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中式信托:義莊制度的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

    2018-09-10 20:29:03鄭宏泰高皓
    家族企業(yè) 2018年7期
    關鍵詞:義莊族人范仲淹

    鄭宏泰 高皓

    近年來,中外社會常有富豪巨賈慷慨解囊——比如比爾-蓋茨、巴菲特、扎克伯格、李連杰、陳一丹、李嘉誠等等大做慈善的消息和舉動,備受各方關注。他們不是一擲千金,而是一擲數(shù)以億元,或是數(shù)十億元,有些人甚至表示,已草擬了遺囑,死后會“捐身家”——將名下所有財產(chǎn)悉數(shù)捐出,用于推動慈善事業(yè),遺愛人間。

    無論捐款金額多少,對于各種忘我利他、扶弱助孤以弘揚大愛的扶危助厄、造福社會的高尚行為,社會當然會給予肯定和高度稱譽,甚至為其豎碑立石以存后世;中外傳媒對此同樣抱有極高的興趣,常常巨細無遺地作出大篇幅宣揚。而如果我們細心一點觀察,便不難發(fā)現(xiàn),代為落實富豪巨賈慈善目標,讓其意愿及名聲延續(xù)下去的,正是近年來大行其道、深受歡迎的信托基金制度,原因相信與這種制度所具有的特點和優(yōu)勢有關。

    表面上看,設立慈善信托基金(charitabletrust foundation)的做法,是十分西化的東西,但如果從另一角度看,又可以感受到,這種安排其實與中國文化重視家族、強調(diào)祖堂,過去常以義莊推行施善教化,積累道德資本、延續(xù)家業(yè)傳奇等特質(zhì)一脈相承,所以這種制度較易被華人富豪大家族所接受。

    令人好奇的問題是:發(fā)源于英國,流行于美國,然后擴散到全世界的信托制度,其興起的背景到底有何特別呢?法律制度又有哪些突出之處?與中國文化特質(zhì)有何兼容相通的地方呢?在美國興起又有何種特殊背景呢?我們會在未來的系列文章,選擇在這方面作出一些探討,并挑選中國內(nèi)地與中國香港四個不同時代具代表性的個案作深入的分析,一方面探討慈善信托基金制度與中國文化相適應的問題,另一方面則會談談香港制度和投資環(huán)境的優(yōu)勢,說明其如何有利于慈善信托基金的發(fā)展、財富管理與家業(yè)傳承等眾多緊密相連的問題。

    范仲淹與范氏義莊

    因為“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名句而傳頌千古的范仲淹,一生極富傳奇,由貧而貴、能文能武,但又仕途多變,常有波折,而他晚年的一項重要舉措——創(chuàng)立范氏義莊,更令其子孫血脈、族人和整體社會受益千年。而這項具劃時代意義的舉措,不但突破傳統(tǒng),更是樹立了典范,成為后世學習模仿的對象,無論在延續(xù)血脈、保護家族、救濟貧弱,乃至推動教育與穩(wěn)定社會人心等不同層面上,均發(fā)揮著極為巨大的作用。

    范氏義莊具有極為重要的歷史意義,尤其凸顯了古代社會由來已久的慈善救濟行為與仁義精神,同時其行為背后蘊含了濃烈的血緣關系與宗族認同,對其進行深入而系統(tǒng)的剖析,必然有助于加深我們對中國歷史上的慈善信托傳統(tǒng)、制度、演變和沿革等更為深刻和全面的了解和認識,更可為現(xiàn)今社會慈善信托制度的特質(zhì)、發(fā)展與未來應何去何從等問題,提供重要參考。至于當前中國經(jīng)濟實力不斷提升,企業(yè)及民間積累的財富亦達到空前未見的程度,如何更好地運用這些以辛勤勞動和汗水換來的資源,造福后代,朝可持續(xù)發(fā)展方向綢繆,范氏義莊所積累的經(jīng)驗得失教訓,今時今日仍可引以為借鑒。

    要深入了解范氏義莊的歷史與發(fā)展,必須先扼要地了解范仲淹的人生經(jīng)歷與思想。綜合歷史資料顯示,范仲淹生于989年(宋太宗端拱二年),卒于1052年(宋仁宗皇右四年),字希文,謚文正,據(jù)說乃唐朝宰相范履冰后代,先世原籍山西邠州,后遷居江南,落戶蘇州吳縣,但到范仲淹父親范墉之時則家道中落,范墉更于范仲淹出生不久后去世,令家道更快衰落。范仲淹母親謝氏,由于乃范墉庶室,在丈夫突然去世后失去了依靠,因而被逼改嫁朱姓人家,襁褓中的范仲淹跟隨母親進入朱家,并改姓朱,取名說。范仲淹自少聰慧,且十分懂事,悟性高,力學不輟,雖“只在和尚寺里自己讀書”,卻能出類拔萃而成才(錢穆,1948),于26歲(大中祥符八年)時高中進士,一舉成名,并在知悉身世后取得皇帝恩準,認祖歸宗,改回原來姓氏(陳照榮,1987;李涵、劉經(jīng)華,1991;范仲淹研究會,1991)。

