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華
【摘 要】本文以文言文《寡人之于國也》為例,先分析教材及學情,再從教學目標確定、教法和學法、教學過程三個方面進行教學設計,旨在探究培養(yǎng)、習得語文能力的同時實現德育的教化、滲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策略。
【關鍵詞】語文教學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滲透 《寡人之于國也》 教學設計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8)06B-0100-03
對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是每個教師的職責,但如果教育方式僅停留于空洞的說教,效果不言而喻。經典文章(課文)的價值是多元的、立體的,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時,可發(fā)揮其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在培養(yǎng)學生語文能力的同時,適當發(fā)掘其價值內涵,通過靈活多變、學生樂于接受的方式,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滋養(yǎng)。
《寡人之于國也》是表現孟子仁政思想的一篇文言散文。“仁者愛人”,這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追求是一致的。本文以這一教學內容為例,讓學生走進文言文,了解和學習中華民族光輝燦爛的歷史文化,并就課堂上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效滲透作嘗試。
《寡人之于國也》,是高教版中職教材拓展模塊第二單元的第三篇文言文。從單元總的教學要求看,本單元的學習內容為優(yōu)秀的古詩文。拓展模塊對于文言文的學習要求,已不僅僅局限于讀懂的層面,而是要求在提高直譯能力的基礎上,掌握賞析古詩文的基本方法,實現審美的過程。從本文的特點看,本文是表現孟子仁政思想的一篇散文,文章氣勢懾人,雄辯有力,閃耀著思想的光輝。本課的授課對象為計算機應用專業(yè)的學生,學生文言文基礎較薄弱,對文言文的學習有畏難情緒,不喜歡教師枯燥的講解和灌輸;而且他們生性好動,缺乏沉靜涵詠的耐性,喜歡多媒體等直接、感官、趣味性強的現代表達方式。
1.掌握文章重要的關鍵詞句的意思并懂得直譯,提高學生的直譯水平。(教學重點)
2.在理解字詞的基礎上,分析文章的內容,體會戰(zhàn)國時期諸侯紛爭這一背景下孟子的“仁政”思想。(教學難點)
3.在反復誦讀的基礎上,讓學生感受文章語言的氣勢,體會孟子的論辯藝術。
1.情境教學法。針對學生喜歡形象、直接表達的特點,課堂導入環(huán)節(jié)教師將通過創(chuàng)設戰(zhàn)國時期諸侯紛爭的情境,采用講故事的形式,介紹人物及背景。
2.競賽法。文言字、詞、句的落實歷來不易,為了降低難度,提高趣味,設置了通過分解競猜關鍵詞句意思的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在競爭、合作、趣味中達到學習、積累文言字詞的目的,提高學生的直譯能力。
3.啟發(fā)提問法。儒家經典名著,語句看似淺顯,內涵卻艱深,以學生的閱歷很難深味其意。所以在引導學生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和掌握其論辯藝術的時候,教師抓住文章最核心的問題“梁惠王的困惑”展開一系列的追問,關鍵處給予適當點撥,引導學生理清文章思路,探究內涵,體會孟子的“仁政”思想。
4.誦讀法。文章的最后兩段,孟子以酣暢的筆墨、整齊的排偶句式,闡述了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感情強烈、氣勢充沛、耐人尋味。所以在分析內容的基礎上,要求學生反復誦讀,讀出感情、氣勢、味道來。
這篇文章共有七段,篇幅較短??偟乃悸肥菍⒔虒W環(huán)節(jié)定為三個:第一環(huán)節(jié)—— 掃清字詞障礙;第二環(huán)節(jié)—— 引導學生進入文章主體部分,體會內涵;第三環(huán)節(jié)—— 體會孟子的論辯藝術和語言魅力。本課教學需要兩個課時,第一課時主要落實第一、第二環(huán)節(jié)的內容,第二課時主要落實第三環(huán)節(jié)的內容。
(一)第一環(huán)節(jié):研讀第一段
1.導入(展示蔡志忠的漫畫圖片,以講故事的方式輕松引入并提問):他,叫梁惠王,戰(zhàn)國初期魏國國君,在他掌權時,魏國是很強大的;他,叫孟子,是孔子弟子的弟子,被稱為“亞圣”,他和孔子很相似,一生都做了相同的事“教書、周游列國”,他極力說服諸侯采納他的政治主張—— 停止爭戰(zhàn),施行仁政,以實現其拯救天下的遠大抱負。有一天,他們相遇了,面對當時的文化名人孟子,梁惠王一股腦向他道出了困惑已久的一個問題。那么,梁惠王的困惑是什么?造成他這種困惑的根源是什么?在此基礎上播放 1 個大約一分半鐘的動漫視頻,讓學習生尋找答案。
設計說明:通過播放兩分多鐘動畫視頻的方式引導學生進入課文,吸引學生,將枯燥、抽象、艱深的文言表達情景化、具象化,引起學生的學習沖動和閱讀興趣。
2.學生初讀課文,糾正讀音,大致了解文章內容。
3.展示文章每段的關鍵詞句,要求學生在課本上劃出這些句子。
第 1 段(第一組)
寡人之于國也 盡心焉耳矣 河內兇 民不加多
第 2-4 段(第二組)
棄甲曳兵而 五十步笑百步 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
第 5 段(第三組)
谷不可勝食也 數罟不入洿池 養(yǎng)生喪死而無憾
第 6 段(第四組)
五十者可以衣帛 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
第 7 段(第五組)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 涂有餓莩而不知發(fā)
4.教師采用句子分割競猜意思的方式進行示范:
“盡心”“盡心焉耳矣”“寡人盡心焉耳矣”“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已矣”分別是什么意思?
