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怡
(湖北省中醫(yī)院,湖北 武漢 430000)
酒精性肝纖維化是臨床常見酒精性肝病之一,主要病理特征為肝細胞及終末靜脈纖維化[1],其發(fā)病率在肝臟疾病中僅次于病毒性肝病,且是肝硬化重要誘發(fā)原因之一[2]。西醫(yī)治療酒精性肝硬化多采用戒酒、營養(yǎng)支持及延緩纖維化進展等對癥干預,但在延緩病情進展和提高生活質量方面效果欠佳[3]。近年來中藥方劑在酒精性肝硬化臨床治療中獲得廣泛應用,且在促進肝細胞修復、改善纖維化及遠期預后方面具有優(yōu)勢[4]。2015年1月—2017年1月,筆者觀察了四逆散加減治療酒精性肝纖維化療效及對肝纖維化指標、金屬蛋白酶組織抑制劑1(TIMP-1)、轉化生長因子β1(TGF-β1)的影響,現(xiàn)將結果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上述時期收治的酒精性肝纖維化患者90例,均符合《酒精性肝病診療指南(2010年修訂版)》[5]西醫(yī)診斷標準和《中醫(yī)內(nèi)科常見病診療指南·中醫(yī)病證部分》[6]中醫(yī)診斷標準,年齡18~65歲,長期飲酒史>10年,方案經(jīng)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且患者及家屬知情同意;排除入組前8周服用研究相關藥物者,其他類型肝臟疾病者,急慢性膽管炎、急性胰腺炎、上消化道出血、腹腔積液、肝性腦病、惡性腫瘤、血液系統(tǒng)疾病、精神系統(tǒng)疾病者,研究藥物過敏者及妊娠哺乳期女性。將患者隨機分為2組:對照組45例,男26例,女19例;年齡33~65(47.23±6.90)歲;飲酒史11~23(16.51±3.86)年;病程1~9(5.17±1.40)年。觀察組45例,男25例,女20例;年齡31~64(47.10±6.87)歲;飲酒史12~25(16.70±3.91)年;病程1~10(5.24±1.44)年。2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
1.2治療方法 對照組給予多烯磷脂酰膽堿[賽諾菲(北京)制藥有限公司生產(chǎn),國藥準字H20059010,規(guī)格228 mg]口服,456 mg/次,3次/d。觀察組在此基礎上加用四逆散加減治療,組方:丹參20 g、黃芪15 g、太子參15 g、枳實15 g、芍藥15 g、白術15 g、茯苓15 g、鱉甲15 g、柴胡15 g、炙甘草10 g,1劑/d,水煎早晚分服。2組治療時間均為12周。
1.3觀察指標 ①癥狀體征評分:根據(jù)《肝纖維化中西醫(yī)結合診療指南》[7]對疲倦乏力、脅肋疼痛、脘悶、食欲不振、大便不爽及身目黃染情況進行評分計算,分值越高提示病情越嚴重。②肝功能指標: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血清谷丙轉氨酶(ALT)、谷草轉氨酶(AST)、谷氨酰轉移酶(GGT)、總膽紅素(TBil)水平。③肝纖維化指標:采用放射免疫法檢測透明質酸(HA)、Ⅲ型前膠原(PCⅢ)、Ⅳ型膠原(Ⅳ-C)、層黏蛋白(LN)水平。④TIMP-1和TGF-β1: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檢測TIMP-1和TGF-β1水平。⑤臨床療效:參照文獻[7]制定療效評定標準。顯效:相關癥狀體征顯著減輕或消失,肝纖維化指標較基線水平下降>50%;有效:相關癥狀體征有所減輕,肝纖維化指標較基線水平下降25%~50%;無效:未達上述標準。⑥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記錄患者治療過程中惡心嘔吐、腹瀉及腹脹發(fā)生例數(shù),計算百分比。
2.12組治療前后癥狀體征評分比較 2組治療后疲倦乏力、脅肋疼痛、脘悶、食欲不振、大便不爽及身目黃染評分均顯著降低(P均<0.05),且觀察組積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均<0.05)。見表1。
表1 2組治療前后癥狀體征評分比較分)
注:①與治療前比較,P<0.05;②與對照組比較,P<0.05。
2.22組治療前后肝功能指標比較 2組治療后ALT、AST、GGT及TBil水平均較治療前顯著降低(P均<0.05),且觀察組治療后以上指標水平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均<0.05)。見表2。
2.32組治療前后肝纖維化指標比較 2組治療后HA、PCⅢ、Ⅳ-C及LN水平均較治療前顯著降低(P均<0.05),且觀察組以上指標水平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均<0.05)。見表3。