    自踏上仕途后,范仲淹便因表現(xiàn)卓著而步步高升,先后出任泰州西溪鎮(zhèn)鹽倉監(jiān)督、大理寺丞、楚州糧料院監(jiān)督及陳州通判等職。45歲(景右三年)時,范仲淹曾因抨擊時任宰相呂夷簡,“被誣薦引朋黨,離間君臣”,貶為饒州知州。后來,西夏侵宋,他奉召與韓琦同任陜西經(jīng)略安撫副使,因帶兵打仗、抵抗西夏屢立戰(zhàn)功,之后重踏步步高升的臺階。54歲(慶歷三年)時,范仲淹登上仕途最高峰,擔任參知政事(副宰相)之位,并針對當時朝綱不振、官僚陋習嚴重提出了歷史上著名的變法主張——“慶歷新政”(錢穆,1948)。

    可惜,由于社會積習已久,官僚臃腫,加上變法觸及到不少既得利益階層和保守勢力的利益,因而招來他們的強烈攻擊與群起反對,甚至將范仲淹批評為背離祖宗意旨之人,令新政推行不暢、舉步維艱,最后更因失去宋神宗的支持而廢止,他本人則因“受誹謗”而再次被貶,退下參知政事的副宰相之職,在之后的歲月中先后于邠州、杭州和青州出任知縣之職,遠離朝廷的權力核心,并于1052年(皇右四年)因病去世,享年64歲。范仲淹育有四子:純宇、純?nèi)?、純禮和純粹,均有功名,在朝為官,獨當一面,其中次子范純?nèi)矢僦猎紫嘀?,在官位職級上較范仲淹為高,可謂青出于藍(陳照榮,1987;李涵、劉經(jīng)華,1991;范仲淹研究會,1991)。

    范氏家族自三代之后的子孫,雖然難以再官拜宰相,或是中舉為官的比率有所回落,但亦能保持顯赫興旺。例如,有學者在統(tǒng)計后發(fā)現(xiàn),在范仲淹之后的數(shù)代子孫中,二、三、四代家族成員,能在政府中有官職的人數(shù)占比(即為官人數(shù)占某一世代成年人數(shù)的比率)高達100%。接著的第五代至第九代,能夠在朝廷為官的比率迅速回落,例如第五代時下降至52%,第六代為17.6%,而第七代則只有8.3%而已(第七代有13人,只有1人為官),到第八、九代時,再沒家族成員能出仕為官,顯示家族實力有了明顯的回落(Twitchett,1959)。雖則如此,但在之后的子孫中,卻又能夠中興,分支中能夠擁有功名,甚至出將入相者,實在大不泛人(詳見下文討論),所以在范仲淹之后的范氏家族,被視為屬于“一個可以自我持續(xù)的士紳階層”(a self-perpetuating gentry),其發(fā)展現(xiàn)象長久以來令人津津樂道(Twitchett,1959)。

    至于本文研究焦點所在,則是范仲淹晚年時(1049年~10 50年間,皇右元年,剛年過60歲)于家鄉(xiāng)杭州吳縣,將名下絕大部分財產(chǎn)——田產(chǎn)干畝——悉數(shù)捐出,用以設立歷史上極為著名的范氏義莊,作為族中公產(chǎn),并將該批田產(chǎn)所得收入用于贍助貧弱無依族人一事,因這一設置不但用于族人“嫁娶喪祭等吉兇事故時,發(fā)給輔助費用”,同時亦用于救助“貧窘不能度日的鄉(xiāng)里、外姻、親戚”(陳榮照,1984),因而成為中國慈善信托制度的突破性創(chuàng)舉(Twitchett,1959),影響了后世慈善事業(yè)的發(fā)展,同時亦成為范氏家族可以延續(xù)傳奇的最突出亮點,也因此引發(fā)了我們的學術好奇,成為深入研究的關鍵。

