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學(xué)工
摘 要: 《諫太宗十思疏》“宏茲九德”意義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本文從“九德”一詞的語境意義和早期性,從《群書治要》序文“宏茲九德”所指,從魏征和唐太宗對《尚書》的熟悉和引用,從當(dāng)時大臣的諫言和文章,從出土的貞觀時期的墓志等方面論證,“宏茲九德”中“九德”即指皋陶向大禹所陳之九德。
關(guān)鍵詞: 歷史 語境 釋讀 九德
《諫太宗十思疏》“總此十思,宏茲九德”中的“宏茲九德”應(yīng)該怎么理解,各種教輔資料莫衷一是,學(xué)生和老師都感到困惑。
《言文對照古文觀止》譯為“總和上面的十種思想,實(shí)行起來,十有九得”[1],如此解釋,雖然文意可以貫通,但屬于改字釋文,不符訓(xùn)詁條例。
王健秋《〈諫太宗十思疏〉中的“宏茲九德”句解》[2]、孟治榮《“宏茲九德”試釋》[3]和鞠黨生《“宏茲九德”注釋商兌》[4]都認(rèn)為“九德”,即上句的“十思”,九是虛數(shù),泛指許多。宏茲九德,即擴(kuò)大(或發(fā)揚(yáng))這許多美德。這樣理解不符合“九德”確有所指的實(shí)際,它是一個有特定內(nèi)涵的專有名詞。
粵教版高中語文必修四教材則注釋為《逸周書·常訓(xùn)》中“忠、信、敬、剛、柔、和、固、貞、順”這九種品德,即指忠實(shí)、誠信、恭敬、剛烈、柔和、和睦、堅(jiān)定、忠貞、溫順九種美德。這是從老百姓的習(xí)慣和品行來說的,其中有幾點(diǎn)跟《尚書·皋陶謨》所說的相似,指行政能力,有同源關(guān)系;但更多的是偏重內(nèi)心修養(yǎng),屬于倫理和道德的范疇。并且《逸周書》有一些屬于陰陽、兵法、謀略思想的文字,歷史上是不太被重視的一部書,不在五經(jīng)之列,唐朝時沒有立為官學(xué)。
人教版、蘇教版、語文版語文教材認(rèn)為“九德”是指皋陶所陳“九德”,即《尚書·皋陶謨》所載:“亦行有九德:寬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亂而敬,擾而毅,直而溫,簡而廉,剛而塞,強(qiáng)而義?!睆摹熬诺隆币辉~的語境意義和早期性,從《群書治要》序文“宏茲九德”所指,從魏征和唐太宗對《尚書》的熟悉和引用,從當(dāng)時大臣的諫言和文章、從出土的貞觀時期的墓志等方面來看,這個判斷無疑是正確的。
一、從“九德”在文中的具體意義來看,它是選拔和考察官員的標(biāo)準(zhǔn)。
“十思”在文中實(shí)有所指,這十條建議涉及與帝王冶國興邦有關(guān)的十個問題,從生活到政治,從個人欲望到品德修養(yǎng)?!笆肌笔俏赫鲝漠?dāng)時實(shí)際政治生態(tài)總結(jié)出來的。從下文“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則智者盡其謀,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看,“九德”則是魏征希望唐太宗學(xué)習(xí)古代的圣賢君主的美德并弘揚(yáng)光大,選賢任能。“九德”是“知人”(即考察、選拔和任用官員)的原則、標(biāo)準(zhǔn)和方法,注重的是政治意義上的才能和表現(xiàn)?!笆肌迸c“九德”構(gòu)成駢對,互為補(bǔ)充。
二、從“九德”出現(xiàn)的歷史時期來看,它應(yīng)該不會晚于孔子生活時期。
金景芳、呂紹綱先生討論“九德”后的三點(diǎn)想法,即“第一,《皋陶謨》所謂九德,如寬,如柔,如愿……無非人之性格、心理及行為能力方面的特點(diǎn),尚不具有后世如仁義禮智信忠孝等道德范疇的意義。第二,寬而栗、強(qiáng)而義的句式,反映出一種過猶不及的思想,與后來孔子表述的中庸之道一致。第三,此經(jīng)之九德與《堯典》之‘直而溫,寬而栗,剛而無虐,簡而無傲,似有淵源關(guān)系,而《洪范》三德正是此經(jīng)九德之概括……《呂刑》亦有三德之說。這說明《尚書》各篇內(nèi)容是貫通的”[5]。這證明了《皋陶謨》“九德”的早期性和真實(shí)性,它側(cè)重的是執(zhí)政者治國牧民的才能與修為。
