東.20世紀的詩心[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10〕龍泉明.中國新詩的現代性[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5.
〔11〕孫玉石.他的詩“更新,而且是中國的了”——林庚詩學探尋與中國古典詩歌藝術之聯系[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04).
〔12〕葛曉音.詩歌形式研究的古為今用——林庚先生關于古詩節(jié)奏和新詩格律的理論思考[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04).
(責任編輯 賽漢其其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