    為了實踐以義莊設置協(xié)助族人和慈善救濟的目的,范仲淹一方面挑選族中賢孝子弟作為管理者,確保義莊有良好領導;另一方面又親手定下十三條規(guī)矩,作為義莊運作的指導原則與操作機制;至于設立義莊的主要用意,則在于贍族、收族和保族,以及救濟孤弱貧寡者,從而達致保護族人、凝聚族力,延續(xù)子孫血脈的重大目標(清水盛光,1956;陳榮照,1984;廖志豪、李茂高,1995;黃明理,2008; Twitchett,1959)。對于范仲淹在已年屆花甲之時創(chuàng)立范氏義莊一事,與他所處時代相去不遠的北宋名士錢公輔,在其著名的《義田記》中,有如下扼要的介紹:

    范文正公,蘇人也,平生好施與,擇其親而貧、疏而賢者,成施之。方貴顯時,置負廓常稔。之田千畝,號日“義田”,以養(yǎng)濟群族之人。日有食,歲有衣,嫁娶兇葬皆有贍。擇族之長而賢者主其計,而時其出納焉。(錢公輔,1987: 389)

    由貧而貴、出將入相,歷經(jīng)仕途起落,人生曾有不少波折歷練的范仲淹,到了晚年時,按理應是錦衣華食、以享清福,他的子弟門生據(jù)說亦曾勸他花錢到洛陽營建別墅,以安享晚年。而他的回復則是不要如普通世人般,只著眼于一己享受逸樂,而應想到子孫后代、思及宗族。他這樣說:

    “人茍有道義之樂,形駭可外,況居家乎!……俸賜之余,宜以赒宗族。若曹遵吾言,毋以為慮”(廖志豪、李茂高,1995)。

    彼時最讓他引以為慮的,相信是如何確保家族這個被形容為“不斷運行的有機體”(continuous organism),如何能夠不因內(nèi)外環(huán)境順逆跌宕變化而夭折衰亡的問題(Twitchett, 1959: 100).

    由此觀之,在深思細慮后,范仲淹不要大屋別墅,讓自己安享晚年,而是將大部分俸祿用于贍養(yǎng)族人、救濟孤弱,而這個“以赒宗族”的想法,據(jù)說更是早在他進入而立之年,財力尚未豐厚之時已萌芽生根的,可見其對于如何能更好地保護族人方面頗為牽掛。錢公輔接著這樣介紹:“初,公之未貴顯也,嘗有志于是矣,而力未逮者二十年。既而為西帥,及參大政,于是始有祿賜之入,而終其志?!?/p>

    進一步的資料又揭示,范仲淹一心希望創(chuàng)立義莊的原因,主要在于: “祖宗積德百余年始發(fā)于我,今族眾皆祖宗子孫,我豈可獨享富貴?乃置田數(shù)百畝為義莊”(廖志豪、李茂,1995),顯示他對于自己能否取得成就,既富且貴,并非覺得全是個人功勞,而是念及祖宗恩德,所以有了感恩之心。而學術界的分析,則指范仲淹本人早年的坎坷經(jīng)歷,相信亦促使他晚年決定創(chuàng)立義莊,因為正如前述范仲淹仍處襁褓之時,其生父因病早逝,母親則因家貧無以為繼、孫苦無依,被逼帶著他改嫁,所以在他出人頭地后,不但認祖歸宗,而且會思考當中的社會及家族問題,最后更有了設立義莊的行動,藉以撫孤恤寡,救助無依族人(清水盛光,1956;陳榮照,1984;黃明理,2008; Twitchett,1959)。

    促使范仲淹創(chuàng)立義莊的原因眾多,但清晰流露的,是他一方面具有強烈的“積德”觀念,覺得自己由貧而貴,位極人臣,乃祖宗多行善舉的結果,所以自己亦要以祖宗為榜樣,多行善舉、積累功德,以蔭后代;另一方面他又具有強烈的宗法思想,即是深刻地覺得本身乃祖宗的血脈延續(xù),所以他要給自己的血脈子孫提供一定保障,兩方面的施善救濟思想、動力或動機,與西方社會具宗教色彩的慈善義舉可謂截然不同,突顯了他確保血脈延續(xù)以達至人生不朽追求的目的。

    義莊淵源與宗法傳統(tǒng)

    接下來的問題是:到底義莊制度是范仲淹首創(chuàng),抑或是早已有之的傳統(tǒng)習慣?這種制度又反映了何種中國歷史與文化特質(zhì)?綜合各種資料,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義莊這種具救濟與贍族色彩的行為,雖由來已久,但卻在范仲淹的大力推動下,并加入具突破性新元素后有了重大發(fā)展,并因此成為典范,吸引后來者學習,更在之后歲月中流行起來。

