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14年3月我國《公司法》進行了修改,廢除了貨幣出資比例、最低注冊資本額、驗資程序及出資時間的強制規(guī)定,有利于資本的自由流通,但同時大幅降低了公司和股東的失信成本,使公司債權人的知情權難以保障。本文分析了認繳資本制度的現(xiàn)狀,結合公司資本制度變化對債權人利益保護產生的影響及債權人保護制度存在的問題,提出相應的完善對策。
關鍵詞:認繳制;債權人利益;制度完善
原《公司法》規(guī)定的資本制度對最低注冊資本額有嚴格規(guī)定,確保了公司的償債能力,但新《公司法》不再限制注冊資本額,授權由公司章程規(guī)定資本額,一旦股東將資本額約定的極低,若公司資本嚴重不足,債權人將承擔極大風險,因此,認繳制下債權人利益保護機制的完善迫在眉睫。
一、健全出資催繳機制
《公司法》解釋(三)規(guī)定的出資催繳制度是為了確保股東依法履行出資,公司發(fā)起人在催告沒有在規(guī)定的期限內繳納股款的認股人以后,認股人仍不繳納的公司對該股份可以重新募集,因延期繳納股款給公司造成損失的認股人要承擔賠償責任,但新《公司法》中未提及。有必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予以完善:
首先,賦予債權人催繳出資的權利。認繳資本制度降低了對股東出資的要求,加大了債權人利益實現(xiàn)的風險,面對虛無的注冊資本,債權人按照公司章程的規(guī)定有權要求股東履行出資義務。同時,賦予董事會催繳出資的權利,董事會可以制定催繳方案,促使董事履行忠實勤勉義務,進而強化董事會職責。此外應明確董事會成員未能履行催繳義務給債權人造成損失時的賠償責任。①
其次,確立提前催繳認繳出資的制度。出資提前催繳制度是指在公司章程規(guī)定的股東繳納出資的期限屆滿之前,如果公司資不抵債或經營狀況嚴重惡化時,法律規(guī)定視為出資期限已屆滿,此時股東必須繳足認繳出資,但是,該制度的適用情形要嚴格控制,不能損害公司自治權。
最后,將催繳程序設置成訴訟的前置性程序。公司在起訴股東履行出資義務之前,必須先催告股東,否則公司不能直接向法院起訴。有利于尊重公司的自治權,催繳出資是公司的內部事務,應先由公司自行決定和處理,也可以減少司法資源的浪費,節(jié)約司法成本。在催繳過程中不一定非要股東繳納出資,若股東不愿再履行合同,強行要求其入股反而不利于公司的發(fā)展。
二、加強責任規(guī)制
(一)完善公司法人人格否認制度
在認繳制下,公司的法人人格否認制度不能再被視為是謹慎態(tài)度下的例外。首先,要擴大法人人格否認制度的適用情形,股東對公司的資信狀況存在虛假陳述、惡意欺詐、償債資產范圍不明、公司的責任財產界限模糊、實收資本與認繳資本相差懸殊時,就要否認公司法人人格責令股東對公司債務承擔連帶賠償責任。其次,擴大《公司法》第63條的適用主體,普通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東財產與公司財產發(fā)生混同時,就適用法人人格否認制度責令股東對公司債務承擔連帶賠償責任。
(二)借鑒衡平居次原則
德國在公司破產債權的清償順序上引進了衡平居次原則,若股東以個人名義與公司之間形成債權債務關系,在公司破產時股東債權人后于其他債權人受償,這樣保證了公司債權人債權的優(yōu)先性,可以抵制股東的非法行為。在認繳制下,會出現(xiàn)大量的股東債權人,根據(jù)債的平等性理論,股東債權人和公司債權人在受償時處于同一順位,按照債權比例受償,但如果股東債權人利用股東身份謀取不正當利益,基于公平原則,其受償順位應后于其他債權人。
(三)明確董事、監(jiān)事、高級管理人員的責任
董事、監(jiān)事、高級管理人員對公司負有忠實勤勉義務,在生產經營活動中必須以審慎態(tài)度對待公司和債權人,其因故意、重大過失給債權人造成損害時,要與公司承擔連帶賠償責任。其次,應明確公司內部的職責分工,嚴禁各部門之間出現(xiàn)職責篡位,禁止個別人控制公司的決策權,否則控制人要對公司或債權人的損失承擔賠償責任。必要時,可以建立職業(yè)經理人市場,將公司交由經理團隊管理,確保公司的決策和個人利益不掛鉤,防止“一股獨大”的情形,進而保障公司和債權人利益。
三、完善配套制度
(一)建立健全商業(yè)信用評級制度
在認繳制下,完善債權人保護機制的首要任務是要評估公司信用。一直以來,我國并未建立信用評估體系,沒有獨立的第三方機構提供資信評估材料,交易過程中的資料信息是公司自己提供的。
當前,為保證資料的真實性和全面性建立公司失信懲治機制,首先,發(fā)展信用評級的第三方機構??梢詫⒍愂绽U納情況、公司資產真實性、公司違規(guī)行為及其處罰、社保繳費情況等全部信息加以整合歸類,建立統(tǒng)一的評估標準。其次,確立獎懲制度。政府可以頒發(fā)評估等級獎勵證書、減免稅務等優(yōu)惠政策,鼓勵企業(yè)及時公示信息,強化提供不實信息公司的責任。對于不履行信息披露義務或提供虛假信息的,信用評級過低的企業(yè),可以采取相關的懲處措施。
(二)完善信息披露制度
重大事項的披露對于債權人掌握公司的資信情況、財產狀況、經營狀況,減少市場交易風險,維護市場秩序有重要意義。隨著公司自行申報信息取代年檢制度,公示信息的真實性、權威性大打折扣,為保障債權人利益,有必要從以下方面完善信息披露制度:
首先,應加快公示平臺的建設和統(tǒng)一公示內容。我國的企業(yè)信息公示系統(tǒng)處于初期階段,對于沒有開通的功能,未將企業(yè)信息納入系統(tǒng)的地區(qū),要加快建設該平臺。公司自行選擇公示的信息內容,其本身的商業(yè)價值極為有限,甚至關系債權人切身利益的信息,公司不愿對外公布,所以要統(tǒng)一公示的信息內容,如公司的資產必須公示。
其次,建立懲處機制,落實不當公示的法律責任。對公示信息虛假、不及時公布信息、高級管理人員不盡職責損害債權人利益的,高級管理人員承擔連帶賠償責任;因公司公示的信息不實給債權人造成損失的,法律應賦予債權人起訴權。
注釋:
①朱蔥蘊,公司法人人格在母子公司中的運用.法律科學,1998年第5期,第10頁.
參考文獻:
[1]胡建全.淺議《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第三次修正案[J].產權導刊,2014第4期.
[2]王新.股東瑕疵出資民事責任研究[D].煙臺大學,2012.
[3]雷金牛.隱名投資出資瑕疵民事責任研究[J].內蒙古社會科學,2012年第5期.
[4]趙旭東.公司法資本制度改革的解讀與思考[N].法制日報,2014-3-5.
[5]孫渝安.認繳資本制與股東出資義務和責任[N].中國工商報,2014-6-17.
[6]蔣大興.公司法的觀念與解釋[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
作者簡介:
杜悅,甘肅政法學院民商經濟法學院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