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峰 劉榮貴 李忠超 黃飛
摘要:在中華民族文化的瑰寶庫中,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截止目前,河北省已經收入國家級和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中的體育項目最主要的還是武術,其他體育項目還有待于更深一層的發(fā)掘。體育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一般都具有種類單一、專業(yè)人員奇缺、人們保護意識不強等特點,針對這些問題,可以通過充分利用多種傳播媒介、擴展體育文化市場、充分發(fā)揮教育優(yōu)勢、建立健全研究機構等手段來促進其完善和改進,從而為“和諧河北”的構建和中華民族體育文化的豐富做出更大的貢獻。
關鍵詞:河北省;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
河北具有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省內不僅有極為豐富的物質文化遺產,還有許多極其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些遺產是幾千年來燕趙兒女極為重要的精神財富和智慧的結晶,同時也是中華民族的瑰寶。促進民族文化的傳承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是每個中華兒女應盡的責任和義務,當然,其也是促進民族團結、增強各民族情感、維護祖國統(tǒng)一和社會安定重要的文化基礎,同時,它還是推進“和諧河北”和文化大省建設的主力軍,實現河北省內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有效保護,才能實現河北更好更快發(fā)展。
一、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概況
河北省歷史悠久,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在坐擁無數物質文化遺產的同時也擁有大量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其中包括傳統(tǒng)戲劇、傳統(tǒng)手工技藝、傳統(tǒng)音樂、傳統(tǒng)美術、傳統(tǒng)舞蹈、傳統(tǒng)中醫(yī)藥、民間文學、曲藝、民俗、雜技與競技等十多個門類,內涵豐富,具有很強的河北特色,是燕趙兒女極為寶貴的精神財富和幾千年的智慧結晶,當然,它們也都是中華民族的瑰寶,具有非常重要的文化、歷史及科學價值。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于2014年12月公布,其中涉及10類153項,河北省有9項入選,這充分說明在中華民族文化的寶庫中河北省有著極為重要的地位。
二、河北省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現狀及存在問題
(一)保護現狀
遵照我國目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分類要求,體育項目被歸于雜技與競技類。就像有些學者所認為和尊崇的一樣,民族傳統(tǒng)體育與其他的文化樣式自始至終都處在一個交叉共生的狀態(tài)下,在文化遺產名錄的十個大類別中,民族傳統(tǒng)體育并不能以獨立的形態(tài)或者單獨的類別進入和存在。
(二)遺產保護中存在的突出問題
1.多種類的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待進一步發(fā)掘整理
根據上文所述,武術是河北省入選國家級和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體育項目。通過查閱資料我們可以知道,已列入國家遺產名錄雜技與競技一類中的24項遺產,傳統(tǒng)武術類有15項,球類有2項,這不僅從數據上展示了河北省具有深厚的武術文化底蘊和豐富的無數資源,是名副其實的武術大省,更說明河北省除武術之外多種類的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待進一步發(fā)掘整理,還需要更為科學的研究以及專業(yè)人員有效指導。
2.缺乏專業(yè)技術人員
目前,國家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已經越來越重視,而且也已采取很多有效的保護措施,但這僅僅是大的方向,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基礎保護還是缺乏大批的專業(yè)技術人員,現有的保護隊伍和工作機構不論是人員技術水平還是設備都亟待提高,這是一個從上到下普遍存在的問題。河北省想要保護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就必須要吸收懂體育、熱愛體育的專業(yè)人員,以此來彌補體育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專業(yè)技術人員的缺口。
3.保護意識淡薄
如今,依靠新聞、網絡等媒介的傳播,越來越多的人將目光聚集到全運會、亞運會、奧運會等大型賽場。在世界體育文化多元化進程加快的環(huán)境下,民族傳統(tǒng)體育的發(fā)展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而就是此時,很多從事體育工作的人根本沒有意識到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日益惡化的生存環(huán)境加速消亡的現實,也沒有認識到傳統(tǒng)的民間體育文化是不可再生的寶貴資源,對民間體育文化的保護意識非常淡薄。
三、河北省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措施
(一)充分利用多種傳播媒介擴大社會影響
想要在我國文化遺產的保護上更進一步,最主要的就是增強人們的保護意識。國務院有明文規(guī)定,自2006年起,每年6月的第二個星期六被定為“中國文化遺產日”,這標志著我國的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已經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國家通過“文化遺產日”的設立向全社會宣傳和普及有關文化遺產保護的知識,這樣也能在全國上下形成一種保護體育文化遺產好的輿論氛圍和良好的環(huán)境。所以,我們更應該抓住這個有利的機會,在每年的宣傳日之際舉辦宣傳和表演,同時,依靠電視、報紙、網絡等媒體平臺的展示和宣傳,將知識性、趣味性、互動性、群眾性、學術性等進行有機結合,進行立體的專題報道,以喚醒廣大人民群眾自覺保護和參與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意識,促進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和百姓生活的結合,從而營造出一個人人保護體育文化遺產的良好社會氛圍。