    施善救濟及贍養(yǎng)族人的行為在中國由來已久,相關的舉動,早在春秋戰(zhàn)國已有記錄,盡管那時不是稱為義莊,嚴格來說更沒什么制度。錢公輔在《義田記》一文中曾提及,早在春秋戰(zhàn)國時代的晏嬰,便已有了對三族(父族、母族、妻族)和賢士贍養(yǎng)救濟的行為,并因此令晏子獲得了“好仁”的稱譽(錢公輔,1987),顯示贍養(yǎng)宗族,乃至賢士的舉止,早已有之。

    司馬遷在《史記》中也曾寫道:“朱公(范蠡),以為陶天下之中。諸侯四通,貨物所交易也。乃治產(chǎn)積居,與時逐,而不責于人……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與貧交疏昆弟,此所謂富,好行其德也。后年衰老而聽子孫,子孫修業(yè)而息之,逐至巨萬”,顯示范蠡那種將自己近20年間營商所得的財富“分散與貧交疏昆弟”的做法,與晏嬰相似,也是贍族傳統(tǒng),而范蠡亦因此贏得了“好行其德”的稱譽。

    自此之后歷朝其實均有類似的樂善好施的家族事跡,并散見于史書。臺灣歷史學者黃明理(2008)所整理的“西漢至唐正史所載贍族事跡簡表”,更十分扼要清晰地列出了已記入史冊的贍族救濟事例,其中西漢的蘇武、東漢的韋彪、魏晉的荀或、羊祜,以及唐代的李襲譽和王珪等,更屬最為突出且常被引述的例子,并充分地說明贍族救濟行為,在中古社會其實并非什么罕見義舉,不少顯貴而有余財?shù)募易澹鋵崢酚跒橹?/p>

    到了范仲淹的時代,贍族濟貧風氣更為濃烈,例子俯拾即是,例如與范仲淹同年代的韓琦和他的夫人崔氏,便對贍族救濟一事十分熱心,韓琦這樣記錄其夫人的事跡: “(夫人)唯一釵之微未嘗在首,時質(zhì)緡錢以濟諸親。琦每脤給宗族、暨周人之急,夫人必欣然贊助,惟恐不充。此天下之共知而婦人之尤難也”(引自黃明理,2008)。由此可見,自晏嬰至韓琦近千年間,社會中的贍族濟貧義舉,其實并不罕見,且有漸趨流行之勢。

    確切地說,無論是遠古,乃至北宋時期,發(fā)跡顯達族人給予條件較差,甚至處于弱勢的族人施以援助、救濟,乃至贍養(yǎng),甚為平常。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那種施善行為,并沒制度化,很多時候只是各人隨心隨意一時興之所致的舉動而已,亦帶有因財出力的個人化行為意味,亦較集中于族人而已。但是到范仲淹之時,他在前人基礎上提出了具劃時代意義的制度性安排,亦將救濟目標擴大至鄉(xiāng)里及社會大眾,令義莊可以發(fā)揮更好效果,因而令更多人仿效,成為風氣(Twitchett,1959)。難怪日本漢學者清水盛光(1956:37)會這樣介紹: “中國之義田即經(jīng)范文正公在此種情形創(chuàng)置于北宋慶歷、皇右之間。觀乎宋史,北宋時代在范氏義田之外,尚有吳奎、韓贄、向子演等義田與義莊之事。”

    至于更讓人感到意外的,則是這種流行在民間的制度,自范仲淹將之制度化后,即有了強韌的生命力,就算在經(jīng)歷戰(zhàn)亂破壞之后,亦能生存下去。因為國防力弱的宋朝,不久即招來了金人南侵,然后又有蒙古軍的鐵蹄,而歷經(jīng)連番戰(zhàn)亂與改朝換代的元、明、清各朝,范氏義莊卻能一直屹立不倒、輾轉發(fā)展,顯示了其強韌的生命力,而社會中更續(xù)有仿效者,流風不絕。所以清水盛光反復強調(diào): “自公(范仲淹)作始,吳中士大夫,多仿效而為之”,可見范仲淹給后世留下的,不只是儒學思想、“先憂后樂”名句,更有創(chuàng)業(yè)垂統(tǒng)的義莊制度。

