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精準扶貧脫貧工作是“十三五”期間政府重點工作之一,扶貧先扶智,教育扶貧已成為貧困地區(qū)政府實施精準扶貧脫貧的重要路徑。但近幾年,大多數地方的教育扶貧工作只是集中在教育培訓資金和物質的補貼上,措施雖有效,但只是緩解燃眉之急。本文探析開放教育對精準扶貧的作用,運用開放教育成熟的現代教育技術和網絡學習平臺直接給予貧困地區(qū)適齡勞動者提供遠程的學習支持服務,實現遠程助學、資源共享,從而不斷提高貧困者的文化素質和思想水平,不僅激發(fā)貧困者脫貧的信心和動力,也為貧困地區(qū)經濟建設提供了人才保障,推進精準扶貧脫貧的實現。
[關鍵詞]開放教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作用
[中圖分類號]G72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7656(2018)04-0080-03
俗話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精準扶貧的路徑選擇上,可以說以教育為手段提升貧困者的思想文化素質和技能水平是解決貧困的一個有效路徑。2017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廣西考察時強調:“脫貧攻堅形勢依然嚴峻,必須倒排工期,落實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方略?!盵1]目前,“發(fā)展教育脫貧一批”已列為“五個一批”精準脫貧重要途徑之一(新華網,2015)。開放教育作為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傳統(tǒng)教育與網絡教育相互融合。在培養(yǎng)貧困地區(qū)勞動力、提升其自主“造血”能力方面,開放教育具有學習成本低、資源輸送便捷、學習靈活、個性化教育、不受空間局限等優(yōu)勢。利用開放教育有助于推進精準扶貧,加快貧困地區(qū)教育脫貧目標的實現。
一、開放教育對精準扶貧的意義
(一)開放教育扶貧是精準扶貧的一項措施
新時期,為推進全面小康社會的實現,完成“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任務,貧困地區(qū)的扶貧脫貧工作成為當地政府的重點行政工作,各地政府根據當地的資源情況、區(qū)位特點、人文素質等制定因地制宜的扶貧脫貧政策、目標以及措施,在推進精準扶貧的措施方面具有多樣性:在發(fā)展特色產業(yè)脫貧方面,主要有對產業(yè)資金扶持,開發(fā)特色農業(yè)、有機農產品、駐村旅游等;在有實施異地搬遷脫貧方面,主要有對異地搬遷實行差異化建(購)房補助,為了讓生活在基礎設施薄弱、生產條件較差的偏遠山區(qū)貧困群眾搬遷到生活條件相對較好地區(qū);在金融扶持脫貧方面,主要是為貧困戶提供10萬元以下、1年以內免抵押免擔保的小額信貸。此外教育扶智幫助脫貧、勞務輸出脫貧、生態(tài)補償脫貧、基礎設施建設脫貧等措施。在眾多的扶貧脫貧措施中教育扶貧的效果并非立竿見影,但是其確實是一個根本的策略。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就提出了要緊緊抓住教育扶貧這個根本之策。隨著我國城鎮(zhèn)化步伐的加快,農村市場經濟的發(fā)展,農民脫貧增收更多地依靠信息、知識、技術等因素,物力扶貧也逐漸轉為智力扶貧。2015 年,中央扶貧開發(fā)工作會議上提出教育扶貧戰(zhàn)略意義,教育成為“智扶”的重要手段[2]。
2017年4月7日,國家開放大學正式啟動了“長征帶”教育精準扶貧工程。即在“十三五”期間國家開放大學在紅軍當年長征通過12?。▍^(qū)、市)中對其包含的24個國家級貧困縣開展教育精準扶貧。國家開放大學計劃用4年的時間,發(fā)揮遠程教育優(yōu)勢、辦學體系優(yōu)勢、信息技術優(yōu)勢和學習資源優(yōu)勢,統(tǒng)一規(guī)劃,有針對性地開展精準扶貧,包含主要項目有:培養(yǎng)鄉(xiāng)村基層干部,為建檔立卡貧困人員提供繼續(xù)教育機會,培養(yǎng)適應企業(yè)需求的技能人才,免費為貧困人員開展職業(yè)技能培訓,給予貧困縣的開放教育學生資金幫助,建設教育精準扶貧基地。項目總經費預算1.5億元,先期投入約6000萬元[3]。