2.42組治療前后TIMP-1和TGF-β1水平比較2組治療后TIMP-1和TGF-β1水平均較治療前顯著降低(P均<0.05),且觀察組治療后以上指標水平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均<0.05)。見表4。
表2 2組治療前后肝功能指標比較
注:①與治療前比較,P<0.05;②與對照組比較,P<0.05。
表3 2組治療前后肝纖維化指標比較
注:①與治療前比較,P<0.05;②與對照組比較,P<0.05。
表4 2組治療前后TIMP-1和TGF-β1水平比較
注:①與治療前比較,P<0.05;②與對照組比較,P<0.05。
2.52組臨床療效比較 對照組45例中,顯效13例,有效20例,無效12例,總有效率73.33%;觀察組45例,顯效30例,有效12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93.33%;觀察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
2.62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 對照組發(fā)生腹瀉2例,腹脹1例,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6.67%;觀察組發(fā)生惡心嘔吐1例,腹瀉3例,腹脹1例,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11.11%。2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肝臟是乙醇代謝和毒素清除主要臟器之一,超過95%乙醇在肝臟內(nèi)完成分解代謝形成乙醛;當人體長期大量攝入乙醇后可導致肝臟代謝能力飽和,氧化率顯著提高[8];而產(chǎn)生的乙醛可通過結合肝細胞膜表面相關蛋白,影響細胞流動性和通透性,導致肝細胞損傷;同時乙醛還能夠影響肝臟微管系統(tǒng)功能,誘發(fā)過量蛋白及脂質在肝臟中沉積;此外其可損傷線粒體功能,影響氧化磷酸化和脂類代謝,誘發(fā)肝臟脂肪樣變性及自由基損傷[9]。目前醫(yī)學界對于酒精性肝纖維化發(fā)病機制尚未徹底闡明,多認為TIMP-1和TGF-β1在病情發(fā)生發(fā)展過程中發(fā)揮著關鍵作用[10]。TGF-β1屬于促膠原合成因子之一,多在肝細胞損傷及局部炎癥反應時顯著升高,其水平與肝纖維化病情嚴重程度呈正相關;其可通過刺激炎性細胞因子趨化聚集,加快肝細胞凋亡和壞死進程,增強肝星狀細胞功能,誘發(fā)細胞外基質沉積[11]。TIMPs是調節(jié)肝實質細胞外基質代謝重要細胞因子之一,能夠高效拮抗細胞外基質代謝,導致基質降解水平下降,從而加重肝臟纖維化程度[12]。
多烯磷脂酰膽堿是目前治療酒精性肝纖維化的臨床一線藥物,主要由大豆磷脂提取獲得,主要藥物成分為1,2二亞酰磷脂膽堿,在進入人體后能夠快速修復損傷肝細胞膜,降低細胞色素CYP2E1活性和氧自由基形成量,具有一定肝細胞功能保護作用[13];但多烯磷脂酰膽堿單純應用僅能部分緩解癥狀體征,總體有效率為40%~75%,且遠期進展為肝硬化比例較高[14]。
祖國傳統(tǒng)醫(yī)學將酒精性肝纖維化歸于“酒癖”范疇,認為肝郁脾虛為該病基本病機之所在[15]。長期酗酒可致濕毒內(nèi)蘊于肝,氣機瘀滯,氣血無以濡養(yǎng)臟腑,而肝氣郁滯還可致經(jīng)脈疏通不利、脾胃氣機上逆,久之則發(fā)為脅脹不舒、食欲不振及惡心嘔吐諸癥[16],故中醫(yī)治療當以疏肝行氣、健脾通脈為主。本研究所用四逆散組方中丹參通絡化瘀,黃芪健脾益氣,太子參大補元氣,枳實破氣散痞,芍藥平肝調經(jīng),白術益氣燥濕,茯苓滲濕利水,鱉甲滋陰散結,柴胡疏肝解郁,而炙甘草則調和諸藥以共奏調和肝脾、透邪解郁、疏肝理脾之功效?,F(xiàn)代藥理學研究證實,黃芪中的黃芪多糖成分可有效拮抗肝星狀細胞增殖活化,減少細胞外基質沉積量,進而有效延緩肝纖維化進程[17];茯苓能夠有效提高血清MMP-2表達,抑制TIMP-2合成,促進細胞外基質降解[18];柴胡具有下調血清瘦素和TGF-β1水平,拮抗肝星狀細胞活化進程及降低氧自由基合成量等作用[19]。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各項中醫(yī)癥狀評分及肝功能指標、肝纖維化指標和TIMP-1、TGF-β1水平均顯著低于對照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2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這提示四逆散加減聯(lián)合多烯磷脂酰膽堿治療酒精性肝纖維化可有效緩解相關癥狀體征,保護肝臟功能,延緩肝纖維化進程,可能與明顯下調TIMP-1和TGF-β1水平有關。