    如果更深入地觀察,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贍族救濟的義舉雖然古已有之,但卻是到了北宋時才因受到重視而流行起來。這種現(xiàn)象一方面反映了古代中國社會已有救濟行為與仁義精神,另一方面則與自宋代起社會出現(xiàn)“世族門第消滅”,家族“散漫無組織”嚴重等問題有關(錢穆,1948),因而激發(fā)了士大夫階層“以天下為己任”關心社會、改革時弊的抱負和良知。而創(chuàng)立義莊,令贍養(yǎng)族人和扶助貧弱的行為制度化,不再如過去那樣個人化,成為提倡社會事業(yè)的重要組成部分,從而穩(wěn)定社會,并可維護宗法傳統(tǒng),更好地強化宗族、凝聚鄉(xiāng)里,避免族人遭受侵擾、鄉(xiāng)民失去救濟,同時又可通過組織宗族鄉(xiāng)里的過程,尤其在提供社會福利方面發(fā)揮領導地位,因為這樣做的最直接效果,是可以填補政治上的退?。↙iu, 1957)。更重要的,則是義莊制度揭示了中國宗法傳統(tǒng)中重視血脈的最突出特質(zhì),而背后更深層次的問題,當然如錢穆(2001)所言,是因為中國人將不朽寄托于血脈延續(xù)之中,所以強調(diào)孝道,并將“無后”視為最大不孝,而救助接濟和贍養(yǎng)后代,自然亦與確保血脈延續(xù)觀念一樣一脈相承。至于利用義莊以收族、贍族、保族,則既有助追尋血脈祖宗的“同源一氣”,同時又可發(fā)揮彼此連枝共脈的感覺,強化宗族凝聚(黃明理,2008),因而能在那個時代引來不少人——尤其士大夫階層——的共鳴。

    義莊的制度創(chuàng)新和永續(xù)發(fā)展機制

    盡管在一己揚名立萬、榮華富貴之時,思及他人,以有余之財贍養(yǎng)族人親友的行為古已有之,在同時代中亦大有人在,但論千百年間能夠有制度創(chuàng)新,尤其能夠突破“人死如燈滅”局限,令其贍族收族舉措可以永續(xù)下去的,則無疑以范仲淹為第一人,所以后來者總以范氏義莊為馬首是瞻,被視為中國慈善信托制度的楷模,成為仿效對象(清水盛光,1956;黃明理,2008;Twitchett,1959)。當然,一如前文提及,在范氏義莊之前,社會亦有贍族、收族、保族的舉止與傳統(tǒng),但卻沒有制度性的安排,更談不上可以永續(xù)發(fā)展了。

    一個有趣的問題是:到底什么叫義莊?Twitchett的定義是:義莊“是一個以宗族名字持有的信托財產(chǎn)”(trust properties heldin the name of a clan),這些財產(chǎn)是家族成員的慈善捐贈,并具有法律上的“不能讓渡”(inalienable)的關鍵特質(zhì)(Twitchett,1959:98)。意思是捐贈人不能就財產(chǎn)的運作與支配指指點點,或者是要求收回捐贈財產(chǎn),而后世雖然對此制度及其法律地位有了五花八門的看法、分析與評論(朱林方,2014),但基本上肯定其創(chuàng)新與制度上的突破,尤其是約束家族后人侵占或濫用義莊財產(chǎn)方面。所以清水盛光說:“至所捐田畝,一體歸掌莊人經(jīng)營,捐田之子孫,不得藉此干預莊務?!?/p>

    據(jù)林慶彰考證,“義莊”一詞其實未見于范仲淹本人的記述,而是始見于后人為他撰寫的墓志銘中,而他的兒子范純?nèi)?,在上奏宋英宗的奏書中,已清楚地說及義莊一詞,并下了一個簡單的定義:“切念臣父仲淹先任資政殿學士日,于蘇州吳長兩縣置田十馀頃,其所得租米,自遠祖而下諸房宗族,計其口數(shù),供給衣食及婚嫁喪葬之用,謂之義莊”(引自黃明理,2008)。在范仲淹之前,盡管社會有相似的行為與傳統(tǒng),但并沒義莊的稱謂,更沒什么操作機制與規(guī)范化的安排,遑論有何確保永續(xù)的方法了。至于范仲淹的重大突破,即在于提出了永續(xù)之法,用今天的話說就是可持續(xù)發(fā)展模式。確立一套具體運作制度,再加上家族人才輩出,可在不同時代因應義莊的發(fā)展狀況輸財出力、優(yōu)化運作機制,或是進行變革,破舊立新,因而能令范氏義莊可持續(xù)不斷地發(fā)展下去,從而寫下中國義莊制度輝煌一頁。