三、從《群書治要》序文“宏茲九德”所指來看,“九德”指王者治國之德。
貞觀五年(631年)編輯成書的《群書治要》是帝王治國的讀本指南,第二卷就是撮取《尚書》經(jīng)文而成,并收錄了《皋陶謨》。該書序文提到:“庶宏茲九德,簡而易從;觀彼百王,不疾而速。崇巍巍之盛業(yè),開蕩蕩之王道;可久可大之功,并天地之貞觀,日用日新之德,將金鏡以常懸矣?!盵6]“宏茲九德”與“觀彼百王”相對,可以看出魏征把“九德”看作王者治國之德,正是《尚書·皋陶謨》所說的“九德”的內(nèi)涵。序文中的“崇巍巍之盛業(yè),開蕩蕩之王道”兩句,是《論語》中所記對堯、舜功業(yè)的贊詞,《論語·泰伯》:“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與焉!”“子曰:‘大哉堯之為君也!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蕩蕩乎,民無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煥乎其有文章!”[7]可見這個“九德”是與堯、舜、禹古代賢君相關(guān)的“九德”,即皋陶所說的“九德”。
四、《諫太宗十思疏》有將近二十個語詞來自《尚書》一書。
元代學(xué)者戈直已經(jīng)指出有多個詞句出自《尚書》。如“凡百元首”,出自《書·益稷》“元首明哉,股肱良哉”?!岸試?yán)刑,震之以威怒”,由《虞書·大禹謨》“董之用威”演化而來?!氨架囆嗨?,其可忽乎”,出自《夏書·五子之歌》“予臨兆民,懔乎若朽索之馭六馬”?!皹繁P游,則思三驅(qū)以為度”,出自《夏書》“不敢盤于游田”。“宏茲九德”出自《皋陶謨》。臺灣學(xué)者蔡根祥先生又指出“垂拱”“必積其德義”“怨不在大”等十多處詞句來自《尚書》[8]。如“不念居安思?!笔菑摹蹲髠鳌は骞荒辍匪玫摹啊稌吩唬骸影菜嘉?;思則有備,有備無患”而來的?!霸共辉诖蟆币浴渡袝た嫡a》“怨不在大,亦不在小”。“則思知止以安人”出自《尚書·皋陶謨》曰“皋陶曰:‘都!在知人,在安民”?!皠t思謙沖而自牧,懼滿溢”,出自《尚書·大禹謨》“滿招損,謙受益,時乃天道”?!皠t思慎始而敬終”改易自《左傳·襄公二十五年》引衛(wèi)大叔文子“《書》曰:‘慎始而敬終,終以不困”。
五、唐太宗對《尚書》很熟悉,并多有稱引。
唐太宗讀魏征此疏后的《答魏征手詔》,多次引用《尚書》,如“蓋股肱罄帷幄之謀”,化自《尚書·夏書》“帝曰:臣作朕股肱耳目。予欲左右憂民,汝翼”;“垂拱無為”語出《尚書·武成》“垂拱而天下治”;“萬幾多曠”,化自《尚書·皋陶謨》“兢兢業(yè)業(yè),一日二日萬幾”;“四聰不達(dá)”化自《書·舜典》“明四目,達(dá)四聰”;“不亦康哉”化自《尚書·益稷》“元首明哉,股肱良哉,庶事康哉”。《帝范序》中的“皇天眷命”出自《尚書·大禹謨》“皇天眷命,奄有四海”;“元圭賜夏禹之功”出自《尚書·禹貢》“禹賜元圭,告厥成功”。特別是李世民撰寫的歌頌父皇李淵豐功偉業(yè)的《皇德誦》中有句“翕受敷施,明徵定保。允迪厥德,惟清帝道”[9]?!棒馐芊笫闭Z出《尚書·虞書·皋陶謨》“日宣三德,夙夜浚明有家。日嚴(yán)祗敬六德,亮采有邦。翕受敷施,九德咸事”?!懊髡鞫ū!背鲎浴渡袝は臅贰柏泛蟪型趺拚?。告于眾曰:‘嗟予有眾,圣有謨訓(xùn),明徵定保”,“允迪厥德”語出《尚書·皋陶謨》“允迪厥德,謨明弼諧”。這說明唐太宗是非常熟悉《尚書·皋陶謨》的,當(dāng)然就知道“九德”所指,所以這里的“茲”就不像有的論者所說,指代不明了。更何況皋陶擔(dān)任過大理,一直被視為李姓的始祖,天寶二年還被追封為“德明皇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