根據“長征帶”教育精準扶貧項目對扶貧點的要求,廣西的龍勝和田東縣,既是當年紅軍長征經過的革命老區(qū)同時也是國家扶貧工作重點縣,2017年5月24日、5月27日,廣西的龍勝、田東縣兩個縣納入該工程,也成為開放教育助推廣西精準扶貧的試點縣,使開放教育與精準扶貧又走近了一步。
(二)開放教育對于精準扶貧具有獨特優(yōu)勢
由于貧困地區(qū)教育水平、生產技術、思想觀念等滯后,貧困勞動力對教育的投入有限,加上地域條件限制,用傳統(tǒng)的教育手段來提高貧困勞動力的知識水平和生產能力,不僅教育成本高,且學習效率低,成人的教育扶貧效果往往不夠理想。2016年4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談會上指出:“可以發(fā)揮互聯網在助推脫貧攻堅中的作用,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讓更多貧困群眾用上互聯網,讓農產品通過互聯網走出鄉(xiāng)村,讓山溝里的孩子也能接受優(yōu)質教育。”[4]開放教育正是以現代信息技術為主要手段的現代遠程教育,它在教育扶貧中具有的優(yōu)點:對報名者的年齡、職業(yè)、地區(qū)、工作學習經歷等條件約束門檻較低,只要有意向學習,并具備一定的文化、知識基礎的,通過報名審核程序,就可以申請入學;學習者可在網絡教學平臺上學習視頻、錄音、微課等多種教學資源,且學習進度不受時間和地點限制[5]。在辦學體系上,以廣西開放教育為例,目前設立有16所市級分校和行業(yè)分校、近百個工作站和教學點,因此,開放教育可以跨越實施傳統(tǒng)教學師資不足、教學距離長和時間死的缺陷,實施教育扶貧更自由和靈活,與教育精準扶貧的實際要求相耦合,具有獨特的優(yōu)勢。
二、開放教育促進解決貧困地區(qū)人才短缺問題
1960年,美國經濟學家舒爾茨(T.W.Schultz)在美國經濟學會上發(fā)表題為“人力資本投資——個經濟學家的觀點”的演說中提到,“貧窮的國家之所以落后,其根本原因不在于物質資本的短缺,而在于人力資本的匱乏和自身對人力投資的過分輕視”[6],舒爾茨認為導致相對貧困地區(qū)的致貧根本并非是物質缺乏或資源的不足,而是缺少人力資本及政府對人力資本建設的不重視。由此推斷通過加大對貧困者的教育來提高貧困者的素質和能力,增加人力資本投入,從而解決貧困問題。
貧困地區(qū)導致貧困的原因很多,有的是因病致貧,有的是因學致貧,有的是當地自然環(huán)境導致的貧困,但根據舒爾茨的觀點從總體上要解決貧困地區(qū)地的脫貧,最主要還是要增加人力資本的投入。人才是經濟社會發(fā)展的基礎,因此著力提高貧困地區(qū)鄉(xiāng)村基層工作者、適齡勞動者的整體文化素質才是推進貧困地區(qū)脫貧和經濟發(fā)展的關鍵。而實現文化素質的提升,教育是至今為止最為有效的一種方式。接收教育者通過知識的積累,技能的提升,形成有利的人力資本,促成生產和經營的實現,進而減少貧困,形成良性循環(huán)經濟的增長。廣西地處我國西南,總體教育水平落后于東南部發(fā)達省份,教育資源分布不平衡,不僅高端人才短缺,在鄉(xiāng)鎮(zhèn)基層的工作者和勞動者的文化水平和思想水平也不夠高。傳統(tǒng)的教育方式過于單一,對人才培養(yǎng)速度慢且成效并不顯著。而開放教育相對普通高等教育而言不僅更靈活實施,而且是一種普及面積更廣、更加親民的教育,它的著力點不僅在于培養(yǎng)社會精英,更在于構建基層的教育服務體系,將優(yōu)質的教育資源輸送到全區(qū)各地,推動學習型社會建設和培養(yǎng)公民終身學習的習慣。以廣西為例,目前廣西開放教育在14個市級行政轄區(qū)和兩個行業(yè)設置了分校,還在縣級設置有工作站和教學點近100個,由此遠程開放教育的辦學體系網基本覆蓋廣西全區(qū)城鄉(xiāng)。目前開設79個開放教育本、??茖I(yè),38個成人高等教育專業(yè),并與國內8所重點院校合作開設46個網絡教育專業(yè),在專業(yè)開設數量上雖然發(fā)展不如普通高校繁多,但是卻適應了廣西經濟發(fā)展的需求,現有注冊在籍學生7萬余人,建校后累計培養(yǎng)各類畢業(yè)生40余萬人,為廣西各地特別是基層輸送了大批留得住、用得上的應用型人才[7]??梢娫谪毨У貐^(qū)普及開放教育有利于促進解決貧困地區(qū)人才短缺問題,為精準扶貧的順利推進提供了人才保障。
三、開放教育為貧困地區(qū)長遠經濟社會發(fā)展提供智力支持