    首先,在確保義莊可以永續(xù)發(fā)展方面。范仲淹將捐贈的義田設立為“永久儲備”(permanent reserve),即是規(guī)定那些義田是不能轉售脫手的,用法律術語解讀,即屬“不可讓渡”的信托財產(chǎn),然后將這批義田所產(chǎn)生的經(jīng)常性收入,用于慈善事業(yè)之上。正因如此,就算范仲淹去世了,他遺贈的田產(chǎn),卻能發(fā)展成生生不息以養(yǎng)族人的宗祠組織,永續(xù)下去(a perpetual corporate cult group),更不用說其義舉影響了他的子孫后代和社會大眾,令更多人視之為榜樣,經(jīng)常效法,作出捐獻了(Twitchett,1959)。對于此點,錢公輔(1987:389)的評價更是一語中的: “公既歿,后世子孫修其業(yè),承其志,如公之存也?!睋Q言之,范仲淹去世后,他生前創(chuàng)立的義莊、留下的善舉,卻永留世間,傳頌千古。

    對于范仲淹在那個年代能夠想出義莊的永續(xù)發(fā)展機制,其中一個說法認為與他深受佛教思想熏陶有關。因范仲淹青年時期曾在僧舍讀書三年,平時又常與高僧們有往來,所以相信他對寺廟管理其產(chǎn)業(yè),尤其是視那些常住田為寺廟“永恒捐贈土地”(permanent endowmentsin land)的模式或體制十分了解,并參考了這一安排以創(chuàng)設義莊(Twitchett,1959)。就連范仲淹那種“先憂后樂”的思想,據(jù)余英時引述Arthur Wright的觀點,亦染有大乘佛教菩薩行的“未度己,先度人,愿為眾生承受一切苦樂”色彩(余英時,1987),可見范仲淹的思想、哲學與行為,不但深受儒家影響,亦有不少佛家的影子。姑勿論事實是否如此,范仲淹能夠在那個年代建立永續(xù)下去的機制,實在十分難得,而此機制自然亦成為其長存不朽的關鍵。

    其次,在確立一套具體運作制度方面。范仲淹放棄將財產(chǎn)用于興建豪華住宅以安享晚年,而是悉數(shù)捐出以設立義莊的同時,親自草擬了十三條義莊規(guī)矩,要求負責執(zhí)行的“掌莊人”執(zhí)行,此十三條義莊規(guī)矩日后更被其次子范純?nèi)手糜谔炱缴桨自扑碌姆段恼糁小S捎诖耸龡l規(guī)矩乃義莊制度運作的核心內(nèi)容,對義莊日后發(fā)展具指導性意義:

    TIPS

    十三條義莊規(guī)矩

    1.逐房計口給米,每口一升,并支白米,如支糙米,即臨時加折。

    2男女五歲以上入數(shù)。

    3.女使有兒女,在家及十五年,年五十歲以上,聽給米。

    4.冬衣每口一疋,十歲以及下五歲以上,各半疋。

    5每房許給奴婢米一口,即不支衣。

    6有吉兇增減口數(shù),盡時上簿。

    7.逐房各置請米歷子一道,每月末于掌管人處批請,不得預先隔跨月分支請;掌管人亦置簿拘轄,簿頭錄諸房口數(shù)為額。掌管人自行破用,或探支與人,許諸房覺察勒賠填。

    8嫁女支錢三十貫,再嫁二十貫。

    9.娶婦支錢二十貫,再娶不支。

    10.子弟出官人,每還家待闕、守選、丁憂,或任川廣福建官留家鄉(xiāng)里者,并依諸房例給米絹并吉兇錢數(shù)。雖近官,實有故留家者,亦依此例支給。

    11.逐房喪葬,尊長有喪,先支一十貫,至葬事又支一十五貫;次長五貫,葬事支十貫;卑幼:十九歲以下,喪葬通支七貫;十五歲以下,支三貫;十歲以下,支二貫;七歲以下及婢仆,皆不支。

    12.鄉(xiāng)里、外姻、親戚,如貧窘中非次急難,或遏年饑不能度日,諸房同共相度詣實,即于義田米內(nèi)量行濟助。

    13.所管逐年米斛,自皇右二年十月支給逐月餱糧,并冬衣絹。約自皇右三年以后,每一年豐熟,樁留二年之糧。若遇兇荒,除給餱糧外,一切不支?;蚨昙Z外有馀,卻(疑;即之誤,原注)先支喪葬,次及嫁娶,如更有馀,方支冬衣;或所馀不多,即兇事同時,即先尊口,后卑口;如尊卑又同,即以所亡所葬先后支給。如支上件餱糧吉兇事外,更有馀羨數(shù)目,不得糶貨,樁充三年以上糧儲,或恐陳損,即至秋成日,方得糶貨,回換新米樁管。

