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思思
摘要:語文學科是一門工具性很強的學科。小學語文教師的教學的目的就是讓學生學會正確運用言語文字,打好聽、說、讀、寫的基本功,而閱讀教學則是聽、說、讀、寫教學中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是語文教學的核心。下面結(jié)合自己多年教學積累,談一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幾點體會與策略。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創(chuàng)新策略;實踐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8)27-0056-01
1.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創(chuàng)新方式
1.1 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
學生一旦對閱讀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就會把讀書看成一大樂事,就會釋放巨大的潛能,覺得越讀越有興趣,閱讀越想讀。我認為要在閱讀前,教學中和教學后三個階段下功夫。閱讀教學前,教師要調(diào)動學生的已知對課文內(nèi)容進行預測,產(chǎn)生猜想。最常見的方法是讓學生看著課題,想想會產(chǎn)生什么問題,或想知道些什么?或讀讀課題,猜一猜課文會寫什么?當學生帶著一種強烈的疑問進入閱讀,其效果必然是最佳的。
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圍繞文本中心意圖,不斷提出疑問或話題,使學生不斷產(chǎn)生閱讀愿望。當學生懷著某種愿望或未達到某種愿望而進入閱讀活動時,他的整個閱讀過程會始終充滿著閱讀期待、思索和探索,始終保持著閱讀興趣。閱讀成為學生輕松愉快自主構建的過程。閱讀教學結(jié)束后,教師要根據(jù)所學內(nèi)容激發(fā)學生課外閱讀相關內(nèi)容的興趣,將學生閱讀的視野擴展到更廣闊的領域。這樣,學生就會始終保持自主探索的濃厚的閱讀興趣。這對于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無疑是非常重要的。
1.2 循序漸進,由淺入深。
小學生的學習興趣很重要,它是學生學習知識的內(nèi)在動力和關鍵所在。合理的提出閱讀要求,引導學生閱讀課文,要適合學生的年齡特征和知識水平,過深會挫傷孩子們的學習積極性,過淺容易導致孩子浮躁,因此,我在教學中遵循“循序漸進”的教育方針,一年級時上閱讀課文只要求孩子借助拼音讀懂一句話,能用自己的話大體說出一句話的意思,我便予以表揚、鼓勵。二年級時,我便要求學生不僅能讀懂、讀通一句話,而且要有一定的感情,且能用自己的話較準確地理解一句話的含義。三年級時,要求學生把各句聯(lián)系起來讀懂一段話,甚至一篇文章。四年級時我便提出更高的要求,能夠理解句與句之間的聯(lián)系,能從句與句之中體會作者的感情。正是這樣一步一個臺階,不同時期提出不同的要求,久而久之,學生都能做到逐句逐段讀懂,以致理解全篇內(nèi)容。
1.3 引導自主合作,提高閱讀質(zhì)量。
長期以來,教師在閱讀教學中為了趕時間或省心省事,常常無視學生的自主性。老師拿著教學參考資料,根據(jù)作品的時代背景、作者介紹、分段分層,概括段落大意和主題思想,分析作品的寫作特色,一路介紹下來,只是生硬地肢解了作品。在這樣的閱讀教學中,學生是被動的接受者,接受的是老師對作品的解讀,而不是學生對作品的自主閱讀。實際上,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充分發(fā)揮學生的自主性,注重學習方法的指導,放手讓學生做力所能及的自主學習。如學生學會拼音這個識字工具后,就應該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借助課文注音把書讀通讀順。為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教師應該是點撥、啟發(fā)、激勵學生,重點把更多的時間讓給學生閱讀、理解、品味、感悟。
1.4 安排拓展質(zhì)疑,激發(fā)進一步探究的欲望。
一篇課文學完了,并不是質(zhì)疑也就此結(jié)束了。安排拓展質(zhì)疑,是講課堂內(nèi)的知識技能引向課外的大好時機。因為學生讀書質(zhì)疑,有的并不是本課文所能解決的。教師可以抓住學生提出的問題,給學生提供篇目,讓學生在課外閱讀中尋找答案,或是提示方法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加以解決,從而將課堂教學延伸到課外的領域。如學完《鯨》這篇課文,其中關于鯨的睡覺方式的描述,學生理解起來并不難,但鯨為什么要這樣睡覺呢?這個問題就有思考的價值,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去查找資料,弄清這樣睡覺的深層意義。
2.加強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具體實踐
2.1 注重實踐活動的有效拓展。
實踐是學習的真理,同時也是語文閱讀課堂中要的部分。在語文實踐活動中要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主動性,培養(yǎng)學生敢于表達、勇于創(chuàng)新的精神。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有培養(yǎng)學生的意識,不放過每一個學習的機會:從學生對閱讀文章的模仿到真正獨立的表達,從一個簡單的句子的表達到充滿情感的交流等,培養(yǎng)學生語言應用能力,提升學生的語言素養(yǎng)。在實踐中,不斷的鍛煉學生的對語言應用的能力,鼓勵學生參加不同的教學活動,通過實踐獲取知識,培養(yǎng)學生的探索學習能力。使學生通過實踐活動,從中感受知識、學習知識、享受知識帶來的樂趣。通過語文教學實踐活動的開展,有利于學生情感的體驗,能夠激發(fā)學生學習潛力,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2.2 注重閱讀模式的創(chuàng)新實踐。
受傳統(tǒng)教育影響,學生學習知識過分的依賴教師在課堂上的教授。語文閱讀活動是鍛煉學生情感思維能力,但是在實際教學中教師過于注重對學生的理論教學,將課本知識直接粘貼給學生,學生每天進行機械式的學習,對閱讀內(nèi)容機械式記憶和練習,教師應該將學習語言的規(guī)律作為原則,通過實踐活動來提升學生語文學習效率。如,學生沒有閱讀量的積累和練習,即便教師有教給學生跟閱讀有關的知識,那么學生的閱讀技巧和閱讀技能也不會有所提升。如果學生對于寫作上沒有過多的實踐練習,不管教師教給學生多么強大的寫作技巧和知識,對于學生來講也是沒有意義的,他們的寫作能力依然不會提升。因此,要注重閱讀模式的創(chuàng)新,在語言實踐中提升學生的語言理解和表達能力,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總之,語文閱讀教學還存在著諸多的問題,有些語文教師對情感因素在閱讀教學中的價值重視的還不夠。在大力提倡素質(zhì)教育的今天,把培養(yǎng)學生對祖國,對社會、對人民、對生活的熱愛作為教育的旗幟,改革在推進,社會在發(fā)展,現(xiàn)代化建設需要有文化、有道德的接班人。因此,語文閱讀教學面對改革的浪潮,要有先進的教育思想,先進的教育理念,要做到與時俱進,開拓創(chuàng)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