設計說明:通過句子分割的形式,句子成分由少而多,逐漸添加,讓學生懂得翻譯的最基本的方法。即對譯法(盡心)、刪減法(焉耳矣)、移動法(之于國也)、保留法(寡人)等。
5.全班 5 個自然組,每組負責研讀一段或一部分內容,借助課文注釋、工具書,組內合作探究,在競猜的基礎上落實以上關鍵詞句的意思并由教師當場考核。(時間 10 分鐘)
(二)第二環(huán)節(jié)
1.齊讀第一自然段
提問:梁惠王的困惑是什么?造成困惑的根源是什么?
明確:困惑—— 民不加多,出發(fā)點—— 稱雄。
2.研讀的第 2-4 段
提問①:面對梁惠王的提問,孟子是否作直接的回答?孟子是怎樣回答的?請學生帶著問題自讀第 2-4 段。
明確:孟子面對梁惠王的提問,并沒有直接否定梁惠王,而是講了一個“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
提問②:他為什么要講這個故事?用意何在?
明確:委婉否定了梁惠王施小惠卻不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的做法。通過“五十步笑百步”這個比喻,暗示了梁惠王其實就是那個退后五十步的士兵,而其他的君王就是退后一百步的士兵,他們之間的本質都是一樣的,都喜歡戰(zhàn)爭、爭霸,所以國民的數量是不可能增多的。
設計說明:這個問題的設計主要是引導學生探究和體會孟子的論辯藝術,這是文章的難點,也是體現孟子論辯藝術的關鍵處。
3.研讀第五段
提問:國民數量怎樣才能增多呢?
思考:當一個社會能做到“谷不可勝食也、魚鱉不可勝食也、材木不可勝用也”時,會是一個怎樣的社會?國民數量會增多嗎?
明確:生存權得到滿足,養(yǎng)生喪死無憾,國民數量自然增多。但這是一個理想的、美好的社會了嗎?
4.研讀第六段
提問:結合上表,你可以描述一下第六段描繪的是一個怎樣的社會、百姓過的是一種怎樣的生活嗎?
明確:百姓有自己的田地、房子、產業(yè),安居樂業(yè)(物質);能接受學校教育,老百姓衣食無憂,老年人得到了應有的尊重、照顧、能頤享天年,而不是在在年老的時候仍然為生活而勞碌奔波。(精神)
小結:什么叫“仁政”?在這以前,這對于我們來說也許只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孟子也沒有向梁惠王進行抽象的理論灌輸,而是通過一系列的排比,將實行仁政后的美好生活圖景描繪出來。這讓我想起了美國黑人民權運動領袖馬丁·路德金在《我有一個夢想》當中有這樣一段文字:
我有一個夢:我的四個孩子將有一天生活在一個國度里,在那里,人們不是從他們的膚色,而是從人的品格來評價他們。
我有一個夢想:有一天,亞拉巴馬州將變成這樣一個地方,那里黑人小男孩、小女孩可以和白人小男孩、小女孩,像兄弟姐妹一樣手牽著手并肩而行。
我有一個夢想:有一天,每一個峽谷將升高,每一座山丘和高峰被削低,崎嶇粗糙的地方將改成平原,彎彎曲曲的地方變得筆直,上帝的榮耀得以展露,全人類都將舉目共度。
思考:作者的夢想是什么?他是如何傳達他的夢想的?
明確:作者的夢想是實現黑人與白人的平等。但作者沒有直接呼吁平等,而是連用三組排比,熱情洋溢地帶領大家展望未來,為人們描繪了一個無比理想的平等幸福的未來美好畫面。
設計說明:這個內容的延伸出發(fā)點有兩個,一是適當豐富課堂內容,增長學生見識;二是引導學生體會孟子的論辯藝術及水平。
5.研讀最后一段
提問:理想的社會如此美好,那社會現實是怎樣的?
明確:“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涂有餓莩而不知發(fā)”,貧富分化嚴重,老百姓食不果腹、衣不蔽體、居無所安。統(tǒng)治者不從自身找原因,而是怪罪于年歲不好、環(huán)境不好。
(三)第三環(huán)節(jié)
1.引導學生反復誦讀文章,尤其是第五、第六段,體會孟子語言的氣勢以及由此表達出的激憤的情感。
2.在教師的點撥下體會其論辯藝術。
總結:這篇文章只是記載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很簡單的對話。但我們在輕松的氣氛中無不感到磅礴的氣勢、激越的感情?;蜻\用形象生動的比喻,或運用氣勢如虹的排比。在語言藝術的世界里,在思想的海洋中,孟子游刃有余地游走于諸侯,給世人留下了寶貴的財富。
作為一名中職教師,筆者在進行教學設計時,第一目標是激發(fā)學生的興趣、降低難度,讓學生讀懂這篇文言文;第二目標是引導學生體會文章的精髓,一是文章的仁政思想,二是孟子的論辯藝術。孟子的仁政思想是什么?答案的獲得不是教師空洞的總結或灌輸,而是在對文章內容的理解上加以適當的引導和點撥,是一個水到渠成的過程。
(責編 羅汝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