    右仰諸房院依此同共遵守。

    皇右二年十月

    資政殿學士尚書禮部侍郎知杭州事范押

    (原文來自《范集:義莊規(guī)矩》,引自黃明理,2008)

    綜合這十三條義莊規(guī)矩,不難看到最初的機制其實十分簡略,具體運作上相當依賴“管莊人”(即執(zhí)行人)的管理能力、自我約束和判斷。雖然如此,規(guī)條對置田收租的救濟方法:時間上按年、季、月進行;次序上是先尊后卑,先族人、后鄉(xiāng)里、外姻、親戚;贍養(yǎng)標準是男女、婚嫁基本上一視同仁;救濟原則是兇荒喪葬時有特別安排等等,均有相當細致的規(guī)定和說明。

    更加不容忽略的,是義莊制度在確保家族人才輩出方面做出的貢獻。或者是從自身傳奇經(jīng)歷中得到啟示,范仲淹一方面明白要令子孫賢孝、家族人才輩出,基本上不外乎三個方法,其一是教育,其二是積德,其三是凝聚族人,而義莊的安排,則有助實現(xiàn)這三個目標。扼要地說,利用義莊的制度,他除了利用義田經(jīng)常性收入贍養(yǎng)族人和救濟,還另撥資源于興辦義學,聘請良師為范氏子孫提供優(yōu)質(zhì)教育,確保子孫后代能夠得到教育、啟發(fā)和培養(yǎng)才智,他甚至規(guī)定在義田中撥出部分資源,用于獎勵用心學習以考取功名者,支持家族后人積極上進,成就領導力量。

    另一方面,他更以身作則,樹立了一個忠君愛國、護族愛鄉(xiāng)的仁者榜樣,所以他寧可不要個人物質(zhì)享受,而是悉數(shù)捐出個人名下財產(chǎn),設立義莊,用于救濟貧弱、孤寡,造福后人,為子孫后代積累蔭德。當然,他在言傳身教并教育子孫后代時,不但重視他們寒窗苦讀,以考取功名,也十分重視他們的德行與修養(yǎng),所以他的子孫后代多有出色者,四子全部科場官場兩得意,取得突出成績,在朝為官,少有耽于逸樂的紈绔之人。

    正如前述,由于世族門第在唐末宋初遭受破壞,不但宗族組織散漫,更有弱勢宗族成員乏人救助照顧,范仲淹因應時局地設立義莊,主要目的當然是贍養(yǎng)族人,扶助貧寡孤苦無依者,以免他們蒙受苦難,而此舉同時又可收到收納族人、保護族人的效果,因而可以達至團結宗族、凝聚鄉(xiāng)里的目的,令族人鄉(xiāng)人不至于顛沛流離、遭人看扁或欺負,從而可以收到維護社會穩(wěn)定的重要效果。

    作為一名享負盛名的儒者,范仲淹無疑十分重視孔子所說“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 “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的道理,所以無論為官,推動變革,或是發(fā)表文章,均極為強調(diào)德行實踐(范仲淹研究會,1991)。撇除其他行為舉止不談,若只集中于范仲淹創(chuàng)立義莊的做法上,亦同樣十分清晰地彰顯了“行道之儒”的哲學和價值觀念(黃明理,2008),而他能夠結合中國文化中“感念先祖而愛及宗族”的內(nèi)涵與佛教寺廟管理“永恒捐贈土地”的概念,帶來制度創(chuàng)新,開風氣之先,推動慈善公益信托事業(yè)進入另一臺階——盡管其背后思想脫離不了相對狹隘的宗法色彩與傳統(tǒng)(黃明理,2008:18;Twitchett,1959)。

    范氏義莊的起落興替和演變

    從現(xiàn)實角度說,范仲淹于晚年時草草創(chuàng)立義莊的舉止,只是一個具突破性的起步而已,因為在那個缺乏法律制度保障的年代,義莊其實十分脆弱,若沒有內(nèi)外強大力量的保護與支撐,很難經(jīng)得起風吹雨打,更遑論可以延續(xù)達千年之久了。而范氏義莊可歷久不衰地發(fā)展下去的重要原因,除了有賴子孫后代薪火相傳、同心一德的共同努力,亦與朝廷及士大夫階層對義莊的功在社會甚為肯定和支持有關,所以就算范氏義莊曾經(jīng)歷了頻繁的改朝換代與戰(zhàn)亂交疊,依然能持續(xù)下去。至于其起落興替和演變,則可粗略地分為如下四個時期:創(chuàng)立期、興盛期、挫折期、中興期,當然在每個時期內(nèi),亦有不少起落變化。