在全國各省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數據庫保護網的建設中,河北省已經名列前茅,我們要利用好非物質文化遺產信息化這一高效、快捷的網絡平臺,媒體化是當今社會生存和發(fā)展任何人、任何事都不可能繞開的道路,想要在最大程度上求得社會的反響,就必須通過媒體效應,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存和發(fā)展也不能例外。
(二)大眾化發(fā)展模式和市場化發(fā)展模式有效結合
要將大眾化的發(fā)展模式和市場化的發(fā)展模式進行有效結合,同時還要促進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統(tǒng)一。憑借展會、表演等為平臺,強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市場意識、產業(yè)意識甚至商業(yè)意識,積極樹立品牌形象并對其進行宣傳推廣,緊抓文化產業(yè)發(fā)展提供的機遇和國家的有力政策,積極探索并刺激文化方面的消費,尋求擴展文化需求新的途徑和措施,從而對河北省體育文化市場的繁榮健康起到更大的促進作用。
(三)通過學校充分發(fā)揮教育優(yōu)勢
高等院校是目前傳播傳統(tǒng)文化最有效的教育場所,高等院校的在校生是傳統(tǒng)文化最主要的傳承者,所以,高校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發(fā)展方面有著重要的責任和意義。在河北省文化廳于2009年5月15日下發(fā)的名為《關于命名河北師范大學等為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基地的決定》的文件中,河北體育學院是榜上唯一一所省屬的體育院校。多年來,河北體育學院將民族傳統(tǒng)的體育項目和教學實際有效結合,在河北傳統(tǒng)武術、高腳馬、毽球、蹴球、舞獅、陀螺等多項民族傳統(tǒng)體育項目的傳承、普及甚至人才培養(yǎng)中都有著重大的貢獻,發(fā)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結合當地傳統(tǒng)體育項目和歷史文化研究
人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最重要的載體,這就使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發(fā)展在一定程度上離不開自然環(huán)境和文化生態(tài)環(huán)境。滄州獅舞、井陘拉花、昌黎秧歌等這些傳統(tǒng)的民間活動,一旦離開其特定的自然環(huán)境和文化生態(tài)環(huán)境,就會失去存活的土壤,這樣非物質文化遺產也就變得不復存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不論是內容還是形式,都和當地人民的生活方式、民俗習慣、宗教信仰等息息相關,不能打著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旗號將其從民族文化的范疇中剝離出來。所以,就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而言,不論是發(fā)展還是保護,都需要與當地傳統(tǒng)的體育項目和歷史文化進行結合。
(五)建立和健全相關研究機構
陜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會于2008年成立于西安美術學院,這是一個由專家、學者、非物質文化遺產愛好者和保護工作者共同發(fā)起并自發(fā)組織的社會團體,其最主要的目的就是研究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當然,陜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會屬于省級專門從事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和保護的組織,其成員多數為各高校相關專業(yè)的老師和學生,也包括從事非物質遺產保護的工作者和一些社會愛心人士。此做法值得我們借鑒和學習。我們可以在河北省內一些高等院校挑選骨干教師和精英學生,聯合省內各方面專家建立起專門研究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組織或機構。
四、結論
在中華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寶庫中,河北省有著非比尋常的文化、歷史和科學價值。民間武術是河北省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最主要的表現形式,其具有體育類遺產種類單一、專業(yè)人員奇缺、人們保護意識不強等通病,針對這些問題,我們運用多種傳播媒介、擴展體育文化市場、充分發(fā)揮教育優(yōu)勢、建立健全研究機構等手段來促進其有效的完善和改進,當然,這還需要傳承人、地方政府、專家、學者以及國家的共同努力,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fā)展和保護拓寬渠道,為其爭取更廣闊的空間,促進河北省優(yōu)秀的傳統(tǒng)體育文化的發(fā)展、傳承和保護,為中華民族體育文化添磚加瓦,為“和諧河北”的建設作出更大的貢獻。
參考文獻:
[1]胡萬亮,陶干臣,王前進,賴月波.廬陵民俗體育文化遺產保護與發(fā)展研究[J].文教資料,2017(07):54-55.
[2]鄭玉嬌.少數民族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開發(fā)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5 (18):214.
[3]高建磊.新時期嶺南民俗體育文化資源開發(fā)路徑分析[J].體育師友,2014,37 (5):52-55.
[4]張智烽.非物質文化視野下的杭州民俗體育研究[D].杭州師范大學,2010.
(作者單位:石家莊鐵道大學體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