近幾年,隨著政府對教育精準扶貧的重視,很多貧困地區(qū)政府部門制定和實施教育扶貧措施,如給予農村家庭經濟困難寄宿生生活補貼,按照學歷高低有差異的給予小學生、中學生、大學生入學補助和助學金補助,開展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yǎng)改善計劃膳食補助等,這些措施依然是直接的給予貧困者在教育物質和資金上的幫助,沒有深入的從改善實施教育內容和手段上下功夫。
開放教育是建立在遠程教育的基礎上,以現代信息技術為手段,借助互聯網和長期以來中央——省級——縣市的三級辦學體系,擁有其他傳統(tǒng)教育所沒有的優(yōu)勢,可以為教育精準扶貧提供技術保障,貧困地區(qū)由于缺乏足夠的師資、專項資金,同時山區(qū)地區(qū)貧困群眾分散較廣,教育扶貧同時又受到場地、時間的限制,按照傳統(tǒng)教育要實現類似于“一對一”的面授教育輔導是很困難的,但是開放教育通過互聯網線上學習與線下指導相結合,使教育和培訓更有針對性和個性化,運用網絡教育平臺,通過云教室、直播視頻、微課、線上答疑指導等環(huán)節(jié),將互聯網、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與教育和培訓相融合,將優(yōu)質的教育資源低成本的輸送給貧困地區(qū),進一步激發(fā)教育扶貧的動力。開放教育相對學習成本低、資源輸送便捷,同時對于學習者,其學習時間自由掌控,沖破了傳統(tǒng)課堂規(guī)定學習時間和規(guī)定學習地點的局限,實現“隨到隨學”,學習更靈活,教育成為一種專屬的更能滿足其需求服務,循序漸進的培養(yǎng)貧困地區(qū)學習者的學習興趣,激發(fā)學習動力,從而達到改進落后的思想觀念,拓寬其知識 視野,提高其文化素質和生活技能水平的目的,凸顯出教育精準扶貧的“精準”的意義。
在廣西貧困地區(qū),特別是山區(qū)地形貧困地區(qū),由于長期交通不便、通訊落后,缺少與外界溝通交流,先進的教育資源、生產技術以及最新的生產和銷售信息獲取、接收有限,開放教育可以有針對性的拓寬教育扶貧的內容,除了開發(fā)農業(yè)生產護理相關知識課程、農業(yè)設備運用技術類培訓課程,還可以因地制宜利用當結合當地自然資源開發(fā)有針對性的開設農業(yè)旅游項目管理、農產品存貯和加工、農產品銷售和電子商務等,有針對性地開發(fā)網絡課程和培訓,不斷細化教育資源類別,不斷更新和豐富開放教育網絡課程內容,讓貧困群眾根據自身需求選擇和攝取所需知識。通過不斷地開發(fā)開放教育扶貧資源,結合政府、社會力量一起促進大規(guī)模、高時效、能循環(huán)利用的低成本教育資源向貧困地區(qū)輸送,扶持貧困地區(qū)適齡的勞動力通過學習知識技能、接收先進的積極的思想,實現自力更生,提高個體經營的能力,從根本上實現脫貧。
[注釋]
[1]習近平:當前脫貧攻堅形勢依然嚴峻 必須倒排工期[EB/OL].http://finance.jrj.com.cn/2017/04/21204822364696.shtml.
[2]2015年全國扶貧開發(fā)工作會議在京召開[EB/OL].http://www.cpad.gov.cn/art/2015/12/29/art_ 61_43224.html.
[3]國家開放大學:“長征帶”教育精準扶貧工程啟動-中國搜索教育[EB/OL].http://edu.chinaso.com/jyzx/detail/20170415/1000200032981001492227660269238826_1.html.
[4]正確發(fā)揮互聯網在脫貧攻堅中的作用[EB/OL].http://www.sohu.com/a/192349521_618327.
[5]云南開放大學.開放教育簡介[EB/OL].http://zsc.ynou.edu.cn/article/show.asp?id=11.
[6]舒爾茨.論人力資本投資[M].北京:北京經濟學院出版社,1992.
[7]廣西廣播電視大學.廣西廣播電視大學基本情況[EB/OL]. http://www.gxou.com.cn/State/about/about.asp.
[參考文獻]
[1]于淼,解梁秋.“互聯網+”給力教育精準扶貧[J].人民論壇,2017(19).
[2]殷巧.教育扶貧:精準扶貧的根本之策[J].人民論壇,2017(13).
[3]任友群,馮仰存,徐峰.我國教育信息化推進精準扶貧的行動方向與邏輯[J].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17(4).
[作者簡介]李菱菱(1985-),女,廣西桂平人,廣西廣播電視大學文經學院助教,碩士,研究方向:遠程高等教育、政府治理與改革。
[責任編輯 吾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