    一、創(chuàng)立期(1049年至11世紀60年代末)

    范仲淹草創(chuàng)義莊,并對其運作定下十三條核心規(guī)章,但運作不到兩年,他因病去世,這難免給義莊發(fā)展造成影響,因為那時的義莊根基未穩(wěn)、制度運作尚欠暢順。幸好他生前早已作好準備,委任了胞兄范仲溫作為義莊執(zhí)行人,統(tǒng)管義莊事務,而范仲溫在宗族中享有很高威望,所以可以有效號令上下,加上他為人處世謹慎踏實,因而可令義莊穩(wěn)定前進。然而,范仲溫主持義莊的日子亦并不太長,只有四年多,便同樣因病去世,主持義莊事務的重任落到范仲淹長子范純宇身上。

    由于范純宇身體孱弱多病,執(zhí)行力較弱,在他掌管下的范氏義莊出現(xiàn)了不少問題,包括濫用義田與派發(fā)無章等流弊,產(chǎn)生了義莊制度“漸至廢壞,遂使饑寒無依”等問題??墒?,由于義莊中的規(guī)章并非法律條文,不具強制性,就算遇有違反規(guī)矩的流弊,也難以制裁懲處,因而令問題顯得無從入手。到了1062年,范純宇亦因病去世,家族的領導地位和義莊的掌莊人角色,落到范仲淹次子范純?nèi)适种小S捎诜都內(nèi)誓昙o輕輕便高中進士,為人又正派,享有良好名聲,加上執(zhí)行力強,他成為家族與義莊掌舵人后,隨即針對義莊運營中出現(xiàn)的問題作出糾正,為義莊的發(fā)展注入正能量。

    范純?nèi)始m正流弊的重要舉動,是于治平元年(1064年)上書仁宗,針對義莊因?qū)俜菑娭菩园才?,遇“諸房子弟有不遵規(guī)矩之人,州縣既無敕條,本家難為伸理”,難以制裁懲處的問題,要求朝廷“特降指揮下蘇州,應系諸房子弟,有違犯規(guī)矩之人,許令官司受理”(陳榮照,1984:11),并獲仁宗接納,頒下圣旨,因而令義莊有了朝廷撐腰,不再只是一種宗族內(nèi)只由家規(guī)族規(guī)制約的私下安排,而是引入了公共或政府監(jiān)察,因而有了更大的生命力(Twitchett,1959)。用今天的話說就是有了法律的保障,令其從此走上了不斷發(fā)展的康莊大道,不再只是依賴個人自律與道德制約了。

    經(jīng)過第二代人在制度安排上的完善,范氏義莊有了長達300年興盛的歲月。但自元末至明中葉大約200年間,范氏義莊經(jīng)歷了一段為期不短的挫折期,范氏族人如何繼續(xù)實現(xiàn)繼統(tǒng)傳宗的贍族、收族和保族決心以及義莊800年的延綿發(fā)展,敬請期待下期。

    猜你喜歡
    義莊族人范仲淹
    不受歡迎的人
    不受歡迎的人
    思維與智慧(2023年7期)2023-02-28 09:26:10
    My First Lesson to Remember
    論范仲淹的宗法思想與義莊的慈善信托機制
    原道(2019年2期)2019-11-03 09:15:06
    兼濟天下:蘇南義莊經(jīng)營中的儒家義利經(jīng)濟
    原道(2019年2期)2019-11-03 09:15:04
    范仲淹詞的傳播與接受
    新聞傳播(2018年6期)2018-12-06 08:56:28
    宋人的秘方
    范仲淹苦讀軼事
    關于范仲淹的稱謂
    近代蘇南義莊與基層社會控制
    邢台市| 达日县| 旬邑县| 荃湾区| 德清县| 扎兰屯市| 衡东县| 三原县| 永丰县| 和平县| 左贡县| 略阳县| 皋兰县| 阿瓦提县| 闽侯县| 会昌县| 扎赉特旗| 措美县| 横山县| 炉霍县| 建始县| 高青县| 兰西县| 陈巴尔虎旗| 定结县| 天峨县| 常德市| 鄱阳县| 乌兰浩特市| 陆良县| 常熟市| 临汾市| 琼结县| 怀柔区| 马关县| 都匀市| 新蔡县| 贵阳市| 醴陵市| 高唐县| 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